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70、670、770、870、970
[0064]f:成像透鏡組的焦距
[0065]Fno:成像透鏡組的光圈值
[0066]HF0V:成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0067]N2 :第二透鏡的折射率
[0068]CT2 :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
[0069]CT3 :第三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
[0070]T12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0071] T23 :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0072]Sag21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0073]Sag2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
[0074] R1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0075] R2 :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0076]R3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0077]R4 :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0078]R7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0079]R8 :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0080]f2 :第二透鏡的焦距
[0081]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0082] SD :光圈至第四透鏡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
[0083] TD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四透鏡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
[0084]F0V:成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
【具體實施方式】
[0085]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 鏡以及第四透鏡,其中成像透鏡組中具屈折力透鏡為四片。
[0086] 成像透鏡組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中任兩相鄰者之間皆 具有一間距,意即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為四片非黏合透鏡。由于黏 合透鏡的制程較非黏合透鏡復雜,特別在兩透鏡的黏合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 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過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整體 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成像透鏡組在所述四片透鏡間皆設有間距,以改善黏合透鏡所 產生的問題。
[0087] 第一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借此,可適當調整第一透鏡 的正屈折力強度,有助于縮短成像透鏡組的總長度。
[0088] 第二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 凹面。借此,可有效修正成像透鏡組的像差。
[0089] 第三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 面。借此,平衡成像透鏡組中正屈折力的分布,降低敏感度,并可修正像散。
[0090] 第四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中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具 有至少一反曲點。借此,可使成像透鏡組的主點(PrincipalPoint)遠離成像面,有利于縮 短其后焦距以維持小型化,并可有效地壓制離軸視場光線入射的角度,使電子感光元件的 響應效率提升。
[0091] 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三透鏡于光軸上的厚度為CT3,其滿足下列條 件:0. 50〈CT3/CT2〈1. 12。通過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平均配置的厚度,有利于降低成像透鏡 組的敏感度,并同時維持其小型化。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〇. 65〈CT3/CT2〈1. 05。
[0092]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 其滿足下列條件:-l. 50〈 (R3+R4)AR3-R4)〈0. 90。借此,有利于修正成像透鏡組的像 差。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l. 10<(R3+R4V(R3-R4)〈0.90。更佳地,可滿足下列 條件:-0. 85〈 (R3+R4)AR3-R4)〈0. 90。再更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0. 60〈 (R3+R4) / (R3-R4)〈0. 45。
[0093] 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0〈f4/f2〈0. 90。借 此,有助于成像透鏡組像差的修正,并可促進其小型化。較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〇. 20〈f4/ f2〈0.75。
[0094] 成像透鏡組可還包含一光圈,設置于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光圈至第四透鏡像側 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SD,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第四透鏡像側表面于光軸上的距離為TD, 其滿足下列條件:〇.85〈SD/TD〈l. 15。借此,有助于加強成像透鏡組的遠心(Telecentric) 效果。
[0095]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于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于光軸上 的間隔距離為T23,其滿足下列條件:1. 0〈T23/T12〈5. 0。借此,適當調整間距配置,有助于 提高制作合格率。
[0096] 成像透鏡組中最大視角為F0V,其滿足下列條件:70度<F0V〈110度。借此,成像透 鏡組可具有大視角的特性,以獲得寬廣的取像范圍。
[0097]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一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2,其滿足 下列條件:-l. 5〈 (R1+R2)AR1-R2)〈0。借此,有利于減少球差與像散的產生。
[0098]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 下列條件:〇〈(R7+R8V(R7-R8)〈3. 5。借此,有利加強像差的修正,并有助于維持小型化。較 佳地,可滿足下列條件:1. 0 < (R7+R8V(R7-R8)〈3. 0。
[0099]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于 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ag21,第二透鏡像側表面在光軸上的交點至第二透鏡像側表面 的最大有效半徑位置于光軸的水平位移距離為Sag22,其滿足下列條件:-L0〈 |Sag22 | / Sag21〈0。借此,可有效壓制光線入射的角度,提升成像品質。
[0100] 第二透鏡的折射率為N2,其滿足下列條件:1.58〈N2〈1. 65。借此,有助于像差的減 少。
[0101] 本發明提供的成像透鏡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塑膠或玻璃。當透鏡的材質為塑膠, 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當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以增加成像透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 由度。此外,成像透鏡組中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 以外的形狀,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進而縮減透鏡使用的數目,因此可以有 效降低本發明成像透鏡組的總長度。
[0102] 再者,本發明提供的成像透鏡組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鏡而言,若透鏡表面為凸 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為凹面且未 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表面于近光軸處為凹面。
[0103] 另外,本發明成像透鏡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以減少雜散光,有助于提 升影像品質。
[0104] 本發明的成像透鏡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 光圈設置于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于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 圈為前置光圈,可使成像透鏡組的出射瞳(Exit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 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⑶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 中置光圈,有助于擴大系統的視場角,使成像透鏡組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0105] 本發明的成像透鏡組更可視需求應用于移動對焦的光學系統中,并兼具優良像差 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可多方面應用于三維(3D)影像擷取、數字相機、移動裝置、數 字平板與穿戴式裝置等可攜式電子影像系統中。
[0106]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透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 感光元件設置于成像透鏡組的成像面。通過取像裝置中,成像透鏡組第二透鏡及第三透鏡 厚度的平均設置,可降低取像裝置的光學敏感度,并維持其小型化,有助于搭載于小型化電 子裝置。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BarrelMember)、支持裝置(HolderMember) 或其組合。
[0107]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借此,可具有低敏感度、小型 化等優勢。較佳地,可攜裝置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ControlUnit)、顯示單元(Display)、 儲存單元(StorageUnit)、暫儲存單元(RAM)或其組合。
[0108]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予以詳細說明。
[0109] 〈第一實施例〉
[0110] 請參照圖1及圖2,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 圖,圖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線圖。由圖1可知,第一實施例 的取像裝置包含成像透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70。成像透鏡組由物側至像 側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紅外線濾除 濾光片150以及成像面160,而電子感光元件170設置于成像透鏡組的成像面160,其中成 像透鏡組中屈折力透鏡為四片且各透鏡(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