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裸眼3D技術,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高精度裸眼3D對位貼合系統及方法。
背景技術:
裸眼3D技術包含柱狀透鏡技術,狹縫光柵技術,指向性背光技術,以及利用液晶特性實現2D/3D可切換的一些技術。無論何種技術,為了實現裸眼3D效果,就必須與顯示屏做高精度對位貼合。以狹縫光柵技術為例,如圖1所示,柱狀透鏡與RGB像素都為微米級結構,在精密對位貼合后,RGB像素發出的光線經柱狀透鏡投射到指定位置,即左右眼位置。
倘若顯示屏與柱狀透鏡的貼合放生微小偏移,光線經柱狀透鏡投射的指定位置也將發生偏移,在大量生產時,會導致片片間的效果不一致。因此,為了能實現大量生產,需要高精度的對位貼合工藝。現有的對位貼合技術包括了點亮對位貼合和標記對位貼合兩種,其中:
點亮對位貼合中,將LCD點亮,利用液晶的偏振態旋轉特性,使得從下層偏光片進來的光可以透過上層偏光片,進而被CCD捕捉到。RGB像素也被清楚捕捉,同時,CCD抓取光柵條紋,將RGB中心像素與中心條紋精密重疊,漸而實現高精度對位。此種對位方式的優點是顯示像素與光柵條紋直接對位,對位精度最高,偏差小;缺點是需將LCD點亮,增加操作過程,效率低。
標記對位貼合中,每片LCD都會有一對對位標記放置在下基板的bonding位置上,用于bonding IC芯片以及FPC。設計人員在光柵玻璃的對應位置上,增加一對相同標記,在CCD輔助下,將光柵的對位標記與下基板玻璃的對位標記重疊來代表光柵與RGB像素的精密對位,然后貼合固定,從而實現對位貼合。此方法的優點是不需要點亮LCD,工藝簡單,效率高;缺點是對位精度不夠高,因為RGB像素所在基板與下層基板配對時存在配對誤差。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的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提供一種高精度裸眼3D對位貼合系統及方法。
本發明技術方案如下所述:
一種高精度裸眼3D對位貼合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基板玻璃、下基板玻璃以及設于所述上基板玻璃和所述下基板玻璃之間的顯示層,所述上基板玻璃上方設有光柵,所述光柵玻璃上方設有光學捕捉鏡頭(CCD),
所述顯示層為彩色濾光片(CF玻璃),所述彩色濾光片上依次設有若干R像素、G像素以及B像素,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以及所述B像素分別與所述光柵上的條紋對應,
所述上基板玻璃上設有OLB區,所述OLB區為電路綁定線路板的區域,所述光柵上設有與所述OLB區對應的對位標記。
進一步的,所述上基板玻璃與所述顯示層貼合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上基板玻璃為CF玻璃。
進一步的,所述R像素、所述G像素以及所述B像素沉積在所述的上基板玻璃上。
進一步的,所述下基板玻璃為下基板為薄膜晶體管電路層(TFT玻璃)。
進一步的,所述CCD設于所述對位標記的正上方。
一種高精度裸眼3D對位貼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在上基板玻璃上標記OLB區;
在與所述OLB區對應的光柵玻璃的位置上,設置對位標記;
通過CCD輔助,將所述光柵上的對位標記與所述上基板上的OLB區對應重疊,并進行貼合。
進一步的,所述OLB區和所述對位標記均凸出于顯示層。
進一步的,所述對位標記的形狀為十字形、方形或圓形。
根據上述方案的本發明,其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可以在不點亮LCD的前提下,利用對位標記,實現高精度且高效率的LCD與3D光柵的對位貼合。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狹縫光柵技術的原理圖;
圖2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0、顯示層;11、R像素;12、G像素;13、B像素;20、柱狀透鏡;30、CCD;40、光柵;41、對位標記;50、上基板玻璃;51、OLB區;60、下基板玻璃。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2所示,一種高精度裸眼3D對位貼合系統,包括上基板玻璃50、下基板玻璃60以及設于上基板玻璃50和下基板玻璃60之間的顯示層10。上基板玻璃50與顯示層10貼合連接。
顯示層10上依次設有若干R像素11、G像素12以及B像素13,R像素11、G像素12以及B像素13分別與光柵40上的條紋對應,上基板玻璃50上設有電路綁定線路板的區域,將電路綁定線路板的區域稱為OLB區51,光柵40上設有與OLB區51對應的對位標記41。
上基板玻璃20上方設有光柵40,光柵40上方設有光學捕捉鏡頭(CCD30),CCD30設于對位標記41的正上方。
上基板玻璃50為彩色濾光片(CF玻璃),CF玻璃即為濾光玻璃。下基板玻璃60為薄膜晶體管電路層,即TFT玻璃。
一種高精度裸眼3D對位貼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在上基板玻璃50上標記OLB區51;在與OLB區51對應的光柵40的位置上,設置對位標記41,OLB區51和對位標記41均凸出于顯示層10;通過CCD30輔助,將光柵40上的對位標記41與上基板玻璃50上的OLB區51對應重疊,并進行貼合。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專利進行了示例性的描述,顯然本發明專利的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明專利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專利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