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光學元件,特別是由黏著劑結合的光學元件。
背景技術:
圖1為黏合型光學元件10的剖面示意圖。光學元件10包含一下增亮膜11、配置在該下增亮膜11上方的一上增亮膜12以及在該上增亮膜102和該下增亮膜11之間的一黏著層13。
有很多潛在的問題存在于黏合型光學元件10,具體如下:
(1)由于黏著層13和下增亮膜11的棱鏡14的間的接觸面積較小,黏著層13和下增亮膜11的棱鏡14之間不具有足夠的黏著力;
(2)增加黏著層13的厚度為增加黏著層13和下增亮膜11的棱鏡14的間的黏著力的一種方式,但此方式通常導致光學增益(即輝度)下降;
(3)由于黏著層13和下增亮膜11的棱鏡14之間的黏附而產生的虹吸現象15(即毛細現象)也大大地降低光學增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利用配置在第一光學膜下表面上的黏著劑與第二光學膜的微結構的親疏水(hydrophilic/hydrophobic)特性來同時改善黏著劑與第二光學膜的微結構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的光學增益。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學元件,該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一光學膜,包含一第一表面;一黏著劑,配置在該第一光學膜的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第二光學膜,包含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光學膜的該 第二表面包含多個微結構,其中該多個微結構黏合于該黏著劑;該黏著劑由一第一材料制成且該多個微結構由一第二材料制成,該第一材料的親疏水(hydrophilic/hydrophobic)特性依據該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該黏著劑與該第二光學膜的該多個微結構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00克/25毫米且該光學元件的光學增益大于1.5。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公開了形成一種光學元件的方法,該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包含一第一表面的一第一光學膜;在該第一光學膜的該第一表面上配置一黏著劑;以及提供包含一第二表面的一第二光學膜,其中該第二光學膜的該第二表面包含多個微結構,其中該多個微結構黏合于該黏著劑;其中該黏著劑由一第一材料制成且該多個微結構由一第二材料制成,其中該第一材料的親疏水(hydrophilic/hydrophobic)特性依據該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該黏著劑與該第二光學膜的該多個微結構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00克/25毫米且該光學元件的光學增益大于1.5。
在一個實施例中,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光學元件,該光學元件包含:一第一光學膜,包含一第一表面;一黏著劑,配置在該第一光學膜的該第一表面上;以及一第二光學膜,包含一第二表面,其中該第二光學膜的該第二表面包含多個微結構,其中該多個微結構黏合于該黏著劑;該黏著劑由一第一親水材料和一第一疏水材料制成,且該多個微結構由一第二疏水材料制成,該第一疏水材料與該第一親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25~1.55。
附圖說明
圖1為黏合型光學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3a為微結構的光導向部的剖面示意圖;
圖3b為微結構的黏合部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另一個實施例中微結構的光導向部和黏合部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另一個實施例中微結構的光導向部和黏合部的剖面示意圖;以及
圖6a至圖6e為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比較例1和比較例2中虹吸現象的實際剖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0-黏合型光學元件;11-下增亮膜;12-上增亮膜;13-黏著層;14-棱鏡;15-虹吸現象;100-光學元件;101-第一光學膜;101a-上表面;101b-下表面;101s-基板;101m-微結構層;102-第二光學膜;102a-上表面;102b-下表面;102s-基板;102m-微結構層;103-黏著劑;104-微結構;104a-光導向部;104b-黏合部;104x-延伸面;104y-面;104z-面。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詳細說明于隨后描述,這里所描述的較佳實施例是作為說明和描述的用途,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圖2為本發明提供的光學元件100的剖面示意圖。光學元件100包含一第一光學膜101、一第二光學膜102以及在該第一光學膜101和該第二光學膜102之間的一黏著劑103。第一光學膜101具有一上表面101a和一下表面101b。黏著劑103配置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第二光學膜102具有一上表面102a和一下表面102b。第二光學膜102的上表面102a包含多個微結構104(較佳的,各個微結構104為一棱鏡),且微結構104黏合于黏著劑103。黏著劑103由一第一材料制成且微結構104由一第二材料制成。
第一材料的親疏水(hydrophilic/hydrophobic)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0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本發明利用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親疏水(hydrophilic/hydrophobic)特性來同 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換句話說,僅通過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來選擇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而不增加其它復雜的制程,本發明達到“在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提供足夠黏著力”的目標而維持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操作范圍內,以大大地降低制造成本。較佳的,如果虹吸現象(在配置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起因于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親疏水一致性,增加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表面積(未埋于黏著劑103里的面積)、降低黏著劑103的厚度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方法可增加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
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可進一步配置,以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2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4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5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5。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6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7。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8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 大于1.6。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0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6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2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65。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5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67。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依據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5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7。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接觸角不小于第二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接觸角不大于第二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換句話說,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特定親疏水重量比可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
黏著劑103的厚度為0.5~3微米。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以及黏著劑103的厚度可進一步配置,以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厚度為0.5~2微米。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厚度為0.5~1.5微米(1~1.5微米或0.5~1微米)。雖然黏著劑103具有較小的厚度(例如小于1.5微米),卻能提供足夠大的黏著力以避免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分離現象。此外,較小的黏著劑103厚度可改善光學增益。較佳來說,如果虹吸現象(在配置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起因于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親疏水一致性,增加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 的表面積(未埋于黏著劑103里的面積)、降低黏著劑103的厚度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方法可增加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接觸角不小于第二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接觸角不大于第二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換句話說,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特定親疏水重量比可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
第一材料的親疏水特性和該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3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以使黏著層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0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大于1.5。
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親疏水特性以及表面張力差可進一步配置以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3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4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5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7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9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較佳來說,如果虹吸現象起因于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親疏水一致性,增加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表面積(未埋于黏著劑103里的面積)、降低黏著劑103的厚度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方法可增加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接觸角不小于第二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在另一個實施例中,第一材料的接觸角不大于第二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換句話說,第一材料和第二材料的特定親疏水重量比可符合上述的 黏著力和光學增益。
各個微結構104具有一光導向部104a和黏合于黏著劑103的一黏合部104b。圖3a為微結構104的光導向部104a的剖面示意圖。圖3b為微結構104的黏合部104b的剖面示意圖。光導向部104a具有定義一第一兩面角(dihedralangle)θ1的兩個相交延伸面(facets)104x(例如延伸平面)且黏合部104b具有定義一第二兩面角θ2的兩個相交面104y(例如平面),其中該第一兩面角θ1實質上等于該第二兩面角θ2(實際上,光導向部104a的兩個相交延伸面104x和黏合部104b的兩個相交面104y為一致的)。較佳的,第一兩面角θ1(或第二兩面角θ2)為90度;然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個案例。微結構104可沿一第一方向延伸;在一個實施例中,微結構104可為沿第一方向具有相同尺寸的橫截面形狀的規則微結構(例如規則棱鏡或規則透鏡)。微結構104可為一塊狀(bulk)微結構(例如微透鏡(microlens))。詳細來說,本發明采取規則微結構104(較佳為規則三角形棱鏡)黏合于黏著劑103;為了增加黏著力,本發明中的微結構104不需要具有特定形狀(此特定形狀作為增加接觸黏著劑103的面積之用),因此可降低制程的復雜度。此外,具有較小厚度的黏著劑103(例如小于1.5微米)和規則微結構也可降低光學元件100的總厚度。
圖4為另一個實施例中微結構104的光導向部104a和黏合部104b的剖面示意圖。第二兩面角θ2可小于第一兩面角θ1,以使得黏合部104b具有更多接觸黏著劑103的面積以改善黏著力。此外,黏合部104b可具有兩平行面104z(例如平面),以使得黏合部104b具有更多接觸黏著劑103的面積以改善黏著力(見圖5)。
第一光學膜101可為任何適合的光學膜,例如增亮膜、擴散片、反射式偏光增亮膜(dbef)等。第二光學膜102可為任何適合的光學膜,例如增亮膜、擴散片、反射式偏光增亮膜等等。第一光學膜101可包含一基板 101s(例如pet基板)和配置在該基板101s上的一微結構層101m。第二光學膜102可包含一基板102s(例如pet基板)和配置在該基板102s上的一微結構層102m。
黏著劑103由一第一親水材料和一第一疏水材料制成,且微結構104一第二親水材料制成,其中該第一親水材料與該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25~1.55。微結構104由親水材料制成,且降低黏著劑103中的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使得黏著劑103傾向為疏水材料;因此,由于親水/疏水排斥之故可改善虹吸現象。
黏著劑103中的第一親水材料和第一疏水材料具有較小的重量比,從而有助于改善虹吸現象,但由于親水/疏水排斥之故黏著劑103與微結構104之間具有較弱的黏著力,使得在后續的制程中可能常發生黏著劑103與微結構104的分離現象;黏著劑103中的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具有較大的重量比會惡化虹吸現象,因而大大地降低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因此,黏著劑103中的第一親水材料和第一疏水材料具有優化的重量比可同時改善虹吸現象和黏著力。
第一親水材料和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可進一步配置以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3~1.5。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4~1.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45~1.1。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45~1.0。較佳來說,如果虹吸現象起因于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親疏水一致性,增加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表面積(未埋于黏著劑103里的面積)、降低黏著劑103的厚度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方法可增加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 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小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大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換句話說,針對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親水性材料選擇黏著劑103材料的特定親疏水重量比,可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
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25~1.55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0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大于1.5。本發明利用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和第二親水材料來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較佳的,如果虹吸現象起因于黏著劑103和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親疏水一致性,增加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表面積(未埋于黏著劑103里的面積)、降低黏著劑103的厚度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方法可增加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
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和第二親水材料可進一步配置以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2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4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5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5。 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6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57。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8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6。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0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62。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2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65。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5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67。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依據第二親水材料配置,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25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即輝度)大于1.7。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小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大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換句話說,針對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親水性材料選擇黏著劑103材料的特定親疏水重量比,可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
黏著劑103的厚度為0.5~3微米。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以及黏著劑103的厚度可進一步配置,以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 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厚度為0.5~2微米。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厚度為0.5~1.5微米(1~1.5微米或0.5~1微米)。雖然黏著劑103具有較小的厚度(例如小于1.5微米),卻能提供足夠大的黏著力以避免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分離現象。此外,較小的黏著劑103厚度可改善光學增益。較佳的,如果虹吸現象起因于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親疏水一致性,增加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表面積(未埋于黏著劑103里的面積)、降低黏著劑103的厚度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方法可增加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小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大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換句話說,針對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親水性材料選擇黏著劑103材料的特定親疏水重量比,可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
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25~1.55,以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3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以使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大于100克/25毫米且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大于1.5。
第一親水材料與第一疏水材料的重量比以及表面張力差可進一步配置,以同時改善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的黏著力和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3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4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5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7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 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之間具有大于9達因/厘米的表面張力差。較佳的,如果虹吸現象起因于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親疏水一致性,增加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表面積(未埋于黏著劑103里的面積)、降低黏著劑103的厚度或任何其它適合的方法可增加光學元件100的光學增益。在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小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黏著劑103的材料的接觸角不大于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材料的接觸角,以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換句話說,針對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的親水性材料選擇黏著劑103材料的特定親疏水重量比,可符合上述的黏著力和光學增益。
實驗
下面的實施例作了“黏著劑103中的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對”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的親水材料”的實驗。然而,本發明并不局限于這些案例。在這些實施例中,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的親水材料是單一相同的(表面張力約38達因/厘米),黏著劑103的親水材料包含由dipentaerythritolhexaacrylate(dphacns,sartomer公司制造)和bisphenola(eo)30dimethacrylate(m2301,miwon公司制造)的組合,且黏著劑103的疏水材料為isodecylacrylate(m130,miwon公司制造)。此外,在各個實施例中均加入光起始劑(photoinitiator)184。在常溫下混拌4小時后進行相關物性量測與樣品涂布、生產與制備。測量結果列于表1且第6a圖至第6e圖說明在實施例1、實施例2、實施例3、比較例1和比較例2中虹吸現象的實際剖面示意圖。
表1
實施例1
選擇具有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25的uv樹脂作為黏著劑103。將黏著劑103涂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在干燥黏著劑103之后控制黏著劑103的厚度至1~1.5微米且通過滾輪壓印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黏合于黏著劑103,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形成物理性黏合,接著通過uv交聯硬化反應形成化學性黏合。由于黏著劑103由較為疏水的uv樹脂制成且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由較為親水的uv樹脂制成,起因于親疏水一致性的虹吸現象可完全克服,光學增益為1.67。但由于親疏水差異的極性差異使得黏著力降至83克/25毫米。
實施例2
選擇具有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54的uv樹脂作為黏著劑103。將黏著劑103涂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在干燥黏著劑103之后控制黏著劑103的厚度至1~1.5微米且通過滾輪壓印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黏合于黏著劑103,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形成物理性黏合,接著通過uv交聯硬化反應形成化學性黏合。由于黏著劑103由較為疏水的uv樹脂制成且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由較為親水的uv樹脂制成,由于親疏水一致性的虹吸現象可完全克服,光學增益為1.66。由于黏著劑103中的親水材料于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從0.25增加至0.54,黏著力大大地增加至181克/25毫米。
實施例3
選擇具有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1的uv樹脂作為黏著劑103。將黏著劑103涂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在干燥黏著劑103之后控制黏著劑103的厚度至1~1.5微米且通過滾輪壓印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黏合于黏著劑103,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形成物理性黏合,接著通過uv交聯硬化反應形成化學性黏合。由于黏著劑103中的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增加至1,由于親疏水一致性的虹吸現象開始發生且光學增益也開始下降(光學增益為1.63)。然而,實施例3的黏著力207克/25毫米優于實施例2的黏著力181克/25毫米。
比較例1
選擇具有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1.86的uv樹脂作為黏著劑103。將黏著劑103涂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在干燥黏著劑103之后控制黏著劑103的厚度至1~1.5微米且通過滾輪壓印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黏合于黏著劑103,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 的棱鏡104形成物理性黏合,接著通過uv交聯硬化反應形成化學性黏合。由于黏著劑103中的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增加至1.86,由于親疏水一致性的虹吸現象較為明顯且光學增益大大地下降(光學增益為1.6)。然而,比較例1的黏著力211克/25毫米優于實施例3的黏著力207克/25毫米。
比較例2
選擇具有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為4的uv樹脂作為黏著劑103。將黏著劑103涂在第一光學膜101的下表面101b上,在干燥黏著劑103之后控制黏著劑103的厚度至1~1.5微米且通過滾輪壓印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黏合于黏著劑103,使得黏著劑103與第二光學膜102的棱鏡104形成物理性黏合,接著通過uv交聯硬化反應形成化學性黏合。由于黏著劑103中的親水材料與疏水材料的重量比增加至4,起因于親疏水一致性的虹吸現象最為明顯且光學增益最低(光學增益為1.56)。然而,比較例2的黏著力220克/25毫米優于比較例1的黏著力211/25毫米。
上述情況也適用于由第一親水材料和第一疏水材料制成的黏著劑103以及由第二疏水材料制成的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舉例來說,黏著劑103由一第一親水材料和一第一疏水材料制成且第二光學膜102的微結構104由一第二疏水材料制成,其中該第一疏水材料與該第一親水材料的重量比為0.25~1.55。因此,在此不詳細描述。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的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雖然在上述描述說明中并無完全揭露這些可能的更動與替代,而接著本說明書所附的專利保護范圍實質上已經涵蓋所有這些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