發光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光裝置,特別涉及一種以發光二極管作為光源的發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由于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1de, LED)在工藝與材料方面的不斷改良,使得發光二極管的發光效率大幅提升。不同于一般的日光燈或省電燈泡,發光二極管具有低耗電量、使用壽命長、安全性高、發光響應時間短及體積小等特性,因此,發光二極管已經廣泛地運用至許多種類的電子產品中。其中之一的應用是以發光二極管作為發光燈泡,以取代傳統的日光燈管及日光燈泡。
[0003]公知的發光二極管燈具具有發光二極管及電路板。發光二極管設置于電路板上,當發光二極管被驅動后將發亮。然而,由于發光二極管所發出的光線具有方向性,且需要安裝于基座以利散熱,因而使得發光二極管燈具的光線照射區域約略為180度,無法達到傳統燈泡近乎360度的配光角度。此外,隨著美國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對于發光二極管燈泡的規范公布之后,愈來愈多的發光二極管燈泡制造商已經將原本所重視的光效率轉移至光質量。換句話說,就是對于發光二極管燈泡的配光角度更加重視。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種發光裝置,使其能夠提升出光角度,以達到高角度配光,已成為重要課題之一。
【發明內容】
[0005]鑒于上述課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能夠以較低成本就可達到提升出光角度,以達到高角度配光目的的發光裝置。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依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發光裝置,包括發光模組、復合透鏡以及燈罩。復合透鏡設置于發光模組上方,并包含第一連接部、第二連接部及透鏡部,第二連接部圍繞并連接第一連接部,透鏡部圍繞并連接第二連接部,且透鏡部以至少一次全反射方式,將發光模組所發出的一群光線由透鏡部射出。燈罩罩設于發光模組及復合透鏡上,燈罩的截面具有最大寬度的假想線,該假想線將燈罩區分為第一區及第二區,發光模組及復合透鏡對應位于第一區且遠離第二區。
[0007]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第二連接部及透鏡部形成環形容置空間,發光模組具有至少一個發光二極管,發光二極管設置于環形容置空間。
[0008]在一個實施例中,透鏡部的配光角度為60度至160度。
[0009]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連接部、第二連接部及透鏡部為一體成型。
[0010]在一個實施例中,進一步包括底座及燈頭。底座與燈罩接合,并承載發光模組及復合透鏡。燈頭與底座接合。
[0011]在一個實施例中,底座具有散熱結構。
[001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部或透鏡部具有光射出面,光射出面具有微結構。
[0013]在一個實施例中,微結構的截面形狀為波浪狀或弧形或鋸齒狀。
[0014]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部或透鏡部具有光射出面,光射出面為弧形面。
[0015]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部或透鏡部具有光射出面,光射出面為弧形面,且具有微結構。
[0016]承上所述,在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發光裝置中,通過復合透鏡的第二連接部圍繞并連接第一連接部,而透鏡部圍繞并連接第二連接部,且透鏡部以至少一次全反射方式,以將發光模組所發出的一群光線由透鏡部射出。另外,進一步通過將燈罩罩設于發光模組及復合透鏡上,且燈罩的截面具有最大寬度的假想線,該假想線將燈罩區分為第一區及第二區,且發光模組及復合透鏡對應位于第一區且遠離第二區,從而實現能夠以較低成本就可達到提升出光角度,以達到高角度配光目的的發光裝置。
【附圖說明】
[0017]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發光裝置的分解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A的發光裝置的復合透鏡的示意圖。
[0019]圖3A至圖3H分別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發光裝置的不同實施方式的復合透鏡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以下將參照相關附圖,說明依據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發光裝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附圖標記加以說明。
[0021]請參照圖1A、圖1B及圖2所示,其中,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一種發光裝置1的分解示意圖及剖面示意圖,而圖2為圖1A的發光裝置1的復合透鏡12的示意圖。
[0022]如圖1A及圖1B所示,發光裝置1包括發光模組11、復合透鏡12及燈罩13。另外,本實施例的發光裝置1進一步包括底座14及燈頭15。
[0023]發光模組11具有至少一個發光二極管111、基板112及驅動電路113。于此,基板112可為電路基板,且發光二極管111以環狀設置的方式安裝在基板112的上表面上。在應用上,為了減小發光模組11的體積,發光二極管111可為芯片式發光二極管,當然,發光二極管111也可以是插腳式(DIP)發光二極管。另外,驅動電路113設置于基板112并電性連接發光二極管111,優選的,驅動電路113是設置在與發光二極管111相對的另一表面上(下表面),通過基板112上的布線,驅動電路113可控制發光二極管111的點亮與否。
[0024]需特別注意的是,本實施例是以發光模組11具有八個發光二極管111為例來說明,然而,在實際運用時,可依據產品的需求及設計的考慮,使用不同數量的發光二極管及不同的排列方式。一般而言,本實施例適用于數量為三個以上的發光二極管。此外,本實用新型也不限制發光模組的發光二極管之間的連接方式。
[0025]復合透鏡12設置于發光模組11上方,并罩設于發光二極管111之上。復合透鏡12的材料可為透光高分子物質,例如是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lyMethacrylate, PMMA)、聚苯乙稀(Polystyrene, PS)、甲基丙稀酸甲酯一苯乙稀(Methly —methacrylate 一 Styrene, MS)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等等,并不限定。
[0026]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B及圖2所示,復合透鏡12包含第一連接部121、第二連接部122及透鏡部123。第一連接部121位于復合透鏡12的中央部分,第二連接部122圍繞并連接于第一連接部121,而透鏡部123則圍繞并連接第二連接部122,使復合透鏡12形成環狀結構。其中,第一連接部121、第二連接部122及透鏡部123形成環形容置空間124(非封閉空間),且發光二極管111設置在此環形容置空間124之中。此外,第一連接部121、第二連接部122及透鏡部123可為一體成型。
[0027]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連接部122具有光入射面II及光射出面S1。于此,光入射面II與光射出面S1分別為往遠離發光二極管111方向凸出的弧形面。第二連接部122可將發光模組11所發出的一群光線經過第二連接部122的光入射面II的折射,在穿過第二連接部122后由光射出面S1折射而出。其中,由第二連接部122的光射出面S1折射出的區域可稱為上方區。
[0028]透鏡部123具有光入射面12、第一光射出面S2、第二光射出面S3及光反射面R1。光反射面R1分別連接第二連接部122 (光射出面S1)與第一光射出面S2,第一光射出面S2連接第二光射出面S3,且第二光射出面S3連接光入射面12,而光入射面12連接第二連接部122(光入射面II)。其中,透鏡部123以至少一次全反射的方式,將發光模組11所發出的另一群光線,穿過透鏡部123且由透鏡部123射出。于此,光線可由光入射面12入射至透鏡部123,并由光反射面R1全反射且穿過透鏡部123后,由第一光射出面S2或第二光射出面射出。于此稱為全反射區(TIR)。因此,透鏡部123的照射區域為60度至160度,也即其配光角度為60度至160度。
[0029]此外,由于透鏡部123的下方并沒有復合透鏡12的部件,因此,發光二極管111所發出的光線將直接通過透鏡部123的下方區域,以提供側邊的光線(于此稱為側邊區)。
[0030]接著,請再參照圖1A及圖1B所示,燈罩13罩設于發光模組11及復合透鏡12上。于此,燈罩13與底座14接合,以形成容置空間131,以容置發光模組11及復合透鏡12。燈罩13的材質可為玻璃或透光的高分子物質。本實施例的復合透鏡12的結構與燈罩13互相搭配,由于并沒有特別通過復合透鏡12的部件調控上方區與側邊區的光學特性,因此,燈罩13對應于上方區與側邊區的位置處需要足夠的霧度來均勻化這二個區域的不均勻光形,使發光裝置1可得到均勻的出光。
[0031]另外,燈罩13的截面具有最大寬度的假想線L,且該假想線L將燈罩13區分為第一區A1及第二區A2。于此,若燈罩L是圓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