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部2A1、2A2。若由使用者操作這些刻度盤811、821使之旋轉,則投影光學裝置36向上下方向(連結頂面部2A與底面部2B的方向)以及左右方向(連結左側面部2E與右側面部2F的方向)移動,由此,能夠對被投影面上的圖像的投影位置進行調整。對這樣的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的構造之后詳細敘述。
[0059]內部結構
[0060]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收納于外裝框體2的內部的裝置主體10的圖。
[0061]如圖2所示,裝置主體10具備光學單元3以及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另外,雖省略圖示,但裝置主體10具備:對投影儀I的冷卻對象進行冷卻的冷卻裝置、向投影儀I的各構成部件供給電力的電源裝置、以及對投影儀I的動作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
[0062]光學單元的結構
[0063]光學單元3形成以及投影與從上述控制裝置輸入的圖像信息對應的圖像。該光學單元3具備:光源裝置31、照明光學裝置32、顏色分離裝置33、中繼裝置34、光電裝置35、投影光學裝置36以及光學部件用框體37。
[0064]光源裝置31具備:超高壓水銀燈等光源燈311、反射器312、平行化透鏡313以及將這些部件收納于內部的框體314。
[0065]照明光學裝置32將從光源裝置31入射的光的相對于中心軸的正交面內的照度均勻化。該照明光學裝置32具備:第一透鏡陣列321、第二透鏡陣列322、偏振光轉換元件323以及疊加透鏡324。
[0066]第一透鏡陣列321將入射的光束分割為多個部分光束,第二透鏡陣列322與透鏡324 —起使從第一透鏡陣列321入射的多個部分光束的每一個重疊于后述的液晶面板353。
[0067]偏振光轉換元件323將入射的光的偏振光方向整合為一種。
[0068]顏色分離裝置33具備兩片分色鏡331、332以及反射鏡333,通過這些部件將從照明光學裝置32入射的光分離為紅(R)、綠(G)以及藍(B)三種顏色的色光。
[0069]中繼裝置34具備入射側透鏡341、中繼透鏡343以及反射鏡342、344,并具有將被顏色分離裝置33分離的紅色光引導至紅色光用的物鏡351的功能。
[0070]光電裝置35對入射的各色光分別進行調制,并形成與從上述控制裝置輸入的圖像信息對應的圖像。該光電裝置35分別具備針對上述每個色光而設置的物鏡351、入射側偏光板352、作為光調制裝置的液晶面板353 (將紅、綠以及藍用的液晶面板分別設為353R、353G、353B)、射出側偏光板354以及一個顏色合成裝置355。
[0071]這些部件中的顏色合成裝置355在本實施方式中為貼合四個直角棱鏡的呈俯視近似正方形形狀的正交分色棱鏡。該顏色合成裝置355通過形成于各直角棱鏡的界面的兩個電介質多層膜,合成由各自對應的液晶面板353調制的各色光。由這樣的顏色合成裝置355合成的光(形成圖像的光)入射至投影光學裝置36。
[0072]投影光學裝置36的前端部分經由形成于上述外裝框體2的正面部2C的開口部2C1(參照圖1)露出,并對由色合成裝置355合成的光進行放大投影,由此,在上述被投影面上投影有圖像。這樣的投影光學裝置36構成為在鏡筒361內收納有包括變焦透鏡以及對焦透鏡的透鏡組的組透鏡。
[0073]光學部件用框體37是將分別由合成樹脂或金屬形成的部件收納部件371以及蓋狀部件(省略圖示)組合而成的框體。
[0074]部件收納部件371在內部收納上述各裝置31?34、光電裝置35的物鏡351以及入射側偏光板352。用于在該部件收納部件371內收納該光學部件的開口部(省略圖示)被蓋狀部件關閉。
[0075]投影位置調整裝置的結構
[0076]圖3以及圖4是從光射出側以及光入射側分別觀察投影光學裝置36以及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的立體圖。另外,圖5是從光射出側觀察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的分解立體圖。
[0077]在以下的說明中,將入射至投影光學裝置36的光的行進方向(該光的沿著中心軸的行進方向)設為Z方向,將與該Z方向分別正交并相互正交的方向設為X方向以及Y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投影儀I被載置于規定的設置面,在Z方向沿著水平方向的情況下,Y方向形成沿著鉛垂方向從下朝向上的方向(從底面部2B朝向頂面部2A的方向),X方向形成在沿著Z方向觀察的情況下沿著水平方向從右朝向左的方向(從左側面部2E朝向右側面部2F的方向)。并且,所謂Z方向側是指Z方向的下游側(Z方向前端側),所謂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是指Z方向的上游側(Z方向基端側)。其他的方向也相同。
[0078]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是對投影光學裝置36的鏡筒361進行保持,并且使鏡筒361沿著相對于該投影光學裝置36的中心軸的正交方向亦即X方向以及Y方向移動的移動裝置,通過使該投影光學裝置36移動,對圖像的投影位置進行調整。如圖3?圖6所示,該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具備:第一移動部件5 (圖3、圖5以及圖6)、第二移動部件6 (圖3以及圖6)、支承部件7(圖3?圖6)、驅動裝置8(圖3、圖5以及圖6)、傳遞裝置9以及四個連結部件CM (圖4以及圖6)。而且,相對于支承部件7安裝有驅動裝置8以及傳遞裝置9,并且,通過連結部件CM安裝有第一移動部件5以及第二移動部件6,從而組裝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
[0079]第一移動部件的結構
[0080]第一移動部件5以能夠沿著X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于支承部件7。該第一移動部件5具備夾持投影光學裝置36的主體部51以及連接部52。
[0081]連接部52為連接于投影光學裝置36的鏡筒361的部件,并相對于主體部51位于Z方向側。如圖3所示,該連接部52在大致中央具有與鏡筒361對應的近似圓形狀的插通孔521。而且,在鏡筒361插通于該插通孔521并且將該鏡筒361的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凸緣部(省略圖示)夾持于與主體部51之間的狀態下,連接部52在包圍插通孔521的四個位置通過螺釘SI固定于主體部51的Z方向側的端面51A。
[0082]圖7是從光射出側(Z方向側)觀察主體部51的圖。
[0083]主體部51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移動部件。該主體部51通過與連接部52對鏡筒361進行保持,并且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端面51B (參照圖8)與支承部件7抵接并以能夠向X方向以及Y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7。
[0084]如圖7所示,該主體部51沿著Z方向觀察形成為近似矩形狀,在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供鏡筒361插通的插通孔511。
[0085]在主體部51的四角形成有供后述的連結部件CM的螺旋銷CM2從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螺合的孔部512。
[0086]在主體部51的Y方向側的端部形成有近似U字形狀的凹部513,在該凹部513插入有后述的傳遞裝置9的滑動部件916。
[0087]如圖7所示,在主體部51的Z方向側的端面51A的插通孔511的周圍形成有供上述連接部52安裝的近似矩形狀的平面部51A1。在該平面部51A1的四角形成有供上述螺釘SI螺合的螺紋孔51A2。另外,在平面部51A1的夾持插通孔511的位置分別突出地設置有突起部51A3,各突起部51A3在對鏡筒361進行定位時被利用。
[0088]圖8是從光入射側(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觀察主體部51的圖。
[0089]如圖8所示,在主體部51的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端面51B,在隔著插通孔511的位置分別形成有向Z方向側凹陷的引導凹部51B1。這些引導凹部51B1分別形成為X方向較長的近似矩形狀,在該各引導凹部51B1分別插入有第二移動部件6的突出地設置于Z方向側的端面61A的引導突起61A1(參照圖9以及圖10)。
[0090]另外,在端面5IB的各孔部512的周圍形成有近似矩形狀的平面部51B2。這些平面部51B2在將第一移動部件5安裝于后述的支承部件7時,與該支承部件7的平面部7A4 (參照圖12)抵接。
[0091]第二移動部件的結構
[0092]圖9以及圖10是從光射出側(Z方向側)觀察第二移動部件6的圖。這些附圖中的圖10是表示第二移動部件6的分解立體圖。
[0093]第二移動部件6被夾持于第一移動部件5 (主體部51)與支承部件7之間,并具有使第一移動部件5向Y方向移動的功能。如圖9以及圖10所示,該第二移動部件6構成為具備主體部61以及安裝于該主體部61的卡合部件62。
[0094]主體部61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移動部件。該主體部61由俯視近似十字形狀的板體構成,并在大致中央部分具有供鏡筒361插通的插通孔611。
[0095]在主體部61的在X方向隔著插通孔611的位置分別形成有Y方向具有長徑的橢圓形狀的貫通孔亦即孔部612。在這些孔部612內形成有階差部6121,該階差部6121的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端緣的開口面積比Z方向側的端緣的開口面積小。而且,在孔部612內存在在將第二移動部件6配置于后述的支承部件7時,配置于該支承部件7的墊圈W(參照圖6)與對該墊圈W進行固定的螺釘S2(參照圖6)。這些墊圈W在將第二移動部件6向Y方向或與Y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至極限時,與階差部6121的Z方向側的面抵接,從而能夠抑制第二移動部件6的Y方向的一端向遠離支承部件7的方向傾斜。
[0096]在主體部61的Z方向側的端面61A,在相對于插通孔611在各孔部612的外側(X方向側以及與X方向相反的一側)突出地設置有近似圓筒狀的引導突起61A1。這些引導突起61A1分別插入對應的上述引導凹部51B1。由此,除了引導主體部51乃至第一移動部件5相對于第二移動部件6沿著X方向的移動,也對第一移動部件5相對于第二移動部件6的沿著Y方向的移動進行限制。
[0097]在端面61A的X方向側的端部,形成有向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以及與X方向相反的一側凹陷并供卡合部件62安裝的近似矩形狀的安裝部61A2。
[0098]卡合部件62相當于本實用新型的嚙合部件。該卡合部件62由與主體部61相同的合成樹脂形成為與主體部61不同的部件。該卡合部件62沿著Z方向觀察形成為橫向的近似T字形狀。這樣的卡合部件62具有從與X方向相反的方向插入并嵌合于上述安裝部61A2的近似矩形的嵌合部621以及在將該嵌合部621嵌合于安裝部61A2時從主體部61向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622。
[0099]如圖10所示,嵌合部621形成有Y方向的尺寸隨著從與X方向相反的一側的端部朝向X方向增大的傾斜部6211。因此,除了容易進行嵌合部621向安裝部61A2的插入之夕卜,也能夠抑制在該嵌合部621嵌入時從安裝部61A2脫落。并且,由于將卡合部件62構成為與主體部61不同的部件,所以能夠對各部件的公差進行吸收。由此,與將第二移動部件6形成為一體成型品的情況相比,能夠可靠地實施上述引導突起61A1與上述引導凹部51B1的卡合,以及構成后述的傳遞裝置9的第二傳遞部92的螺桿921 (參照圖6)與卡合部件62的卡合。
[0100]在卡合部件62的Z方向側的端面62A的突出部622的位置形成有具有多個半圈部分的螺紋槽的嚙合部6221。該嚙合部6221與螺桿921嚙合。而且,卡合部件62伴隨著螺桿921的旋轉而沿著該螺桿921的推力方向移動,由此,第二移動部件6沿著Y方向移動。對該第二移動部件6的移動之后詳細敘述。
[0101]圖11是從光入射側(與Z方向相反的一側)觀察第二移動部件6的圖。
[0102]如圖11所示,在主體部61的與X方向相反一側的端面61B的在Y方向隔著插通孔611的位置分別形成有引導突起61B1。這些引導突起61B1插入沿著Y方向形成于后述的支承部件7的引導槽7A2。
[0103]支承部件的構造
[0104]圖12是從光射出側(Z方向側)觀察支承部件7的圖。
[0105]支承部件7對構成投影位置調整裝置4的各部件進行支承,并固定于上述外裝框體2內。具體而言,支承部件7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