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0] 圖20是圖19結構中的各個像差圖;
[0071] 圖21是圖19結構中的橫向像差圖;
[0072] 圖22是根據本發明單焦點透鏡系統的數值實施例4的在最近攝影狀態下的透鏡 結構圖;
[0073] 圖23是圖22結構中的各個像差圖;
[0074] 圖24是圖22結構中的橫向像差圖;
[0075] 圖25是根據本發明的單焦點透鏡系統的數值實施例5的在無限遠攝影狀態下的 透鏡結構圖;
[0076] 圖26是圖25結構中的各個像差圖;
[0077] 圖27是圖25結構中的橫向像差圖;
[0078] 圖28是根據本發明單焦點透鏡系統的數值實施例5的在最近攝影狀態下的透鏡 結構圖;
[0079] 圖29是圖28結構中的各個像差圖;
[0080] 圖30是圖28結構中的橫向像差圖;
[0081] 圖31是根據本發明的單焦點透鏡系統的數值實施例6的在無限遠攝影狀態下的 透鏡結構圖;
[0082] 圖32是圖31結構中的各個像差圖;
[0083] 圖33是圖31結構中的橫向像差圖;
[0084] 圖34是根據本發明單焦點透鏡系統的數值實施例6的在最近攝影狀態下的透鏡 結構圖;
[0085] 圖35是圖34結構中的各個像差圖;
[0086] 圖36是圖34結構中的橫向像差圖;
[0087]圖37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單焦點透鏡系統的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離物體對 焦時的第1移動軌跡的簡易移動圖;
[0088] 圖38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單焦點透鏡系統的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離物體對 焦時的第2移動軌跡的簡易移動圖。
[0089] 符號說明
[0090] Gl 具有負屈光度的第1透鏡組
[0091] 11 負透鏡
[0092] 12 正透鏡
[0093] 13 正透鏡
[0094] 14 負透鏡
[0095] G2 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鏡組
[0096] 21 負透鏡
[0097] 22 正透鏡
[0098] 23 正透鏡
[0099] 24 正透鏡
[0100] 21' 負透鏡
[0101] 22' 正透鏡
[0102] 23' 正透鏡
[0103] G3 具有正屈光度的第3透鏡組
[0104] 31 負透鏡
[0105] 32 正透鏡
[0106] S 光圈
[0107] OP 濾光片
[0108] I 像面
【具體實施方式】
[0109] 如圖37、圖38的簡易移動圖所示,在整個數值實施例1~6中,本實施方式的單焦 點透鏡系統從物側依次包含:具有負屈光度的第1透鏡組G1、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鏡組 G2、以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3透鏡組G3。I為像面。
[0110] 如圖37的簡易移動圖所示,在數值實施例1、2、4~6中,本實施方式的單焦點透 鏡系統,在第2透鏡組G2和第3透鏡組G3之間設有光圈S。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離 物體對焦時,第1透鏡組Gl和第2透鏡組G2向物側移動(伸展),光圈S與第3透鏡組G3 一起相對于像面I固定。
[0111] 如圖38的簡易移動圖所示,在數值實施例3中,本實施方式的單焦點透鏡系統,在 第1透鏡組Gl和第2透鏡組G2之間設有光圈S。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離物體對焦時, 光圈S與第1透鏡組Gl以及第2透鏡組G2形成為一體而向物側移動(伸展),第3透鏡組 G3相對于像面I固定。
[0112] 此外,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離物體對焦時,第3透鏡組G3也可以向物側移動 (伸展)。而且,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離物體對焦時,光圈S也可以獨立于第1透鏡組 Gl~第3透鏡組G3而向光軸方向移動。
[0113] 在整個數值實施例1~6中,第1透鏡組Gl從物側依次包含:向物側凸出的負彎 月透鏡11、雙凸正透鏡12、向物側凸出的正彎月透鏡13、以及雙凹負透鏡14。
[0114] 在數值實施例1~4、6中,第2透鏡組G2從物側依次包含:雙凹負透鏡21、雙凸 正透鏡22、雙凸正透鏡23、以及雙凸正透鏡24。雙凹負透鏡21的像側面與雙凸正透鏡22 的物側面相接合,該接合透鏡具有負屈光度。雙凸正透鏡22、雙凸正透鏡23以及雙凸正透 鏡24,為低色散鏡片且由具有正的異常色散特性較高的ED透鏡構成。
[0115] 在數值實施例5中,第2透鏡組G2從物側依次包含:雙凹負透鏡21'、雙凸正透鏡 22'以及雙凸正透鏡23'。雙凹負透鏡21'的像側面與雙凸正透鏡22'的物側面相接合,該 接合透鏡具有負屈光度。雙凸正透鏡22'為低色散鏡片且由具有正的異常色散特性較高的 ED透鏡構成。
[0116] 在數值實施例1~4、6中,第3透鏡組G3從物側依次包含向物側凸出的負彎月透 鏡31以及向物側凸出的正彎月透鏡32。
[0117] 在數值實施例5中,第3透鏡組G3從物側依次包含向物側凸出的負彎月透鏡31 以及雙凸正透鏡32。
[0118] 本實施方式的單焦點透鏡系統,將整個透鏡系統分為具有負屈光度的第1透鏡組 G1、具有正屈光度的第2透鏡組G2以及具有正屈光度的第3透鏡組G3,第1透鏡組Gl和 第2透鏡組G2的關系為倒置遠攝型。此外,本實施方式的單焦點透鏡系統,可以進行包括 中距遠攝程度視場角的微距攝影。
[0119] 第1透鏡組Gl從物側依次包含:凹面朝向像側的負透鏡11 ;2片正透鏡12、13 ;以 及凹面朝向像側的負透鏡14。此外,透鏡組中間的正透鏡并不限定于2片,也可以配置3片 以上的正透鏡。為了使透鏡系統小型化,需要使透鏡組中間的至少2片正透鏡(包括正透 鏡12、13)的正的光焦度變強,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產生較大的球面像差、軸向色像差、彗 星像差、像散。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比透鏡組中間的至少2片正透鏡更靠近物側 (第1透鏡組Gl的最靠近物側)配置凹面朝向像側的負透鏡11,能夠既適當地保持后焦點 又較佳地校正球面像差、軸向色像差、彗星像差以及像散。此外,還能夠通過在比透鏡組中 間的至少2片正透鏡更靠近像側(第1透鏡組Gl的最靠近像側)配置凹面朝向像側的負 透鏡(雙凹負透鏡)14,能夠較佳地校正彗星像差和像散。通過使配置于第1透鏡組Gl中 最靠近像側的正透鏡(本實施方式中為正透鏡13)接近以光圈S為中心的同心透鏡形狀, 能夠抑制從軸向光束到最外圍的離軸光束的向透鏡的入射角的變化,并能夠最大程度地抑 制像散的產生。
[0120] 第2透鏡組G2從物側依次包含凹面朝向物側的負透鏡21 (2Γ )以及至少2片正透 鏡22、23、24(22'、23')。第2透鏡組G2中最靠近物側的負透鏡21(21')和正透鏡22(22') 組成具有負屈光度的接合透鏡。通過使該接合透鏡的負透鏡21(21')為凹面朝向物側的 形狀,能夠較佳地校正像散。此外,通過使接合透鏡的正透鏡22(22')為凸面朝向物側的 形狀,能夠較佳地校正球面像差和彗星像差。另外,通過在比接合透鏡更靠近像側配置至少 1片正透鏡23、24(23'),能夠較佳地校正整個系統中的軸向色像差、球面像差、以及彗星像 差。為了較佳地校正色像差,在比接合透鏡更靠近像側的正透鏡中選擇阿貝數較大的玻璃 材料時,折射率變低,球面像差及彗星像差經常會增大。因此,如數值實施例1~4、6,通過 在比接合透鏡更靠近像側配置2片正透鏡23、24,能夠有效地抑制球面像差及彗星像差。此 外,比接合透鏡更靠近像側的正透鏡并不限定于1片或2片,還可以為3片以上。
[0121] 在整個數值實施例1~6中,為了較佳地校正各個像差,第3透鏡組G3由負透鏡 31和正透鏡32的2片透鏡構成。通過使負透鏡31為凸面朝向物側的形狀,能夠較佳地校 正彗星像差及像散。通過使正透鏡32為凹面朝向像側的形狀,能夠較佳地校正球面像差及 彗星像差。此外,第3透鏡組G3中的負透鏡31和正透鏡32的排列順序自由,可以交換其 位置。而且,還可以在第3透鏡組G3中設2片以上的負透鏡和/或2片以上的正透鏡。
[0122] 本實施方式的單焦點透鏡系統采用所謂的浮動式,即,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 離物體對焦時,將第3透鏡組G3相對于像面I固定,并使第1透鏡組Gl和第2透鏡組G2 向物側移動(伸展)。據此,能夠兼顧包含有透鏡筒的整個透鏡系統的小型化以及良好的光 學性能。此外,除了第1透鏡組Gl和第2透鏡組G2之外,在從無限遠的物體向近距離物體 對焦時,能夠通過使第3透鏡組G3也向物側移動(伸展),抑制像散及像面彎曲的產生,減 小從無限遠攝影狀態到最近攝影狀態的像差變化。
[0123] 從像差校正平衡的觀點來看,光圈S的位置,無論在第2透鏡組G2和第3透鏡組 G3之間(數值實施例1、2、4~6)還是在第1透鏡組Gl和第2透鏡組G2之間(數值實施 例3)都沒有大的變化。
[0124] 在將光圈S固定設置于第2透鏡組G2和第3透鏡組G3之間并通過第1透鏡組Gl 和第2透鏡組G2進行對焦時,由于出射光瞳的位置不變且最短攝影距離的有效光圈值不變 (有效光圈值并不根據攝影距離而變),雖然在最短攝影距離中容易殘留球面像差及彗星 像差,但在光圈狹小的小型光學系統中,對于即使較佳地校正像差分辨率也不會變好的衍 射現象變得非常有利。此外,即使將單焦點透鏡系統應用于以非反光相機(無反相機)為 代表的在透鏡筒體內安裝有快門單元的可換透鏡時,不需要在對焦時同時移動快門單元, 所以可以實現機械系統的緊湊化。
[0125] 在將光圈S設于第1透鏡組Gl和第2透鏡組G2之間的情況下,對焦時也必須使 光圈S移動,雖然使透鏡鏡筒大型化,但因為對焦時有效光圈值變暗,所以在最短攝影距離 中對球面像差及彗星像差的校正變得有利。
[0126] 條件式(1)規定了第1透鏡組Gl的焦距和第2透鏡組G2的焦距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