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關于一種光學模塊,且特別是關于一種適用于顯示設備的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顯示技術的進步,平面顯示器取代了傳統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地位,并成為顯示器的主流。在平面顯示器中,又以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IXD)最為普及。一般的液晶顯示器主要可由背光模塊與液晶面板所構成。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會發光,因此需背光模塊提供顯示所需之面光源。
[0003]—般而言,背光模塊可區分為直下式背光模塊與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以側邊入光式背光模塊為例,其一般包括導光板、位于導光板之入光面的光源以及位于導光板之出光面的光學膜片。通過全反射原理,光源所發出的光束自入光面進入導光板后會被導引至整個導光板中。現有技術通過在導光板的底面及出光面設置多個微結構,以破壞光的全反射,讓光束自導光板的出光面出射。自出光面出射的光束再通過位于導光板上方的光學膜片,而形成顯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
[0004]在現有技術中,位于導光板之出光面的這些微結構主要采噴砂制程。由于噴砂制程并無法有效地控制這些微結構的尺寸、形狀、分布等設計參數,因此自導光板出射之光束有指向性低的問題。并且,在導光板與棱鏡片相互搭配時,由于自導光板出射之光束與棱鏡片在角度上的匹配性低,使得棱鏡片難以有效地將來自導光板的光束導至垂直于出光面而出射,從而降低了背光模塊整體的光利用率及輝度。此外,噴砂制程容易造成亮點的產生。上述種種將使得背光模塊整體的光學品質難以提升。因此,如何針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實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值得關注的重點之一。
[0005]中國臺灣專利第1375822、M264503、1296694、M264504、1301920 號以及中國臺灣專利公開第201344307號分別揭露多種導光板的微結構設計,用以破壞光的全反射以及提升光利用率。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可在導光板與棱鏡片相互搭配時,有效地提升光利用率及輝度。
[0007]本發明的其它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征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0008]為達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包括導光板、逆棱鏡片以及第一光源。導光板具有底面、出光面、第一入光面以及多個微結構。底面與出光面彼此相對,且第一入光面連接底面與出光面。各微結構凹入或凸出于底面,且各微結構具有第一面以及第二面。至少其中一微結構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位于平行于第一入光面的第一參考平面的兩側,其中各第一面在垂直于第一入光面且垂直于出光面的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直線。各第一面與平行于出光面的第三參考平面在導光板內所夾的第一夾角介于O度至20度之間,且各微結構在垂直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厚度介于O微米至20微米之間。逆棱鏡片位于出光面上。第一光源位于第一入光面旁。
[0009]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凹入于底面的微結構的第一面位于第一入光面與第二面之間,凸出于底面的微結構的第二面位于第一入光面與第一面之間。
[0010]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在垂直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介于O微米至500微米之間,且各微結構在平行第一入光面且平行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寬度介于O微米至500微米之間。
[0011]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至少一微結構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曲線。
[0012]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面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直線或曲線。
[0013]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的第二面與第一面彼此不對稱。
[0014]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二面與出光面在導光板內所夾的第二夾角介于O度至90度之間。
[0015]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微結構的尺寸由第一入光面往遠離第一入光面的方向增加。
[0016]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兩個相鄰的微結構之間的間距由第一入光面往遠離第一入光面的方向減少。
[0017]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還包括第二入光面。第二入光面與第一入光面彼此相對,且第二入光面連接底面與出光面。背光模塊還包括第二光源,位于第二入光面芳。
[0018]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的第二面與第一面相互對稱,且各第二面與出光面在導光板內所夾的第二夾角介于O度至20度之間。
[0019]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別包括多個兩兩相互連接的平面。
[0020]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相對鄰近第一入光面的這些微結構的形狀與相對鄰近第二入光面的這些微結構的形狀相互對稱。
[0021]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的第一面與第二面彼此連接。
[0022]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還具有連接面。連接面連接第一面與第二面,且連接面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直線或曲線,連接面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多折線或曲線。
[0023]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連接面在垂直第一入光面的方向上的長度介于O微米至20微米之間。
[0024]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光板還包括位于出光面的柱狀透鏡結構。柱狀透鏡結構具有多個彼此平行的柱狀透鏡,其中這些柱狀透鏡的一緃長方向垂直于第一入光面,且各柱狀透鏡朝逆棱鏡片凸出。
[0025]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背光模塊還包括光學膜片,其中逆棱鏡片位于導光板與光學膜片之間,且光學膜片為雙重亮度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 DBEF)或擴散片。
[0026]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微結構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分別為曲面。
[0027]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這些微結構的這些第一夾角皆相同。
[0028]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面以及各第二面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多折線。
[0029]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面以及各第二面在第三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曲線。
[0030]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面以及各第二面在第三參考平面上的截線為多折線。
[0031]基于上述,本發明上述實施例的背光模塊通過微結構之第一面的設計,提升光束的指向性,并使微結構與棱鏡片在角度上相互匹配。如此一來,棱鏡片能夠有效地將來自導光板的光束導至垂直于出光面而出射,使背光模塊整體的光利用率及輝度能夠有效地提升。此外,透過調整各微結構在垂直出光面的方向上的厚度設計等各微結構的尺寸設計。除了能夠降低微結構的可視性之外,還有助于提升背光模塊整體的光學品質以及區域亮度調變的多樣性。
【附圖說明】
[0032]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0033]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
[0034]圖2A是圖1中的微結構的上視示意圖。
[0035]圖2B是圖1中的微結構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圖。
[0036]圖3A、圖4A、圖5A、圖6A、圖7A、圖8A、及圖9A分別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微結構的第二至第八實施型態的上視示意圖。
[0037]圖3B、圖4B、圖5B、圖6B、圖7B及圖8B分別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微結構的第二至第七實施型態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圖。
[0038]圖3C、圖4C、圖5C、圖6C、圖7C及圖8C分別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微結構的第二至第七實施型態在第二參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圖。
[0039]圖9B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微結構之第一面的第八實施型態在第一參考平面上的剖面示意圖。
[0040]圖10至圖13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二至第五實施例的四種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41]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附圖之多個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僅是附圖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而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0042]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種背光模塊在第二參考平面R2上的剖面示意圖。圖2A是圖1中的微結構的上視示意圖。圖2B是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