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單片式背光單元的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光學顯示器的持續進化,光學顯示器的制造商為應付客戶需求已傾向將光學顯示器的研發向薄、輕及亮的方向進展。例如,要如何降低手機上的顯示器、筆記型腦的顯示器或電視顯示器的厚度、重量以及如何增加影像顯示效果等課題,已成為各廠商所產生的產品在市場上會是否有競爭力的關鍵。
[0003]以傳統的液晶顯示器為例,傳統的液晶顯示器必須外掛一獨立的背光模塊來供應光線給液晶顯示器。如圖1A所示,傳統的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塊包含一光源LS及一導光板LGP。在傳統的液晶顯示器中,導光板LGP是設置于液晶層(liquid crystal layer)及偏光層P下方,如圖1A所示。然而,相對于液晶層LC及偏光層P的厚度,導光板LGP的厚度相當大。在現實狀況中,由于背光模塊及其所包含導光板LGP占有一定厚度,因此不易降低顯示器的整體厚度。
[0004]如圖1B所示為傳統的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Organic Light-emitting D1deDisplay、簡稱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層OLED是夾設于偏光層P及保護層PF之間,并可直接藉由有機發光二極管層OLED產生光線。相較于液晶顯示器,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整體厚度會因省去背光模塊的厚度而小于液晶顯示器的整體厚度。然而,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僅能在特定的環境下有效運作,例如在常溫及一般濕度下運作。在高溫、低溫或較潮濕的環境下,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顯示效能會明顯下滑。
[0005]然而,在比對液晶及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差異時,相對于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出光分布的半張角(Full width Half Maximum、FWHM),液晶顯示器的出光分布的半張角通常較窄,因此液晶顯示器所顯示的畫面的光線分布的均勻度會低于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但是,相對于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色彩飽和度,液晶顯示器的色彩飽和度也較低。如前所述,液晶顯示器具有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所缺代的穩定性優點。因此,如何能開發出同時兼具有液晶顯示器的穩定性以及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輕薄性、廣角光線分布及高色彩飽和度等特性的顯示器,為目前研究的課題。
【發明內容】
[0006]有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低厚度的光源結構的顯示器。
[0007]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高色彩飽和度的顯示器。
[0008]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下基板、光源、偏極光化層、下基板、內偏光層以及光調變層。下基板具有入光側邊、相對的底面及頂面,而入光側邊分別相鄰接于底面及頂面。光源是設置于入光側邊,并產生光線自入光側邊進入下基板。偏極光激化層是設置于底面。內偏光層是設置于頂面,且位于上基板與下基板之間。光調變層是設置于內偏光層與上基板之間。其中,進入下基板內的光線至少部分穿過底面而進入偏極光激化層,并激發偏極光激化層而產生多不同色的偏極化色光;偏極化色光穿過下基板,經內偏光層提高偏極化程度后抵達光調變層。
[0009]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另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下基板、光源、量子棒膜片、上基板、內偏光層以及光調變層。下基板具有入光側邊、相對的底面及頂面,而入光側邊分別相鄰連接于底面及頂面。光源是設置于入光側邊,并產生光線自入光側邊進入下基板。量子棒膜片是設置于底面。上基板是設置于頂面。內偏光層是設置于頂面,且位于上基板與下基板之間。光調變層是設置于內偏光層與上基板之間。其中,進入上基板內的光線至少部分穿過底面而進入量子棒膜片,并激發量子棒膜片而產生多個不同色的偏極化色光;偏極化色光穿過下基板且經內偏光層提高偏極化程度后抵達光調變層。
[0010]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0011]在附圖中,標號的最左邊的數字標識該附圖首次出現的順序。在說明及附圖的不同情況下,使用相同的圖標表示為相同的元件。
[0012]圖1A為傳統具有導光板結構的顯示器的示意圖;
[0013]圖1B為傳統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器的示意圖;
[0014]圖2A為本案顯示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5]圖2B為圖2A的剖視示意圖;
[0016]圖3為光源所產生的光線入進下基板的路線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7]圖4A為具有反射單元的顯示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8]圖4B為具有導向陵鏡的顯不裝置的一實施例的不意圖;
[0019]圖5A為偏極光激化層具有多個量子點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及
[0020]圖5B為偏極光激化層具有多個量子棒的一實施例的不意圖。
[0021]其中,附圖標記
[0022]avg:平均長軸方向
[0023]G:導向陵鏡
[0024]LC:液晶層
[0025]LGP:導光板
[0026]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
[0027]P:偏光層
[0028]PCL:偏極化色光
[0029]PF:保護層
[0030]R:反射單元
[0031]T:穿透軸方向
[0032]9:反射層
[0033]10:光源
[0034]11:下基板
[0035]Ila:底面
[0036]lib:頂面
[0037]11c:入光側邊
[0038]12:偏極光激化層
[0039]13:內偏光層
[0040]14:光調變層
[0041]15:上基板
[0042]16:外偏光層
[0043]100:顯示裝置
[0044]121a:膜片本體
[0045]121b:量子棒
[0046]122a:膜片本體
[0047]122b:量子點
[0048]122c:外偏光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4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體的描述:
[0050]本發明在一實施例中是應用于液晶顯示器中;但不限于此,在其他不同實施例中亦可應用于其他種類的顯示器中。
[0051]圖2A為本案顯示裝置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2A所示,顯示裝置100包含下基板11、光源10、偏極光激化層12、內偏光層13、光調變層14及上基板15,其中上基板15上亦可包含外偏光層16。圖2B為圖2A的剖視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下基板11具有相對的底面Ila及頂面11b,以及位于底面Ila及頂面Ilb側邊的入光側邊11c。具體而言,入光側邊Ilc分別相鄰接于底面Ila及頂面lib。如圖2B所不,光源10是設置于入光側邊11c,且朝向入光側邊11c。光源10會產生光線自入光側邊Ilc進入下基板11。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0可由多個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1des,簡稱LED)形成;但不限于此,在其他不同實施例中亦可采用其他不同的光源。
[0052]如圖2B所示,當光源10產生光線時,光線會朝向下基板11的方向射出光源10,并且會自下基板11的入光側邊Ilc進入下基板11。在本實施例中,下基板11具有導光的功能,并可使光線從底面Ila及/或頂面Ilb射出。
[0053]圖3為圖2B中光線走向的路線的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3所示,若光線在進入下基板11后被導向頂面Ilb方向射出下基板11,射出頂面Ilb的光線會先抵達到下基板11上方的內偏光層13。在本實施例中,內偏光層13是以迭層的方式設置于下基板11上,例如可以涂布方式設置于下基板11上;但不限于此。如圖3所示,內偏光層13是設置于下基板11的頂面Ilb上,且位于上基板15與下基板11之間。下基板11下方則是設有偏極光激化層13,使得下基板11是夾設于內偏光層13及偏極光激化層1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當光源10所產生光線從下基板11抵達到內偏光層13時,內偏光層13會允許光線中與內偏光層13相同極性的光線通過內偏光層13,并且阻擋光線中與內偏光層13不同極性的光線。
[0054]仍請看圖3,通過內偏光層13的極性化光線接著會經由光調變層14選擇性被光調變、不被光調變或被阻擋。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光調變層14為液晶層(Iiquid crystallayer),且液晶層中每個液晶結構可控制顯示裝置100上顯示畫面中像素(pixel)的顯示。因此,當光線從內偏光層13抵達到光調變層14時,光調變層14中的液晶結構可依據液晶排列而使光線產生極性旋轉。
[0055]在本實施例中,當光線通過光調變層14后,通過的光線會抵達到光調變層14上方的上基板15。如圖3所示,上基板15是用來與下基板11夾設光調變層14,并且保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