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c通過免疫突觸與t細胞相互作用結構模型教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教學用具領域,尤其涉及APC通過免疫突觸與T細胞相互作用結構模型教具。
【背景技術】
[0002]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也稱為細胞免疫應答。細胞免疫應答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T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階段;T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階段;效應性T細胞的產生及效應階段。未與特異性抗原接觸的成熟T細胞一般被稱為初始T細胞。初始T細胞膜表面抗原識別的受體TCR與抗原提呈細胞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peptide-MHC, p-MHC)特異結合的過程稱為抗原識別,這是T細胞特異活化的第一步。
[0003]根據蛋白質抗原的來源不同,可分為外源性抗原和內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和內源性抗原的提呈過程及機制不同。外源性抗原:來源于細胞外的抗原,如APC攝取的細菌。內源性抗原:細胞內合成的抗原,如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自身合成的腫瘤抗原和病毒抗原。外源性抗原可在局部或局部引流至淋巴組織,首先被這些部位的APC攝取、加工和處理,以抗原肽-MHC II類分子復合物的形式表達于APC表面,再將抗原有效地提呈給⑶4+Th細胞識別。Th細胞通過細胞分子的產生與分泌,發揮不同的功能,從而調節細胞和體液免疫應答。內源性抗原如病毒感染細胞所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腫瘤細胞所合成的腫瘤抗原,主要被宿主的APC加工處理及提呈,以抗原肽-MHC I類分子復合物的形式表達于細胞表面,供特異性CD8+T細胞識別。CD8+T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為效應細胞后,可針對病毒感染靶細胞和腫瘤細胞等,發揮細胞毒性T細胞的功能。
[0004]T細胞與APC的非特異結合:初始T細胞進入淋巴結的副皮質區,利用其表面的黏附分子(LFA-1、⑶2)與APC表面相應配體(ICAM-l、LFA-3)結合,可促進和增強T細胞表面TCR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肽的能力。上述黏附分子結合是可逆而短暫的,未能識別相應的特異性抗原肽的T細胞隨即與APC分離,并可再次進入淋巴細胞循環。
[0005]T細胞與APC的特異性結合:在T細胞與APC的短暫結合過程中,若TCR識別相應的特異性抗原肽-MHC (pMHC)復合物后,則T細胞可與APC發生特異性結合,并由CD3分子向胞內傳遞特異性抗原刺激信號,導致LFA-1分子構象改變,并增強其與ICAM-1結合的親和力,從而穩定并延長T細胞與APC間結合的時間,以便有效地誘導抗原特異性T細胞激活和增殖。增殖的子代T細胞仍可與APC黏附,直至分化為效應細胞。T細胞表面⑶4和⑶8分子是TCR識別抗原的輔助受體,在T細胞與APC的特異性結合中,CD4和CD8可分別識別和結合APC或靶細胞表面的MHCII類分子和MHC I類分子,增強TCR與pMHC結合的親和力。
[0006]T細胞和APC表面表達多種協同刺激分子,有助于維持和加強T細胞與APC的直接接觸,并為T細胞激活進一步活化提供協同刺激信號,這在細胞免疫應答的啟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0007]T細胞和APC之間的作用并不是細胞表面分子間隨機分散的相互作用,而是在細胞表面獨特的區域上,聚集著一組TCR,其周圍是一圈黏附分子,這個特殊的結構成為免疫突觸。免疫突觸的形成是一種主動的動力學過程,在免疫突觸形成的初期,TCR-pMHC分散在新形成的突觸周圍,然后向中央移動,最終形成TCR-pMHC位于中央,周圍是一圈LFA-1-1CAM-1相互作用的結構。此結構不僅可增強TCR與pMHC相互作用的親和力,還引發胞膜相關分子的一系列重要的變化,促進T細胞信號轉導分子的相互作用、信號通路的激活及細胞骨架系統和細胞器的結構及功能變化,從而參與T細胞的激活和細胞效應的有效發揮。
[0008]在免疫學中,APC與T細胞的相互作用是T淋巴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應答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學領域一般用示意圖來展示APC與T細胞的相互作用,但平面的圖片不能夠很好地分析其結構,解釋其作用過程,所以需要一個三維的模型進行輔助講解。
【發明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三維可拆裝式的并且能夠靈活展現APC通過免疫突觸與T細胞相互作用的結構模型教具。
[0010]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APC通過免疫突觸與T細胞相互作用結構模型教具,包括“S”形的第一連接體、第二連接體,連接桿,設置在所述第一連接體、第二連接體之間的兩條串體、兩個橢球體、上桿體、下桿體、上結合體、下結合體、中心體、圓桿體、接受體、插體;所述串體、上桿體、上結合體、接受體通過所述連接桿連接到所述第一連接體上,所述橢球體、下桿體、下結合體、圓桿體、插體通過所述連接桿連接到所述第二連接體上;所述串體、橢球體上下相對,所述上桿體、下桿體上下相對,所述上結合體與所述下結合體通過所述中心體結合,所述接受體與所述插體上下相對。
[0011]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連接體上從左往右依次插設有串體、上桿體、上結合體、接受體、串體;第二連接體上從左往右依次插設有橢球體、下桿體、下結合體、圓桿體、插體、橢球體;上述所有部件均通過連接桿插設到第一連接體或第二連接體上。
[0012]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串體包括串桿和穿設在所述串桿上的多個球體。
[0013]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上桿體由四根條桿兩兩上下排列組成,所述位于下部的兩根條桿末端各設置有一個凸條,所述兩個凸條設置在所述兩根條桿中間。
[0014]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下桿體包括兩根平行的條桿組成,所述兩根條桿頂端各設置有一個凸條,所述兩個凸條設置在所述條桿外邊緣。
[0015]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上結合體由四個圓柱體兩兩上下排列組成,所述位于下部的兩個圓柱體上設置有與所述中心體形狀相配合的開口。
[0016]上述技術方案中,位于上部的兩個圓柱體的其中一個側面設置有一個球體。
[0017]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下結合體由四個圓柱體兩兩上下排列組成,所述位于上部的兩個圓柱體上設置有與所述中心體形狀相配合的開口。
[0018]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圓桿體包括兩個圓柱形的桿體,所述其中一個桿體側面設置有弧形凹陷。
[0019]上述技術方案中,弧形凹陷與上結合體上的球體相配合。
[0020]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接受體為一下端具有“V”形開口的圓柱體。
[0021]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插體為一上端具有“V”形凸起的圓柱體。
[0022]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連接體、第二連接體背面均設置有磁鐵。
[0023]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連接體和第二連接體在教學使用中,可以吸附在白板上,使得操作者在操作的時候更加方便。
[0024]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連接體代表APC,第二連接體代表CD8+T細胞,串體代表ICAM-1 (⑶54),橢球體代表LFA-1 (⑶IIa/⑶18),上桿體代表⑶80,下桿體代表⑶28,上結合體代表MHC,中心體代表普通抗原肽,下結合體代表TCR,圓桿體代表CD8,接受體代表LFA-3或⑶48,插體代表⑶2。
[0025]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0026]1、本實用新型為三維拆裝式模型教具,結構簡單、操作靈活、生動形象、成本低。
【附圖說明】
[0027]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0028]其中:1、第一連接體;2、第二連接體;3、串體;4、橢球體;5、上桿體;6、下桿體;7、上結合體;8、中心體;9、下結合體;10、圓桿體;11、接受體;12、插體;13、連接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30]實施例一:
[0031]如圖1所示,APC通過免疫突觸與T細胞相互作用結構模型教具,包括“S”形的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連接桿13,設置在第一連接體1、第二連接體2之間的兩條串體3、兩個橢球體4、上桿體5、下桿體6、上結合體7、下結合體9、中心體8、接受體11、插體12 ;串體3、上桿體5、上結合體7、接受體11通過連接桿13連接到第一連接體I上,橢球體4、下桿體6、下結合體9、插體12通過連接桿13連接到第二連接體2上;串體3、橢球體4上下相對,上桿體5、下桿體6上下相對,上結合體7與下結合體9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