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視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及電視機。
背景技術:
背光模組是構成電視機的關鍵結構之一,主要用于控制電視機的顯示效果。目前,電視機的背光方案主要有兩種:側入式背光方案與直下式背光方案。其中,側入式背光方案中,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板、導光板以及位于導光板一側的光源組件,其中,側入式光源組件設于導光板的上側、下側、左側或右側,當電視機搬運或運輸過程中,經常處于振動狀態,致使導光板會產生晃動,會對光源組件施加一沖擊力,易造成光源組件破損或燒壞,導致側入式背光模組出光不良。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及電視機,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在導光板晃動時,易撞擊光源組件,致使光源組件破損或燒壞,側入式背光模組出光不良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板、反射片、光源組件和導光板,所述反射片貼于所述背板的前表面,且設置于所述背板的前表面和所述導光板的后表面之間,所述光源組件設于所述背板的前表面的邊緣處;
所述導光板包括用于將線光源轉化成均勻的面光源的主板體,所述主板體的周側具有用于接收所述光源組件的線光源的側入光面;
所述導光板還包括設于所述光源組件和所述主板體之間并用于防止所述主板體抵碰所述光源組件的墊塊,所述墊塊與所述主板體一體結構并位于所述側入光面。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包括與所述導光板相互平行設置的基板以及多個側翼板,所述基板的各板邊分別連接一所述側翼板,且兩相鄰的所述側翼板相正對的板邊對接,各所述側翼板相對于所述基板朝前設置;
所述光源組件固設于與所述側入光面相正對的所述側翼板的內側面。
進一步地,所述光源組件還包括一表面固設于一所述側翼板的側表面的 PCB板以及與所述PCB板電性連接并固設于所述PCB板的另一表面的多個 LED燈,所述PCB板沿所述側入光面的長度方向延伸對設置;
所述墊塊的延伸端抵頂于所述PCB板,所述側入光面與各所述LED燈的頂端之間留有間隙。
進一步地,所述間隙為H,則0.3mm≤H≤0.6mm。
進一步地,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還包括用于輔助所述光源組件散熱的散熱片,所述散熱片固設于所述背板的前表面,所述光源組件固設于所述散熱片。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的前表面具有第一容納區和第二容納區;
所述散熱片包括固設于所述第一容納區的固定板以及與所述固定板的板邊連接并與所述側入光面相互平行設置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側入光面相正對設置,所述支撐板具有與所述側入光面相正對的受熱面以及與所述受熱面相背對設置的散熱面,所述光源組件固設于所述受熱面;所述反射片設于所述固定板的前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容納區。
進一步地,所述背板于第一容納區具有支撐凸起;
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板段、第二板段和第三板段,所述第一板段的一板邊與所述支撐板的后板邊連接,所述第三板段固設于所述支撐凸起的前表面,所述第三板段位于所述第一板段的前方,所述第二板段連接所述第三板段以及所述第一板段;所述反射片設于所述第三板段的前表面以及所述第二容納區。
進一步地,所述導光板于其周側具有側出光面,所述導光板的周側表面設有M個,所述側入光面設置有N個,則所述側出光面設置有M-N個;
所述側入式背光模組還包括用于反射光線的側反射片,任一所述側出光面分別貼設有一所述側反射片。
進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具有彈性的支撐塊,所述支撐塊設置有多個,且分別設于各所述側翼板中在與所述側出光面相正對的側表面,所述導光板的周側抵座于各所述支撐塊,各所述支撐塊夾于與其對應的所述側翼板的側表面以及所述側反射片之間。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視機,包括如上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固設于所述背光模組后表面并與所述光源組件電性連接的主機以及位于所述導光板前側并與所述背板配合的顯示屏。
本實用新型相對于現有技術的技術效果是:主板體的作用是將光源組件發出的線光源轉化成均勻的面光源,使從導光板前表面射出的光線具有較高的均勻性,主板體于其側入光面向光源組件凸伸有墊塊,墊塊與主板體成型于一體,這樣,當導光板產生晃動時,有效防止主板體撞擊光源組件,致使光源組件破損或脫落,使側入式背光模組具有良好的出光效果;導光板的墊塊與主板體一體成型,提高了墊塊的牢固性;墊塊其延伸端抵頂于光源組件,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側入式背光模組的局部立體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導光板的立體圖。
上述附圖所涉及的標號明細如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過第三部件間接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它可能通過第三部件間接連接于另一個元件上。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按照圖1中所建立的XYZ直角坐標系定義:位于X軸正方向的一側定義為前方,位于X軸負方向的一側定義為后方;位于Y軸正方向的一側定義為左方,位于Y軸負方向的一側定義為右方;位于Z軸正方向的一側定義為上方,位于Z軸負方向的一側定義為下方。
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側入式背光模組,包括背板 10、反射片20、光源組件30和導光板40,反射片20貼于背板10的前表面,且設置于背板10的前表面和導光板40的后表面之間,光源組件30設于背板 10的前表面的邊緣處;
導光板40包括用于將線光源轉化成均勻的面光源的主板體41,主板體41 的周側具有用于接收光源組件30的線光源的側入光面411;
導光板40還包括設于光源組件30和主板體41之間并用于防止主板體41 抵碰光源組件30的墊塊42,墊塊42與主板體41一體結構并位于側入光面411。
在本實施例中,主板體41的作用是將光源組件30發出的線光源轉化成均勻的面光源,使從導光板40前表面射出的光線具有較高的均勻性,主板體41 于其側入光面411向光源組件30凸伸有墊塊42,墊塊42與主板體41成型于一體,這樣,當導光板40產生晃動時,有效防止主板體41撞擊光源組件30,致使光源組件30破損或脫落,使側入式背光模組具有良好的出光效果;導光板 40的墊塊42與主板體41一體成型,提高了墊塊42的牢固性;墊塊42其延伸端抵頂于光源組件30,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導光板40并不是一個透光件,其前表面以及后表面均為反光面。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光源組件30固設于背板10的左方。
具體地,主板體41的后表面設有多個導光點,且呈陣列布置,各導光點是通過激光均勻打點的方法而形成的導光點。在主板體41內的側入線光源通過各導光點射至反射片20的前表面,通過反射片20的前表面再次將線光源反射至各導光點,而導光點可將射入的光線散射開,改變射入光線的方向,并破壞導光板40前表面的反射條件,進而由導光板40前表面均勻射出,形成面光源。
進一步地,背板10包括與導光板40相互平行設置的基板11以及多個側翼板12,基板11的各板邊分別連接一側翼板12,且兩相鄰的側翼板12相正對的板邊對接,各側翼板12相對于基板11朝前設置;
光源組件30固設于與側入光面411相正對的側翼板12的內側面。
具體地,各側翼板12相對于基板11朝前方以及朝遠離基板11的方向傾斜設置。這樣設置,有助于將射至各側翼板12前表面的光線直接反射給導光板 40上的各導光點,更加提升導光板40由前表面出光的光亮度。
進一步地,光源組件30還包括一表面固設于一側翼板12的側表面的PCB 板31以及與PCB板31電性連接并固設于PCB板31的另一表面的多個LED 燈32,PCB板31沿側入光面411的長度方向延伸對設置;墊塊42的延伸端抵頂于PCB板31,側入光面411與各LED燈32的頂端之間留有間隙。這樣,側入光面411與與其正對的光源組件30的端部之間留設有間隙,以保證導光板 40產生晃動時,不會撞壞光源組件30,使光源組件30與主板體41之間始終保持安全距離,確保了光源組件30的安全和光的利用效率。
若墊塊42為一獨立件,并通過SMT(表面貼裝技術)把墊塊42貼在PCB 板31板面上,會占用PCB板31板面上的一部分銅箔,影響PCB板31的布線,縮減PCB板31中用于供LED燈32固設的有效面積。因此,將墊塊42與主板體41設置成一體,有助于PCB板31的布線,提高LED燈32利用面積。
進一步地,間隙為H,則0.3mm≤H≤0.6mm,該間隙范圍可有效確保光源組件30的安全性,以及提高入射的線光源的利用率。
由于導光板40的長時間的使用,因受潮而會逐漸膨脹,而間隙最小不低于 0.3mm可有效確保導光板40因受潮膨脹而擠壓并破壞光源組件30,即為導光板40膨脹預留足夠的間隙;同時,該間隙也不能太大,即超過0.6mm,這樣會降低光的利用率。因此,該間隙范圍可有效提高由光源組件30發射的線光源的利用率。
進一步地,側入式背光模組還包括用于輔助光源組件30散熱的散熱片50,散熱片50固設于背板10的前表面,光源組件30固設于散熱片50。這樣,通過散熱片50的設置,有助于增大光源組件30的散熱面積,提高光源組件30 的散熱率,延長光源組件30的使用壽命。
在本實施例中,散熱片50是采用鋁或鋁合金材質制成的。
進一步地,背板10的前表面具有第一容納區13和第二容納區(圖中未示出);
散熱片50包括固設于第一容納區13的固定板51以及與固定板51的板邊連接并與側入光面411相互平行設置的支撐板52,支撐板52與側入光面411 相正對設置,支撐板52具有與側入光面411相正對的受熱面521以及與受熱面 521相背對設置的散熱面522,光源組件30固設于受熱面521;反射片20設于固定板51的前表面以及第二容納區。
在本實施例中,支撐板52與固定板51之間相互垂直設置。PCB板31貼于受熱面521,各LED燈32固設于PCB板31中與側入光面411相正對的表面,并連入電路中,各LED燈32以及PCB板31產生的熱量一部從支撐板52 的散熱面522散出,另一部傳至固定板51,由固定板51將熱量傳至基板11,再由基板11將熱量散出,提高PCB板31以及各LED燈32的使用安全性。
進一步地,背板10于第一容納區13具有支撐凸起(圖中未示出)。
具體地,該支撐凸起是由背板10的后表面中在與第一容納區13相對應的區域向前凹設而在背板10的前表面形成的凸起。
固定板51包括第一板段511、第二板段512和第三板段513,第一板段511 的一板邊與支撐板52的后板邊連接,第三板段513固設于支撐凸起的前表面,第三板段513位于第一板段511的前方,第二板段512連接第三板段513以及第一板段511;反射片20設于第三板段513的前表面以及第二容納區。這樣,一方面,第一板段511、第二板段512以及支撐板52之間共同形成一容納槽53,該容納槽53內放置光源組件30,為光源組件30提供容設空間;另一方面,各 LED燈32與PCB板31的后板邊之間會存在一定的距離,而第三板段513位于第一板段511的前方,即第三板段513與第一板段511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距離,兩個距離可以相互抵消掉,即各LED燈32可正對于側入光面411,提高組裝的精確度。
具體地,第二板段512的橫截面呈弧形,第二板段512中相對的兩板邊分別與第一板段511以及第三板段513之間圓弧過渡對接。
具體地,第三板段513通過螺釘固定于支撐凸起的前表面,支撐凸起的設置是為了避免安裝于背板10后表面的主機與螺釘發生位置干涉,提高空間的利用率。
在本實施例中,背板10于第二容納區具有前凸起(圖中未示出),該前凸起的形成與支撐凸起的形成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具體地,前凸起的前表面與第三板段513的前表面齊平設置,反射片20 貼于第三板段513的前表面以及前凸起的前表面,這樣,有效避免反射片20 鋪設時,由于表面不平導致反射片20出現褶皺,影響反光效果。
進一步地,導光板40于其周側具有側出光面412,導光板40的周側表面設有M個,側入光面411設置有N個,則側出光面412設置有M-N個;
側入式背光模組還包括用于反射光線的側反射片60,任一側出光面412分別貼設有一側反射片60。
具體地,側反射片60是是采用白漆材料噴涂或涂覆在側出光面412而形成的白漆片。這樣,由光源組件30射入主板體41內部的光線,當射至側出光面 412時,將會被反射至主板體41的內部,并重新再利用,而一部分線光源由主板體41的后表面射出,充分利用了光源組件30射出的線光源,提升主板體41 由前表面出光的光亮度;再由反射片20反射,再次射入主板體41,而反射回來的光線破壞導光板40的反射條件,進而由主板體41前表面均勻射出,形成出光均勻的面光源。生產簡單,組裝簡便,節約成本,同時也保證了電視機主觀效果的一致性。
在本實施例中,主板體41為任一截面皆呈矩形的矩形板,則M=4,其中,側入光面411設有一個,則N=1,側出光面412設有三個。
具體地,三個側出光面412皆設有白漆片。提高光源組件30的利用率,提升主板體41由前表面出光的光亮度。
進一步地,背光模組還包括具有彈性的支撐塊70,支撐塊70設置有多個,且分別設于各側翼板12中在與側出光面412相正對的側表面,導光板40的周側抵座于各支撐塊70,各支撐塊70夾于與其對應的側翼板12的側表面以及側反射片60之間。這樣,各支撐塊70以及光源組件30之間形成容置空間,導光板40受到周向的擠壓力作用而固定于容置空間內,避免導光板40晃動,與此同時,由于導光板40的長時間的使用,受潮會逐漸膨脹,而具有彈性的支撐塊 70,可更好地保護導光板40由于膨脹而受到各側翼板12的擠壓而產生破損,提高導光板40的安全性。
具體地,可以根據具體設計選用不同顆粒尺寸及反射系數的白漆材料,保證導光板40的光學性能。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電視機,包括如上述的側入式背光模組、固設于背光模組后表面并與光源組件30電性連接的主機以及位于導光板40前側并與背板10配合的顯示屏。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采用該側入式背光模組,有效延長電視機的使用壽命,而且提高經由顯示屏射出的面光源的均勻性,并且還提升了面光源的光亮度。
另外,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