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擴散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擴散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液晶顯示裝置是目前主流的顯示裝置之一,包括液晶顯示面板和與液晶顯示面板相疊加的背光模組,其中,液晶顯示面板本身不具有發光特性,需要背光模組為其提供光線,以實現畫面顯示。
[0003]常見的背光模組可分為側光式和直下式兩種,對于大尺寸的液晶顯示裝置,主要采用直下式背光模組,直下式背光模組具有亮度均勻性好、亮度高、光能利用率高等優點。如圖1所示,直下式背光模組主要包括:發光單元I ;位于發光單元I上方的擴散板2 ;位于擴散板2上方的棱鏡片3 ;用于支撐擴散板2和棱鏡片3的支撐部件4 ;位于發光單元I下方的背板5。發光單元I發出的輻射狀光線經過擴散板2的擴散勻光作用,轉變為亮度均勻的面光源,為液晶顯示面板進行畫面顯示提供光線。
[0004]但是,在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實際應用過程中,本申請發明人發現,直下式背光模組發光時會出現暗帶,產生亮暗不均的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
[0005]為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擴散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以減少直下式背光模組發光時產生的暗帶,改善亮暗不均的現象。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7]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擴散板,包括入光面和與所述入光面相對的出光面,所述擴散板呈波形曲面結構,包括多個凸起單元和多個凹陷單元,所述凸起單元和所述凹陷單元交替排布且依次相接,所述凸起單元和所述凹陷單元呈弧面結構。
[0008]可選的,所述擴散板的入光面和/或出光面上具有散射層,所述散射層中包括均勾分布的用于散射光線的散射粒子。
[0009]可選的,所述凸起單元和所述凹陷單元的相接處平滑過渡。
[0010]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以上任一項所述的擴散板,以及設置于所述擴散板入光面一側的多個發光單元,所述發光單元對應所述擴散板的凹陷單元的底部設置,且所述發光單元與其所對應的凹陷單元的底部之間具有間隙,所述擴散板的凸起單元背向所述發光單元彎曲,所述凹陷單元朝向所述發光單元彎曲。
[0011]可選的,所述發光單元與所述凹陷單元一一對應。
[0012]可選的,所述發光單元等間隔排布。
[0013]可選的,所述發光單元為燈條。
[0014]可選的,所述發光單元包括多個燈珠,所述多個燈珠排成一列。
[0015]可選的,所述背光模組還包括:背板,所述擴散板和所述發光單元均位于所述背板的內側。
[0016]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以上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
[0017]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擴散板、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中,通過將擴散板由原來的平板結構改變為波形曲面結構,擴散板包括交替排布且依次相接的多個凸起單元和多個凹陷單元,并將發光單元在擴散板入光面一側對應擴散板凹陷單元的底部設置,從而擴散板上從距離發光單元較近的區域(以下稱A區域)至距離發光單元較遠的區域(以下稱B區域)所對應的混光距離呈波形逐漸變大。由于發光單元所發出的光呈輻射狀,因此擴散板上從A區域至B區域所接收的光線的量呈曲線逐漸減少,為保證擴散板上從A區域至B區域的亮度均一,從A區域至B區域所需要的混光距離應呈曲線逐漸增大。可見本實用新型中擴散板上從A區域至B區域所對應的混光距離呈波形逐漸變大的變化情況更符合所需要的混光距離呈曲線逐漸增大的變化情況,因此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組能夠有效地消除發光時產生的暗帶,各處的亮度更加趨于一致,提高背光模組上亮度的均一性。
【附圖說明】
[0018]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0019]圖1為現有技術中直下式背光模組的基本結構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組的結構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組中擴散板和發光單元的截面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組中擴散板和發光單元的平面圖;
[0023]附圖標記說明:
[0024]1-發光單元;2-擴散板;3-棱鏡片;
[0025]4-支撐部件;5-背板;p1-入光面;
[0026]p2_出光面;M-凸起單元; N-凹陷單元;
[0027]χ?-第一方向; x2_第二方向;
[0028]a-擴散板上距離發光單元較近的區域所對應的混光距離;
[0029]b-擴散板上距離發光單元較遠的區域所對應的混光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0030]正如【背景技術】所述,現有技術中直下式背光模組發光時會產生暗帶。發明人研宄發現,產生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為:如圖1所示,直下式背光模組中發光單元I位于擴散板2的下方,為了得到均勻的面光源,需要使發光單元I與擴散板2保持一定的距離,發光單元I到擴散板2上各處的距離為混光距離,發光單元I所發光的光能夠在混光距離內散射和折射,從而進行勻光。由于發光單元I所發出的光呈輻射狀,因此擴散板2上從距離發光單元較近的區域(以下稱A區域)至距離發光單元較遠的區域(以下稱B區域)所接收的光線的量呈曲線逐漸減少,為保證擴散板2上從A區域至B區域的亮度均一,從A區域至B區域所需要的混光距離應呈曲線逐漸增大。而現有技術中擴散板2為平面結構,從A區域至B區域所對應的混光距離是呈直線逐漸增大的,這樣的變化情況不符合所需要的混光距離應呈曲線逐漸增大的變化情況,會造成A區域實際所對應的混光距離(即擴散板2上距離發光單元I較近的區域所對應的混光距離a)大于所需要的混光距離,B區域實際所對應的混光距離(即擴散板2上距離發光單元I較遠的區域所對應的混光距離b)小于所需要的混光距離,導致A區域亮度過暗,B區域亮度過亮,在B區域形成暗帶,引起整個背光模組亮暗不均。
[0031]基于此,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擴散板,如圖2?4所示,該擴散板2包括入光面pi和出光面P2,擴散板2呈波形曲面結構,包括多個凸起單元M和多個凹陷單元N,凸起單元M和凹陷單元N交替排布且依次相接,凸起單元M和凹陷單元N呈弧面結構。
[0032]基于前述技術方案,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該背光模組包括前述技術方案所述的擴散板,及設置于擴散板2入光面pi的多個發光單元I,發光單元I對應擴散板2的凹陷單元N的底部設置,且發光單元I與其所對應的凹陷單元N的底部之間具有間隙,擴散板2的凸起單元M背向發光單元I彎曲,凹陷單元N朝向發光單元I彎曲。
[0033]需要說明的是,以垂直于背光模組平面的方向為0°參考線,通常發光單元I發出的輻射狀光線大部分集中在±60°的范圍內,光線的輻射角度為0°時,擴散板2上對應區域所接收的光線的量最多,輻射角度越大,擴散板2上對應區域所接收的光線的量越少,也就是說,擴散板2上從距離發光單元I較近的區域(以下稱A區域)至距離發光單元I較遠的區域(以下稱B區域)所接收的光線的量呈曲線逐漸減少,因此為得到均勻的面光源,A區域所需要的混光距離較小,B區域所需要的混光距離較大,從A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