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學成像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光學成像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進步一種適應性更強功能更強大的LED舞臺燈逐漸使用到娛樂場所或舞臺中并占有主導地位。LED舞臺燈功能更強大,能夠發射出豐富多變的燈光和燈光圖案,使得這些娛樂場所或舞臺增添不少氣氛,但目前LED圖案舞臺燈多為采用顏色盤進行換色,顏色種類少,換色速度慢,結構復雜且成本高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光學成像系統。
為達到本發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框體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上的第一卡扣裝置、光源組件、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右側的殼體裝置、設置于所述殼體裝置上的導光柱裝置、位于所述殼體裝置右側的第二框體裝置、設置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上的透鏡裝置及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下方的電機裝置,所述第一框體裝置包括第一框體、設置于所述第一框體內的第一彈簧、第一頂靠桿,所述第一卡扣裝置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殼體裝置的上下兩側,所述第一卡扣裝置包括第一卡扣架、設置于所述第一卡扣架上的第二頂靠桿、位于所述第二頂靠桿右側的第一固定桿,所述光源組件包括電源、位于所述電源右側的光源及摩擦塊,所述殼體裝置包括殼體、位于所述殼體上方的第二卡扣架、位于所述第二卡扣架左側的第一卡扣桿、收容于所述殼體內的固定塊、位于所述固定塊下方的擋板、位于所述擋板下方的握持架、位于所述握持架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左側的第三頂靠桿,所述導光柱裝置包括導光柱、位于所述導光柱上方的握持環及位于所述導光柱下方的杠桿,所述第二框體裝置包括第二框體、位于所述第二框體左側的第二卡扣桿、設置于所述第二卡扣桿上的第四頂靠桿、位于所述第二卡扣桿左側的第三卡扣架,所述透鏡裝置包括移動框、設置于所述移動框內的固定座、位于所述移動框左側的第二彈簧、設置于所述移動框內的透鏡、位于所述第二框體右側的第一支架、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一支架上方的第三固定桿,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電機、位于所述電機左側的第二支架、位于所述電機上方的墊塊、設置于所述電機上的輸出軸、設置于所述輸出軸上的拉線、位于所述第二框體右側的第四固定桿及設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桿右端的滾輪。
所述第一框體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第一框體的右表面設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彈簧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頂靠桿呈圓柱體,所述第一頂靠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卡扣架呈L型,所述第一卡扣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卡扣架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殼體裝置上,所述第二頂靠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卡扣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桿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殼體裝置上,所述第一固定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卡扣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桿固定連接。
所述電源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內且與所述第一框體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右端與所述電源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的右端頂靠在所述電源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二頂靠桿的左表面頂靠在所述電源的右表面上,所述摩擦塊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光源的上下兩側,所述摩擦塊的左表面與所述電源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殼體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殼體上設有第一凹槽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卡扣架頂靠在所述殼體上,且所述第二頂靠桿頂靠在所述殼體上,所述殼體的左表面頂靠在所述電源的右表面上,所述摩擦塊頂靠在所述殼體的內表面上,所述第二卡扣架呈L型,所述第二卡扣架的一端與所述殼體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卡扣架的另一端卡扣在所述第一卡扣桿上,所述第一卡扣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卡扣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卡扣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卡扣桿的下表面與所述殼體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內且與所述殼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塊上設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二凹槽,所述擋板呈長方體,所述擋板收容于第二通孔內且與所述擋板滑動連接,所述握持架呈凹字形,所述握持架的兩端與所述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的一端與所述擋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握持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頂靠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三頂靠桿的下端與位于所述殼體下方的第一卡扣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頂靠桿的上端頂靠在所述擋板的下表面上。
所述導光柱呈圓柱體,所述導光柱貫穿所述固定塊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握持環呈半圓環狀,所述握持環的兩端與所述導光柱固定連接,所述杠桿呈彎曲狀,所述杠桿的中間部位與所述固定塊固定連接,所述杠桿的上端頂靠在所述導光柱的下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
所述第二框體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設有第三通孔,所述殼體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卡扣桿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殼體的上下兩側,所述第二卡扣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卡扣桿頂靠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四頂靠桿設有兩個,所述第四頂靠桿呈彎曲狀,所述第四頂靠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頂靠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卡扣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卡扣架呈L型,所述第三卡扣架的一端與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卡扣架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第二卡扣桿上且與其滑動連接。
所述移動框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移動框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內且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移動框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座設有四個,所述固定座與所述移動框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座上設有第三凹槽,所述透鏡的上下兩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內,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移動框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墊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電機的上表面與所述墊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的一端與所述電機連接,所述拉線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框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固定連接,所述拉線頂靠在所述滾輪上,所述第四固定桿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的右端設有第四凹槽,所述滾輪呈圓柱體,所述滾輪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內且與所述第四固定桿軸轉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采用導光柱可拆卸式安裝在殼體內,通過改變導光柱,簡易、快速的替換燈具發光圖案,并且可以通過可混光的導光柱,將光源發出的多種顏色的光先混合成一種顏色,再通過透鏡進行聚光成像,使之在投光面形成一個清晰的圖案塊,并且可以有效的調節焦距,成像清晰,以便適應不同場所,擴大其使用范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框體裝置1、設置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上的第一卡扣裝置2、光源組件3、位于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右側的殼體裝置4、設置于所述殼體裝置4上的導光柱裝置5、位于所述殼體裝置4右側的第二框體裝置6、設置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6上的透鏡裝置7及位于所述第二框體裝置6下方的電機裝置8。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包括第一框體11、設置于所述第一框體11內的第一彈簧12、第一頂靠桿13。所述第一框體11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第一框體11的右表面設有第一通孔111,所述第一通孔111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部相通,所述第一通孔111呈方形。所述第一彈簧12設有三個,所述第一彈簧12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13設有兩個,所述第一頂靠桿13呈圓柱體,所述第一頂靠桿1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卡扣裝置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殼體裝置4的上下兩側。所述第一卡扣裝置2包括第一卡扣架21、設置于所述第一卡扣架21上的第二頂靠桿22、位于所述第二頂靠桿22右側的第一固定桿23。所述第一卡扣架21呈L型,所述第一卡扣架21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框體1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卡扣架21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殼體裝置4上,所述第一卡扣架21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一卡扣架21頂靠在所述殼體裝置4上時,其摩擦力較大,從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穩固的固定在所述殼體裝置4上。所述第二頂靠桿2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卡扣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頂靠桿22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殼體裝置4上,所述第二頂靠桿22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二頂靠桿22頂靠在所述殼體裝置4上時,其摩擦力較大,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框體裝置1穩固的固定在所述殼體裝置4上。所述第一固定桿2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桿2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卡扣架2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23另一端與所述第二頂靠桿22固定連接,從而可以對所述第一卡扣架21及第二頂靠桿22起到固定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光源組件3包括電源32、位于所述電源32右側的光源31及摩擦塊33。所述電源3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111內且與所述第一框體11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彈簧12的右端與所述電源32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頂靠桿13的右端頂靠在所述電源32的左表面上,所述第二頂靠桿22的左表面頂靠在所述電源32的右表面上,從而對所述電源32起到定位的作用。所述光源31與所述電源32連接,從而為所述光源31提供電能,使得所述光源31發光。所述摩擦塊3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光源31的上下兩側,所述摩擦塊33的左表面與所述電源3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殼體裝置4包括殼體41、位于所述殼體41上方的第二卡扣架42、位于所述第二卡扣架42左側的第一卡扣桿43、收容于所述殼體41內的固定塊44、位于所述固定塊44下方的擋板、位于所述擋板下方的握持架45、位于所述握持架45左右兩側的第二固定桿46、位于所述第二固定桿46左側的第三頂靠桿47。所述殼體41呈空心的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殼體41上設有第一凹槽4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412,所述第一凹槽411及第二通孔412呈方形,所述第一卡扣架21頂靠在所述殼體41上,且所述第二頂靠桿22頂靠在所述殼體41上,所述殼體41的左表面頂靠在所述電源32的右表面上,所述摩擦塊33頂靠在所述殼體41的內表面上,從而可以使得所述第一框體11穩固的固定在所述殼體41上。所述第二卡扣架42呈L型,所述第二卡扣架42的一端與所述殼體4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卡扣架42的另一端卡扣在所述第一卡扣桿43上,所述第二卡扣架42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卡扣桿43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卡扣桿43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卡扣架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卡扣桿43的下表面與所述殼體41的上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一卡扣桿43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從而可以顯著增加所述第一卡扣架42與所述第一卡扣桿43之間的摩擦力。所述固定塊44呈長方體,所述固定塊44的下表面與所述擋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塊44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411內且與所述殼體4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固定塊44上設有位于其左右表面的第二凹槽441,所述第二凹槽441呈圓臺狀。所述擋板呈長方體,所述擋板收容于第二通孔412內且與所述擋板41滑動連接,所述擋板可以堵住所述第二通孔412。所述握持架45呈凹字形,所述握持架45的兩端與所述擋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所述第二固定桿46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固定桿46的一端與所述擋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46的另一端與所述握持架45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頂靠桿47呈彎曲狀,所述第三頂靠桿47的下端與位于所述殼體41下方的第一卡扣架2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頂靠桿47的上端頂靠在所述擋板的下表面上,從而對其起到固定的作用。
如圖1所示,所述導光柱裝置5包括導光柱51、位于所述導光柱51上方的握持環52及位于所述導光柱51下方的杠桿53。所述導光柱51呈圓柱體,所述導光柱51貫穿所述固定塊44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使得所述導光柱51可以左右滑動。所述握持環52呈半圓環狀,所述握持環52的兩端與所述導光柱51固定連接,方便使用者握住。所述杠桿53呈彎曲狀,所述杠桿53的中間部位與所述固定塊44固定連接,所述杠桿53的上端頂靠在所述導光柱51的下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杠桿53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杠桿53可以發送彈性變形。
如圖1所示,所述第二框體裝置6包括第二框體61、位于所述第二框體61左側的第二卡扣桿62、設置于所述第二卡扣桿62上的第四頂靠桿63、位于所述第二卡扣桿62左側的第三卡扣架64。所述第二框體61呈空心的圓柱體,所述第二框體61的橫截面呈凹字形,所述第二框體61的左表面設有第三通孔611,所述第三通孔611呈圓形且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內部相通,所述殼體41的右端對準所述第三通孔611且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左表面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卡扣桿62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所述殼體41的上下兩側,所述第二卡扣桿62的右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卡扣桿62頂靠在所述殼體41的外表面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二卡扣桿62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二卡扣桿62穩固的頂靠在所述殼體41上。所述第四頂靠桿63設有兩個,所述第四頂靠桿63呈彎曲狀,所述第四頂靠桿63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頂靠桿6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卡扣桿62固定連接,所述第四頂靠桿63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四頂靠桿63向所述殼體41的方向推動所述第二卡扣桿62,使得所述第二卡扣桿62穩固的頂靠在所述殼體41的外表面上。所述第三卡扣架64呈L型,所述第三卡扣架64的一端與所述殼體41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卡扣架64的另一端頂靠在所述第二卡扣桿62上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三卡扣架64采用摩擦系數較大的材料制成,使得所述第三卡扣架64與所述第二卡扣桿62可以穩固的連接在一起。
如圖1所示,所述透鏡裝置7包括移動框71、設置于所述移動框71內的固定座77、位于所述移動框71左側的第二彈簧72、設置于所述移動框71內的透鏡73、位于所述第二框體71右側的第一支架74、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架74上的第三彈簧75、位于所述第一支架74上方的第三固定桿76。所述移動框71呈橫截面為圓環的柱體,所述移動框7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體61內且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內表面滑動連接,使得所述移動框71可以在所述第二框體61內左右移動。所述第二彈簧72設有兩個,所述第二彈簧72的右端與所述移動框72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72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移動框7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固定座77設有四個,所述固定座77與所述移動框7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座77上設有第三凹槽711,位于所述移動框71內的上下兩側的固定座的第三凹槽711相對應。所述透鏡73設有兩個且可以設有多個,所述透鏡73的上下兩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711內,從而可以固定所述透鏡73。所述第一支架74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74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74的下端呈豎直狀。所述第三彈簧75設有兩個,所述第三彈簧75的左端與所述移動框7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75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74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移動框7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第三固定桿76呈彎曲狀,所述第三固定桿76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桿76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架74固定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裝置8包括電機81、位于所述電機81左側的第二支架82、位于所述電機81上方的墊塊83、設置于所述電機81上的輸出軸84、設置于所述輸出軸84上的拉線85、位于所述第二框體61右側的第四固定桿86及設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桿86右端的滾輪87。所述電機81與電源連接,使得所述電機81可以正常運行。所述第二支架82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8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架82的另一端與所述電機8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從而對所述電機81起到支撐作用。所述墊塊83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電機81的上表面與所述墊塊8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輸出軸84呈圓柱體,所述輸出軸84的一端與所述電機81連接,使得所述電機81帶動所述輸出軸84旋轉。所述拉線85的上端與所述移動框7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拉線85的下端與所述輸出軸84固定連接,所述拉線85頂靠在所述滾輪87上。所述第四固定桿86呈長方體且水平放置,所述第四固定桿86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框體6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桿86的右端設有第四凹槽861,所述第四凹槽861呈長方體狀。所述滾輪87呈圓柱體,所述滾輪87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861內且與所述第四固定桿86軸轉連接,使得所述滾輪87可以在所述第四凹槽861內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使用時,所述光源31發出的光穿過所述導光柱51后再穿過透鏡73傳播出去,從而可以將影像投影到投影面上。當需要更換導光柱51時,使用者握住第三頂靠桿47的上端且向下移動,使得所述第三頂靠桿47發生彎曲,直至所述第三頂靠桿47不再頂靠在所述擋板上,然后握住握持架45向下移動,使得所述擋板及固定塊44向下移動,直至所述固定塊44向下脫離所述殼體41,然后向下按壓杠桿53的下端,使得所述杠桿53的上端向右側移動,由于杠桿53的上端頂靠在所述導光柱51上,使得所述導光柱51向右側移動,當使用者方便握住握持環52時,使用者握住握持環52向右側移動,從而可以將所述導光柱51拔出,然后更換導光柱51,使得新的導光柱51貫穿所述固定塊44的左右表面,然后將固定塊44從所述第二通孔412收容于所述殼體41內,所述固定塊44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411內,所述擋板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412內,然后將第三頂靠桿47的上端重新頂靠在所述擋板上,從而可以將所述擋板及固定塊44固定住。由于可以根據需要更換導光柱,更換快速,顏色種類多。當需要調節焦距時,啟動電機81,使得所述輸出軸84旋轉,進而使得所述拉線85被拉緊,使得所述移動框71向右移動,進而使得所述第二彈簧72被拉伸,所述第三彈簧75被壓縮,直至將所述透鏡73移動到需要的位置上,以便使得從所述導光柱51發出的光穿過透鏡73后清晰的顯示出來,使用完畢后,關閉電機81,所述移動框71在所述第二彈簧72及第三彈簧75的作用下恢復至原狀。由于第二頂靠桿62的設置,使得所述第二框體61可拆卸連接在所述殼體41上,并且由于所述第一卡扣架21及第二頂靠桿22的設置,使得所述第一框體11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殼體41上,從而方便更換第一框體裝置1及第二框體裝置6上的部件,維修方便。至此,本發明光學成像系統使用過程描述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