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相對強度Int。角度是以Z軸方向為基準的角度。
[0086]如圖9A所示,在Y軸方向上光的擴展較窄。如圖9B所示,在X軸方向上光的擴展較大。將第二光L2的第一方向(X軸方向)的半峰全寬的角度設為第一角度αχ。將第二光L2的第二方向(Υ軸方向)的半峰全寬的角度設為第二角度ay。第一角度αχ大于第二角度ay。S卩,第二角度ay小于第一角度αχ。半峰全寬的角度與光的強度成為光的最高強度的1/2的角度相對應。
[0087]第二角度a y例如優選為5度以下。由此,例如,能夠抑制光的擴展,使光入射到觀察者80的一只眼81。第二角度ay進一步優選為3度以下。由此,即使在觀察者80的位置移動了的情況下,也能夠容易地維持使光入射到一只眼81的狀態。
[0088]例如,能夠通過以下的構成等來得到第一光學元件10的這種特性。
[0089]圖10A以及圖10B是例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的示意圖。圖10A是放大表示第一光學元件10的示意平面圖。圖10B是示意截面圖。
[0090]如圖10A所示,在第一光學元件10中設置有框部13。框部13成為第一光學元件10的周緣。在框部13上連接有多個非透射部11。非透射部11沿著X軸方向延伸。在該例子中,非透射部11使用金屬膜。非透射部11彼此之間成為透射部12。透射部12為間隙。透射部12為空氣層。
[0091]非透射部11的X軸方向的兩個端與框部13連接。在與非透射部11的寬度wll相比而非透射部11的X軸方向的長度更長時,非透射部11容易撓曲。在該例子中,在非透射部11的兩個端之間設置有連接部14。連接部14沿著Y軸方向延伸,且與多個非透射部11連接。
[0092]例如,非透射部11的寬度wll (Y軸方向的長度)大約為ΙΟΟμπι。透射部12的寬度wl2(Y軸方向的長度)例如大約為303 μπι。多個透射部12的間距Lp(多個非透射部11的間距)大約為403 μπι。連接部14的寬度(X軸方向的寬度)大約為ΙΟΟμπι。也可以設置多個連接部14。多個連接部14沿X軸方向排列。
[0093]非透射部11的長度(X軸方向的長度)例如大約為60_,第一光學元件的X軸方向的長度例如大約為70mm。第一光學元件10的Y軸方向的長度例如大約為110mm。
[0094]如圖10B中所例示的那樣,非透射部11的厚度til (Z軸方向的長度)大約為6mm。上述各值為一個例子,在實施方式中能夠進行各種變形。
[0095]透射部12的厚度與非透射部11的厚度til實質上相同。在該例子中,透射部12的長寬比實質上為tll/wl2,在該例子中為20。通過設置這種較高長寬比的透射部12,能夠減小Y軸方向的光的擴展。在該例子中,第二方向(Y軸方向)上的光的擴展的角度(半峰全寬的第二角度a y)大約為3度。
[0096]在實施方式中優選為,透射部12的沿著第二方向(Y軸方向)的寬度wl2相對于非透射部11的厚度til (Z軸方向的長度)之比(長寬比)為10以上。由此,能夠減小第二角度ay,能夠得到作為目的的可視區域。
[0097]光的擴展的角度(擴散角)根據長寬比而變化。根據長寬比來決定規定的觀察位置處的觀察區域(向觀察者80入射的光的寬度)。也可以根據觀察位置來決定長寬比。例如,在觀察位置與第一光學元件10之間的距離(觀察距離)大約為100cm左右、觀察區域的寬度(左右寬度)為5cm的情況下,長寬比為100cm/5cm、成為20。在觀察距離更短的情況下,也可以進一步減小長寬比。
[0098]另一方面,在長寬比過度地低的情況下,觀察距離變得過度短。當觀察距離變得過度短時,難以得到基于單眼觀察的進深感知的增強效果。例如,通過使觀察距離為21.7cm以上、優選為35.5cm、更優選為63.4cm以上,由此能夠有效地得到基于單眼觀察的進深感知的增強效果。觀察距離例如優選成為大約50cm以上。此時,當將觀察區域的寬度設為5cm以使光僅向一只眼入射時,長寬比成為10。
[0099]長寬比優選小于80。當長寬比過度高時,基于單眼的觀察區域的寬度與瞳孔徑之差變小,產生遮光區域與瞳孔重疊的情況。因此,顯示變暗。并且,難以制造。
[0100]例如,通過蝕刻等在金屬板上設置與透射部12對應的開口部,并將多個這樣的金屬板進行層疊,由此能夠形成本例的第一光學元件10。金屬板的部分成為非透射部11。開口部成為透射部12。根據需要,也可以在金屬板的表面上形成光吸收性的膜。
[0101]在本例中,透射部12為空隙且為空氣層,但在實施方式中,作為透射部12,也可以使用透光性的樹脂層等。在透射部12為空氣層的情況下,能夠抑制光吸收,因此較優選。
[0102]也能夠通過在較厚的金屬板上形成開口部來得到第一光學元件10。例如,也可以通過注射成型來形成第一光學元件10。在實施方式中,第一光學元件10的形成方法是任意的。
[0103]例如,也可以通過電鑄來形成第一光學元件10。也可以通過激光對金屬板進行加工而形成狹縫,由此形成第一光學元件10。第一光學元件10例如使用黑色、硬度較高的材料。也可以對第一光學元件10實施黑色的涂裝。
[0104]參照附圖對第三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1是例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的示意截面圖。
[0105]如圖1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112以及顯示系統212中,也設置有第一光學元件10以及第二光學元件20。第三光學元件30可以包含于光學裝置112,也可以與光學裝置112分開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光學元件30具有光學功率。除此之外能夠使其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106]第三光學元件30的第七面30a例如為凹面狀。例如,第三光學元件30具有聚光性。由于第三光學元件30具有功率,因此由第三光學元件30反射后的第四光L4被聚光。觀察者80觀察所聚光的第四光L4。第四光L4所包含的顯示像被放大而被觀察。
[0107]圖12是例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的示意截面圖。
[0108]如圖12所示,第三光L3由第三光學元件30反射而成為第四光L4。觀察者80觀察由第四光L4形成的虛像L4a。
[0109]在第三光學元件30具有功率的情況下,例如,與第三光學元件30的功率相匹配地設計第二光學元件20的聚光特性(功率)。
[0110]參照附圖對第四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3是例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的示意立體圖。
[0111]如圖1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113以及顯示系統213中,還設置有保持部60。除此之外能夠使其與第二、第三實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0112]保持部60與第一光學元件10以及第二光學元件20連接。保持部60 —體地保持第一光學元件10以及第二光學元件20。保持部60例如包括側面部61、突起部62以及結合部64。側面部61與第一光學元件10的側面以及第二光學元件20的側面對置。通過突起部62保持第一光學元件10的底部。結合部64與側面部61相連。結合部64與第三光學元件30結合。通過結合部64,第三光學元件30向第一光學元件10傾倒而被傾斜地保持。
[0113]在保持部60中設置有兩個側面部61。兩個側面部61在Y軸方向上相互分離。在兩個側面部61的各自上分別設置有突起部62。在兩個側面部61之間,在第一光學元件10的下部設置有空間63。顯示裝置50插入于該空間63。顯示裝置50能夠具有配置在空間63內的狀態以及從空間63取出的狀態。
[0114]保持部60規定第一光學元件10以及第二光學元件20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與顯示裝置50之間的空間配置。例如,通過兩個側面部61和兩個突起部62來規定第一光學元件10以及第二光學元件20的位置。通過兩個側面部61來規定顯示裝置50的位置。保持部60將顯示裝置50保持為能夠拆裝。
[0115]以下,對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的使用狀態的例子進行說明。在以下,對光學裝置111的例子進行說明。以下的說明能夠應用于上述實施方式的任意的光學裝置及其變形。
[0116]圖14是例示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的使用狀態的示意截面圖。
[0117]如圖14所示,實施方式的光學裝置111能夠搭載于移動體720來使用。移動體720為車輛、列車、船舶以及飛機等,是任意的。觀察者80搭乘于移動體720。移動體720具有操作臺721 (儀表板等)。在操作臺721上配置有顯示裝置50,在該顯示裝置50上配置有第一光學元件10以及第二光學元件20。
[0118]由第三光學元件30反射后的第四光L4的擴展被限制。第四光L4的光束形成可視區域VA。觀察者80的左右眼(瞳孔)之間的距離例如為60mm以上75mm以下,例如大約為65mm。可視區域VA的左右方向的寬度例如為75mm以下,例如為65mm以下。即,在觀察者80的眼81的位置,第四光L4的左右方向的寬度為75mm以下,例如為65mm以下。形成第四光L4向觀察者80的一只眼81入射而不向另一只眼入射的狀態。觀察者80通過一只眼81來觀察基于第四光L4的虛像L4a。
[0119]包含背景像的第五光L5通過第三光學元件30,作為第六光L6向觀察者80的兩只眼入射。背景像包含移動體720 (車輛等)前方的道路的像等。顯示像例如包含用于導航等的箭頭等圖形以及文字等。顯示像與背景像重疊并由一只眼81感知,由此顯示像的進深位置被增強地感知。
[0120]根據實施方式,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