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鏡驅動設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文描述的實施方式總體涉及用于使保持透鏡的可移動構件相對于固定構件移動的透鏡驅動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如日本專利申請特開2011-85675號公報的圖4與圖5中所示,與樞軸115接合的樞軸引導槽124形成在移動框架119的一個端部(在X方向上的正側端)中。樞軸115附接至固定構件102。當在橫擺校正過程中平移移動框架119時,樞軸引導槽124相對于樞軸115滑動。而且,樞軸引導槽124允許移動框架119沿縱擺校正方向繞樞軸115樞轉。
[0003]因此,保持在移動框架119中的校正透鏡L7可沿縱擺校正方向以及橫擺校正方向移動。
[0004]日本專利申請特開2010-266739號公報公開了一種能夠將透鏡支撐成透鏡可在不顫動的情況下移動的抗顫動致動器。此抗顫動致動器包括用于連接固定板12和移動框架14的支撐臂17以及夾在移動框架14和固定板12之間的鋼珠18。支撐臂17的柔性部17a易于彈性變形。當水平驅動力作用在移動框架14上時,允許發生水平平移。當垂直驅動力作用在移動框架14上時,移動框架14繞柔性部17a及其周邊樞轉。
【發明內容】
[0005]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的透鏡驅動設備,該透鏡驅動設備包括:固定構件,第一長槽形成在該固定構件中;可移動構件,該可移動構件包括第二長槽,該第二長槽形成在與所述第一長槽的形成位置對應的位置,并且該可移動構件構造成在與由所述可移動構件保持的透鏡的光軸垂直的平面中相對于所述固定構件移動;第一滾珠,該第一滾珠布置在形成在所述固定構件中的所述第一長槽與形成在所述可移動構件中的所述第二長槽之間,并構造成沿所述第一長槽和所述第二長槽相對于所述固定構件引導所述可移動構件;多個第二滾珠,這些第二滾珠布置在與第一滾珠側相對的那一側,形成在所述可移動構件中的所述透鏡夾在這兩側之間,并且這些第二滾珠構造成與所述第一滾珠一起支撐所述可移動構件的運動;第一致動器,該第一致動器包括布置在所述固定構件與所述可移動構件中的一者中的線圈及布置在另一者中的磁體,并構造成產生用于使所述可移動構件沿所述第一長槽和所述第二長槽移動的驅動力;以及第二致動器,該第二致動器包括布置在所述固定構件與所述可移動構件中的一者中的線圈及布置在另一者中的磁體,并構造成產生用于使所述可移動構件相對于所述固定構件樞轉的驅動力,其中,所述可移動構件借助所述第二致動器相對于所述固定構件樞轉所圍繞的樞轉中心是所述可移動構件借助所述第一致動器沿所述第一長槽和所述第二長槽移動時所述第一滾珠的位置。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示出根據一個實施方式的圖像捕獲設備的立體外觀圖;
[0007]圖2是圖1中所示的圖像捕獲設備的分解立體圖;
[0008]圖3是圖2中所示的透鏡框架的分解立體圖;
[0009]圖4是從目標側看圖2中所示的透鏡框架的前視圖;
[0010]圖5是沿線F5-F5切圖4中所示的透鏡框架的剖面圖;
[0011]圖6是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抗顫動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0012]圖7是從上方看圖6中所示的抗顫動單元的平面圖;
[0013]圖8是沿線F8-F8切圖7中所示的抗顫動單元的剖面圖;
[0014]圖9是沿線F9-F9切圖7中所示的抗顫動單元的剖面圖;
[0015]圖10是沿線F10-F10切圖7中所示的抗顫動單元的剖面圖;
[0016]圖11是從可移動構件側看圖6中所示的固定構件的平面圖;
[0017]圖12是圖11中所示的固定構件的立體圖;
[0018]圖13是從下方斜向看圖6中所示的可移動構件的立體圖;
[0019]圖14是從上方看通過將圖13中所示的可移動構件附接至圖11中所示的固定構件獲得的組件的平面圖;
[0020]圖15是用于解釋圖6中所示的三個滾珠的功能的剖面圖;
[0021]圖16是根據第二實施方式的抗顫動單元的立體外觀圖;以及
[0022]圖17是圖16中所示的抗顫動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將參照附圖解釋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0024]在下面的解釋中,將從緊湊型數碼相機100(下文中將簡稱為相機100)至目標的方向稱為前方,并且將相反的方向稱為后方。而且,在使用者持握相機100對準目標的狀態(圖1中所示的狀態)下,將從相機100的透鏡102至目標的平行于光軸O的方向稱為Z方向,將垂直于Z方向的水平方向稱為X方向,并且將垂直于Z方向與X方向的垂直方向稱為Y方向。
[0025]穿過透鏡102進入相機100的光的光軸O借助透鏡框架10 (稍后要描述)的反射鏡14(圖5)以直角沿垂直方向(Y方向)向下彎曲。因此,可減小相機100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
[0026]如圖1中所示,相機100包括扁平矩形箱式殼體101。透鏡102附接至殼體101的前側。而且,快門按鈕104形成在殼體101的上端上。
[0027]如圖2中所示,相機100包括位于殼體101的后側上的后蓋106。用于顯示所捕獲的圖像的顯示面板108形成在后蓋106上。此外,用于容納透鏡框架10的透鏡框架容納部分105形成在殼體101內部。
[0028]圖3是透鏡框架10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示出從前方看透鏡框架10的前視圖。圖5是沿圖4中的線F5-F5切透鏡框架10的剖面圖。
[0029]如圖3中所示,透鏡框架10包括后蓋11,并且包括用于將抗顫動單元20 (透鏡驅動設備)容納在后蓋11內側的抗顫動單元容納部分12。而且,如圖5中所示,透鏡框架10包括沿由反射鏡14向下反射的光的光軸O (沿Y方向)的多個透鏡13a、13b、13c、13d、13e、13f、13g及13h。沿光軸0定位在最下端的透鏡13h是要在抗顫動單元20中移動的對象。
[0030]來自目標的穿過透鏡102進入相機100的入射光借助反射鏡14以直角向下彎曲,并且穿過多個透鏡13a至13h由圖像傳感器15捕獲。在此狀態下,抗顫動單元20沿垂直于光軸O的平面移動透鏡13h,從而校正相機100顫動時發生的圖像模糊。在此實施方式的相機100中,因為光軸O沿Y方向彎曲,所以抗顫動單元20沿XZ平面移動透鏡13h。
[0031]以下將參照圖6至圖15解釋根據第一實施方式的抗顫動單元20。
[0032]圖6是抗顫動單元20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沿光軸O從上方看抗顫動單元20的平面圖。圖8是沿圖7中的線F8-F8切抗顫動單元20的剖面圖。圖9是沿圖7中的線F9-F9切抗顫動單元20的剖面圖。圖10是沿圖7中的線F10-F10切抗顫動單元20的剖面圖。圖11是沿光軸O從上方看固定構件24的平面圖。圖12是固定構件24的立體圖。圖13是從下方斜向看可移動構件22的立體圖。圖14是從上方看通過將圖13中所示的可移動構件22附接至圖11中所示的固定構件24獲得的組件30的平面圖。圖15是用于解釋三個滾珠36、37及38的功能的剖面圖,這些滾珠支撐可移動構件22,使得可移動構件22能相對于固定構件24移動。要注意的是,圖7至圖10中未示出抗顫動單元20的柔性印刷電路板21 (下文中將簡稱作FPC 21)。
[0033]如圖6中所示,抗顫動單元20包括:保持透鏡13h的可移動構件22 ;固定構件24(第一固定構件),該固定構件布置在可移動構件22下方并支撐可移動構件22,使得可移動構件22可沿XZ平面移動;布置在可移動構件22上方的線圈框架26 (第二固定構件)。SP,可移動構件22以非接觸狀態布置在固定構件24與線圈框架26之間的空間中。可移動構件22、固定構件24及線圈框架26布置成其縱向方向平行于X方向。
[0034]透鏡13h保持在幾近可移動構件22在縱向方向上的中央。線圈框架26保持在縱向方向上的兩側上相互間隔開從而將透鏡13h夾在其間的兩個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