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背光模組,特別涉及一種超薄型背光模組。
背景技術:
目前,背光模組按照光源的位置不同一般分為直下式和側光式,側光式背光模組一般包括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fā)光二極管)光源、背板、反射片和導光板等部件,所述LED光源位于背光模組的一側,背板、反射片和導光板均與背光模組的出光面平行。
為了保證背光模組出射的光能夠均勻地分布在出光面上,不得不在導光板上增加很多的光學折射和光學反射裝置,這樣無疑增加了整個背光模組的厚度,難以液晶顯示裝置輕薄化的需求。而若要減少背光模組的厚度,則只能通過減少光學裝置達到輕薄化的目的,無法同時滿足超薄化設計和均勻出光的需求,背光模組的性能有待提高。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人專門設計了一種超薄型背光模組,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超薄型背光模組,以同時滿足超薄化設計和均勻出光的需求,提高背光模組的背光效果。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超薄型背光模組,包括擴散板、發(fā)光二極管燈條、導光板和背板,擴散板和背板分別平行設置在導光板的上方和下方,擴散板的上表面覆蓋有一增光膜,背板的上表面覆蓋有一反射膜,發(fā)光二極管燈條設置在導光板的一側,發(fā)光二極管燈條包括LED發(fā)光芯片和燈板,LED發(fā)光芯片安裝在燈板上且與導光板的側面相對,LED發(fā)光芯片的型號為4020,導光板的厚度為2mm。
超薄型背光模組還包括外殼部件,外殼部件設置在所述增光膜的上表面,背板自底面向兩側向上延伸并連接于外殼部件,以形成供發(fā)光二極管燈條放置的空間。
所述外殼部件對應于LED發(fā)光芯片的部分涂有反射層。
所述擴散板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均為凹凸不平的粗糙面,第一入光面的粗燥度Ra≥60,第一出光面的粗燥度Ra≥60。
所述增光膜為BEF-RP增光膜或BEF RP 2R增光膜。
所述反射膜的上表面包括反射平面、反射凹面和反射凸面,反射平面、反射凹面和反射凸面相連,反射凹面相對反射平面呈凹槽狀,反射凸面相對反射平面呈突起狀。
所述導光板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材料制成。
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二入光面、第二出光面和網點面,第二入光面與LED發(fā)光芯片相對,第二出光面與所網點面相對設置,網點面上設有復數(shù)個網點。
所述網點的分布自所述第二入光面一側向導光板的中部逐漸加密。
所述網點的直徑為0.6-1.0mm。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型號為4020的LED發(fā)光芯片和厚度為2mm的導光板的配合,使整個背光模組的厚度薄至6mm以下,符合超薄化的設計要求,同時,LED發(fā)光芯片發(fā)光芯片射出的光線經導光板、擴散板和增光膜的作用實現(xiàn)均勻出光,遺漏出的光線經反射膜進行反射,起到充分混光的效果,有效地確保了背光模組的背光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反射膜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
標號說明
擴散板1,增光膜11,發(fā)光二極管燈條2,導光板3,第二入光面31,第二出光面32,網點面33,背板4,反射膜41,反射平面411,反射凹面412,反射凸面413,外殼部件5。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揭示的一種超薄型背光模組,包括擴散板1、發(fā)光二極管燈條2、導光板3和背板4,擴散板1和背板4分別平行設置在導光板3的上方和下方,擴散板1的上表面覆蓋有一增光膜11,背板4的上表面覆蓋有一反射膜41,發(fā)光二極管燈條2設置在導光板3的一側,發(fā)光二極管燈條2包括LED發(fā)光芯片和燈板,LED發(fā)光芯片安裝在燈板上且與導光板3的側面相對,LED發(fā)光芯片的型號為4020,導光板3的厚度為2mm。該LED發(fā)光芯片為環(huán)氧塑封料EMC材質,具有高亮度、長壽命等優(yōu)點,發(fā)光角度為120°,其產品厚度:4.0mmx2.0mmx0.53mm,使整個背光模組的厚度大大降低,背光效果得以改善。
在本實施例中,超薄型背光模組還包括外殼部件5,外殼部件5設置在所述增光膜11的上表面,背板4自底面向兩側向上延伸并連接于外殼部件5,以形成供發(fā)光二極管燈條2放置的空間,結構緊湊,密不透光,有助于加強背光模組的背光效果。
為了進一步提高光線的利用率,外殼部件5對應于LED發(fā)光芯片的部分涂有反射層,將發(fā)射到外殼部件5上的光線反射至導光板3上,重新進行發(fā)散和混光,反射層優(yōu)選為鋁材料層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層。
為了進一步提高背光效果,擴散板1包括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第一入光面和第一出光面均為凹凸不平的粗糙面,第一入光面的粗燥度Ra≥60,第一出光面的粗燥度Ra≥60。需要示明的是,Ra是美國標準的粗糙度符號,其單位是微米,采用該擴散板1可以縮短混光距離并產生理想的亮度均勻性。
可選地,上述增光膜11為3M公司生產的BEF-RP增光膜11或BEF RP 2R增光膜11,可以反射利用更多的偏振光,其增光率要高于普通材質的增光膜11,提高了增光效果,使背光模組的出光更加均勻化。
優(yōu)選地,所述反射膜41的上表面包括反射平面411、反射凹面412和反射凸面413,反射平面411、反射凹面412和反射凸面413相連,反射凹面412相對反射平面411呈凹槽狀,反射凸面413相對反射平面411呈突起狀,該反射凸面413可以是三角形狀,還可以是弧形狀,增加了光線的反射面積,提高反射效率。
導光板3的材質有多種,此實施例的導光板3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材料制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節(jié)能性等特點,其透光率高達93%,透光極佳,光線柔和,璀璨奪目,使用成本較低。聚碳酸酯無色透明,耐熱,抗沖擊,具有良好的透光性等特性。以上兩種材料均為現(xiàn)有基材且均可作為導光板3的材質,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組的出光質量。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3包括第二入光面31、第二出光面32和網點面33,第二入光面31與LED發(fā)光芯片相對,第二出光面32與所網點面33相對設置,網點面33上設有復數(shù)個網點,以對光線起到發(fā)散的作用。該網點的分布自第二入光面31一側向導光板3的中部逐漸加密,使光線滲透的更遠,能夠解決導光板3導光的亮度不均的問題。上述網點的直徑優(yōu)選為0.6-1.0mm,有利于對光源光線的漫反射,使導光板3反射出去的光更加均勻,也有利于光在導光板3中傳播的更遠。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型號為4020的LED發(fā)光芯片和厚度為2mm的導光板3的配合,使整個背光模組的厚度薄至6mm以下,符合超薄化的設計要求,同時,LED發(fā)光芯片發(fā)光芯片射出的光線經導光板3、擴散板1和增光膜11的作用實現(xiàn)均勻出光,遺漏出的光線經反射膜41進行反射,起到充分混光的效果,有效地確保了背光模組的背光效果。
上述實施例和圖式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形態(tài)和式樣,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對其所做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