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液晶顯示器其框架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防漏光、防溢膠的液晶顯示器及框架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平面顯示器技術的發展,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因具有體型輕薄、低功率消耗與無輻射等優越特性,已經逐漸取代傳統陽極射線管顯示器。一般液晶顯示器主要由液晶顯示面板(opencell)、背光模塊、框架和前框所組成。近年來,液晶顯示面板的工藝有朝著窄邊框或無邊框的趨勢發展,在整機組裝的要求日益嚴格,尤其窄邊框或無邊框搭配曲面面板設計時,框架和背光模塊與液晶顯示面板在組裝后易產生漏光的現象。
現有技術的作法存在了以下問題:框架點膠的部分為平面狀,點膠過程容易產生溢膠的問題,不僅需要更長時間才能使硅膠固化,也嚴重影響液晶顯示器生產的良率;硅膠無法均勻分布在框架,在高溫測試后會有漏光的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晶顯示器其框架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防漏光、防溢膠的液晶顯示器及框架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應用于顯示器的框架結構,包括:
一隔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其自所述框架結構周緣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
一第一膠容置槽,設置于所述隔板的末端;
一第二膠容置槽,設置于所述隔板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一膠容置槽與所述第二膠容置槽錯位配置,所述第一膠容置槽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膠容置槽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二表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膠容置槽包含多個膠容置孔,形成于所述框架結構的所述隔板末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膠容置槽包含多個膠容置孔,形成于所述框架結構的所述隔板前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膠容置槽中包含有多條膠容置溝,形成于所述框架結構的所述隔板末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膠容置槽中包含有多條膠容置溝,形成于所述框架結構的所述隔板前端。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多條膠容置溝為波浪狀。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器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液晶顯示器,包括:
一背光模塊,包括一背光模組和承載所述背光模組的背板;
一液晶顯示面板,經由一隔板與所述背板接合;以及
一框架結構,包括:
一隔板,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其自所述框架結構周緣垂直的方向朝向所述背板與所述液晶顯示面板之間延伸形成;
一第一膠容置槽,設置于所述隔板的末端;
一第二膠容置槽,設置于所述隔板的前端;
其中所述第一膠容置槽與所述第二膠容置槽為錯位配置,所述第一膠容置槽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膠容置槽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利用一點膠機點膠工藝置入硅膠使得所述框架結構分別與所述背板和所述液晶顯示面板黏合。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組至少包括一擴散片、一菱鏡片、一反射式增亮膜,依序設置于所述背板上。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膠容置槽和所述第二膠容置槽分別包含多個膠容置孔,形成于所述框架結構的所述隔板末端和前端。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膠容置槽和所述第二膠容置槽分別包含有多條膠容置溝,形成于所述框架結構的所述隔板末端和前端。
本發明使用黑色硅膠取代了范例性的貼導電膠與泡棉并將液晶顯示器的框架結構的隔板設計成可容納溢膠的形狀有以下幾個優點:
1.黑色硅膠固化后的強度經可靠性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ra)測試后可達到2mpa以上,因此,僅需使用8~12顆的螺絲鎖合框架與背板,有效的減少現有技術需大量人力組裝的問題。
2.由于黑色硅膠具有粘附性與延展性,可以改善現有技術貼導電膠和泡棉后導致膠屑掉落的污染問題,并省略了貼附導電膠和泡棉復雜的步驟,提高了液晶顯示器的生產效率。
3.黑色硅膠為黑色材質的膠,并可縮減框架與背板之間的間隙,有效的預防液晶顯示器側漏光的問題。
4.框架的結構設計改善了點膠工藝時溢膠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范例性的液晶顯示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另一范例性的液晶顯示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框架結構施予點膠工藝的隔板溢膠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液晶顯示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a是本發明液晶顯示器的框架結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b是本發明液晶顯示器的框架結構另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5c是本發明液晶顯示器的框架結構另一實施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發明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發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內」、「外」、「側面」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發明,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附圖和說明被認為在本質上是示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在圖中,結構相似的單元是以相同標號表示。另外,為了理解和便于描述,附圖中示出的每個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
在附圖中,為了清晰起見,夸大了層、膜、面板、區域等的厚度。在附圖中,為了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層和區域的厚度。將理解的是,當例如層、膜、區域或基底的組件被稱作“在”另一組件“上”時,所述組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間組件。
另外,在說明書中,除非明確地描述為相反的,否則詞語“包括”將被理解為意指包括所述組件,但是不排除任何其它組件。此外,在說明書中,“在......上”意指位于目標組件上方或者下方,而不意指必須位于基于重力方向的頂部上。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發明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液晶顯示器及框架結構,其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
請參閱圖1,圖1是范例性的液晶顯示器1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液晶顯示器1包括背光模塊2、液晶顯示面板3和框架4。背光模塊2是由背光模組21(backlightmodule)與金屬背板22所組成。其中,上述背光模組21包括擴散片(diffusesheet)、菱鏡片(prismsheet)和反射式增亮膜。隔板41與框架4可為一體成型,且自框架4朝向金屬背板22與液晶顯示面板3之間的方向延伸形成。
現有的液晶顯示器1組裝方法,是先將背光模塊2的金屬背板22與隔板41經由粘著劑5接合,再經由粘著劑6將隔板41與液晶顯示面板3接合,其中粘著劑5、6可為雙面膠帶、泡棉膠帶或遮光膠帶等黏接物,因為液晶顯示器1在高溫的情況下,金屬背板22和框架4的隔板41之間的粘著劑5容易失去粘著力,因此,硅膠的點膠工藝遂即發展。
請參閱圖2,圖2是另一范例性的液晶顯示器10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其與圖1的液晶顯示器差異之處在于,所述液晶顯示器10的金屬背板22和框架4的隔板41的接合以點硅膠30取代了圖1中所述的粘著劑5,因此,所述液晶顯示器10的其余結構都與所述液晶顯示器1的結構相同,以相同的符號表示。
一般而言,點膠工藝是以點膠頭50內容納硅膠30,并控制好時間、溫度、輸出量等參數自輸出孔51輸出適當量的硅膠30置入于框架4的隔板41與金屬背板22之間,使得框架4與金屬背板22黏合;接著,待硅膠30冷卻凝固后,再將液晶顯示器10翻轉180度,在液晶顯示面板3的粘著劑6與隔板41之間再輸出適當量的硅膠30置入于框架4的隔板41與粘著劑6之間,使得框架4與液晶顯示面板3黏合。
圖3為圖2的框架結構施予點膠工藝的隔板溢膠的示意圖。請參考圖3,硅膠30會在框架4的隔板41某些處產生溢膠現象,不僅需要更長時間才能使硅膠30固化,也嚴重影響液晶顯示器生產的良率。
本發明的液晶顯示器與圖2現有液晶顯示器10差異在于框架結構的隔板45的設計不同,其余部分皆相同或類似,故相同的結構件都以相同的符號編號,核先述明。
請參閱圖4,圖4是本發明液晶顯示器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本發明的液晶顯示器至少包括背光模塊2、液晶顯示面板3和框架結構4。其中背光模塊2包括背光模組(backlightmodule)21和承載背光模組21的背板22,于本實施例,背板22可為一金屬背板22,其可例如為一鋁背板,然不限于此。背光模組21是由擴散片(diffusesheet)、菱鏡片(prismsheet)和反射式增亮膜所組成依序設置于金屬背板22上。框架結構4具有一隔板45,具有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隔板45可為一體成型結構,亦可為多個部件的組合,隔板45自框架結構4周緣垂直的方向朝向金屬背板22與液晶顯示面板3之間延伸形成,液晶顯示面板3可經由隔板45與金屬背板22接合。
此外,隔板45的末端或靠近金屬背板22的一端具有第一膠容置槽46形成于隔板45靠近金屬背板22的一面,隔板45的前端或遠離金屬背板22的一端具有第二膠容置槽47形成于隔板45遠離金屬背板22的一面,也就是說,第一膠容置槽46與第二膠容置槽47,是分別錯位形成于隔板45的末端與前端,所述第一膠容置槽46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膠容置槽47位于所述隔板的所述第二表面,而可以將利用點膠機點膠工藝置入框架結構4的隔板45硅膠30時,溢出的硅膠30容納于其中。
于本實施例中,液晶顯示器的組裝方法,是先利用點膠機點膠工藝,在點膠頭50內容納硅膠30,優選的采用黑色硅膠30,并控制好時間、溫度、輸出量等參數自輸出孔51輸出適當量的黑色硅膠30置入于框架4的隔板45與金屬背板22之間,使得框架4與金屬背板22黏合。此時,隔板45上多余的黑色硅膠30則會流入第一膠容置槽46之中,而不會黏著到其他的組件上,有效的解決液晶顯示器框架結構易產生溢膠的問題。
接著,待框架4的隔板45與金屬背板22之間的黑色硅膠30冷卻凝固后,再將液晶顯示器翻轉180度,在液晶顯示面板3的粘著劑6與框架4的隔板45之間再輸出適當量的黑色硅膠30置入于框架4的隔板45與粘著劑6之間,使得框架4與液晶顯示面板3黏合。此時,隔板45上多余的黑色硅膠30則會流入第二膠容置槽47之中,而不會黏著到其他的組件上,有效的解決液晶顯示器框架結構易產生溢膠的問題。
黑色硅膠30在點膠頭50內為高溫的膠體,自輸出孔51以適當量輸出后,會在框架4與金屬背板22之間形成厚度介于0.2mm~0.5mm的薄層粘膠,優選的厚度為0.3mm,待冷卻后即可將框架4與金屬背板22黏合,減少了框架4與金屬背板22之間的距離,有效的解決液晶顯示器側漏光的問題。此外,黑色硅膠30的光密度(opticaldensity;od)值介于2/0.8μm~2/0.2μm之間,優選的光密度值為2/0.5μm,也可以有效的解決液晶顯示器側漏光的問題。
請參閱圖5a至圖5c,圖5a至圖5c揭示本發明框架結構4不同實施例的變化示意圖。特于說明的是,以下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列舉,而不當視為本發明框架結構4的設計限制,凡在框架結構4上設計容置溢膠體的結構設計,皆不脫離本發明框架結構設計的精神。
如圖5a所示,本實施例的框架結構4,可在隔板45靠近金屬背板22的一端形成一整條溝狀的第一膠容置槽46,也可在隔板45遠離金屬背板22的一端形成一整條溝狀的第二膠容置槽47。如圖5b所示,也可將第一膠容置槽46及/或第二容置槽47設計為間斷分布的多個膠容置孔461。如圖5c所示,也可將第一膠容置槽46及/或第二容置槽47設計為多條波浪狀的膠容置溝。當然,第一膠容置槽46與第二容置槽47的結構形狀設計可為相同,也可不相同,可為連續性溝或孔,也可為不連續性的溝或孔的設計。
上述各實施例,以黑色硅膠30的點膠制程搭配框架結構4的隔板45的結構設計,不僅可應用于窄邊框液晶顯示面板的制程,也可以廣泛的應用在可撓式薄膜電晶體(flexibletft)液晶顯示器的制程中。
本實施例使用黑色硅膠取代了范例性的貼導電膠與泡棉并將液晶顯示器的框架結構的隔板設計成可容納溢膠的形狀有以下幾個優點:
1.黑色硅膠30固化后的強度經可靠性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ra)測試后可達到2mpa以上,因此,僅需使用8~12顆的螺絲鎖合框架4與金屬背板22,有效的減少現有技術需大量人力組裝的問題。
2.由于黑色硅膠30具有粘附性與延展性,可以改善現有技術貼導電膠和泡棉后導致膠屑掉落的污染問題,并省略了貼附導電膠和泡棉復雜的步驟,提高了液晶顯示器的生產效率。
3.黑色硅膠30為黑色材質的膠,并可縮減框架4與金屬背板22之間的間隙,有效的預防液晶顯示器側漏光的問題。
4.框架4的結構設計改善了點膠工藝時溢膠的問題。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與“在各種實施例中”等用語被重復地使用。所述用語通常不是指相同的實施例;但它亦可以是指相同的實施例。“包含”、“具有”及“包括”等用詞是同義詞,除非其前后文意顯示出其它意思。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