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顯示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輕薄化發展的趨勢,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因具有重量輕、體積小、能耗低等優異性能,已廣泛的應用于背光結構中,而且其發光功率不斷增大,光學性能不斷提高。自2009年側入式LED超薄型電視面世之后,基于LED背光設計的LCD顯示器件產品,如液晶電視,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一經問世便受到市場的熱捧。
在LED發射出的光線中,除了包括紫外線在內的不可見光可以對人眼造成傷害以外,研究表明,藍光也會對人眼造成傷害。藍光是指接近于紫外光區的能量最高的可見光,波長處于400~500nm之間,人眼觀察呈現藍色。藍光包括波長為400~450nm之間的短波藍光和波長為450~500nm的長波藍光。
但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應用于TFT-LCD顯示器件的LED背光,在給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加劇了因人眼長時間面對各種LED光源(或顯示屏幕)而造成的人眼傷害問題。其中,由于短波藍光具有的波長較小,因此,其激發能力較強,對人眼的傷害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提出了一種能夠降低短波藍光對人眼的傷害的顯示裝置。
解決本發明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
所述光學器件包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層,所述第一材料層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二材料層的折射率;
所述光學器件用于降低入射至所述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透過率。
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層的厚度為所述第二材料層的厚度的一半;或者,所述第二材料層的厚度為第一材料層的厚度的一半。
其中,所述第一材料層和所述第二材料層的總數為3~50。
其中,所述短波藍光在所述光學器件中的透過率為零。
其中,所述短波藍光在所述光學器件中的透過率為10~99%。
其中,所述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光學器件位于所述第二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側;或者,所述光學器件位于所述第二基板遠離所述第一基板的一側。
其中,所述第二基板包括藍色子像素,所述光學器件與所述藍色子像素對應設置。
其中,所述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光學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側;或者,所述光學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遠離所述第二基板的一側。
其中,所述第二基板包括藍色子像素,若所述光學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基板遠離所述第二基板的一側,所述光學器件與所述藍色子像素對應設置。
其中,所述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襯底和位于所述第二襯底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側的藍色子像素;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襯底、位于所述第一襯底上的薄膜晶體管和與所述薄膜晶體管連接的像素電極,所述光學器件位于所述第一襯底和所述像素電極之間;所述像素電極與所述藍色子像素對應設置,所述光學器件與所述像素電極對應設置。
其中,所述光學器件還與所述薄膜晶體管對應設置。
其中,所述第一基板還包括柵絕緣層,所述光學器件為所述柵絕緣層;或,
所述第一基板還包括鈍化層,所述光學器件為所述鈍化層。
其中,所述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襯底和位于所述第二襯底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側的藍色子像素;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襯底、位于所述第一襯底上的薄膜晶體管和與所述薄膜晶體管連接的像素電極,所述光學器件位于所述像素電極上;所述像素電極與所述藍色子像素對應設置,所述光學器件與所述像素電極對應設置。
本發明的顯示裝置中,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該光學器件包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和第二材料層,第一材料層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的折射率,以使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內發生干涉和衍射,從而使短波藍光在入射至光學器件的入光側后發生反射和/或在光學器件的出光側射出時發生折射,以降低短波藍光的透射率,進而降低入射至光學器件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強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器件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中的光學器件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的一種透過率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實施例1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透過率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顯示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2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顯示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4為本發明的實施例3的顯示裝置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的實施例4的顯示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為:1、光學器件;11、第一材料層;12、第二材料層;2、第一基板;20、第一襯底;21、薄膜晶體管;22、像素電極;23、柵絕緣層;24、鈍化層;241、過孔;25、柵極;26、有源層;27、源極;28、漏極;3、第二基板;31、藍色子像素;32、第二襯底。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1:
請參照圖1至圖8,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光學器件1用于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透過率。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所說的光線為白光,即混色光,本實施例的光學器件1只會降低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透過率,而不會影響混色光中的其他顏色的光(如紅光、綠光等)的透過率。
之所以如此設置,是為了使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存在折射差值,以使短波藍光在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之間發生多次反射,從而降低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透過率。
可以理解的是,當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為零時,表示短波藍光沒有從光學器件1的出光側射出,即短波藍光全部被光學器件1反射至背光源方向;當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大于零且小于100%時,說明有部分短波藍光從光學器件1的出光側射出,另一部分短波藍光被光學器件1反射至背光源方向。
當然,顯示裝置還包括背光源,背光源位于顯示面板的入光側,由于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內發生干涉和衍射,使短波藍光在入射至光學器件1的入光側后發生反射和/或在光學器件的出光側射出時發生折射,從而降低了短波藍光的在顯示裝置中的透射率,進而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強度。
可選地,第一材料層11可采用以下材料:TiO2(TiO、Ti2O3、Ti3O5等)、ZrO2、HfO2、Ta2O5、Nb2O5、ZnS、ZnSe、SiO、SiNx等;第二材料層12可采用以下材料:SiO2、MgF2、NaAlF6、YbF3、YF3、LaF3、NdF3等稀土氟化物。當然,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材料并不局限于此,還可以采用其他種類的材料,在此不再贅述。
其中,第一材料層11的厚度為第二材料層12的厚度的一半;或者,第二材料層12的厚度為第一材料層11的厚度的一半。
具體的,如圖1所示,第二材料層12的厚度為第一材料層11的厚度的一半;或者,如圖2所示,第一材料層11的厚度為第二材料層12的厚度的一半。當然,第一材料層11的厚度和第二材料層12的厚度之間的關系并不局限于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在此不再贅述。
通常來說,光線的波長為λ,每層材料層的厚度應為波長的四分之一。在本實施例中,若第二材料層12的厚度為λ/4,則第一材料層11的厚度為λ/8,反之亦然,在此不再贅述。
其中,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總數為3~5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總數大時,短波藍光的透過率比較低,但會使得光學器件1的整體厚度增加,當該光學器件1應用于顯示裝置中時,會導致整個顯示裝置的厚度增加;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總數小時,短波藍光的透過率相對增加,但光學器件1的整體厚度小,因此,在對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總數進行設置時,需要進行多方考慮。當然,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總數并不局限于此,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在此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與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總數、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的折射差值以及光學器件1的總厚度相關。
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器件可采用的制備技術有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液相成膜等,其中,優選物理氣相沉積和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包括真空蒸鍍、濺射、離子鍍等,化學氣相沉積包括等離子增強化學氣相沉積等。當然,本實施例的光學器件還可以采用其他制備技術進行制備,在此不再贅述。
其中,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光學器件1位于第二基板3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或者,光學器件1位于第二基板3遠離第一基板2的一側。
具體地,如圖3所示,光學器件1位于第二基板3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或者,如圖4所示,光學器件1位于第二基板3遠離第一基板2的一側。可以理解的是,光學器件1整層設置在第二基板3上。
優選地,第二基板3包括藍色子像素31,光學器件1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基板3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3包括藍色子像素31和其他顏色的子像素(如紅色子像素和綠色子像素),雖然光學器件1整層設置在第二基板3上不會影響其他顏色的光的透過率,但總會對顯示裝置的亮度造成影響,因此,可將光學器件1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
具體地,當光學器件1位于第二基板3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時,其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如圖5所示;當光學器件1位于第二基板3遠離第一基板2的一側時,其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如圖6所示。
可選地,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為零。
當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為零時,表示短波藍光沒有從光學器件1的出光側射出,即短波藍光全部被光學器件1反射至背光源方向。
如圖7所示,短波藍光的透過率很低,但波長大于短波藍光的波長的顏色的光的透過率并不受影響。
可選地,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為10~99%。進一步優選地,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為60~80%。
如圖8所示,短波藍光具有一定的透過率,且波長大于短波藍光的波長的顏色的光的透過率并不受影響。
當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中的透過率在上述范圍內時,說明有部分短波藍光從光學器件1的出光側射出,另一部分短波藍光被光學器件1反射至背光源方向。雖然短波藍光在顯示裝置中的透過率為60~80%,但相對于透過率為零的情況,顯示裝置的亮度有所提高。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可以為:液晶顯示面板、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由于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內發生干涉和衍射,使短波藍光在入射至光學器件1的入光側后發生反射和/或在光學器件的出光側射出時發生折射,從而降低了短波藍光的在顯示裝置中的透射率,進而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強度。
實施例2:
請參照圖9至圖11,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光學器件1用于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透過率。其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基板2靠近第二基板3的一側;或者,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基板2遠離第二基板3的一側。
具體地,如圖9所示,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基板2靠近第二基板3的一側;或者,如圖10所示,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基板2遠離第二基板3的一側。可以理解的是,光學器件1整層設置在第二基板3上。
其中,第二基板3包括第二襯底32和位于第二襯底32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的藍色子像素31,若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基板2遠離第二基板3的一側,光學器件1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
請參照圖11,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基板3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3包括第二襯底32、藍色子像素31和其他顏色的子像素(如紅色子像素和綠色子像素),藍色子像素31位于第二襯底32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雖然光學器件1整層設置在第一基板2上不會影響其他顏色的光的透過率,但總會對顯示裝置的亮度造成影響,因此,可將光學器件1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可以為:液晶顯示面板、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由于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內發生干涉和衍射,使短波藍光在入射至光學器件1的入光側后發生反射和/或在光學器件的出光側射出時發生折射,從而降低了短波藍光的在顯示裝置中的透射率,進而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強度。
實施例3:
請參照圖12至圖14,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光學器件1用于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透過率。其與實施例1和2的區別在于,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第二基板3包括第二襯底32和位于第二襯底32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的藍色子像素31;第一基板2包括第一襯底20、位于第一襯底20上的薄膜晶體管21和與薄膜晶體管21連接的像素電極22,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襯底20和像素電極22之間;像素電極22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光學器件1與像素電極22對應設置。
其中,第一基板2包括第一襯底20和位于第一襯底20上的薄膜晶體管21,薄膜晶體管21包括柵極25、有源層26、源極27和漏極28。柵極25設置在第一襯底20上,柵絕緣層23位于柵極25上,有源層26位于柵絕緣層23上,部分源極27和部分漏極28位于有源層26上,鈍化層24位于源極27和漏極28上,像素電極22位于鈍化層24上并填充在鈍化層24的過孔241中,以通過過孔241與薄膜晶體管21中的漏極28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基板3為彩膜基板,第二基板3包括第二襯底32、藍色子像素31和其他顏色的子像素(如紅色子像素和綠色子像素),藍色子像素31位于第二襯底32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第一基板2包括薄膜晶體管21和與薄膜晶體管21連接的像素電極22,如圖12所示,像素電極22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襯底20上并與像素電極22對應設置,也就是說,光學器件1也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之所以如此設置,是由于雖然光學器件1整層設置在第一基板2上不會影響其他顏色的光的透過率,但總會對顯示裝置的亮度造成影響,因此,將光學器件1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既可以減弱短波藍光的透過率,同時,還不會影響顯示裝置的亮度。
其中,光學器件1還與薄膜晶體管21對應設置。
也就是說,光學器件1與薄膜晶體管21和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
具體地,第一基板2包括還柵絕緣層23,光學器件1為柵絕緣層23。
請參照圖13,光學器件1位于第一襯底20上,可直接作為柵絕緣層23,采用這樣的設置,能夠減少一個結構層,從而使顯示裝置在實現對短波藍光的透過率降低的同時,還能夠實現產品的輕薄化。
或者,第一基板2還包括鈍化層24,光學器件1為鈍化層24。
請參照圖14,光學器件1位于薄膜晶體管21上,可直接作為鈍化層24,采用這樣的設置,能夠減少一個結構層,從而使顯示裝置在實現對短波藍光的透過率降低的同時,還能夠實現產品的輕薄化。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可以為:液晶顯示面板、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由于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內發生干涉和衍射,使短波藍光在入射至光學器件1的入光側后發生反射和/或在光學器件的出光側射出時發生折射,從而降低了短波藍光的在顯示裝置中的透射率,進而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強度。
實施例4:
請參照圖15,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光學器件1用于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透過率。其與實施例1至3的區別在于,顯示面板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基板2和第二基板3;第二基板3包括第二襯底32和位于第二襯底32靠近第一基板2的一側的藍色子像素31;第一基板2包括第一襯底20、位于第一襯底20上的薄膜晶體管21和與薄膜晶體管21連接的像素電極22,光學器件1位于像素電極22上;像素電極22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光學器件1與像素電極22對應設置。
之所以如此設置,是由于雖然光學器件1整層設置在第一基板2上不會影響其他顏色的光的透過率,但總會對顯示裝置的亮度造成影響,因此,將光學器件1與藍色子像素31對應設置,既可以減弱短波藍光的透過率,同時,還不會影響顯示裝置的亮度。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可以為:液晶顯示面板、電子紙、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框、導航儀等任何具有顯示功能的產品或部件。
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和光學器件1;光學器件包1括交替設置的第一材料層11和第二材料層12,第一材料層1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材料層12的折射率,由于背光源發出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在光學器件1內發生干涉和衍射,使短波藍光在入射至光學器件1的入光側后發生反射和/或在光學器件的出光側射出時發生折射,從而降低了短波藍光的在顯示裝置中的透射率,進而降低入射至顯示面板的光線中的短波藍光的強度。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