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鏡頭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攝像I競頭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攝像鏡頭,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采用高像素 CCD、CM0S等攝像元件 的手機相機組件、WEB攝像鏡頭等的攝像鏡頭。 【【背景技術】】
[0002] 近年來,采用CCD和CMOS等攝像元件的各種攝像裝置廣泛普及。隨著攝像元件的小 型化、高性能化發展,社會更需求具有優秀光學特性、超薄且高通光量F值(Fno)的廣角攝像 鏡頭。
[0003] 由具有優秀的光學特性,超薄且高通光量F值(Fno)的5個廣角透鏡組成的攝像鏡 頭相關的技術開發在逐步推進。相關技術開發提出的方案中的攝像鏡頭由五個透鏡組成, 從物體開始依次配置:具有正折射率的第一透鏡、具有負折射率的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率 的第三透鏡、具有正折射率的第四透鏡、以及具有負折射率的第五透鏡。
[0004] 專利文獻1中實施例1、3、4、5公開的攝像鏡頭由上述五個透鏡組成,但是第一透 鏡、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分配不充分且第一、二透鏡的形狀設置不當,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與 攝像鏡頭整體的焦點距離的比例設置不佳,所以Fno = 2.25、2co <74.6°、廣角及超薄化程 度不佳、Fno通光量不足。
[0005] 專利文獻2中實施例1~4所公開的攝像鏡頭由上述五個透鏡組成,但是第三透鏡 的折射率配置不充分、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的形狀設置不恰當,且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 與攝像鏡頭整體的焦點距離的比例設置不佳,所以Fno 2 2.25,2ω <75.6、廣角化不充分、 Fno通光量不足。
[0006] 現有技術參考文獻:
[0007] 【專利文獻1】特開2015-072424號公報 [0008]【專利文獻2】特開2015-060171號公報 【
【發明內容】
】
[0009]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由具有優秀的光學特性、超薄且高通光量 的五個廣角透鏡組成的攝像鏡頭。
[0010]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在對第一透鏡、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分配,第一透鏡、第 二透鏡的形狀,以及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與攝像鏡頭整體的焦點距離進行認真研討后,提 出改善現有技術的攝像鏡頭的方案,于是形成本發明。
[0011] 本發明提供了 一種攝像鏡頭,其從物側開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率的第一透 鏡、具有負折射率的第二透鏡、具有負折射率的第三透鏡、具有正折射率的第四透鏡、以及 具有負折射率的第五透鏡,所述鏡頭滿足以下條件式:
[0012] 0.80<fl/f < 1.00;
[0013] -5.00 <f3/f<-3.00;
[0014] -0.80 < (R1+R2)/(R1-R2) <-0.30;
[0015] 0.05 < (R3+R4)/(R3-R4) <0.40;
[0016] 0.25 <d7/f< 0.35;
[0017] 其中,f為所述攝像鏡頭整體的焦點距離,Π 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點距離,f3為所 述第三透鏡的焦點距離,R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曲率半徑,R2為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曲 率半徑,R3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曲率半徑,R4為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曲率半徑,d7為所述 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
[0018] 本發明所述的攝像鏡頭進一步滿足以下條件式:
[0019] -3.00 <f2/f<-1.50
[0020] 其中,f是所述攝像鏡頭整體的焦點距離,f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焦點距離。
[0021]根據本發明,提供的攝像鏡頭由五個廣角透鏡組成,其具有優秀的光學特性,TTL (光學長度)/IH(像高Η 1.45、超薄、全畫角2ω 2 88°、Fno < 2.2,本發明的攝像鏡頭尤其適 用于由尚像素用的CCD、CMOS等攝像兀件構成的手機攝像鏡頭組件和WEB攝像鏡頭。 【【附圖說明】】
[0022] 圖1是與本發明一種實施方式相關的攝像鏡頭LA的結構示意圖;
[0023] 圖2是上述攝像鏡頭LA的具體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0024] 圖3是實施例1中攝像鏡頭LA的球面像差(軸上色像差)示意圖;
[0025] 圖4是實施例1中攝像鏡頭LA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圖;
[0026] 圖5是實施例1中攝像鏡頭LA的像面彎曲和歪曲像差示意圖;
[0027] 圖6是上述攝像鏡頭LA的具體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0028] 圖7是實施例2中攝像鏡頭LA的球面像差(軸上色像差)示意圖;
[0029] 圖8是實施例2中攝像鏡頭LA的倍率色像差示意圖;
[0030] 圖9是實施例2中攝像鏡頭LA的像面彎曲和歪曲像差示意圖。
[0031] [符號說明]
[0032] 各個實施例中記載的符號表示如下。其中,距離、半徑和中心厚度的單位為_。 [0033] LA:攝像鏡頭
[0034] S1:開口光圈
[0035] L1:第一透鏡
[0036] L2:第二透鏡
[0037] L3:第三透鏡
[0038] L4:第四透鏡
[0039] L5:第五透鏡
[0040] GF:玻璃平板
[00411 f:攝像鏡頭LA整體的焦點距離
[0042] Π :第一透鏡L1的焦點距離
[0043] f2:第二透鏡L2的焦點距離
[0044] f3:第三透鏡L3的焦點距離
[0045] f4:第四透鏡L4的焦點距離
[0046] f5:第五透鏡L5的焦點距離
[0047] Fno:F值
[0048] 2ω:全畫角
[0049 ] R:光學面的曲率半徑、透鏡時為中心曲率半徑
[0050] R1:第一透鏡L1的物側曲率半徑
[0051 ] R2:第一透鏡L1的像側曲率半徑
[0052] R3:第二透鏡L2的物側曲率半徑
[0053] R4:第二透鏡L2的像側曲率半徑
[0054] R5:第三透鏡L3的物側曲率半徑
[0055] R6:第三透鏡L3的像側曲率半徑
[0056] R7:第四透鏡L4的物側曲率半徑
[0057] R8:第四透鏡L4的像側曲率半徑
[0058] R9:第五透鏡L5的物側曲率半徑
[0059] R10:第五透鏡L5的像側曲率半徑
[0060] R11:玻璃平板GF的物側的曲率半徑
[0061] R12:玻璃平板GF的像側曲率半徑
[0062] d:透鏡的中心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
[0063] dO:從開口光圈S1到第一透鏡L1的物側的軸上距離
[0064] dl:第一透鏡L1的中心厚度
[0065] d2:第一透鏡L1的像側到第二透鏡L2的物側的軸上距離
[0066] d3:第二透鏡L2的中心厚度
[0067] d4:第二透鏡L2的像側到第三透鏡L3的物側的軸上距離
[0068] d5:第三透鏡L3的中心厚度
[0069] d6:第三透鏡L3的像側到第四透鏡L4的物側的軸上距離
[0070] d7:第四透鏡L4的中心厚度
[0071 ] d8:第四透鏡L4的像側到第五透鏡L5的物側的軸上距離
[0072] d9:第五透鏡L5的中心厚度
[0073] dlO:第五透鏡L5的像側到玻璃平板GF的物側的軸上距離
[0074] dll:玻璃平板GF的中心厚度
[0075] dl2:玻璃平板GF的像側到成像面的軸上距離
[0076] nd:d線的折射率
[0077] ndl:第一透鏡L1的d線的折射率
[0078] nd2:第二透鏡L2的d線的折射率
[0079] nd3:第三透鏡L3的d線的折射率
[0080] nd4:第四透鏡L4的d線的折射率
[0081 ] nd5:第五透鏡L5的d線的折射率
[0082] nd6:玻璃平板GF的d線的折射率
[0083] v:阿貝數
[0084] vl:第一透鏡L1的阿貝數
[0085] v2:第二透鏡L2的阿貝數
[0086] v3:第三透鏡L3的阿貝數
[0087] v4:第四透鏡L4的阿貝數
[0088] v5:第五透鏡L5的阿貝數
[0089] v6:玻璃平板GF的阿貝數
[0090] TTL:光學長度(第一透鏡L1的物側到成像面的軸上距離)
[0091] LB:第五透鏡L5的像側到成像面的軸上距離(包含玻璃平板GF的厚度)
[0092] IH:像高 【【具體實施方式】】
[009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 發明,但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0094]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相關的攝像鏡頭的一種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所示為本發明 攝像鏡頭的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攝像鏡頭LA包括五個透鏡,從物側到像側依次配 置第一透鏡L1、第二透鏡L2、第三透鏡L3、第四透鏡L4、以及第五透鏡L5。在第五透鏡L5和成 像面之間,配置有玻璃平板GF。玻璃平板GF是玻璃蓋片、或者是具有IR截止濾光等功能的濾 光片,或者玻璃平板GF也可不設置在第五透鏡L5和成像面之間。
[0095]第一透鏡L1具有正折射率,第二透鏡L2具有負折射率,第三透鏡L3具有負折射率, 第四透鏡L4具有正折射率,第五透鏡L5具有負折射率。為了能較好補正像差問題,最好將這 五個透鏡表面設計為非球面形狀。
[0096 ]攝像鏡頭LA滿足以下條件式(1)~(5):
[0097] 0.80<fl/f < 1.00-----------------------------------------(1)
[0098] -5.00 <f3/f<-3.00---------------------------------------(2)
[0099] -0.80 < (R1+R2)/(R1-R2) <-〇.30----------------------------(3)
[0100] 0.05 < (R3+R4)/(R3-R4) <0.40------------------------------(4)
[0101] 0.25 <d7/f< 0.35-----------------------------------------(5)
[0102] 其中
[0103] f:攝像鏡頭LA整體的焦點距離;
[0104] Π :第一透鏡的焦點距離;
[0105] f3:第三透鏡的焦點距離;
[0106] R1:第一透鏡的物側曲率半徑;
[0107] R2: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曲率半徑;
[0108] R3:第二透鏡的物側曲率半徑;
[0109] R4:第二透鏡的像側曲率半徑;
[0110] d7: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
[0111] 條件式(1)規定了第一透鏡L1的正折射率。超過條件式(1)的下限規定值時,雖然 有利于鏡頭向超薄化發展,但是第一透鏡L1的正折射率會過強,難以補正像差等問題,同時 不利于鏡頭向廣角化發展。相反,超過上限規定值時,第一透鏡的正折射率會變過弱,鏡頭 難以向超薄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