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燈管,尤其涉及一種便組裝及使用的燈管。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及社會的不斷進步,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各式各樣的物質消費品,從而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而燈管就是諸多物質消費品中的一種。
眾所周知,在演唱會等場所中,各種用于照明造型的燈管都是要根據實際使用情況而靈活地變化安裝位置,以滿足不同的照明造型要求。而目前,現有的燈管都是通過外接電線而使燈管與市電電性連接起來,從而由市電為燈管的照明工作提供電源。正由于現有的燈管都是靠市電提供電源的,故燈管在正常工作前需要操作人者使用外接電線將燈管與市電電性連接起來,這樣會增加了操作人員的負擔;與此同時,由于燈管為滿足不同的照明造型而需要經常變換安裝位置,這一方面使得現有的燈管存在安裝復雜麻煩及使用不方便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因燈管的安裝位置不斷變化而增加使用者的接線負擔。
為此,亟需一種燈管來克服上述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燈管,能省去外接接線步驟,且十分方便快捷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體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燈管,包括透光罩、散熱基體、PCB板、光源、第一封裝頭、第二封裝頭、第一磁鐵、第二磁鐵及電池。所述散熱基體具有一安裝平面、與所述安裝平面背對的貼合平面及位于所述安裝平面和貼合平面間的容置腔。所述透光罩與所述散熱基體蓋合且二者共同圍出一外殼,所述透光罩還遮蓋所述安裝平面。所述第一封裝頭組裝于所述外殼的一端,所述第二封裝頭組裝于所述外殼的另一端。所述光源安裝于所述PCB板上并與所述PCB板電性連接,所述PCB板位于所述安裝平面上。所述電池位于所述容置腔內,所述第一磁鐵安裝于所述第一封裝頭背對所述透光罩的端部處,所述第二磁鐵安裝于所述第二封裝頭背對所述透光罩的端部處,所述第一磁鐵的吸附平面和第二磁鐵的吸附平面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封裝頭設有用于控制所述光源與所述容置腔內的電池通斷的開關。
較佳地,所述第一磁鐵的吸附平面和第二磁鐵的吸附平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較佳地,所述安裝平面、貼合平面及吸附平面相互平行,所述貼合平面位于所述安裝平面與所述吸附平面間。
較佳地,所述散熱基體還具有沿其縱向圍住所述安裝平面的圍欄壁,所述圍欄壁的末端內側延伸出一組裝凸條,所述透光罩對應地開設有組裝凹槽,所述透光罩在所述組裝凸條和組裝凹槽的配合下沿該透光罩的縱向組裝于所述散熱基體處。
較佳地,所述透光罩的橫截面之外輪廓為圓弧結構,所述散熱基體的橫截面之外輪廓為方形結構。
較佳地,所述容置腔鄰近所述安裝平面的側壁設置有橫截面為圓弧形的片條結構,所述容置腔鄰近所述貼合平面的側壁設有凸條結構,所述凸條結構及片條結構朝靠近彼此方向凸出。
較佳地,所述凸條結構為兩個且沿所述散熱基體的橫向呈一前一后布置,所述片條結構的凸部凸向所述安裝平面,所述片條結構還沿所述散熱基體的橫向位于兩所述凸條結構間。
較佳地,所述光源包含多個發光單元,多個所述發光單元于所述PCB板排列成行。
較佳地,所述發光單元為LED燈珠。
較佳地,所述第一封裝頭還設置有用于對所述容置腔內的電池進行充電的充電接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中的電池位于容置腔內,使電池集成于散熱基體中,從而省去了本實用新型的燈管與外界市電的接線過程,因而降低了使用者負擔;再組合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磁鐵安裝于第一封裝頭背對透光罩的端部處、第二磁鐵安裝于第二封裝頭背對透光罩的端部處及貼合平面,且第一磁鐵的吸附平面和第二磁鐵的吸附平面相互平行,故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燈管借助第一磁鐵及第二磁鐵能方便快捷地且可靠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體上,且固于外界物體上的燈管能根據實際需要而靈活地改變位置以滿足不同的照明造型需要,因此便于使用者的組裝及使用。再者,由于本實用新型中的PCB板位于安裝平面上而容置腔被安裝平面和貼合平面所分隔,故阻隔安裝平面處的光源所產生的熱量對容置腔內的電池影響,從而確保本實用新型的燈管工作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燈管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燈管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燈管在隱藏第一封裝頭、第二封裝頭、第一磁鐵、第二磁鐵及電池后且沿縱向投影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的燈管100包括透光罩10、散熱基體20、PCB板30、光源40、第一封裝頭50、第二封裝頭60、第一磁鐵70、第二磁鐵80及電池90。散熱基體20具有一安裝平面21、與安裝平面21背對的貼合平面22及位于安裝平面21和貼合平面22間的容置腔23;具體地,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散熱基體20的橫截面之外輪廓為方形結構,透光罩10的橫截面之外輪廓為圓弧結構,使得組合后的透光罩10與散熱基體20更便于使用者的抓取,以及散熱基體20于外界物體上的安放,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1及圖3所示,透光罩10與散熱基體20蓋合且二者共同圍出一外殼,透光罩10還遮蓋安裝平面21。第一封裝頭50組裝于外殼的一端,第一封裝頭50設有用于控制光源40與電池90通斷的開關51,該開關51較優為按壓式開關而更利于操作,但不以此為限。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封裝頭50還設置有用于對電池90進行充電的充電接口52,方便使用者及時地對電池90進行充電以確保本實用新型的燈管100使用可靠性,但不以此為限。而第二封裝頭60組裝于外殼的另一端,對外殼進行封裝。
如圖2及圖3所示,光源40安裝于PCB板30上并與PCB板30電性連接,由PCB板30對光源40進行控制;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光源40包含多個發光單元41,多個發光單元41于PCB板30排列成行,確保各處照明效果一致性;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41為LED燈珠以獲得更好的節能效果,但不以此為限。而PCB板30位于安裝平面21上,電池90較優為可充電式鋰電池且位于容置腔23內,盡量阻隔安裝平面21處的光源40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對容置腔23內電池90造成影響,從而確保本實用新型的燈管100工作可靠性,但不以此為限。
如圖1所示,第一磁鐵70安裝于第一封裝頭50背對透光罩10的端部處,第二磁鐵80安裝于第二封裝頭60背對透光罩10的端部處,第一磁鐵70的吸附平面71和第二磁鐵80的吸附平面81相互平行,以使得散熱基體20借助第一磁鐵70的吸附平面71與第二磁鐵80的吸附平面81而方便快捷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體上,又由于第一磁鐵70和第二磁鐵80均與外界物體平面接觸,故使得散熱基體20與外界物體間的安放更平穩可靠,但不以此為限。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磁鐵70的吸附平面71和第二磁鐵80的吸附平面81位于同一平面內,使得兩者不存在高低差,故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燈管100在外界物體上的安放更平穩可靠。舉例而言,如圖1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安裝平面21、貼合平面22及吸附平面71、81相互平行,貼合平面22位于安裝平面21與吸附平面71、81間,使得吸附平面71、81位于貼合平面22的外部,從而使得散熱基體20更可靠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體上,但不以此為限。更具體地,如下:
如圖3所示,散熱基體20還具有沿其縱向(即箭頭A所指方向及相反方向)圍住安裝平面21的圍欄壁24,圍欄壁24的末端內側延伸出一組裝凸條25,透光罩10對應地開設有組裝凹槽11,透光罩10在組裝凸條25和組裝凹槽11的配合下沿該透光罩10的縱向(即箭頭A所指方向及相反方向)組裝于散熱基體20處,從而確保組合后的透光罩10與散熱基體20間組裝可靠性,防止透光罩10沿其橫向與散熱基體20相分離。具體地,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容置腔23鄰近安裝平面21的側壁設置有橫截面為圓弧形的片條結構26,容置腔23鄰近貼合平面22的側壁設有凸條結構27,凸條結構27及片條結構26朝靠近彼此方向凸出,狀態見圖3所示;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凸條結構27為兩個且沿散熱基體20的橫向(即圖3中箭頭B所指方向及相反方向)呈一前一后布置,片條結構26的凸部凸向安裝平面21,片條結構26還沿散熱基體20的橫向位于兩凸條結構27間,以利于散熱基體20散熱及電池90的安放,但不以此為限。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中的電池90位于容置腔23內,使電池90集成于散熱基體20中,從而省去了本實用新型的燈管100與外界市電的接線過程,因而降低了使用者負擔;再組合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磁鐵70安裝于第一封裝頭50背對透光罩10的端部處、第二磁鐵80安裝于第二封裝頭60背對透光罩10的端部處及貼合平面22,且第一磁鐵70的吸附平面71和第二磁鐵80的吸附平面81相互平行,故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燈管100借助第一磁鐵70及第二磁鐵80能方便快捷地且可靠地吸附固定于外界物體上,且固于外界物體上的燈管100能根據實際需要而靈活地改變位置以滿足不同的照明造型需要,因此便于使用者的組裝及使用。再者,由于本實用新型中的PCB板30位于安裝平面21上而容置腔23被安裝平面21和貼合平面22所分隔,故阻隔安裝平面21處的光源40所產生的熱量對容置腔23內的電池90影響,從而確保本實用新型的燈管100工作可靠性。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