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一種佩戴于用戶的頭部,以該用戶能夠視覺辨認圖像的方式顯示圖像的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即所謂的頭戴式顯示器(hmd:headmounteddisplay)。作為像這樣的頭戴式顯示器,公知一種虛像顯示裝置,其具備使用戶的右眼視覺辨認右眼用的圖像(虛像)的第一顯示裝置、使該用戶的左眼視覺辨認左眼用的圖像(虛像)的第二顯示裝置以及支承這些第一顯示裝置以及第二顯示裝置的框部(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該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虛像顯示裝置中,框部具備框架以及保護器。其中的框架具有沿左右的橫向延伸的正面部與沿前后的進深方向延伸的一對側面部,且是由壓鑄鋁等金屬材料形成的u字形的部件。
在如這樣的框架中的從正面部的左端部到左側的側面部的部分亦即側端部螺紋固定有構成第一顯示裝置的第一光學部件以及第一像形成主體部,在從正面部的右端部到右側的側面部的部分亦即側端部螺紋固定有構成第二顯示裝置的第二光學部件以及第二像形成主體部。而且,在左側的側端部安裝有覆蓋第一像形成主體部的外裝部件,在右側的側端部安裝有覆蓋第二像形成主體部的外裝部件。
此外,第一像形成主體部具有形成圖像光的圖像顯示裝置以及配置于鏡筒內并對該圖像光進行投射的投射透鏡,第一光學部件具有使被投射的圖像光在內部反射并且將該圖像光導向觀察者的眼睛的棱鏡狀的導光部。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160112號公報。
然而,因為頭戴式顯示器佩戴于用戶的頭部,所以為了減少該用戶的負擔,要求輕型。
對此,在上述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虛像顯示裝置中,考慮將上述側端部形成為較薄,以實現虛像顯示裝置的輕型化。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因為側端部的強度降低,所以存在若從外側施加沖擊則側端部變形的可能性。
因此,要求能夠提高頭戴式顯示器的側部的強度的構成。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一部分,目的之一為提供一種能夠提高側部的強度的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顯示部,其顯示圖像;框架部件,其支承上述顯示部;以及殼體部件,其安裝于上述框架部件,上述框架部件具有:支承部,其支承上述顯示部;以及側面部,其從上述支承部的一端向與上述支承部交叉的方向延伸突出,上述殼體部件與上述側面部組合而形成收納空間,上述收納空間收納有助于上述顯示部的上述圖像的顯示的被收納部件,上述側面部具有:第一肋,其沿第一方向延伸突出;以及第二肋,其沿與上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突出。
在用戶佩戴如這樣的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的情況下,例如,支承部位于用戶的前面,側面部的至少一部分與用戶的太陽穴對置。
根據上述一方式,框架部件的側面部具有沿相互交叉的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延伸突出的第一肋以及第二肋。據此,即使在對該側面部施加沖擊的情況下,利用第一肋以及第二肋的至少一方,也能夠克服該沖擊引起的側面部的變形。因此,能夠提高側面部的強度。另外,由此,能夠將與上述殼體部件組合的側面部形成為較薄,所以能夠實現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的輕型化。除此之外,能夠將上述收納部件的部位(以下,稱為收納部)形成為較薄,所以能夠提高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的佩戴感。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第一肋以及上述第二肋交叉。
根據如這樣的構成,與第一肋以及第二肋分離的情況相比,能夠進一步提高側面部相對于上述沖擊的強度。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被收納部件被收納于上述收納空間,并包括向上述顯示部投射上述圖像的圖像投射部,上述殼體部件具備:第一殼體,其與上述第一肋以及上述第二肋的至少任一個卡合,并從上側覆蓋上述圖像投射部;以及第二殼體,其從下側覆蓋上述圖像投射部。
根據這樣的構成,利用第一殼體以及第二殼體從上下覆蓋圖像投射部,所以能夠可靠地保護該圖像投射部。另外,第一殼體與第一肋以及第二肋的至少任一個卡合,所以能夠沿著側面部配置第一殼體。因此,除了能夠容易地實施第一殼體向側面部的連接之外,與分離配置第一殼體與側面部的情況相比,能夠將上述收納部輕薄化。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圖像投射部具有收納對上述圖像進行投射的透鏡的鏡筒,上述框架部件具有供所述鏡筒固定用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配置于相對于所述鏡筒的上側,上述第二殼體位于相對于上述鏡筒的下側,上述第二殼體具有固定于上述鏡筒的第二固定部。
根據這樣的構成,鏡筒被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框架部件,第二殼體被第二固定部固定于鏡筒。據此,經由鏡筒,能夠將第二殼體固定于框架部件。因此,能夠將第二殼體穩定地固定于框架部件。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殼體部件具備第三殼體,其從外側覆蓋上述第二殼體,并且與上述第一殼體以及上述側面部連接。
根據這樣的構成,能夠在由側面部、第一殼體以及第三殼體圍起的收納空間內收納鏡筒。而且,這些側面部、第一殼體以及第三殼體被相互連接,所以能夠抑制塵埃等侵入該收納空間內。因此,除了能夠抑制塵埃附著于收納于鏡筒的透鏡等而使圖像劣化之外,還能夠可靠地保護該鏡筒。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框架部件具有固定上述第一殼體、上述第二殼體以及上述第三殼體的殼體固定部。
根據這樣的構成,能夠將第一殼體、第二殼體以及第三殼體固定于框架部件,所以能夠穩定地配置這些殼體。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殼體固定部位于上述第一肋以及上述第二肋的至少任一處。
根據這樣的構成,無需在框架部件另外設置殼體固定部。因此,除了能夠簡化上述收納部的內部構成之外,還能夠將該收納部小型化。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第一方向沿著上述側面部從上述支承部延伸突出的方向,上述第一殼體具有抵接部,上述抵接部與沿著上述第一方向延伸突出的上述第一肋相抵接。
根據這樣的構成,通過使第一殼體的抵接部與第一肋相抵接,能夠可靠地并且容易地沿著側面部配置該第一殼體。因此,能夠簡化第一殼體的配置,進而簡化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的組裝。
在上述一方式中,優選上述框架部件為上述支承部以及上述側面部被一體化的金屬制部件。
根據這樣的構成,作為金屬制部件的框架部件具有與由樹脂等形成的情況相比高的強度,所以能夠將具有上述第一肋以及第二肋的側面部形成為更薄。因此,除了能夠將收納部,進而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進一步輕型化之外,還能夠將該收納部構成為較薄,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的佩戴感。另外,支承部以及側面部被一體化,從而它們的接縫不會露出,所以能夠使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的外觀變得良好。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hmd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hmd的立體圖。
圖3是表示取下了上述實施方式的上部殼體以及下部殼體的hmd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取下了上述實施方式的上部殼體以及下部殼體的hmd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圖像投射部的立體圖。
圖6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圖像投射部的立體圖。
圖7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框架主體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框架主體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上部殼體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基板支架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基板支架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上述實施方式的下部殼體的立體圖。
圖13是對上述實施方式的圖像投射部、控制部以及殼體部件相對于框架主體的安裝工序進行說明的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hmd的外觀構成
圖1以及圖2是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hmd1的外觀的立體圖。若進行詳述,則圖1是從前方觀察該hmd1的立體圖,圖2是從后方觀察該hmd1的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hmd(headmounteddisplay:頭戴式顯示器)1為一種透視型的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其佩戴于用戶的頭部來使用,以該用戶能夠視覺辨認的方式顯示圖像,并且使外部光透射而能夠對外界進行觀察。如圖1以及圖2所示,該hmd1具備框架2與分別支承于框架2的拍攝裝置8(圖1)以及兩個光學裝置9r、9l。除此之外,hmd1構成為能夠在框架2裝卸鼻托np(圖2)、透鏡支架lh(圖1)以及遮擋部件sd(圖1)。
而且,雖詳細后述,但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hmd1的特征之一為,在構成框架2的框架主體3的側面部32r、32l的用戶側的內表面32a具有沿著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突出的肋321~325,由此,提高該側面部32r、32l的強度。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在主視觀察佩戴了hmd1的用戶的情況下,將hmd1的被觀察的一側作為前面側(或者前方),將相反一側作為背面側(或者后方)。另外,hmd1的上側以及下側與該用戶的上側以及下側相對應,hmd1的右側以及左側與佩戴了該hmd的用戶的右側以及左側相對應。
而且,在以下所示的附圖以及說明中,將相互正交的+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中的、+z方向作為從背面側朝向前面側的方向,將+y方向作為從下側朝向上側的方向而記載,將+x方向作為從左側朝向右側的方向。另外,為了方便說明,將+z方向的相反方向作為-z方向。-y方向以及-x方向也相同。
鼻托的構成
如圖2所示,鼻托np以能夠從背面側插拔的方式被設置于框架主體3上的位于后述的導光部件97r、97l之間的佩戴部311。該鼻托np在佩戴hmd1時從左右夾持用戶的鼻子(與鼻翼對應的部位),由此,抑制該hmd1向左右偏移,向下方偏移。
透鏡支架的構成
如圖1所示,透鏡支架lh具有無鏡腿的眼鏡那樣的構成。該透鏡支架lh保持視力矯正用的左右的透鏡(省略圖示),并以能夠從背面側插拔的方式設置于上述佩戴部311。
遮擋部件的構成
如圖1所示,遮擋部件sd以夾持導光部件97r、97l并在與上述鼻托np以及透鏡支架lh相反的一側亦即正面側覆蓋該導光部件97r、97l的方式能夠裝卸地安裝于上述佩戴部311。該遮擋部件sd遮擋入射至導光部件97r、97l的外光的至少一部分而不易看到外界,由此,提高所顯示的圖像的視覺辨認性。
框架的簡要構成
如圖1以及圖2所示,框架2具有眼鏡的框架那樣的構成,如上述那樣,除了支承拍攝裝置8以及光學裝置9r、9l之外,還安裝有上述鼻托np、透鏡支架lh以及遮擋部件sd。該框架2具有從上方觀察具有大致呈u字形的框架主體3、安裝于該框架主體3的殼體部件4r、4l以及分別設置于該框架主體3的鏡腿tmr、tml。
這些中的右側的鏡腿tmr以及左側的鏡腿tml為懸架于用戶的耳朵來支承hmd1的部位。這些鏡腿tmr、tml以能夠向用戶側彎曲的方式連接于在框架主體3設置的支承部35r、35l。使這些鏡腿tmr、tml與對應的側面部32r、32l大致平行地拉伸,從而能夠將該鏡腿tmr、tml掛在用戶的左右耳上,進而能夠將hmd1佩戴于頭部。另一方面,在用戶沒有佩戴hmd1的情況下,使鏡腿tmr、tml向內側彎曲,從而能夠折疊該鏡腿tmr、tml。
此外,鏡腿tmr、tml由嵌入有向用戶側的面以及與用戶側相反一側的面分別露出的剖面h型的橡膠等彈性部件的板構成。這樣的板能夠由合成樹脂、鈦等金屬形成。此外,彈性部件并不局限于這樣的構成,可以粘合或者嵌合于板的用戶側的面以及與用戶側相反一側的面的每一個,也可以僅設置于這些面的任一個。
框架主體3相當于本發明的框架部件。該框架主體3具有沿著用戶的前額的正面部31以及從該正面部31的左右的兩端向與該正面部31交叉的背面側(用戶的后方)延伸突出并沿著用戶的左右太陽穴的側面部32r、32l。該框架主體3為正面部31以及側面部32r、32l被形成為一體的金屬制的一體成型品。
正面部31相當于本發明的支承部,且是框架主體3的沿著左右方向的部位。該正面部31除了支承作為配置于用戶的左右眼前的顯示部的導光部件97r、97l之外,還利用位于被支承的導光部件97r、97l之間的上述佩戴部311對鼻托np、透鏡支架l以及遮擋部件sd進行支承。另外,正面部31的左側端部31l以及右側端部31r從上方觀察向后側呈圓弧形彎曲,在右側端部31r配置有后述的拍攝裝置8。而且,側面部32r從右側端部31r向后方延伸突出,側面部32l從左側端部31l向后方延伸突出。
側面部32r與殼體部件4r組合而構成收納部hpr,上述收納部hpr具有收納空間s,其在內部收納構成光學裝置9r的右側的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圖3以及圖4)。
同樣地,側面部32l與殼體部件4l組合而構成收納部hpl,上述收納部hpl具有收納空間s,其在內部收納構成光學裝置9l的左側的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
后述這些側面部32r、32l以及殼體部件4r、4l。
拍攝裝置的構成
如圖1以及圖2所示,拍攝裝置8設置于框架主體3。具體地說,拍攝裝置8設置于正面部31的右側端部31r。該拍攝裝置8具有嵌入該右側端部31r的拍攝部以及發光部和覆蓋這些拍攝部以及發光部并安裝于框架主體3的外表面的罩81。
這些中的罩81由透光性的樹脂形成,作為在上述右側端部31r埋入有立方體形狀的罩81那樣的形狀而被視覺辨認。
拍攝部配置為拍攝方向朝向前面側,并經由安裝于罩81的透光性部件82對用戶的前方的區域進行拍攝。
發光部配置為光的射出方向朝向右方。該發光部報告拍攝裝置8的動作狀態,在拍攝部進行拍攝的情況下點亮。在這樣的發光部點亮時,從該發光部射出的光能夠經由罩81從外部確認。
這樣的拍攝裝置8被配置于收納部hpr內的控制部96控制,除了輸出拍攝圖像之外,發光部的點亮狀態也被該控制部96控制。
這里,若作為保護罩發揮功能的透光性部件82為圓形,則拍攝裝置8的外觀完全成為照相機的外觀,例如,即使拍攝部不進行動作,也可能會給予周圍“照相機朝向自身”的不安感。為了緩解這樣的不安感,在本實施方式中,將透光性部件82形成為矩形狀,從而拍攝裝置8不易被理解為照相機。此外,作為透光性部件82,能夠實現拍攝裝置8的防水以及防塵,并且若表面不易受損傷等,則也可以形成作為透鏡發揮功能的構成。
光學裝置的構成
圖3以及圖4是從背面側上方以及背面側下方分別觀察取下了構成殼體部件4r的上部殼體5r以及下部殼體7r的hmd1的立體圖。此外,在圖3以及圖4中,省略鏡腿tml、tmr的圖示。
光學裝置9r位于框架2的右側,光學裝置9l位于左側。這些光學裝置9r、9l將與從外部被輸入的圖像信號對應的圖像顯示為能夠由用戶視覺辨認。如圖3以及圖4所示,這些中的光學裝置9r具有分別配置于將側面部32r與殼體部件4r組合而構成的收納部hpr的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和支承于上述正面部31的導光部件97r。
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雖然主要對光學裝置9r進行說明,但是光學裝置9l也與光學裝置9r鏡面對稱,具有與該光學裝置9r相同的圖像投射部91、控制部96以及導光部件97l。
圖像投射部的構成
圖5是從與圖像光的投射側相反一側(背面側)的上方觀察圖像投射部91的立體圖,圖6是從圖像光的投射側(正面側)的下方觀察圖像投射部91的立體圖。此外,在圖5以及圖6中,圖示圖像形成裝置92的框體,省略顯示面板的圖示。
各光學裝置9r、9l的圖像投射部91向對應的導光部件97r、97l投射圖像光(形成圖像的光),且是分別收納于對應的收納部hpr、hpl的被收納部件之一。如圖5以及圖6所示,該圖像投射部91構成為將圖像形成裝置92以及投射光學裝置93相互組合且被一體化的單元。
圖像形成裝置92是在控制部96的控制下,形成與從外部經由電纜cb被輸入的圖像信號對應的圖像光的圖像形成部。該圖像形成裝置92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有機el(electro-luminescence:電致發光)面板等自發光型顯示面板構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圖像形成裝置92也能夠由led(lightemittingdiode:發光二極管)等光源與使用了透射式或者反射式的液晶面板、mems鏡等微鏡的器件等的光調制裝置的組合而構成。
這樣的圖像形成裝置92與框架主體3(后述的固定部320或側面部32r、32l)被未圖示的熱傳導部件連接。由此,能夠將在圖像形成裝置92產生的熱傳導至作為向外部露出的金屬制部件的框架主體3,從而能夠利用該框架主體3向外部散熱。
投射光學裝置93將由圖像形成裝置92形成的圖像光向對應的導光部件97r、97l射出。該投射光學裝置93構成為具備多個透鏡94與收納該多個透鏡94的鏡筒95的透鏡組件。此外,若能夠將從圖像形成裝置92入射的圖像光導向導光部件97r、97l,則也可以代替該多個透鏡的至少一個,而采用棱鏡(投射棱鏡)。
該鏡筒95除了如圖5所示在上端面95a具有作為螺紋孔的固定部951之外,還如圖6所示在下端面95b具有作為螺紋孔的固定部952。而且,如圖3所示,鏡筒95通過固定部951固定于框架主體3的固定部33。如圖4所示,在鏡筒95的固定部952安裝有基板支架6r。即,包括鏡筒95的圖像投射部91從下側被基板支架6r覆蓋。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光學裝置9l的圖像投射部91也從下側被相同的基板支架覆蓋。
構成光學裝置9l的控制部96根據經由連接于左側的收納部hpl的電纜cb從外部被供給的圖像信號,使同樣地構成光學裝置9l的圖像形成裝置92動作。另外,構成光學裝置9r的控制部96經由通過上述正面部31與導光部件97r、97l之間的信號線(省略圖示),根據從光學裝置9l的控制部96被輸入的圖像信號,使同樣地構成光學裝置9r的圖像形成裝置92動作。這些控制部96也是分別被收納于上述收納部hpr、hpl的被收納部件之一。
此外,在光學裝置9r的控制部96安裝有對上述拍攝裝置8進行控制的控制電路。
右側的導光部件97r以及左側的導光部件97l分別構成本發明的顯示部。這些導光部件97r、97l配置于用戶的左右眼前,而將從對應的圖像投射部91被射出的圖像光導向用戶的左眼以及右眼。
具體地說,導光部件97r使從光學裝置9r的圖像投射部91被投射的右眼用的圖像光在界面進行內表面反射,向中央側行進,利用設置于與用戶的右眼對應的位置的半透射層導向右眼。將左眼用的圖像光導向左眼的導光部件97l也相同。
這些導光部件97l、97r分別由在可見光區域表示較高的透光性的樹脂(例如環烯烴聚合物)形成。因此,用戶能夠經由配置于左右眼前的導光部件97r、97l對外界進行觀察。
側面部的構成
圖7以及圖8是表示框架主體3的立體圖。具體地說,圖7是從背面側上方觀察構成框架主體3的側面部32r的內表面32a的立體圖,圖8是從背面側下方觀察該側面部32r的立體圖。
如上所述,框架主體3具有正面部31以及左右的側面部32r、32l。
如圖7以及圖8所示,側面部32r具有從用戶側的內表面32a立起并與上述右側端部31r的上表面連接的固定部320、同樣地從內表面32a分別立起的肋321~325以及防水部件34。
固定部320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固定部,位于上述正面部31的右側端部31r的背面側,且從該正面部31的上端面31a向下方下降的部位。該固定部320是沿著左右方向的平面部(沿xz平面的平面部)。
該固定部320除了具有供旋合于配置于該固定部320的下方的鏡筒95的固定部951的螺釘從上方插通的孔部3201之外,還在固定部320的前面側的緣部具有用于對上部殼體5r進行定位的突出部3202。
這樣的固定部320從側面部32r的內表面32a突出,所以也能夠稱為是突出量較大的肋。
此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側面部32l也具有相同的固定部320。
肋321、322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肋,沿著側面部32r從正面部31延伸突出的方向(第一方向)延伸突出。具體地說,肋321在側面部32r的上端附近的位置與上述固定部320連續,并延伸突出至背面側的端部附近的位置。即,該肋321與固定部320一并沿著側面部32r從正面部31的延伸突出方向從該側面部32r的前面側的端部向背面側延伸突出。
肋322形成于側面部32r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且形成于背面側的位置。
肋323~325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肋,沿著與側面部32r從正面部31延伸突出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延伸突出。具體地說,肋323連接肋321的背面側的端部與肋322的前面側的端部。肋324從肋322的背面側的端部向上方延伸突出,肋325從該端部向下方延伸突出。這些肋324、325與將鏡腿tmr支承為能夠轉動的支承部35r連接。即,支承部35r與側面部32r形成為一體。
這樣的肋321~325具有提高側面部32r的強度的功能。
這些中的肋322、324、325具有固定殼體部件4r的殼體固定部。
具體地說,肋322所具有的殼體固定部3221為供插通基板支架6r并旋合于上部殼體5r的螺紋孔516(圖9)的螺釘插通的孔部。
肋324所具有的殼體固定部3241為供插通上部殼體5r的螺釘從背面側進行旋合的螺紋孔。
肋325所具有的殼體固定部3251為供插通上部殼體5r以及下部殼體7r的螺釘旋合的螺紋孔。
這樣,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的各自的背面側端部被側面部32r的位于背面側的肋322、324、325固定。
在上述肋321~325中的相互被連接的肋321~324與固定部320形成有槽部gr。詳細來說,在上述固定部320與同該固定部320連接且直至側面部32r的背面側端部的肋321~324的各上表面形成有槽部gr,上述槽部gr沿著側面部32r從正面部31的延伸突出方向,且該槽部gr的內表面與內表面32a連接。即,槽部gr遍及從側面部32r的正面部31側的端部至與該正面部31側相反一側的端部的大致整個區域形成。此外,如圖7所示,槽部gr的前側的基端部為固定部320的突出部3202附近的位置。
在上述內表面32a的大致中央突出地設置有被基板支架6r所具有的鉤形部613(圖10)卡止的卡合部326。另外,在正面部31的右側端部31r的內表面同樣地形成有被基板支架6r所具有的鉤形部64(參照圖10)卡止的卡合部312。
此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是與側面部32r具有鏡面對稱構造的側面部32l也具有上述固定部320、肋321~325以及卡合部326,在左側端部31l的內表面突出地設置有與卡合部312相同的卡合部。
防水部件34形成為包圍支承于正面部31的導光部件97r的右側的端部的周圍的框形,安裝于該端部,從右側端部31r配置于正面部31的中央附近的位置。該防水部件34抑制在導光部件97r與框架主體3之間產生塵埃、液體侵入的間隙。
此外,雖然省略圖示,但是在導光部件97l的左側的端部的周圍也設置有框狀的防水部件34。
殼體部件的構成
如圖3以及圖4所示,與側面部32r組合而構成收納部hpr的殼體部件4r具有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另外,與側面部32l組合而構成收納部hpl的殼體部件4l也具有與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分別具有鏡面對稱構造的上部殼體5l、基板支架(省略圖示)以及下部殼體7l。
上部殼體的構成
圖9是在側面部32r側從下方觀察上部殼體5r的立體圖。
上部殼體5r是從上方覆蓋圖像投射部91(鏡筒95)的部件,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殼體。如圖9所示,該上部殼體5r具有:上表面部51,其與側面部32r連接;側面部52,其從該上表面部51的用戶側的端部垂下,并與側面部32r對置;以及背面部53,其與這些上表面部51以及側面部52交叉。
上表面部51在與側面部52側相反一側的端緣具有沿該端緣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11。另外,上表面部51在該端緣的背面側的部位具有比突出部511進一步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512。這些中的突出部511的前端面在上部殼體5r與側面部32r組合時,被插入分別形成于上述固定部320以及肋321的槽部gr內,而與該槽部gr的底部相抵接。另外,突出部512被插入形成于上述肋323、322的槽部gr內,該突出部512的正面側的端緣513以及下側的端緣514與形成于這些肋323、322的槽部gr的底部抵接。即,這些突出部511、512是向下方一體地突出的凸條,被插入形成于固定部320以及肋321~324的槽部gr,而與該槽部gr的底部抵接。即,突出部511、512為相對于肋323、322的抵接部。此外,沿著上下方向的端緣513也可以不抵接于槽部gr的對置的部位的底面。
在上表面部51的內表面(朝向下方的內表面)形成有從該內表面突出的凸臺515,在該凸臺515形成有螺紋孔516。
在上表面部51的前面側的端緣形成有凹部517。在上部殼體5r與框架主體3組合時,在該凹部517嵌入有上述固定部320的突出部3202,由此,上部殼體5r被定位。
側面部52具有鉤形部521、突出部522、523以及孔部524。
鉤形部521以朝向下方的方式形成于側面部52的內表面52a(與側面部32r對置的內表面52a)。該鉤形部521與基板支架6r卡合。
突出部522形成為從側面部52的正面側下端部向正面側突出。
突出部523從該突出部522的前端部向側面部32r側突出。該突出部523為與下部殼體7r組合的部位。
孔部524形成于該突出部523,供插通下部殼體7r并旋合于基板支架6r的螺釘從下方插通。
這樣的側面部52的下端部525在上部殼體5r與下部殼體7r組合時,與該下部殼體7r的外側臺階部73的上表面73a(圖12)抵接。
背面部53在上部殼體5r與側面部32r組合時,相對于上述肋324、325位于背面側。該背面部53除了在大致中央具有凹部531之外,還在上下夾持該凹部531的位置具有兩個孔部532、533。
凹部531為用于使與側面部32r的肋324、325連接的支承部35r向外部露出的凹部。
孔部532、533中的位于上方的孔部532為供固定于上述殼體固定部3241的螺釘插通的孔部,通過將該螺釘固定于殼體固定部3241,而將上部殼體5r固定于側面部32r。
位于下方的孔部533為供固定于上述殼體固定部3251的螺釘插通的孔部,該螺釘除了插通孔部533之外,還插通下部殼體7r的孔部78(圖12)。
基板支架的構成
圖10是從背面側上方觀察基板支架6r的立體圖,圖11是從背面側下方觀察該基板支架6r的立體圖。
基板支架6r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殼體,且是固定于鏡筒95并從下方覆蓋該鏡筒95的部件。如圖10以及圖11所示,該基板支架6r形成為右側的端緣沿著側面部32r,左側以及背面側的端緣沿著上部殼體5r的左側以及背面側的端緣,且周緣向上方立起的框狀。該基板支架6r的寬度尺寸(寬度方向亦即+x方向的尺寸)小于上述上部殼體5r的同一方向的寬度尺寸,該基板支架6r配置于由上部殼體5r與側面部32r圍起的空間內。
這樣的基板支架6r具有:固定部61、開口部62、63、鉤形部64、螺紋孔65、凹部66、突出部67、孔部68以及下端部69。
固定部61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固定部。該固定部61在基板支架6r的大致中央形成為平板狀,且是除了在上表面61a側固定于上述鏡筒95之外,還在下表面61b側配置控制部96的部位。在該上表面61a的大致中央朝向上方突出地設置有具有孔部612的凸臺611。從下方插通該孔部612的螺釘被固定于上述鏡筒95的固定部952,從而在鏡筒95固定有基板支架6r。
另外,在上表面61a突出地設置有作為定位部的鉤形部613。該鉤形部613卡止框架主體3的上述卡合部326。
開口部62相對于固定部61位于正面側。在該開口部62插通有撓性印刷基板fpc(圖13),其包括連接于配置在固定部61的下方的控制部96的上述信號線以及從拍攝裝置8延伸突出的信號線。
開口部63相對于固定部61位于背面側。在該開口部63插通有從與上述鏡筒95一體化的圖像形成裝置92延伸突出并與控制部96連接的信號線(省略圖示)。
鉤形部64是位于基板支架6r的正面側端部的定位部。該鉤形部64卡止上述卡合部312(圖7以及圖8)。
螺紋孔65形成于該鉤形部64附近。在該螺紋孔65固定有從下方插通下部殼體7r的孔部76(圖12)以及上部殼體5r的孔部524(圖9)的螺釘。
凹部66形成于形成有該螺紋孔65的部位的下表面側。在該凹部66嵌入有上部殼體5r的突出部523(圖9)。
突出部67位于基板支架6r的背面側,從形成于基板支架6r的周緣的立起部向上方突出。該突出部67在基板支架6r與側面部32r組合時,與上述肋322的下表面(圖7)抵接。
孔部68形成于突出部67。在該孔部68從下方插通有插通上述殼體固定部3221(圖7以及圖8)并固定于上部殼體5r的螺紋孔516(圖9)的螺釘。
下端部69從基板支架6r的與周緣相比稍靠內側的部位向下方突出,如圖4所示,包圍配置于上述固定部61的下方的控制部96的周圍(±x方向以及±z方向的周圍)。該下端部69位于比供控制部96配置的下表面61b進一步靠下方,該下端部69的前端面69a(下端部69的朝向下方的面)與下部殼體7r的后述的內側臺階部72(圖12)抵接。
下部殼體的構成
圖12是從背面側上方觀察下部殼體7r的立體圖。
下部殼體7r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三殼體。該下部殼體7r是從下方覆蓋基板支架6r,并且與上部殼體5r以及側面部32r組合而構成收納部hpr的外緣的部件。
如圖12所示,下部殼體7r與基板支架6r的外形形狀相同地,形成為右側的端緣沿著側面部32r,左側以及背面側的端緣沿著上部殼體5r的左側以及背面側的端緣的形狀。除此之外,下部殼體7r的背面側的端部形成為朝向上方傾斜。
這樣的下部殼體7r具有:立起部71、內側臺階部72、外側臺階部73、切口74、平坦部75、孔部76、立起部77以及孔部78。
立起部71從下部殼體7r的底面7a(與基板支架6r對置的對置面)的周緣向上方立起。該立起部71形成為與從上方觀察上述基板支架6r的外緣形狀大致一致的外緣形狀。此外,在該下部殼體7r與側面部32r卡合時,下部殼體7r的右側(+x方向側)的立起部71的外側的側面與該側面部32r的內表面32a的下端部抵接。
內側臺階部72在立起部71的內側形成為上表面位于比該立起部71的上端更靠下側,并且位于比下部殼體7r的底面7a(朝向上側的面)更靠上側。在該內側臺階部72的上表面抵接有基板支架6r的下端部69(圖10以及圖11)的下端面,由此,在基板支架6r的固定部61的下表面61b與下部殼體7r的底面7a之間形成有供上述控制部96配置的配置空間。即,基板支架6r的下端部69被收納于立起部71內,由此,不僅該控制部96的周圍被包圍,該控制部96還被固定部61(圖10以及圖11)從上方覆蓋,被底面7a從下方覆蓋。
外側臺階部73在下部殼體7r的立起部71的外側形成為上表面位于比該立起部71的上端更靠下側,并且位于比下部殼體7r的下表面7b(朝向下側的面)更靠上側。在該外側臺階部73的上表面抵接有上部殼體5r的側面部52的下端部525(參照圖9)。由此,除了能夠不使下部殼體7r與上部殼體5r以及側面部32r的接縫顯眼之外,還能夠抑制在它們之間產生間隙。
切口74在下部殼體7r的正面側端部切開立起部71的一部分而形成。
平坦部75位于相對于該切口74的下部殼體7r的內側。在該平坦部75與基板支架6r的凹部66(參照圖11)之間配置有經由切口74被插入的上部殼體5r的突出部523(參照圖9)。
孔部76形成于平坦部75,從下方插通該孔部76的螺釘插通在突出部523形成的孔部524,并固定于在基板支架6r形成的螺紋孔65(參照圖11)。由此,在前面側固定有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
立起部77從下部殼體7r的背面側端部向上方立起。
孔部78形成于該立起部77。在該孔部78插通有插通了上部殼體5r的孔部533(圖9)的螺釘,該螺釘被固定在位于上述肋325的殼體固定部3251(圖7以及圖8)。
圖像投射部、控制部以及殼體部件相對于框架主體的安裝
圖13是對光學裝置9r所具有的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和殼體部件4r相對于框架主體3的安裝工序進行說明的圖。
當在上述的框架主體3安裝光學裝置9r的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和殼體部件4r的情況下,如圖13所示,首先,將從上方插通側面部32r的固定部320的孔部3201的螺釘固定于鏡筒95的固定部951。由此,在該固定部320固定有圖像投射部91。
接下來,相對于圖像投射部91(鏡筒95)從下側固定基板支架6r。具體地說,以作為定位部的鉤形部613、64卡止框架主體3的卡合部326、312的方式將基板支架6r安裝于框架主體3。在該狀態下,突出部67的上端與肋322的下表面抵接。在這樣的狀態下,將從下方插入孔部612的螺釘固定于鏡筒95的固定部952。由此,以從下方覆蓋圖像投射部91的方式在該圖像投射部91固定有基板支架6r,并且相對于框架主體3臨時固定(定位)基板支架6r。
此后,在基板支架6r的固定部61的下表面61b配置控制部96。此時,將插通了開口部62的撓性印刷基板fpc連接于該控制部96,并且將插通了開口部63的圖像形成裝置92的信號線(省略圖示)連接于控制部96。
而且,以從上側覆蓋圖像投射部91的方式安裝上部殼體5r,并且以從下側覆蓋基板支架6r的方式安裝下部殼體7r,除了使這些上部殼體5r以及下部殼體7r相互組合之外,還固定于側面部32r。
此時,以上部殼體5r的突出部511、512與形成于側面部32r的固定部320以及肋321~323的槽部gr的底部抵接的方式使該上部殼體5r從用戶側與側面部32r組合。由此,支承部35r的基端部(與肋324連接的部分)位于凹部531內,另外,突出部523位于基板支架6r的凹部66內。
在該狀態下,將螺釘從下方插通基板支架6r的孔部68與殼體固定部3221(圖7以及圖8),將該螺釘固定于上部殼體5r的螺紋孔516(圖9)。由此,在背面側固定有側面部32r、上部殼體5r以及基板支架6r。
另外,通過將插入上部殼體5r的孔部532的螺釘固定于肋324的殼體固定部3241,從而在側面部32r固定有上部殼體5r。
另一方面,以使下部殼體7r的內側臺階部72的上表面與基板支架6r的下端部69的下端面抵接,并且使上部殼體5r的下端部525的下端緣與外側臺階部73抵接的方式,使下部殼體7r與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側面部32r組合。
在該狀態下,將螺釘從下方插入下部殼體7r的孔部76,使該螺釘在插通上部殼體5r的孔部524后,固定于基板支架6r的螺紋孔65,從而使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在框架主體3的前面側一體化。
另外,將螺釘插入上部殼體5r的孔部533,使該螺釘在插通下部殼體7r的孔部78后,固定于肋325的殼體固定部3251。由此,在背面側,上部殼體5r以及下部殼體7r固定于側面部32r。
通過這樣的工序,能夠在框架主體3安裝光學裝置9r的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和殼體部件4r。
此外,在框架主體3安裝光學裝置9l的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和殼體部件4l的情況也能夠通過相同的工序進行實施。
實施方式的效果
根據以上所說明的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hmd1,能夠起到以下的效果。
側面部32r具有:肋321、322,它們沿著側面部32r從正面部31延伸突出的方向延伸突出;以及肋323~325,它們沿著與該延伸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突出。據此,在對側面部32r施加沖擊的情況下,利用肋321~325的至少任一個,能夠克服該沖擊引起的側面部32r的變形。因此,能夠提高側面部32r的強度。此外,由于上述固定部320也作為肋發揮功能,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側面部32r的強度。
另外,通過提高側面部32r的強度,能夠將該側面部32r形成為較薄。因此,除了能夠實現hmd1的輕型化之外,還能夠將收納部hpr形成為較薄,因此能夠提高hmd1的佩戴感。
利用具有與側面部32r相同的構成的側面部32l,也能夠起到與上述相同的效果。
沿著側面部32r從正面部31延伸突出的方向的肋321、322與肋323~325交叉。即,肋321、322與肋323被連接,肋322與肋324、325被連接。據此,與分離配置各肋321~325的情況相比,能夠進一步提高側面部32r相對于上述沖擊的強度。
光學裝置9r具備被收納于將側面部32r與殼體部件4r組合而構成的收納空間s,并向作為顯示部的導光部件97r投射圖像的圖像投射部91。而且,殼體部件4r具備:上部殼體5r,其與固定部320以及肋321~323抵接,并且從上方覆蓋圖像投射部91;以及基板支架6r,其從下方覆蓋圖像投射部91。據此,能夠利用上部殼體5r以及基板支架6r可靠地保護圖像投射部91。另外,上部殼體5r與固定部320以及肋321~323抵接,從而能夠沿著側面部32r可靠地配置上部殼體5r。因此,除了能夠容易地實施上部殼體5r向側面部32r的連接之外,與分離配置上部殼體5r與側面部32r的情況相比,還能夠將收納部hpr輕薄化。
利用具有與側面部32r以及殼體部件4r相同的構成的側面部32l以及殼體部件4l,也能夠起到與上述相同的效果。
圖像投射部91具備投射光學裝置93,其具有收納投射圖像的透鏡94的鏡筒95。而且,框架主體3具有固定部320,其位于相對于該圖像投射部91的上側,并對鏡筒95進行固定。另外,基板支架6r具有固定部61,其位于相對于圖像投射部91的下側,并固定于鏡筒95的固定部951。據此,能夠相對于框架主體3固定鏡筒95,相對于該鏡筒95固定基板支架6r。因此,能夠將基板支架6r穩定地固定于框架主體3。
殼體部件4r除了具備上部殼體5r以及基板支架6r之外,還具備從外側覆蓋該基板支架6r,并且與上部殼體5r以及側面部32r連接的下部殼體7r。據此,能夠在由側面部32r、上部殼體5r以及下部殼體7r圍起的收納空間s內收納包括鏡筒95的圖像投射部91。而且,這些側面部32r、上部殼體5r以及下部殼體7r相互連接,因此能夠抑制塵埃等侵入該收納空間s內。因此,除了能夠抑制塵埃附著于收納于鏡筒95的透鏡94等而使圖像劣化之外,還能夠可靠地保護該鏡筒95。
框架主體3具有固定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的殼體固定部3221、3241、3251。據此,能夠將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可靠地固定于框架主體3。因此,能夠穩定地配置這些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
殼體固定部3221、3241、3251位于肋322、324、325。據此,無需在框架主體3另外設置用于固定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的殼體固定部。因此,除了能夠簡化收納部hpr的內部構成之外,還能夠將該收納部hpr小型化。
利用具有與側面部32r以及殼體部件4r相同的構成的側面部32l以及殼體部件4l,也能夠起到與上述相同的效果。
形成于側面部32r的肋321、322沿著側面部32r從作為支承部的正面部31延伸突出的方向延伸突出,上部殼體5r具有作為與該肋321、322相抵接的抵接部的突出部511、512。據此,通過使該突出部511、512與肋321、322抵接,能夠沿著側面部32r可靠地配置上部殼體5r。因此,能夠簡化上部殼體5r的配置,進而簡化hmd1的組裝。另外,由于與肋321、322正交的肋323和上部殼體5r的突出部512抵接,所以能夠沿著側面部32r不晃動地配置上部殼體5r。因此,能夠進一步簡化上部殼體5r的配置,進而簡化hmd1的組裝。
利用具有與側面部32r以及殼體部件4r相同的構成的側面部32l以及殼體部件4l,也能夠起到與上述相同的效果。
框架主體3是正面部31以及側面部32r、32l被一體化的金屬制部件。據此,框架主體3與由樹脂等形成的情況相比,具有較高的強度,由此能夠將具有上述肋321~325的側面部32r、32l形成為更薄。因此,能夠使收納部hpr、hpl,進而hmd1進一步輕型化。除此之外,由于能夠將收納部hpr、hpl構成為較薄,所以能夠進一步提高hmd1的佩戴感。另外,正面部31以及側面部32r、32l被一體化,從而它們的接縫不會露出。因此,能夠使hmd1的外觀變得良好。
實施方式的變形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的范圍內的變形、改進等也包含于本發明。
在上述hmd1中,側面部32r除了肋321~325之外,還具有也作為肋發揮功能的固定部320。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側面部32r只要為具有沿相互交叉的兩個方向延伸突出的肋的構成,則不問該肋的數量以及延伸突出方向。另外,沿一個方向延伸突出的肋與沿其他方向延伸突出的肋也可以不被連接。另外,這樣的肋位于側面部32r的用戶側的內表面32a,但是也可以位于與用戶側相反一側的外表面,也可以分別位于內表面32a以及外表面。側面部32l也相同。
在上述hmd1中,作為顯示部,采用導光部件97r、97l,其將從收納于收納部hpr、hpl的圖像投射部91被投射的圖像光導向用戶的眼睛。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該顯示部也可以是液晶面板、有機el面板等顯示面板。即,也能夠在封閉型的hmd使用本發明。另外,代替導光部件97r、97l,也可以采用反射部件作為顯示部,上述反射部件使由圖像投射部91投射的圖像向用戶的眼睛反射。
另外,收納于收納部hpr、hpl內的部件可以不是圖像投射部91以及控制部96,也可以僅為這些中的一方。另外,例如也可以是顯示部的動作所需的控制電路、電源等其他的部件。
另外,在hmd1中,構成為與該用戶的左眼以及右眼對應地具備光學裝置9r、9l,它們具有與用戶的眼睛對應地配置的導光部件97r、97l。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構成僅具備光學裝置9r、9l中的任一方的hmd。
在上述hmd1中,側面部32r、32l在與殼體部件4r、4l組合而構成的收納部hpr、hpl中,位于與用戶側相反的一側。即,側面部32r、32l構成收納部hpr、hpl的外側的面。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該側面部32r、32l也可以位于用戶側。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殼體部件4r、4l安裝于與用戶側相反的一側,即,在外側安裝于框架主體3。
在上述hmd1中,與側面部32r組合的殼體部件4r構成為具備作為第一殼體的上部殼體5r、作為第二殼體的基板支架6r以及作為第三殼體的下部殼體7r。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夠收納有助于導光部件97r、97l處的圖像顯示的部件(例如圖像投射部91、控制部96),則殼體部件也可以構成為具有第一殼體以及第二殼體,而不具有第三殼體。殼體部件4l也相同。
在上述hmd1中,框架主體3具有對鏡筒95進行螺紋固定的固定部320,基板支架6r具有相對于鏡筒95被固定的固定部61。然而,并不局限于此,鏡筒95可以固定于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也可以不固定于鏡筒95。即,鏡筒95只要固定于收納部hpr、hpl內,則也可以固定于任意的部件。
另外,具有鏡筒95的投射光學裝置93與圖像形成裝置92一體化,而構成圖像投射部91,因此該圖像投射部91也可以固定于固定部320,也可以在該圖像投射部91固定有基板支架6r。另一方面,圖像形成裝置92與投射光學裝置93也可以不被一體化。
在上述hmd1中,使固定上部殼體5r、基板支架6r以及下部殼體7r的殼體固定部3221、3241、3251位于肋322、324、325。然而,并不局限于此,在框架主體3中,固定上述的殼體固定部也可以位于任意處。此外,只要殼體固定部位于包括側面部32r、32l的框架主體3的背面側的部位,則能夠以不妨礙圖像投射部91向導光部件97r、97l的圖像投射的方式構成以及配置殼體固定部。
在上述hmd1中,作為第一殼體的上部殼體5r具有作為與形成于側面部32r的固定部320以及肋321~323抵接的抵接部的突出部511、512。然而,并不局限于此,該抵接部所抵接的肋也可以為固定部320以及肋321~325的任一個。在上部殼體5l以及側面部32l中也相同。此外,若抵接部與沿著側面部32r、32l從作為支承部的正面部31延伸突出的方向的肋抵接,則能夠沿著側面部32r、32l容易配置上部殼體5r、5l。
另一方面,在殼體部件4r、4l也可以沒有與形成于側面部32r、32l的肋321~325相抵接的抵接部。
在上述hmd1中,框架主體3為正面部31以及側面部32r、32l被一體化的金屬制部件。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框架主體3也可以由樹脂形成,正面部31與側面部32r、32l也可以被螺釘等固定件相互連結。即,框架主體3也可以不是金屬制的一體成形品。
在上述hmd1中,構成為能夠利用鼻托np、透鏡支架lh與鏡腿tmr、tml將該hmd1佩戴于用戶的頭部。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構成為能夠利用帶等佩戴部件,將框架主體3或者支承框架主體3的支承部件佩戴于用戶的頭部。在這種情況下,例如,該佩戴部件也可以從收納部hpr、hpl的背面側延伸突出,框架主體3也可以連接于固定在用戶的頭部的固定部件。
在上述hmd1中,構成光學裝置9l、9r的控制部96控制圖像投射部91的動作,即圖像形成裝置92的圖像形成。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像構成上述光學裝置9r的控制部96那樣,執行拍攝裝置8的動作控制(包括發光部的點亮),也可以使用由外部供給的電力,實施保持于框架2的電池的充電控制,另外,也可以控制與其他的hmd1等圖像顯示裝置、圖像供給裝置等的電子設備的通信。即,收納于收納部hpr、hpl內的控制部96所執行的處理也可以為其他的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對圖像形成裝置92的動作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也可以設置于其他的位置。
另外,控制部96并不局限于印刷基板,也可以是撓性印刷基板,也可以是具有運算處理電路等的電路元件的控制單元。即,只要執行規定的控制,則不在乎本發明的控制部的構成。
符號說明
1…hmd(頭戴式圖像顯示裝置);2…框架;3…框架主體(框架部件);31…正面部(支承部);312…卡合部;31l…左側端部;31r…右側端部;32l、32r…側面部;320…固定部(第一固定部);3201…孔部;321、322…肋(第一肋);323~325…肋(第二肋);3221、3241、3251…殼體固定部;326…卡合部;4l、4r…殼體部件;5l、5r…上部殼體(第一殼體);511…突出部(抵接部);512…突出部(抵接部);523…突出部;525…下端部;531…凹部;532、533…孔部;6r…基板支架(第二殼體);61…固定部(第二固定部);61b…下表面;612…孔部;613…鉤形部;62、63…開口部;64…鉤形部;65…螺紋孔;66…凹部;68…孔部;69…下端部;7l、7r…下部殼體(第三殼體);71…立起部;72…內側臺階部;73…外側臺階部;76…孔部;78…孔部;9l、9r…光學裝置;91…圖像投射部(被收納部件);92…圖像形成裝置;93…投射光學裝置;94…透鏡;95…鏡筒;951…固定部;96…控制部(被收納部件);97l、97r…導光部件(顯示部);cb…電纜;fpc…撓性印刷基板;hpr、hpl…收納部;s…收納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