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a、15b。一對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與一對一個載體支撐體角部匹配,一對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a、15b與另一對反向載體支撐體角部相匹配。
[0020]實施形態I的透鏡驅動裝置I中,底座2的俯視圖為矩形,固定于底座2上的環口4由薄板磁性體構成,底座2的形狀對應的四條環口邊4a、4b、4c、4d構成俯視圖為矩形的結構。四條環口邊4a、4b、4c、4d的內周面的法線各垂直于光軸。本實施形態I的環口 4的俯視圖為正方形。
[0021]在環口 4的內側,載體3被配置于底座2上。
[0022]環口 4的俯視圖為矩形時,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及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a、15b在俯視圖矩形上互成對角線。
[0023]實施形態I的環口 4俯視圖為正方形,因此配備了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的光軸徑向與配備了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a、15b的光軸徑向相正交。
[0024]實施形態I的一對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上配有引導和支撐載體3向透鏡光軸方向移動的一對滑動部。
[0025]實施形態I中,與環口 4鄰接的2邊4a、4b構成的載體支撐體角部內的球體12a、12b位于載體3的外周側與載體支撐體形成的環口 4鄰接的2邊4a、4b的內周側之間。同時,與環口 4鄰接的2邊4c、4d構成的載體支撐體角部內的14b中,球體13位于載體3的外周側與載體支撐體形成的環口 4鄰接的2邊4c、4d的內周側之間。
[0026]實施形態I中,球體12a、12b配置側的滑動部中,2個球體被配置于光軸方向。配置于光軸方向的2個球體12a、12b為防止載體3的傾斜,最好為相同大小。同時,球體13最好與球體12a、12b相同大小,但并非一定要相同大小不可。
[0027]因此,與環口 4鄰接的2邊4a、4b的內周面(環口邊4a、4b的邊部表面)與球體12a、12b的周面為點接觸。
[0028]同時,與環口 4鄰接的2邊4c、4d的內周面(環口邊4c、4d的表面)與球體13的周面為點接觸。
[0029]實施形態I中,球體支撐體8位于球體12a、12b與載體3的外周側之間。球體12a、12b與球體支持體8之間的接觸均為點接觸。并且,球體支撐體9位于球體13與載體3的外周側之間。球體13與球體支持體9之間的接觸為點接觸。
[0030]位于球體12a、12b與載體3外周側之間的球體支撐體8具有鄰接2邊8b、8c所形成的球體支撐體角部部。在形成該球體支撐體角部部的2邊8b、8c的各邊部表面,球體12a、12b的周面均為點接觸。本實施形態I中,形成球體支撐體角部的2邊8b、8c以俯視圖為正方形的環口 4的對角線配置成軸線對稱。雖無圖示,載體3囊括球體支撐體8的結構,也能使球體12a、12b的周面與載體3的外周面點接觸。
[0031]如圖3所示,位于球體13與載體3外周側之間的球體支撐體9是由將板材彎曲的彈簧所構成。球體支撐體9具有鄰接2邊9c、9d所形成的球體支撐體角部。并且,形成該球體支撐體角部的2邊9c、9d的各邊部表面上球體13的周面均為點接觸。本實施形態I中,形成球體支撐體角部的2邊9c、9d以俯視圖來看,將正方形的環口 4的對角線配置成軸線對稱。
[0032]這樣,環口 4的一對相向的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的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中,球體12a、12b與位于透鏡架3內的球體支撐體8實現了點接觸的同時,與環口邊4a、4b的內周面也實現了點接觸。這樣,環口 4的一對相向的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的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b中,球體13與位于載體3內的球體支撐體9實現了點接觸的同時,與環口邊4c、4d的內周面也實現了點接觸。通過這樣的結構,符號20所示的以透鏡光軸為中心的徑向相向的2處的一對滑動部分,可實現引導和支撐載體3向透鏡光軸方向移動。
[0033]球體支撐體9是通過載體3外周側對接的基端側邊9a與球體13對接的前端側邊9c、9d的中間邊9d來相連接;在球體13與載體3的外周側之間以透鏡光軸為中心的沿徑向展開的方向上施加有預壓力。
[0034]根據施加于球體支撐體9的預壓力,球體13承受箭頭22所示方向、即往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b方向的作用力。另一方面,載體3承受箭頭23所示方向、即往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方向的作用力(圖3)。
[0035]圖3中,球體支撐體9向箭頭23方向針對載體3施加的預壓力,通過球體支撐體8也作用于球體12a、12b (圖1)。這樣,球體12a、12b也承受了往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方向的作用力。
[0036]結果,符號20所示以光軸為中心的徑向上,對球體13和球體12a、12b施加有向外側互為反方向的力。這樣,球體13和球體12a、12b對接的一對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內周之間就支撐住了載體3。
[0037]即位于球體12a、12b之間的球體支撐體8—側的載體3的外周側受圖1中箭頭23所示方向力,該方向施加力給球體12a、12b的同時,球體12a、12b被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的環口邊4a、4b所抵壓。
[0038]并且,位于球體13之間的球體支撐體9安裝側的載體3的外周側受球體支撐體9施加的預壓力影響,使得球體13受箭頭22所示方向力的同時,往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b的環口邊4c、4d擠壓。
[0039]這樣,載體3被支撐于球體13、球體12a、12b分別所對接的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b的環口 4的環口邊4a、4b和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b的環口邊4c、4d之間。
[0040]該支撐由球體支撐體9施加的預壓力作用而成,是如符號20所示的以光軸為中心的徑向方向各自向外側對向、相互相反方向的相同的力。因此,載體3在構成載體支撐體的環口 4的內側上被平衡支撐。
[0041]同時,安裝了上述一對滑動部、以光軸為中心徑向相異的徑向對向2處的一對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a、15b上,配備了使載體3相對支撐體往透鏡光軸方向驅動的驅動部。
[0042]實施形態I中,與環口 4鄰接的2邊4a、4d構成的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b中的環口 4內側配備了線圈7a、與環口 4鄰接的2邊4b、4c構成的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a中的環口 4內側配備了線圈7b。
[0043]同時,載體3的外周側、即線圈7a、7b的相向位置各有磁石6a、6b。
[0044]實施形態I中,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b、15a配備了線圈7a、7b,與之相向的載體3外周的磁石6a、6b。磁石6a、6b的俯視圖為以載體支撐體角部相對側為頂點、載體3 —側為底邊的三角形形狀。
[0045]線圈7a、7b對向面的磁石6a、6b的磁極與線圈7a、7b的光軸平行方向的兩邊對應,N極、S極設成相反。
[0046]通過控制施加在線圈7a、7b的電流產生驅動力,使得載體3及載體3所支撐的透鏡(無圖示)向透鏡光軸方向移動進行對焦和變焦。
[0047]同時,圖不的實施形態I中,與磁石6a、6b底邊相向的載體3外周分別含有環口5a、5b,磁石6a、6b被夾在環口 5a、5b之間,位于載體3的外周。
[0048]實施形態I中,一對相向的第二載體支撐體角部15b、15a的環口 4的一對角的內側有線圈7a、7b,與該線圈7a、7b相向的載體3外周固定有磁石6a、6b。這樣,以符號20所示的透鏡光軸為中心的徑向相向的2處即配備有一對驅動部分。
[0049]實施形態I中,載體3由以載體支撐體上的光軸為中心徑向相向的2處一對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上配備的一對滑動部平衡支撐。同時,上述滑動部分的球體12a、12b、13與相對部件如上所述點接觸。
[0050]同時,與安裝了上述第一載體支撐體角部14a、14b的徑向相異的徑向相向2處,配備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