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激光打印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使顯影輥和感光鼓穩定接觸的處理盒。
背景技術:
接觸顯影的處理盒是顯影輥與感光鼓接觸,通過摩擦帶電的墨粉在顯影直流偏壓與感光鼓靜電潛像的電場力的作用下,轉移到感光鼓上形成可見圖像。若感光鼓與顯影輥之間的壓力局部過大或過小,易于出現顯影劑無法可靠轉移、輥外表面局部磨損加劇和出現異常噪音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顯影輥和感光鼓穩定接觸以保證打印質量的處理盒。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處理盒包括顯影單元、感光單元和端蓋,顯影單元包括顯影輥和顯影框架,顯影框架的第一側壁和第二側壁的外表面上分別固定有第一軸承件和第二軸承件,顯影輥可旋轉地支承在第一軸承件、顯影框架以及第二軸承件上,顯影輥的兩個端部分別從第一軸承件的第一軸承孔和第二軸承件的第二軸承孔穿出,且顯影輥的兩個端部各設一個壓縮彈簧,壓縮彈簧在顯影輥的徑向上抵接顯影輥;感光單元包括感光鼓和感光框架,感光鼓與顯影輥平行設置,感光框架的第一側壁上開設有感光鼓安裝孔,感光鼓可旋轉地安裝在感光鼓安裝孔內,感光框架的第二側壁上安裝有第三軸承件,第三軸承件上開設有第三軸承孔,第三軸承孔與感光鼓安裝孔相對設置,感光鼓支承在感光鼓安裝孔和第三軸承孔內;第三軸承件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固定件將第三軸承件固定安裝在感光框架上;第三軸承件包括支承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且支承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在垂直于感光鼓軸線的平面內呈三角形布置,感光鼓的驅動端支承在支承部上;兩個端蓋分別在顯影輥和感光鼓的軸向兩端與顯影框架和感光框架固定連接,端蓋上開設有第一安裝槽,壓縮彈簧設置在第一安裝槽內并沿著顯影輥與感光鼓在端蓋上的投影的連線延伸,壓縮彈簧的第一端與第一安裝槽的內壁抵接,壓縮彈簧的第二端與顯影輥抵接。
一個優選的方案是,安裝槽的內壁上設置有安裝柱,壓縮彈簧套設在安裝柱上。
進一步優選的方案是,端蓋上開設有第二安裝槽,顯影輥的端部插入第二安裝槽內,第一安裝槽與第二安裝槽連通。
更一步優選的方案是,第二安裝槽的開口處設有止擋部,止擋部連接第二安裝槽的兩個側壁。
一個優選的方案是,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分別開設有一個第一固定孔,感光框架上與第一固定孔相對應的位置上開設有第二固定孔,第二固定件穿過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將第三軸承件固定安裝在感光框架上。
一個優選的方案是,第一軸承件上開設有多個第三固定孔,顯影框架的第一側壁上與第三固定孔相對應的位置處開設有第四固定孔,第四固定孔與第三固定孔的數量相同,第三固定件依次穿過第三固定孔和第四固定孔,將第一軸承件固定在顯影框架上。
一個優選的方案是,第二軸承件上設有固定部,固定部與顯影框架卡合。
由上述方案可見,壓縮彈簧設置在端蓋的第一安裝槽內,并且兩端分別抵接第一安裝槽的內壁和顯影輥的端部,在壓縮彈簧力的作用下,從顯影輥的兩端部將顯影輥向感光鼓一側推壓,可穩定地使顯影輥和感光鼓以一定的壓力接觸,以保證打印質量。另外,顯影輥的兩端同時被顯影框架以及安裝在顯影框架上的第一軸承件、第二軸承支承,感光鼓的一端支承在感光框架上,另一端支承在第三軸承件上,可提高顯影輥和感光鼓的支承性能,當第一軸承件或第三軸承件被磨損后,可更換第一軸承、第二軸承或第三軸承以延長處理盒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驅動端的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驅動端的結構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第三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端蓋和顯影輥的立體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驅動端的端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非驅動端的結構分解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第二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處理盒實施例中非驅動端的端蓋的結構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實施例的處理盒包括顯影單元1和感光單元2,顯影單元1包括顯影輥11和顯影框架12,顯影框架12的第一側壁121和第二側壁122上分別開設有顯影輥安裝孔123,顯影輥11可旋轉地安裝在顯影輥安裝孔123內,第一側壁121和第二側壁122的外表面上分別固定有第一軸承件13和第二軸承件16,第一軸承件13上開設有第一軸承孔131,第二軸承件16上開設有第二軸承孔161,第一軸承孔131、第二軸承孔161以及顯影輥安裝孔123同軸設置,顯影輥11可旋轉地支承在第一軸承孔131、顯影輥安裝孔123以及第二軸承孔161內,顯影輥11的兩個端部分別從第一軸承孔131和第二軸承孔161穿出,且顯影輥11的兩個端部各設一個壓縮彈簧4,壓縮彈簧4在顯影輥11的徑向上抵接顯影輥11。
參見圖2,第一軸承件13上開設有多個第三固定孔132,顯影框架12的第一側壁121上與第三固定孔132相對應的位置處開設有第四固定孔124,第四固定孔124與第三固定孔132的數量相同,第三固定件14依次穿過第三固定孔132和第四固定孔124,將第一軸承件13固定在顯影框架12上。
第一軸承件13上還設置有多個安裝軸134,安裝軸134為自第一軸承件13的表面沿平行于顯影輥11的軸向向外延伸的凸起,安裝軸134上安裝有連接齒輪。
參見圖2和圖6,顯影單元1內設置有送粉輥15,送粉輥15與顯影輥11平行設置,顯影框架12的第一側壁121和第二側壁122上分別開設有送粉輥安裝孔125,送粉輥15可旋轉地安裝在送粉輥安裝孔125內,第一軸承件13上與送粉輥安裝孔125相對位置處開設有第四軸承孔133,第二軸承件16上開設有第五軸承孔163,第四軸承孔133、第五軸承孔163以及送粉輥安裝孔125同軸設置,送粉輥15支承在送粉輥安裝孔125、第四軸承孔133以及第五軸承孔163內。參見圖7,第二軸承件16上設有固定部162,固定部162與顯影框架12卡合,并將第二軸承件16固定在顯影框架12上。
感光單元2包括感光鼓和感光框架22,顯影輥11與感光鼓平行設置,感光框架22的第一側壁221上開設有感光鼓安裝孔222,第一側壁221位于處理盒的非驅動端,感光鼓可旋轉地安裝在感光鼓安裝孔222內,感光框架22的第二側壁223上安裝有第三軸承件23,第二側壁223位于處理盒的驅動端,第三軸承件23上開設有第三軸承孔231,第三軸承孔231與感光鼓安裝孔222相對設置,感光鼓支承在感光鼓安裝孔222和第三軸承孔231內。第三軸承件23上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固定件24將第三軸承件23固定安裝在感光框架22上。
兩個端蓋3分別在顯影輥11和感光鼓的軸向兩端與顯影框架12和感光框架22固定連接,端蓋3上與第三軸承孔231相對應的位置處開設有安裝孔31,感光鼓的端部安裝有驅動部件(未圖示),驅動部件設置在安裝孔31內。處理盒的驅動端指的是處理盒上感光鼓具有驅動部件的一端,處理盒的非驅動端指的是處理盒上與驅動端相對設置的另一端。參見圖4、圖5,處理盒驅動端的端蓋3上遠離安裝孔31的位置處開設有第一安裝槽32和第二安裝槽33,第一安裝槽32與第二安裝槽33相連通,顯影輥11的端部插入第二安裝槽33內。壓縮彈簧4設置在第一安裝槽32內并沿著顯影輥11與感光鼓在端蓋3上的投影的連線延伸,壓縮彈簧4的第一端與第一安裝槽32的內壁抵接,且該內壁上設置有安裝柱34,壓縮彈簧4套設在安裝柱34上,壓縮彈簧4的第二端與顯影輥11抵接。另外,第二安裝槽33的開口處設有止擋部35,止擋部35連接第二安裝槽33的兩個側壁,防止壓縮彈簧4從開口處脫落。圖8為處理盒非驅動端的端蓋3的結構示意圖。處理盒驅動端的端蓋3與處理盒非驅動端的端蓋3相對設置。
參見圖3,第三軸承件23包括支承部232、第一延伸部234和第二延伸部235,且支承部232、第一延伸部234和第二延伸部235在垂直于感光鼓軸線的平面內呈三角形布置,第三軸承孔231設置在支承部232上,感光鼓的驅動端支承在支承部232上,感光鼓的驅動端指的是感光鼓具有驅動部件的一端,第一延伸部234和第二延伸部235上分別開設有一個第一固定孔236,感光框架22上與第一固定孔236相對應的位置上開設有第二固定孔223,第二固定件24穿過第一固定孔236和第二固定孔223將第三軸承件23固定安裝在感光框架22上。支承部232、第一延伸部234和第二延伸部235呈三角形布置,由于三角形的穩定性,可確保第三軸承件23不會產生晃動。
由上可見,壓縮彈簧設置在端蓋的第一安裝槽內,并且兩端分別抵接第一安裝槽的內壁和顯影輥的端部,在壓縮彈簧力的作用下,從顯影輥的兩端部將顯影輥向感光鼓一側推壓,可穩定地使顯影輥和感光鼓以一定的壓力接觸,以保證打印質量。另外,顯影輥的兩端同時被顯影框架以及安裝在顯影框架上的第一軸承件、第二軸承支承,送粉輥支承在顯影框架上,感光鼓的一端支承在感光框架上,另一端支承在第三軸承件上,可提高顯影輥和感光鼓的支承性能,當第一軸承件或第三軸承件被磨損后,可更換第一軸承、第二軸承或第三軸承以延長處理盒的使用壽命。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