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特別是關于一種可降低短波藍光的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不斷的進步,各種信息設備不斷地推陳出新,尤其是智能型手機、平板計算機、及超輕薄筆記本計算機等,除了一般以鍵盤或鼠標輸入或操控之外,利用觸控式技術來操控信息設備是一種相當直覺且受歡迎的操控方式。由于觸控顯示裝置具有人性化及直覺化的輸入操作界面,使得任何年齡層的用戶都可直接以手指或觸控筆選取或操控信息設備,因此,觸控顯示裝置已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0003]研究發現,智能型手機、平板計算機、超輕薄筆記本計算機等觸控顯示裝置的屏幕所發出的光線中包含大量的藍光,藍光可使屏幕顯得更白、更亮,不過,藍光易使眼睛干澀、疲勞或影響睡眠,甚至導致眼球的病變,尤其是短波藍光,其波長較短且接近紫外線(UV),能穿透眼球的晶狀體而直達視網膜,令視網膜產生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會導致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衰亡,上皮細胞的衰亡會導致光敏感細胞缺少養分,引起視力損傷并且是不可逆轉的。因此,要如何在觸控顯示裝置中直接降低短波藍光對人眼的傷害一直是業界研究的重點之一。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本實用新型的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可有效攔截顯示屏幕所發出的短波藍光與紫外線,同時可確保顯示色彩不失真。
[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觸控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面板以及一觸控面板。觸控面板與顯示面板相對設置,觸控面板包括一保護基板、一抗藍光層及一觸控電極層。抗藍光層設置在保護基板與顯示面板之間,抗藍光層是由多數對的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迭設而成,第一材料層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的折射率,且第一材料層的厚度介于20奈米與50奈米之間,第二材料層的厚度介于20奈米與70奈米之間。觸控電極層設置在保護基板與顯示面板之間,并與抗藍光層重迭設置。
[0006]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是折射率介于1.6與2.8之間的材料層。
[0007]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材料層是折射率介于1.3與1.6之間的材料層。
[0008]在一實施例中,抗藍光層最少是由12對的所述第一材料層與所述第二材料層迭設
ntjD
[0009]在一實施例中,抗藍光層設置在所述保護基板面對所述顯示面板的表面,所述觸控電極層設置在所述顯示面板面對所述保護基板的表面。
[0010]在一實施例中,在抗藍光層與觸控電極層之間、或者在觸控電極層與顯示面板之間還設置一粘著層。
[0011]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電極層設置在保護基板面對顯示面板的表面,抗藍光層設置在顯示面板面對保護基板的表面。
[0012]在一實施例中,在觸控電極層與抗藍光層之間、或者在抗藍光層與顯示面板之間還設置一粘著層。
[0013]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保護基板、一抗藍光層以及一觸控電極層。抗藍光層設置在保護基板,抗藍光層是由多數對的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迭設而成,第一材料層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的折射率,且第一材料層的厚度介于20奈米與50奈米之間,第二材料層的厚度介于20奈米與70奈米之間。觸控電極層設置在保護基板,并與抗藍光層重迭設置。
[0014]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材料層是折射率介于1.6與2.8之間的材料層。
[0015]在一實施例中,第二材料層是折射率介于1.3與1.6之間的材料層。
[0016]在一實施例中,抗藍光層最少是由12對的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迭設而成。
[0017]在一實施例中,抗藍光層設置在保護基板的表面上。
[0018]在一實施例中,觸控電極層設置在保護基板的表面上。
[0019]承上所述,于本實用新型的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中,保護基板與顯示面板之間設置有多數對的第一材料層與第二材料層迭設的抗藍光層,第一材料層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的折射率,而第一材料層的厚度介于20奈米與50奈米之間,且第二材料層的厚度介于20奈米與70奈米之間。使得本實用新型的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可有效攔截顯示屏幕所發出的短波藍光與紫外線,同時可確保顯示色彩不失真。
【附圖說明】
[0020]圖1A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0021]圖1B與圖1C分別是觸控顯示裝置的抗藍光層的不同示意圖。
[0022]圖2是本實用新型不同實施態樣的觸控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0023]圖3是光線通過本實用新型的抗藍光層的頻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將參考相關圖式,說明依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觸控顯示裝置與觸控面板,其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參考符號加以說明。另外,本實用新型所有實施態樣的圖示只是示意,不代表真實尺寸與比例。
[0025]以下實施例的內容中所稱的方位“上”及“下”只是用來表示相對的位置關系。再者,一個元件形成在另一個元件“上”、“之上”、“下”或“之下”可包括實施例中的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直接接觸,或也可包括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之間還有其它額外元件使一個元件與另一個元件無直接接觸。
[0026]請參考圖1A及圖1B所示,其中,圖1A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顯示裝置I的示意圖,而圖1B是觸控顯示裝置I的抗藍光層122的示意圖。
[0027]觸控顯示裝置I包括一顯示面板11以及一觸控面板12,觸控面板12與顯示面板11相對設置。觸控顯示裝置I可例如但不限于是智能型手機、平板計算機、超輕薄筆記本計算機、穿戴式裝置、或其它觸控裝置,并不限定。
[0028]顯示面板11可以是液晶顯示面板(IXD)、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OLED)、或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LED),并不限定。若顯示面板11是液晶顯示面板時,則觸控顯示裝置I還可包括一背光模塊(圖未顯示),背光模塊可發出光線入射到顯示面板11,使顯示面板11可顯示影像。
[0029]觸控面板12包括一保護基板121、一抗藍光層122及一觸控電極層123。其中,保護基板121具有面對顯示面板11的一第一表面1211。另外,在保護基板121中,與第一表面1211相對的另一第二表面1212即為觸控面(touch surface),也就是用戶觀看影像的表面。在此,保護基板121例如但不限于是保護玻璃(Cover Glass,C/G),以保護抗藍光層122、觸控電極層123及顯示面板11免于水氣或異物的入侵。
[0030]抗藍光層122設置在保護基板121與顯示面板11之間。本實施例的抗藍光層122是設置在保護基板121面對顯示面板11的第一表面1211上。其中,抗藍光層122是由多數對的第一材料層1221與第二材料層1222迭設而成。換句話說,一層第一材料層1221堆迭一層第二材料層1222可稱為I對。如圖1B所示,抗藍光層122可由N對的第一材料層1221與第二材料層1222堆迭而成。其中,為了有效攔截短波藍光及UV光,N的值最少是12,也就是總層數是24層。另一方面,在實際設計上,因為抗藍光層122的組成層數到達一定的數量之后,其光學效果的改善有限,并且本實施例再依據應用在觸控顯示裝置I時的厚度考慮,N的值最多是30,也就是60層。另外,本實施例的抗藍光層122由下而上依序是第一材料層1221、第二材料層1222、第一材料層1221、第二材料層1222、...、第一材料層1221、第二材料層1222。
[0031]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1C所示,抗藍光層122也可由下而上依序是第二材料層1222、第一材料層1221、第二材料層1222、第一材料層1221、...、第二材料層1222、第一材料層1221、第二材料層1222。補充說明的是,基于圖1C的視角中的上方是較靠近用戶觀看的一偵U,并且假設第一材料層1221及第二材料層1222兩者的折射率相較起來,第一材料層1221屬于高折射率層,第二材料層1222屬于低折射率層,對此在設計上為了進一步避免抗藍光層122影響光學視覺效果,圖1C所示的先低折射率層再高折射率層的堆迭態樣中,最上層可再增加一層低折射率的第二材料層1222,如此一來,以抗藍光層122最少的層數限制來舉例計算的話,圖1C之實施例的總層數是25層。
[0032]第一材料層1221的材料可包含五氧化三鈦(Ti3O5)、五氧化二鈮(Nb2O5)、氮化硅(Si3N4)、或其組合,而第二材料層1222的材料可包含二氧化硅(S12)、二氟化鎂(MgF2)、或其組合,并不限定。另外,第一材料層1221的厚度可介于20奈米與50奈米之間(20nm<厚度< 50nm),且第二材料層1222的厚度可介于20奈米與70奈米之間(20nm <厚度< 70nm),其中,在抗藍光層122中的每一第一材料層1221或者每一第二材料層1222的厚度可因實際設計而有所不同,并無限制是一樣的厚度。對此,通過材料的選擇及厚度的設計,第一材料層1221是折射率可介于1.6與2.8之間(1.6<折射率<2.8)的材料層,而第二材料層1222是折射率可介于1.3與1.6之間(1.折射率< 1.6)的材料層,且第一材料層122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 22的折射率。另外,本實施例的抗藍光層I 22例如但不限于以蒸鍍(Evaporat1n)或派鍍(Sputter)技術一層一層堆桟而形成在保護基板121的第一表面1211上,且抗藍光層122總厚度可大于等于1100奈米,且小于等于3500奈米。
[0033]請再參考圖1A所示,觸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