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計算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互動終端和交互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各種音視頻設備應運而生,電子書包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廣泛的應用;目前在教學活動中,在主講教室內部,教學電腦可以與電子書包進行教學信息的互動,尤其是測試信息的互動;但是主講教室的教學電腦確無法與聽講教室的電子書包進行跨教室的教學信息互動,這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互動終端,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互動終端,包括:發送單元,將獲取的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本端中的交互終端,以及通過互動服務器將所述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對端中對應的交互終端。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交互系統,包括:第一互動終端,位于教室本端,將獲取的測試信息發送至互動服務器,以及所述教室本端中的各交互終端;其中,所述第一互動終端,還用于接收來自所述教室本端中各交互終端對所述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還用于從所述互動服務器獲取分析結果;所述互動服務器,用于將來自所述第一互動終端的測試信息發送至第二互動終端;還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互動終端對所述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并將所述處理結果發送至所述第一互動終端;還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互動終端對處理結果進行分析后的分析結果并將所述分析結果發送至所述第一互動終端;所述第二互動終端,位于教室對端,接收所述測試信息,并將所述測試信息發送至所述教室對端中的對應的交互終端;其中,所述第二互動終端,還用于接收來自所述教室對端中對應的交互終端對所述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還用于對所述處理結果進行分析,并將所述分析結果發送至所述互動服務器。
通過以下方案:一種互動終端,包括:發送單元,將獲取的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本端中的交互終端,以及通過互動服務器將所述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對端中對應的交互終端;使得教學電腦與電子書包進行跨區域、跨教室進行教學信息的交互,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通過以下方案:互動終端中的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來自所述互動服務器的第二測試信息,通過所述發送單元將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發送至對應的交互終端,其中,所述互動服務器的第二測試信息來自其他互動終端;對交互終端進行個性化選擇,使得測試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加明顯。
通過以下方案:互動終端中的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來自對應的交互終端對第二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并通過所述互動服務器將對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發送至所述其他互動終端;互動終端中的分析單元;用于對所述處理結果進行分析,生成分析結果,并將所述分析結果發送至互動服務器;即提升了教學效率,又對交互終端的測試情況進行了多維展示,便于老師掌握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情況。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互動終端的框圖;
圖2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交互系統的示意圖;
圖3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交互系統的應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圖1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互動終端的框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互動終端100包括:
發送單元102,將獲取的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本端中的交互終端,以及通過互動服務器將所述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對端中對應的交互終端。
根據本發明的互動終端還可以包括接收單元104;所述接收單元104,用于接收來自對應的交互終端對所述第一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
所述接收單元104,還用于接收來自所述互動服務器的第二測試信息,通過所述發送單元102將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發送至對應的交互終端,其中,所述互動服務器的第二測試信息來自其他互動終端。
所述接收單元104,還用于接收來自對應的交互終端對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并通過所述互動服務器將對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發送至所述其他互動終端。
所述互動終端還可以包括:分析單元106,用于對所述處理結果進行分析,生成分析結果,并將所述分析結果發送至所述互動服務器。
所述接收單元104還用于接收來自所述互動服務器且由其他互動終端生成的分析結果。
根據本發明的互動終端還可以包括:
交互終端選定單元108,用于獲取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的關鍵特征信息,并根據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獲取各交互終端的學習特征信息,基于所述學習特征信息選擇對應的交互終端。
所述交互終端選定單元108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出各交互終端的所述學習特征信息Z:
其中,ai是任意交互終端對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的成績,b是各交互終端對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的平均成績,c是各交互終端對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的成績標準差,且將zi值小于等于預設值對應的交互終端作為選擇的交互終端。
根據本發明的互動終端還可以包括:信息獲取單元110,用于獲取所述第一測試信息,所述信息獲取單元獲取所述第一測試信息的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種:獲取所述互動終端自身存儲的第一測試信息、從互動學習平臺上獲取第一測試信息。
圖2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交互系統的示意圖。
教室本端與教室對端分別位于不同區域的教室(當然也可以是同一區域的不同教室),該兩個教室之間進行跨區域、跨教室電子書包交互進行。應理解,雖然在圖2中僅示出了兩個教室,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明白該方案可應用于跟多教室之間的電子書包交互。
在教室本端和教室對端中均有一個互動終端和多個交互終端,在本實施例中,教室本端中的互動終端作為互動終端本端,教室對端中的互動終端作為互動終端對端。
教學過程中,互動終端本端將獲取的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本端對應的交互終端的同時,通過互通服務器將測試信息發送至互動終端對端;互動終端對端將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對端對應的交互終端;教室本端和教室對端對應的交互終端均將對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反饋至互動終端本端。交互終端是教室中各學生的手持便攜式設備,例如電腦、筆記本、平板電腦和手機。測試信息可以是試卷、測試題等數據,可來自于互動教室本端自身存儲的測試信息,也可以來自于互動學習平臺。互動終端包括:移動終端、班班通、教學一體機;互通服務器包括流媒體服務器、通信服務器、分布式存儲服務器;顯示設備包括:電子白板、LED顯示器。
圖3所示為根據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提供的交互系統的示意圖。
如圖3所示,互動終端本端將獲得的測試信息發送給位于教室本端的交互終端,同時通過互動服務器將該測試信息發送給互動終端對端以及通過互動終端對端將所述測試信息發送至位于教室對端的對應的交互終端。位于教室本端的交互終端對該測試信息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給互動終端本端。位于教室對端的對應的交互終端同樣對該測試信息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反饋給互動終端對端,互動終端對端對該處理結果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通過互動服務器反饋給互動終端本端。
需說明的是互動終端對端可以根據教室對端中的交互終端的情況來選擇將測試信息發送給哪些交互終端,是發送給全部交互終端,還是發送給部分交互終端。該選擇規則可以是獲取測試信息的關鍵特征信息,例如勾股定理,并根據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獲取各交互終端的學習特征信息,基于所述學習特征信息選擇對應的交互終端。學習特征信息可以理解為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例如:考試總分數、客觀題分數、主觀題分數。關鍵特征信息可以理解為某一個或多個知識點。
例如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出各交互終端的所述學習特征信息Z:
其中,ai是任意交互終端對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的成績,b是各交互終端對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的平均成績,c是各交互終端對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的成績標準差,且將zi值小于等于預設值對應的交互終端作為選擇的交互終端。
進一步地,互動終端對端根據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獲取各個交互終端的學習特征信息的方式包括:
互動終端對端根據所述關鍵特征信息從互動學習平臺上獲取各個交互終端的學習特征信息;或者,互動終端對端根據所述關鍵特征信息獲取自身存儲的各個交互終端的學習特征信息。
測試信息處理結果的反饋方式可以有以下兩種方式:
第一種反饋方式:教室本端、教室對端對應的交互終端將對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反饋至互動終端本端;
第二種反饋方式:教室對端對應的交互終端將對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反饋至互動終端對端;
互動終端對端對交互終端反饋的處理結果進行分析,并將分析結果通過互動服務器反饋給互動終端本端。分析過程可以是統計各關鍵特征信息的分數值(包括總分數、客觀題分數、主觀題分數),該統計結果即生成的分析結果,除了可以將該分析結果反饋給互動終端本端,也可以將該分析結果上傳至學習平臺,供后續測試參考。
通過以下方案:一種互動終端,包括:發送單元,將獲取的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本端中的交互終端,以及通過互動服務器將所述第一測試信息發送至教室對端中對應的交互終端;使得教學電腦與電子書包進行跨區域、跨教室進行教學信息的交互,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通過以下方案:互動終端中的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來自所述互動服務器的第二測試信息,通過所述發送單元將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發送至對應的交互終端,其中,所述互動服務器的第二測試信息來自其他互動終端;對交互終端進行個性化選擇,使得測試針對性更強,效果更加明顯。
通過以下方案:互動終端中的接收單元,還用于接收來自對應的交互終端對第二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并通過所述互動服務器將對所述第二測試信息的處理結果發送至所述其他互動終端;互動終端中的分析單元;用于對所述處理結果進行分析,生成分析結果,并將所述分析結果發送至互動服務器;即提升了教學效率,又對交互終端的測試情況進行了多維展示,便于老師掌握學生各方面的學習情況。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