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部分,具有與第一側壁7大致相同形狀和尺寸。側壁主體8A具有第二槽部8C、電極凹部8D、電極凸部8E以及卡掛部8F。
[0063]第二槽部8C配置在側壁主體8A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如圖8所示,配置成從左右方向觀察時與第一側壁7的第一槽部7A重疊。如圖5A所示,第二槽部8C具有朝向上方敞開的側視大致凹形狀。第二槽部8C從第二側壁8的上端緣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朝向下方凹陷,沿左右方向貫通第二側壁8。
[0064]電極凹部8D在側壁主體8A的右表面隔開間隔地配置在第二槽部8C的前方。電極凹部8D具有側視大致矩形形狀,從側壁主體8A的右表面朝向左方凹陷。
[0065]電極凸部8E在側壁主體8A的右表面,配置在電極凹部8D的前上方。電極凸部8E具有側視大致矩形形狀,從側壁主體8A的右表面朝向右方突出。
[0066]卡掛部8F配置在電極凸部8E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卡掛部8F具有側視大致矩形形狀,從電極凸部8E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卡掛部8F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比電極凸部8E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小,卡掛部8F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電極凸部8E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小。
[0067]側壁突出部8B是第二側壁8的下方部分,從側壁主體8A的下端緣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向下方突出。側壁突出部8B具有側視大致矩形的板形狀。側壁突出部8B具有貫通孔8G。
[0068]貫通孔8G配置在側壁突出部8B的側視大致中央。貫通孔8G具有側視大致圓形形狀,沿左右方向貫通側壁突出部8B。
[0069]如圖2A和圖3所示,支撐部9配置在第一側壁7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和第二側壁8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之間。如圖2A和圖5A所示,支撐部9具備第一軌道部11、第二軌道部12、第一卡合部15和第二卡合部16。
[0070]如圖2A所示,第一軌道部11配置在支撐部9的前端部,具備第一支撐壁21、第一主軌道22和第一導軌23。
[0071]第一支撐壁21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主視大致矩形的板形狀。第一支撐壁21的左端部與第一側壁7的右表面的第一槽部7A的前方周緣連接,如圖8所示,第一支撐壁21的右端部與第二側壁8的左表面的第二槽部8C的前方周緣連接。
[0072]如圖2A所示,第一主軌道22配置在第一支撐壁21的后表面的上端部。如圖1所示,第一主軌道22從第一支撐壁21的后表面朝向后方延伸,并在第一支撐壁21的左右方向整體上延伸。如圖6A所示,第一主軌道22具有凹部22A和切口部22B。
[0073]凹部22A配置在第一主軌道22的左端部。凹部22A具有朝向后方敞開的俯視大致凹形狀,從第一主軌道22的后端緣朝向前方凹陷。
[0074]切口部22B在第一主軌道22的左端部配置在凹部22A的左方。切口部22B從凹部22A的左端緣的后方部分連續,以朝向左方延伸后向后方彎曲的方式將第一主軌道22切開。
[0075]如圖2A和圖3所示,第一導軌23配置在第一主軌道22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第一導軌23從第一主軌道22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0076]如圖3所不,第一導軌23具有第一引導部23A和第二引導部23B。
[0077]第一引導部23A位于第一導軌23的左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具體地說,第一引導部23A具有第一部分23C和作為傾斜部的一例的第二部分23D。
[0078]第一部分23C是第一引導部23A的左方部分,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部分23C配置在凹部22A的下方,第一部分23C的上端部與第一主軌道22的下表面的凹部22A的后方周緣連接。
[0079]第二部分23D是第一引導部23A的右方部分,從第一部分23C的右端部連續,隨著朝向右方而向后方傾斜。第二部分23D在第一主軌道22的下表面配置在凹部22A的右方。
[0080]第二引導部23B從第二部分23D的右端部連續并朝向右方延伸至第一導軌23的右端部。即,第二引導部23B位于比第一引導部23A的第一部分23C靠后方的位置,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0081]如圖2A所示,第二軌道部12配置在支撐部9的后端部,相對于第一軌道部11向后方隔開間隔地配置。除了前后相反之外,第二軌道部12與第一軌道部11具有大致相同的結構。具體地說,第二軌道部12具備第二支撐壁24、第二主軌道25和第二導軌26。
[0082]第二支撐壁24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后視大致矩形的板形狀。第二支撐壁24的左端部與第一側壁7的右表面的第一槽部7A的后方周緣連接,如圖8所示,第二支撐壁24的右端部與第二側壁8的左表面的第二槽部8C的后方周緣連接。
[0083]如圖2A所示,第二主軌道25配置在第二支撐壁24的前表面的上端部。第二主軌道25從第二支撐壁24的前表面朝向前方延伸,如圖1所示,在第二支撐壁24的左右方向整體上延伸。如圖2A所示,第二主軌道25的前端部相對于第一主軌道22的后端部向后方隔開間隔地配置。如圖6A所示,第二主軌道25具有凹部25A和切口部25B。
[0084]凹部25A以從前后方向觀察時與凹部22A重疊的方式配置在第二主軌道25的左端部。凹部25A具有朝向前方敞開的俯視大致凹形狀,從第二主軌道25的前端緣朝向后方凹陷。
[0085]切口部25B在第二主軌道25的左端部配置在凹部25A的左方。切口部25B從凹部25A的左端緣的前方部分連續,以朝向左方延伸后向前方彎曲的方式將第二主軌道25切開。
[0086]如圖2A和圖3所示,第二導軌26配置在第二主軌道25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第二導軌26從第二主軌道25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0087]如圖3所不,第二導軌26具有第一引導部26A和第二引導部26B。
[0088]第一引導部26A位于第二導軌26的左端部,相對于第一導軌23的第一引導部23A向后方隔開間隔地彼此相對。第一引導部26A沿左右方向延伸,具體地說,具有第一部分26C和作為傾斜部的一例的第二部分26D。
[0089]第一部分26C是第一引導部26A的左方部分,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部分26C配置在凹部25A的下方,第一部分26C的上端部與第二主軌道25的下表面的凹部25A的后方周緣連接。
[0090]第二部分26D是第一引導部26A的右方部分,從第一部分26C的右端部連續,隨著朝向右方而向前方傾斜。第二部分26D在第二主軌道25的下表面配置在凹部25A的右方。
[0091]第二引導部26B從第二部分26D的右端部連續地向右方延伸至第二導軌26的右端部。即,第二引導部26B位于比第一引導部26A的第一部分26C靠前方的位置,并沿左右方向延伸。
[0092]而且,第二引導部26B相對于第一導軌23的第二引導部23B向后方隔開間隔地彼此相對。
[0093]由此,第一導軌23的第二引導部23B和第二導軌26的第二引導部26B的前后方向之間的間隔比第一導軌23的第一部分23C和第二導軌26的第一部分26C的前后方向之間的間隔小。S卩,第二引導部23B和第二引導部26B的寬度比第一引導部23A的第一部分23C和第一引導部26A的第一部分26C的寬度小。
[0094]如圖2A和圖6A所示,第一^^合部15配置在支撐部9的左端部,并配置在第一支撐壁21的左端部和第二支撐壁24的左端部之間。第一卡合部15具備第一連接壁27、卡定部28、第一突起29和第二突起30。
[0095]第一連接壁27為第一卡合部15的下端部,以從上下方向觀察時與凹部22A和凹部25A重疊的方式相對于第一主軌道22的左端部和第二主軌道25的左端部向下方隔開間隔地配置。第一連接壁27具有仰視大致矩形的板形狀。第一連接壁27的左端部在第一側壁7的右表面與第一槽部7A的下方周緣連接。而且,第一連接壁27的前端部與第一支撐壁21的下端部連接,第一連接壁27的后端部與第二支撐壁24的下端部連接。
[0096]如圖2A所示,卡定部28配置在第一連接壁27的上表面。卡定部28具有側視大致矩形的板形狀,從第一連接壁27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而且,卡定部28的前端部與第一支撐壁21的后表面連接,卡定部28的后端部與第二支撐壁24的前表面連接。卡定部28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一主軌道22和第二主軌道25靠下方的位置。而且,卡定部28具有卡定槽 28A。
[0097]卡定槽28A配置在卡定部28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卡定槽28A具有朝向上方敞開的側視大致U字形狀。卡定槽28A從卡定部28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朝向下方凹陷,沿左右方向貫通卡定部28。卡定槽28A的槽寬與后述的線35的外徑大致相同。
[0098]如圖6A所示,第一突起29在第一連接壁27的上表面相對于卡定部28向前右方隔開間隔地配置。第一突起29以從上下方向觀察時與凹部22A重疊的方式配置。第一突起29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方柱形狀,從第一連接壁27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如圖6B所示,第一突起29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一主軌道22靠下方的位置。
[0099]如圖6A所示,第二突起30在第一連接壁27的上表面相對于第一突起29向后方隔開間隔地配置。第二突起30以從上下方向觀察時與凹部25A重疊的方式配置。第二突起30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方柱形狀,從第一連接壁27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如圖6B所示,第二突起30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二主軌道25靠下方的位置。
[0100]如圖5A所示,第二卡合部16配置在支撐壁9的右端部,并配置在第一支撐壁21的右端部和第二支撐壁24的右端部之間。第二卡合部16具備第二連接壁31和線彎曲部32ο
[0101]第二連接壁31是第二卡合部16的下端部,具有仰視大致矩形的板形狀。第二連接壁31的右端部在第二側壁8的左表面與第二槽部8C的下方周緣連接。而且,第二連接壁31的前端部與第一支撐壁21的下端部連接,第二連接壁31的后端部與第二支撐壁24的下端部連接。
[0102]線彎曲部32配置在第二連接壁31的上表面。線彎曲部32具有側視大致矩形的板形狀,從第二連接壁3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而且,線彎曲部32的前端部與第一支撐壁21的后表面連接,線彎曲部32的后端部與第二支撐壁24的前表面連接。而且,線彎曲部32具有槽部32Α。
[0103]槽部32Α配置在線彎曲部32的上方部分。槽部32Α具有朝向上方敞開的側視大致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