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液晶顯示屏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顯示屏組件及顯示屏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顯示屏技術的不斷發展,顯示屏的應用場合越來多廣泛。不僅僅用于電視、監視器、工業顯示、醫療顯示,還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公共顯示場合。在公共顯示應用時,一般需要顯示屏有較大的顯示面積,以滿足人們遠距離觀看、較大信息量顯示等要求。但是就lcd電視顯示屏的發展現狀,常規的尺寸在32寸到55寸。這個尺寸范圍的顯示屏若用于公共顯示,則需要采用多屏拼接的方式。
本申請的發明人在長期研發中發現,當多個顯示屏拼接起來作為大屏幕進行放映時,每個顯示屏原先存在的邊框互相接壤形成拼接縫,會被觀眾清楚地看到,使得大屏幕看起來不連貫,進而影響觀眾的視覺體驗。因此,人們正在使用各種方法來減小或者消除這種拼接縫,目前主要的技術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方法是在拼接縫處布置發光顯示元件(如專利:cn102339565a)。該方法是在顯示屏之間的拼接縫隙中,設置若干個可依據鄰近顯示屏顯示圖像情況而使得亮度及色彩隨之配合的led。該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上補償拼接縫的顯示。但是由于led像素較大,人眼感知上仍然無法與顯示屏的細膩像素形成一致的感知。并且,該系統需要搭配較佳的整體驅動控制,較為復雜。第二種方法是放大屏幕的方法(如專利:cn104464536a、cn104181715a)。該方法是通過在顯示屏表面上添加一層透鏡組,經過一定的距離后放大投影到實際顯示面,此時拼接起來時拼接縫會一定的消除。此方法的透鏡組加工復雜成本高,而且每顆透鏡的大小遠遠大于像素的大小,會造成屏幕分辨率的損失。第三種方法是添加光學條形、或蓋板元件改善拼接縫(如專利:cn203760020u)。該方法是在顯示屏拼接縫處添加一個鏡面三棱鏡,使圖像映像在三棱鏡上,使觀看者感知為圖像的延長,以達到消除拼接縫的目的。但是此方法在不同視角上的映像會有較大差異,消除拼接縫效果有限。第四種方法是在顯示屏表面添加一片邊緣為曲面的透明蓋板,由于曲面的邊緣可以改變光路,從而補償拼接縫處的圖像顯示。然而該方法需要加工曲面蓋板,特別是用于大尺寸時,工藝難度較大,成本高。上述問題亟待解決。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主要提供一種顯示屏組件及顯示屏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當多個顯示屏拼接起來作為大屏幕進行放映時,每個顯示屏原先存在的邊框互相接壤形成的黑影區域,會被觀眾清楚地看到,使得大屏幕看起來不連貫,進而影響觀眾的視覺體驗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一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顯示屏組件,其包括顯示屏及與其對合的透明蓋板,所述透明蓋板設于所述顯示屏的顯示區的一側上方,所述透明蓋板的邊緣與所述顯示屏的邊框通過支撐結構平行地連接為一體;其中,所述透明蓋板與所述顯示屏之間的間距為預設間距,所述透明蓋板背向所述顯示屏一側的邊緣結構為弧形倒角,所述弧形倒角及所述預設間距可使從所述顯示屏射出的光線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射出。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另一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顯示屏裝置,其包括多個上述任一項所述的顯示屏組件,多個所述顯示屏組件相互對應拼接以組合成所述顯示屏裝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區別于現有技術的情況,本發明通過在顯示屏的顯示區的一側上方設置邊緣結構為弧形倒角的透明蓋板,并且透明蓋板與所述顯示屏之間的間距為預設間距,所述弧形倒角及所述預設間距可使從所述顯示屏射出的光線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射出,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當多個顯示屏拼接起來作為大屏幕進行放映時,每個顯示屏原先存在的邊框互相接壤形成的黑影區域,會被觀眾清楚地看到,使得大屏幕看起來不連貫,進而影響觀眾的視覺體驗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顯示屏組件一實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顯示屏組件一實施方式的透明蓋板的部分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顯示屏組件一實施方式的透明蓋板的部分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顯示屏組件一實施方式的顯示區的光線從透明蓋板射出的效果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顯示屏裝置一實施方式的部分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顯示屏裝置一實施方式的顯示區的光線從透明蓋板射出的效果示意圖;
圖7是現有技術的拼接顯示屏的放映效果圖;
圖8是本發明的顯示屏裝置一實施方式的拼接顯示屏的放映效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至圖4,結合圖1至圖4可以看到,本實施例的一種顯示屏組件,其包括顯示屏10及與其對合的透明蓋板20,所述透明蓋板20設于所述顯示屏10的顯示區(圖中未標示)的一側上方,所述透明蓋板20的邊緣與所述顯示屏10的邊框11通過支撐結構30平行地連接為一體。
其中,所述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的間距為預設間距d2,所述透明蓋板20背向所述顯示屏10一側的邊緣結構為弧形倒角21,從整體上來說,所述弧形倒角21及所述預設間距d2可使從所述顯示屏10射出的光線12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21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12射出(如圖4所示)。這樣,從弧形倒角21處射出的光線12掩蓋住其對應的邊框11,進而消除邊框11形成的圖像對觀眾的視覺體驗影響。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透明蓋板20的制作材料可選為石英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或聚苯乙烯中的其中一種,且所述透明蓋板20的折射率范圍為1.48~1.60,可選為1.50、1.53和1.58等。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透明蓋板20設有預設厚度d1,所述預設厚度d1的范圍為1~10mm,可選為2mm、5mm和8mm。所述透明蓋板20面向所述顯示屏10的一側為設有安全厚度d0的平面,且所述安全厚度d0不超過所述預設厚度d1的30%,可選為10%、20%和30%。該安全厚度d0的設置,是為了使所述弧形倒角21與所述平面接合處的弧度為90°,以避免其形成棱角傷害到操作人員。
由于空氣的折射率大約為1,所述透明蓋板20的折射率范圍為1.48~1.60,加上所述透明蓋板20的預設厚度d1的范圍和所述預設間距d2的作用,可以使得從所述顯示屏10射出的光線12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21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12射出(如圖4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可選所述顯示屏10的邊框11在所述顯示屏10上的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弧形倒角21在所述顯示屏10上的垂直方向上的投影之內,且所述透明蓋板20的弧面寬度l范圍為1~20mm,可選為5mm、10mm和15mm,其中所述弧面寬度l為所述弧形倒角21在所述顯示屏10上的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在弧形方向上的長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透明蓋板20位于所述顯示屏10邊框11的上方,所述透明蓋板20的邊緣均為圓弧形狀,圓弧形狀可避免操作人員受到傷害。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弧形倒角21的弧形為固定曲率的弧形或曲率變化的弧形,只要所述弧形倒角21可以使得從所述顯示屏10射出的光線12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21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12射出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為空氣層或光學膠貼合層,若所述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為空氣層,則所述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通過所述支撐結構30連接為密封狀態或非密封狀態,若所述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為光學膠貼合層,則所述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為密封狀態。
本發明通過在顯示屏10的顯示區的一側上方設置邊緣結構為弧形倒角21的透明蓋板20,并且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的間距為預設間距d2,所述弧形倒角21及所述預設間距d2可使從所述顯示屏10射出的光線12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21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12射出,解決了現有技術中,使用顯示屏10進行放映時,顯示屏10原先存在的邊框11會形成黑影區域111,會被觀眾清楚地看到,使得大屏幕看起來不連貫,進而影響觀眾的視覺體驗的問題。
實施例二
請參閱圖5和圖6,結合圖5可以看到,本發明的一種顯示屏10裝置,其包括多個如實施例一所述的顯示屏組件,其中多個所述顯示屏組件相互對應拼接以組合成所述顯示屏10裝置。由于所述顯示屏組件已經在實施例一中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在此不再重復說明。
結合圖6可以看到,本發明的顯示屏10裝置可使從所述顯示屏10射出的光線12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21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12射出,這一點與實施例一的顯示屏組件所表達的原理(如圖4所示)是一致的,在此不再重復說明。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顯示屏10裝置設有一觸控層(圖中未標示),且所述觸控層設于其中一個所述顯示屏組件上,所述觸控層用于供操作人員對所述顯示屏10裝置進行手控操作。
請參閱圖7和圖8,結合圖7可以看到,現有技術的拼接顯示屏10由于其上方沒有設置如本發明的透明蓋板20,其兩個顯示屏10所顯示的兩個屏幕圖像101之間顯示出了其邊框11形成的黑影區域111,影響了觀眾的視覺體驗效果。結合圖8可以看到,由于本發明在拼接顯示屏10的上方設置有所述透明蓋板20,使得拼接顯示屏10所顯示的兩個屏幕圖像101之間及邊緣消除了其邊框11所帶來的黑影區域111,提高了觀眾的視覺體驗效果。
本發明的顯示屏10裝置,通過在顯示屏10的顯示區的一側上方設置邊緣結構為弧形倒角21的透明蓋板20,并且透明蓋板20與所述顯示屏10之間的間距為預設間距d2,所述弧形倒角21及所述預設間距d2可使從所述顯示屏10射出的光線12在射出所述弧形倒角21時,發生折射形成垂直于所述顯示區的光線12射出,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當多個顯示屏10拼接起來作為大屏幕進行放映時,每個顯示屏10原先存在的邊框11互相接壤形成拼接縫黑影區域111,會被觀眾清楚地看到,使得大屏幕看起來不連貫,進而影響觀眾的視覺體驗的問題。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