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液體噴出頭以及使用該液體噴出頭的記錄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印刷用頭,已知例如通過將液體噴出到記錄介質上來進行各種印刷的液體噴出頭。已知如下的液體噴出頭,該液體噴出頭例如具備:噴出孔,其噴出液體;加壓室,其對液體進行加壓以從噴出孔噴出液體;第一公共流路,其向加壓室供給液體;以及第二公共流路,其從加壓室回收液體。已知為了不容易因液體滯留而發生流路的堵塞等,在不進行噴出時,液體也從第一公共流路經由加壓室而向第二公共流路流動,使液體在包括外部在內的范圍內循環。另外,已知在這樣的液體噴出頭中,將多條第一公共流路以及多條第二公共流路形成為沿著液體噴出頭的短邊方向延伸的形狀,并且沿著液體噴出頭的長邊方向交替地配置該多條第一公共流路以及多條第二公共流路。而且,已知通過將開設有孔的板層疊,來構成這樣的包括加壓室、第一公共流路以及第二公共流路等在內的流路構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143168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公開的液體噴出頭包括:流路構件,流路構件具有多個噴出孔、與該多個噴出孔分別相連的多個加壓室、多條第一公共流路、以及多條第二公共流路;以及多個加壓部,多個加壓部對所述多個加壓室分別進行加壓。在俯視觀察所述液體噴出頭時,所述第一公共流路以及所述第二公共流路沿著第一方向延伸,并且在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交替排列。在俯視觀察所述液體噴出頭時,所述第一公共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向所述流路構件的外部開口,并且在與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三方向的端部未向所述流路構件的外部開口。在俯視觀察所述液體噴出頭時,所述第二公共流路在所述第三方向的端部向所述流路構件的外部開口,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未向所述流路構件的外部開口。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鄰的所述第一公共流路與所述第二公共流路之間配置有多個所述加壓室,所述第一公共流路與所述第二公共流路經由該多個所述加壓室而相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將所述第一公共流路與所述第二公共流路經由多個所述加壓室而相連的范圍設為連接范圍時,所述第一公共流路與所述第二公共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連接范圍之外經由連接流路而相連。所述流路構件通過將配置有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的多個平板狀的板層疊而構成。所述流路構件包括:第一板,其配置有構成所述連接流路的所述孔以及所述槽中的至少一方、和構成所述第一公共流路以及所述第二公共流路的所述孔以及所述槽中的至少一方;和第二板,其配置有構成所述連接流路的所述孔以及所述槽中的至少一方,未配置構成所述第一公共流路以及所述第二公共流路的所述孔以及所述槽。
另外,本公開的記錄裝置具備:所述液體噴出頭;將記錄介質向所述液體噴出頭輸送的輸送部;以及控制所述液體噴出頭的控制部。
附圖說明
圖1的(a)是包括本公開的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出頭的記錄裝置的側視圖,圖1的(b)是俯視圖。
圖2的(a)是圖1的液體噴出頭的主要部分即頭主體的俯視圖,圖2的(b)是從圖2的(a)中去除第二流路構件后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視圖。
圖4是圖2的(b)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視圖。
圖5的(a)是圖4的沿著v-v線的局部縱剖視圖,圖5的(b)是圖2的(a)的頭主體的縱剖視圖。
圖6是圖4的沿著x-x線的局部縱剖視圖。
圖7是表示頭主體中的公共流路以及接合區域的放大俯視圖。
圖8是本公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頭主體的放大俯視圖。
圖9是圖8的沿著xi-xi線的局部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那樣的液體噴出頭中,在第一公共流路以及第二公共流路的一端與另一端,液體的流量不同。例如,在第一公共流路的一端,流有經由與第一公共流路相連的所有的加壓室而流動來的液體的合計的流量,但在另一端,僅流有經由與該另一端相連的一個或兩個加壓室而流動來的液體的合計的流量。并且,在流量少的端部,流速變慢,因此容易發生液體中的固體成分的沉降以及液體中所包含的氣泡的滯留等。
另外,為了改善上述情況,考慮將第一公共流路的一端與第二公共流路相連。然而,在這樣設計時,就通過層疊板而構成的流路構件而言,若以將第一公共流路與第二公共流路最短地相連的方式在板上配置孔,則板的一部分成為未與周圍相連的狀態,制造困難。
圖1的(a)是包括本公開的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出頭2的記錄裝置即彩色噴墨打印機1(以下,有時簡稱作打印機)的簡要側視圖,圖1的(b)是簡要的俯視圖。打印機1通過將作為記錄介質的印刷用紙p從輸送輥80a向輸送輥80b輸送,從而使印刷用紙p相對于液體噴出頭2相對地移動。控制部88基于圖像、文字的數據來控制液體噴出頭2而朝向記錄介質p噴出液體,使液滴擊中印刷用紙p而對印刷用紙p進行印刷等記錄。
在本實施方式中,液體噴出頭2相對于打印機1固定,打印機1為所謂的行式打印機。作為記錄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可舉出所謂的串行式打印機,該串行式打印機交替地進行使液體噴出頭2沿著與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以往復等方式移動的動作、以及印刷用紙p的輸送。
在打印機1上,以與印刷用紙p大致平行的方式固定有平板狀的頭搭載框架70(以下有時簡稱作框架)。在框架70設置有未圖示的20個孔,20個液體噴出頭2搭載于各個孔的部分,液體噴出頭2的噴出液體的部位面向印刷用紙p。液體噴出頭2與印刷用紙p之間的距離例如設為0.5~20mm左右。五個液體噴出頭2構成一個頭組72,打印機1具有四個頭組72。
液體噴出頭2具有在從圖1的(a)的跟前朝向里側的方向上、即圖1的(b)的上下方向上細長的長條形狀。有時將該長的方向稱作長邊方向。在一個頭組72內,三個液體噴出頭2沿著與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排列,其他的兩個液體噴出頭2在沿著輸送方向錯開的位置處,分別逐一地排列在三個液體噴出頭2之間。液體噴出頭2配置為,使各液體噴出頭2所能印刷的范圍在印刷用紙p的寬度方向上(在與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連或者端部重疊,從而能夠實現在印刷用紙p的寬度方向上無間隙的印刷。
四個頭組72沿著記錄用紙p的輸送方向配置。從未圖示的液罐向各液體噴出頭2供給液體、例如墨液。向屬于一個頭組72的液體噴出頭2供給相同顏色的墨液,利用四個頭組72能夠印刷四個顏色的墨液。從各頭組72噴出的墨液的顏色例如是品紅色(m)、黃色(y)、青色(c)以及黑色(k)。若由控制部88控制并印刷這樣的墨液,則能夠印刷彩色圖像。
如果采用單色在一個液體噴出頭2所能夠印刷的范圍內進行印刷,則搭載于打印機1的液體噴出頭2的個數也可以是一個。頭組72所包含的液體噴出頭2的個數、頭組72的個數可以根據要印刷的對象、印刷條件而適當進行變更。例如,為了進一步進行多色印刷,也可以增加頭組72的個數。另外,若配置多個以同色印刷的頭組72,并在輸送方向上交替地進行印刷,則即便使用相同性能的液體噴出頭2也能夠加快輸送速度。由此,能夠增大單位時間的印刷面積。另外,也可以準備多個以同色印刷的頭組72,并在與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錯開配置,來提高印刷用紙p的寬度方向上的分辨率。
而且,除了印刷帶有顏色的墨液以外,為了進行印刷用紙p的表面處理,也可以印刷涂層劑等液體。
打印機1對作為記錄介質的印刷用紙p進行印刷。印刷用紙p成為卷繞于供紙輥80a的狀態,在通過兩個引導輥82a之間之后,通過搭載于框架70的液體噴出頭2的下側,然后通過兩個輸送輥82b之間,并最終回收至回收輥80b。在印刷時,通過使輸送輥82b旋轉而將印刷用紙p以一定速度輸送,并由液體噴出頭2進行印刷。回收輥80b對從輸送輥82b送出的印刷用紙p進行卷繞。輸送速度例如為50m/分鐘。各輥可以由控制部88控制,也可以人為地手動操作。
記錄介質除了是印刷用紙p以外,也可以是卷狀的布等。另外,打印機1也可以直接輸送輸送帶并將記錄介質置于輸送帶來進行輸送,而代替直接輸送印刷用紙p。若如此,則能夠使單張處理紙、裁斷后的布、木材、瓷磚等為記錄介質。而且,也可以從液體噴出頭2噴出包含導電性的粒子的液體來印刷電子設備的布線圖案等。另外,也可以從液體噴出頭2朝向反應容器等噴出規定量的液體的化學藥劑或包含化學藥劑的液體并進行反應等,來制作化學藥品。
另外,也可以是,在打印機1安裝位置傳感器、速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控制部88與根據來自各傳感器的信息而獲知的打印機1各部分的狀態相應地,控制打印機1的各部分。例如,在液體噴出頭2的溫度、液罐的液體的溫度或者液罐的液體施加于液體噴出頭2的壓力等對噴出的液體的噴出特性(噴出量、噴出速度等)產生影響等情況下,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來改變噴出液體的驅動信號。
接著,說明本公開的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出頭2。圖2的(a)是表示圖1所示的液體噴出頭2的主要部分即頭主體2a的俯視圖。圖2的(b)是從頭主體2a去除第二流路構件6后的狀態的俯視圖。圖3以及圖4是圖2的(b)的放大俯視圖。圖5的(a)是圖4的沿著v-v線的縱剖視圖。圖5的(b)是頭主體2a的第一公共流路20的開口20a附近的沿著第一公共流路20的局部縱剖視圖。圖6是圖4的沿著x-x線的局部縱剖視圖。
對于各圖,為了容易理解附圖而繪成如下那樣。在圖2~4中,由實線繪出處于其他構件的下方而本應由虛線繪制的流路等。在圖2的(a)中,幾乎省略第一流路構件4內的流路,僅示出加壓室10的配置。
液體噴出頭2也可以除了頭主體2a以外,還包括金屬制的框體、驅動器ic、布線基板等。另外,頭主體2a包括第一流路構件4、向第一流路構件4供給液體的第二流路構件6、以及納入作為加壓部的位移元件50的壓電致動器基板40。頭主體2a具有在一個方向上較長的平板形狀,有時將該方向稱作長邊方向。另外,第二流路構件6起到支承構件的功用,頭主體2a在第二流路構件6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別固定于框架70。
構成頭主體2a的第一流路構件4具有平板狀的形狀,其厚度為0.5~2mm左右。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第一主面即加壓室面4-1上,沿著平面方向排列配置有多個加壓室10。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第二主面且是加壓室面4-1的相反側的面即噴出孔面4-2上,沿著平面方向排列配置有多個噴出液體的噴出孔8。噴出孔8分別與加壓室10相連。以下,說明加壓室面4-1相對于噴出孔面4-2而位于上方的情形。
在第一流路構件4中,以沿著第一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有多條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多條第二公共流路24。另外,第一公共流路20與第二公共流路24在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即第二方向上交替排列。需要說明的是,第二方向是與頭主體2a的長邊方向相同的方向。另外,將與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三方向,將與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設為第四方向。
加壓室10沿著第一公共流路20的兩側排列,構成每一側一列而合計兩列的加壓室列11a。第一公共流路20與在其兩側排列的加壓室10經由第一獨立流路12而相連。
加壓室10沿著第二公共流路24的兩側排列,構成每一側一列而合計兩列的加壓室列11a。第二公共流路24與在其兩側排列的加壓室10經由第二獨立流路14而相連。需要說明的是,以下,有時將第一公共流路20與第二公共流路24一并稱作公共流路。
換句話說,加壓室10在假想線上排列配置,第一公共流路20沿著假想線的一側延伸,第二公共流路24沿著假想線的另一側延伸。在本實施方式中,加壓室10排列的假想線為直線狀,但也可以是曲線狀、折線狀。
另外,第一公共流路20與第二公共流路24在第一方向上的和加壓室相連的范圍的外側經由連接流路25而相連。將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公共流路20與第二公共流路24經由加壓室10而相連的范圍稱作連接范圍c。另外,將第一公共流路20上的連接范圍c稱作第一連接范圍c1,將第二公共流路24上的連接范圍c稱作第二連接范圍c2(參照圖4)。
第一公共流路20在第一連接范圍c1內與多個加壓室10以大致等間隔相連。在第一連接范圍c1的第一方向的外側,第一公共流路20與在第二方向上相鄰的第二公共流路24經由一條連接流路25而相連,并且,第一公共流路20與在第四方向上相鄰的第二公共流路24經由一條連接流路25而相連。而且,在第一連接范圍c1的第三方向的外側,第一公共流路20與在第二方向上相鄰的第二公共流路24經由一條連接流路25而相連,并且,第一公共流路20與在第四方向上相鄰的第二公共流路24經由一條連接流路25而相連。
即,第一公共流路20在第一連接范圍c1的第一方向的外側與兩條連接流路25相連,在第一連接范圍c1的第三方向的外側與兩條連接流路25相連,與合計四條連接流路25相連。同樣地,第二公共流路24在第二連接范圍c2的第一方向的外側與兩條連接流路25相連,在第二連接范圍c2的第三方向的外側與兩條連接流路25相連,與合計四條連接流路25相連。
通過以上那樣的結構,在第一流路構件4中,供給至第二公共流路24的液體流入沿著第二公共流路24排列的加壓室10,一部分的液體被從噴出孔8噴出,另一部分的液體流入位于相對于加壓室10而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反側的第一公共流路20,并被排出至第一流路構件4之外。另外,一部分的液體不通過任何加壓室10,而從第二公共流路24經由連接流路25向第一公共流路20流入。
連接流路25的流路阻力比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流路阻力大。因此,液體的主要的流動為通過各加壓室10的流動。即,在第一公共流路20中向流量最大的部位流動的流量之中,通過連接流路25流過來的液體的流量的合計所占的比例為一半以下。通過這樣設置,能夠減小對各噴出孔8的彎液面施加的壓力之差(以下有時僅稱作彎液面的壓力差)。
通過在第一公共流路20的兩側配置有第二公共流路24,在第二公共流路24的兩側配置有第一公共流路20,從而與針對一個加壓室列11a而連有一條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一條第二公共流路24、且針對另一加壓室列11a而連有另一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另一第二公共流路24的情況相比,能夠使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數量減少為大約一半,因此優選。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數量少即可,由此相應地,能夠增加加壓室10的數量并實現高分辨率化,或者能夠加粗第一公共流路20、第二公共流路24而減小來自噴出孔8的噴出特性的差異,或者能夠減小頭主體2a的平面方向的大小。
施加于與第一公共流路20相連的第一獨立流路12的第一公共流路20側的部分的壓力在壓力損失的影響下,根據第一獨立流路12與第一公共流路20相連的位置(主要是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而變化。施加于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的第二獨立流路14側的部分的壓力在壓力損失的影響下,根據第二獨立流路14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的位置(主要是第一方向上的位置)而變化。若將第一公共流路20的向外部的開口20a配置于第一方向的一端部,將第二公共流路24的向外部的開口24a配置于第一方向的另一端部,則能夠以抵消各第一獨立流路12以及各第二獨立流路14的配置所引起的壓力之差的方式進行作用,能夠減小施加于各噴出孔8的壓力之差。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公共流路20的開口20a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開口24a均開設在加壓室面4-1上。
在不噴出的狀態下,在噴出孔8保持有液體的彎液面。通過在噴出孔8中液體的壓力成為負壓(欲將液體引入第一流路構件4的狀態),從而與液體的表面張力相平衡而能夠保持彎液面。液體的表面張力欲減小液體的表面積,因此即使是正壓但若壓力小,則也能夠保持彎液面。若正壓大,則液體會溢出,若負壓大,則液體會被引入第一流路構件4內,無法維持能夠噴出液體的狀態。因此,需要使從第二公共流路24向第一公共流路20流入液體時的彎液面的壓力差不變得過大。
第一公共流路20的噴出孔面4-2側的壁面成為第一減振部28a。第一減振部28a的一個面面向第一公共流路20,另一個面面向減振室29。通過存在減振室29,由此第一減振部28a能夠進行變形,能夠通過變形來改變第一公共流路20的體積。當為了噴出液體而對加壓室10內的液體進行加壓時,其壓力的一部分經由液體而傳遞給第一公共流路20。由此,存在如下情況:第一公共流路20內的液體振動,該振動傳遞至原來的加壓室10、其他加壓室10而產生使液體的噴出特性變動的流體串擾。當存在第一減振部28a時,第一減振部28a因傳遞至第一公共流路20的液體的振動而振動并使該振動衰減,由此第一公共流路20內的液體的振動不容易持續,因此能夠減小流體串擾的影響。另外,第一減振部28a也起到使液體的供排穩定化的功用。
第二公共流路24的加壓室面4-1側的壁面成為第二減振部28b。第二減振部28b的一個面面向第二公共流路24,另一個面面向減振室29。第二減振部28b也與第一減振部28a同樣,能夠減小流體串擾的影響。另外,第二減振部28b也起到使液體的供排穩定化的功用。
加壓室10是包括加壓室主體10a和下行部10b的中空的區域,所述加壓室主體10a面向加壓室面4-1地配置,承受來自位移元件50的壓力,所述下行部10b是從加壓室主體10a的下方與在噴出孔面4-2上開設的噴出孔8相連的局部流路。加壓室主體10a呈直圓柱形狀,平面形狀為圓形狀。通過平面形狀為圓形狀,由此能夠增大位移元件50以相同的力使之變形的情況下的位移量以及因位移而產生的加壓室10的體積變化。下行部10b的直徑比加壓室主體10a的直徑小,該下行部10b呈直圓柱形狀,截面形狀為圓形狀。另外,下行部10b配置于在從加壓室面4-1觀察時收納于加壓室主體10a內的位置。
多個加壓室10在加壓室面4-1上呈曲折狀配置。多個加壓室10構成沿著第一方向的多個加壓室列11a。在各加壓室列11a中,加壓室10以大致等間隔配置。屬于相鄰的加壓室列11a的加壓室10在第一方向上錯開所述間隔的大約一半地配置。換句話說,屬于某一加壓室列11a的加壓室10相對于屬于位于該加壓室10的旁邊的加壓室列11a的連續的兩個加壓室10而言位于第一方向的大致中央。
由此,屬于隔開一個加壓室列的加壓室列11a的加壓室10沿著第二方向配置,構成加壓室行11b。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公共流路20是51條,第二公共流路24是50條,加壓室列11a是100列。需要說明的是,在此,僅由后述的虛擬加壓室10d構成的虛擬加壓室列11d未包含在上述的加壓室列11a的數量中。另外,直接連接的加壓室僅為虛擬加壓室10d的第二公共流路24未包含在上述的第二公共流路24的數量中。另外,各加壓室列11a包括16個加壓室10。不過,位于第二方向的端部的加壓室列11a包括8個加壓室10以及8個虛擬加壓室10d。如上所述,加壓室10配置為曲折狀,因此加壓室行11b的行數為32行。
多個加壓室10在噴出孔面4-2配置為沿著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的格子狀。多個噴出孔8構成沿著第一方向的多個噴出孔列9a。噴出孔列9a與加壓室列11a配置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加壓室10的面積重心和與加壓室10相連的噴出孔8在第一方向上錯開配置。在一個加壓室列11a內,錯開的方向為相同的方向,在相鄰的加壓室列11a中,錯開的方向為反向。由此,與屬于兩行的加壓室行11b的加壓室10相連的噴出孔8構成沿著第二方向配置的一行噴出孔行9b。
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噴出孔列9a為100列,噴出孔行9b為16行。
加壓室主體10a的面積重心的位置與自加壓室主體10a連接的噴出孔8的位置在大致第一方向上錯開。下行部10b相對于加壓室主體10a配置于向噴出孔8的方向偏移的位置。加壓室主體10a的側壁與下行部10b的側壁以相接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夠不容易發生加壓室主體10a內的液體的滯留。
噴出孔8配置于下行部10b的中央部。在此,中央部是指以下行部10b的面積重心為中心的、下行部10b的直徑的一半的圓內的區域。
第一獨立流路12與加壓室主體10a的連接部配置于相對于加壓室主體10a的面積重心而與下行部10b相反的一側。由此,從下行部10b流入的液體在擴展至加壓室主體10a整體之后朝向第一獨立流路12流動,因此在加壓室主體10a內不容易產生液體的滯留。
第二獨立流路14從下行部10b的噴出孔面4-2側的面沿著平面方向引出并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引出的方向與下行部10b相對于加壓室主體10a偏移的方向相同。
第一方向與第二方向所成的角度不為直角。因此,屬于沿著第一方向配置的噴出孔列9a的噴出孔8彼此以從該直角偏離的角度的量向第二方向偏移配置。并且,由于噴出孔列9a沿著第二方向排列配置,因此屬于不同的噴出孔列9a的噴出孔8相應地向第二方向偏移配置。綜合上述,第一流路構件4的噴出孔8沿著第二方向以一定間隔排列配置,由此,能夠以利用由所噴出的液體形成的像素來填充規定范圍的方式進行印刷。
若屬于一個噴出孔列9a的噴出孔8的配置沿著第一方向完全地配置在一條直線上,則如上所述能夠以徹底填充規定范圍的方式進行印刷。不過,在這樣配置的情況下,將液體噴出頭2設置于打印機1時產生的與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和輸送方向的偏移給印刷精度帶來的影響變大。因此,從上述的一條直線上的噴出孔8的配置,優選在相鄰的噴出孔列9a之間交替配置噴出孔8。
在本實施方式中,噴出孔8的配置為如下那樣。在圖3中,當將噴出孔8向與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投影時,在假想直線r的范圍內投影32個噴出孔8,在假想直線r內各噴出孔8以360dpi的間隔排列。由此,若沿著與假想直線r正交的方向輸送印刷用紙p并印刷,則能夠以360dpi的分辨率進行印刷。投影至假想直線r內的噴出孔8是屬于一列的噴出孔列9a的噴出孔8的全部(16個)和屬于位于該噴出孔列9a的旁邊兩側的兩個噴出孔列9a的噴出孔8的各一半(8個)。為了形成這樣的結構,在各噴出孔行9b中,噴出孔8以22.5dpi的間隔排列。這是因為,360/16=22.5。
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在噴出孔8呈直線狀排列的范圍成為直線,在直線錯開的噴出孔8之間平行地錯開。在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中,該錯開的部位少,因此流路阻力小。另外,該平行錯開的部分配置于不與加壓室10重疊的位置,因此對于每個加壓室10而言能夠減小噴出特性的變動。
在第二方向的兩端的一列(即共計兩列)加壓室列11a中,包括通常的加壓室10和第一虛擬加壓室10d(因此,有時將該加壓室列11a稱作虛擬加壓室列11d)。另外,在比虛擬加壓室列11d更靠外側的位置,配置有僅排列有虛擬加壓室10d的一列(即兩端共計為兩列)虛擬加壓室列11d。在第二方向的兩端各存在有一條(即共計為兩條)的流路形成為與通常的第一公共流路24相同的形狀,但未直接與加壓室10相連,而僅與虛擬加壓室10d相連。
第一流路構件4具有端部流路30,該端部流路30位于由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構成的公共流路組的第二方向上的外側,并向第一方向延伸。端部流路30是將開口30c與開口30d相連的流路,所述開口30c配置于比在加壓室面4-1排列的第一公共流路20的開口20a更靠外側的位置,所述開口30d配置于比在加壓室面4-1排列的第二公共流路24的開口24a更靠外側的位置。
為了使液體的噴出特性穩定,頭主體2a被以溫度固定的方式控制。另外,液體的粘度低則噴出或液體的循環穩定,因此溫度基本上設為常溫以上。因此,基本上進行加熱,但在環境溫度高的情況下,也有時進行冷卻。
為了將溫度保持為固定,在液體噴出頭2設置加熱器等對供給的液體進行溫度調節的構件。無論是那種情況,在環境溫度與目標溫度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均是來自頭主體2a的長邊方向(第二方向)的端部的散熱多,因此相對于位于第二方向的中央部的加壓室10中的液體的溫度,位于第二方向的兩端的加壓室10的溫度容易變低。通過設置端部流路30,由此位于第二方向的兩端的加壓室10的溫度不容易下降,能夠減小從各加壓室10噴出的液體的噴出特性的不均,能夠提高印刷精度。
端部流路30是將第一合并流路22與第二合并流路26相連的流路。優選端部流路30的流路阻力比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流路阻力小。若如此,則向端部流路30流動的液體的量變多,能夠進一步抑制比端部流路30靠內側的位置處的溫度降低。
在端部流路30設置有寬幅部30a,該寬幅部30a的流路的寬度比公共流路的寬度寬,在寬幅部30a的加壓室側4-1設置有減振部。該減振部的一個面面向寬幅部30a,另一個面面向減振室并能夠進行變形。就減振部的減振能力而言,能夠進行變形的區域的直徑最窄的部分的影響大。因此,通過面向寬幅部30a地設置減振部,從而能夠形成減振能力高的減振部。寬幅部30a的寬度優選為公共流路的寬度的兩倍以上,尤其為三倍以上。若流路阻力因設置寬幅部30a而變得過于低,則也可以設置狹窄部30d來調整流路阻力。
第二流路構件6與第一流路構件4的加壓室面4-1接合。第二流路構件6具有:第二合并流路26,其向第二公共流路24供給液體;和第一合并流路22,其回收第一公共流路20的液體。第二流路構件6的厚度比第一流路構件4厚,是5~30mm左右。
第二流路構件6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加壓室面4-1的未連接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區域接合。更具體而言,以包圍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方式接合。通過這樣設置,則能夠抑制所噴出的液體的一部分成為霧并附著于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情況。另外,由于在外周固定第一流路構件4,因此能夠抑制第一流路構件4與位移元件50的驅動相伴地振動、產生共振等。
另外,在第二流路構件6的中央部,上下貫穿有貫通孔6c。傳遞對壓電致動器基板40進行驅動的驅動信號的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柔性電路板)等布線構件穿過貫通孔6c。需要說明的是,貫通孔6c的第一流路構件4側成為短邊方向的寬度變寬的擴寬部6ca,從壓電致動器基板40向短邊方向的兩側延伸的布線構件在擴寬部6ca彎曲并朝向上方,穿過貫通孔6。需要說明的是,向擴寬部6ca擴展的部分的凸部有可能會損傷布線構件,因此優選設為圓角形狀。
通過將第一合并流路22配置于相對于第一流路構件4而言另外的比第一流路構件4厚的第二流路構件6,由此能夠增大第一合并流路22的截面積,從而能夠減小第一合并流路22與第一公共流路20相連的位置的差異所引起的壓力損失的差異。優選的是,第一合并流路22的流路阻力(更準確地說為第一合并流路22中與第一公共流路20相連的范圍的流路阻力)設為第一公共流路20的1/100以下。
通過將第二合并流路26配置于相對于第一流路構件4而言另外的比第一流路構件4厚的第二流路構件6,由此能夠增大第二合并流路26的截面積,從而能夠減小第二合并流路26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的位置的差異所引起的壓力損失的差異。優選的是,第二合并流路26的流路阻力(更準確而言為第二合并流路26中與第一合并流路22相連的范圍的流路阻力)設為第二公共流路24的1/100以下。
將第一合并流路22配置于第二流路構件6的短邊方向的一端,將第二合并流路26配置于第二流路構件6的短邊方向的另一端,使各流路朝向第一流路構件4側而分別與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通過這樣設置,能夠增大第一合并流路22以及第二合并流路26的截面積(即減小流路阻力),并且能夠利用第二流路構件6來固定第一流路構件4的外周而提高剛性,而且能夠設置供布線構件通過的貫通孔6c。
第二流路構件6通過第二流路構件的板6a與板6b層疊而構成。在板6b的上表面配置有成為第一合并流路主體22a的槽和成為第二合并流路主體26a的槽,所述第一合并流路主體22a是第一合并流路22中的向第二方向延伸的流路阻力低的部分,所述第二合并流路主體26a是第二合并流路26中的向第二方向延伸的流路阻力低的部分。
成為第一合并流路主體22a的槽的下側(第一流路構件4的方向)由加壓室面4-1封閉大部分,一部分與在加壓室面4-1上開設的第一公共流路20的開口20a相連。
成為第二合并流路主體26a的槽的下側由加壓室面4-1封閉大部分,一部分與在加壓室面4-1上開設的第二公共流路24的開口24a相連。
在板6a上且在第一合并流路22的第二方向上的端部設置有開口22c。在板6a上且在第二合并流路26的與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即第四方向上的端部設置有開口26c。從第二合并流路26的開口26c供給液體,從第一合并流路22的開口22c回收液體,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供給和回收相反。
也可以在第一合并流路22以及第二合并流路26設置有減振部,針對液體的噴出量的變動而使液體的供給或者排出穩定。另外,也可以在第一合并流路22以及第二合并流路26內設置過濾器,從而使異物、氣泡不容易進入第一流路構件4。
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上表面即加壓室面4-1接合有包括位移元件50在內的壓電致動器基板40,各位移元件50以位于加壓室10上的方式配置。壓電致動器基板40占有與由加壓室10形成的加壓室組大致同一形狀的區域。另外,各加壓室10的開口通過在流路構件4的加壓室面4-1接合壓電致動器基板40而被封閉。壓電致動器基板40形成為在與頭主體2a相同的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形狀。另外,在壓電致動器基板40連接有用于向各位移元件50供給信號的fpc等信號傳遞部。在第二流路構件6的中央存在上下貫穿的貫通孔6c,信號傳遞部穿過貫通孔6c而與控制部88電連接。信號傳遞部形成為從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一個長邊這端朝向另一個長邊這端地沿著短邊方向延伸的形狀,若配置于信號傳遞部的布線沿著短邊方向延伸并沿著長邊方向排列,則容易獲取布線間的距離,因此是優選的。
在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上表面中的與各加壓室10對置的位置分別配置有獨立電極44。
流路構件4具有通過層疊多個板而成的層疊構造。從流路構件4的加壓室面4-1側起依次層疊有從板4a到板4l為止的12張板。在這些板上形成有多個孔、槽。孔、槽例如可以通過由金屬制作各板并進行蝕刻來形成。通過各板的厚度為10~300μm左右,由此能夠提高要形成的孔、槽的形成精度。各板以這些孔、槽彼此連通而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等流路的方式對位并層疊。
在平板狀的流路構件4的加壓室面4-1開設有加壓室主體10a,并在該加壓室面4-1接合有壓電致動器基板40。另外,在加壓室面4-1開設有向第二公共流路24供給液體的開口24a和從第一公共流路20回收液體的開口20a。在流路構件4的與加壓室面4-1相反的一側的面即噴出孔面4-2開設有噴出孔8。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在加壓室面4-1進一步層疊板而封閉加壓室主體10a的開口,并在其上接合壓電致動器基板40。若如此,則能夠降低噴出的液體與壓電致動器基板40接觸的可能性,能夠使可靠性更高。
作為噴出液體的構造,存在加壓室10和噴出孔8。加壓室10包括:加壓室主體10a,其面向位移元件50;和下行部10b,該下行部10b的截面積比加壓室主體10a的截面積小。加壓室主體10a形成于板4a,下行部10b通過將形成于板4b~k的孔重合并進一步用噴嘴板4l封閉(噴出孔8以外的部分)而構成。
在加壓室主體10a連有第一獨立流路12,第一獨立流路12與第一公共流路20相連。第一獨立流路12包括貫穿板4b的圓形狀的孔、在板4c上沿著平面方向延伸的貫通槽、以及貫穿板4d的圓形狀的孔。第一公共流路20通過將形成于板4f~i的孔重合并進一步用板4e封閉上側且用板4j封閉下側而構成。
在下行部10b連有第二獨立流路14,第二獨立流路14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第二獨立流路14是在板4j中沿著平面方向延伸的貫通槽。第二公共流路24通過將形成于板4f~i的孔重合并進一步用板4e封閉上側且用板4j封閉下側而構成。
關于液體的流動,總結如下:供給至第二合并流路26的液體依次通過第二公共流路24以及第二獨立流路14而進入加壓室10,一部分的液體被從噴出孔8噴出。未被噴出的液體通過第一獨立流路12而進入第一公共流路20之后,進入第一合并流路22,并被向頭主體2的外部排出。
壓電致動器基板40具有由作為壓電體的兩張壓電陶瓷層40a、40b構成的層疊構造。這些壓電陶瓷層40a、40b分別具有20μm左右的厚度。即,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從壓電陶瓷層40a的上表面到壓電陶瓷層40b的下表面為止的厚度為40μm左右。壓電陶瓷層40a與壓電陶瓷層40b的厚度之比為3∶7~7∶3,優選設為4∶6~6∶4。壓電陶瓷層40a、40b中的任一層均以跨多個加壓室10的方式延伸。這些壓電陶瓷層40a、40b例如具有強介電性,由鋯鈦酸酸鉛(pzt)系、nanbo3系、batio3系、(bina)nbo3系、binanb5o15系等陶瓷材料構成。
壓電致動器基板40具有由ag-pd系等金屬材料構成的公共電極42以及由au系等金屬材料構成的獨立電極44。公共電極42的厚度為2μm左右,獨立電極44的厚度為1μm左右。
獨立電極44在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上表面中的與各加壓室10對置的位置分別配置。獨立電極44包括:獨立電極主體44a,該獨立電極主體44a的平面形狀比加壓室主體10a小一圈,具有與加壓室主體10a大致相似的形狀;和引出電極44b,其從獨立電極主體44a引出。在引出電極44b的一端的引出至與加壓室10對置的區域外的部分形成有連接電極46。連接電極46是包含例如銀粒子等導電性粒子的導電性樹脂,由5~200μm左右的厚度形成。另外,連接電極46與設置于信號傳遞部的電極電接合。
另外,在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上表面形成有公共電極用表面電極(未圖示)。公共電極用表面電極與公共電極42經由配置于壓電陶瓷層40a的未圖示的貫通導體而電連接。
詳細情況如后所述,獨立電極44被從控制部88經由信號傳遞部供給驅動信號。驅動信號與印刷介質p的輸送速度同步地以一定周期供給。
公共電極42在壓電陶瓷層40a與壓電陶瓷層40b之間的區域在面方向的大致整個面上形成。即,公共電極42以覆蓋與壓電致動器基板40對置的區域內的所有加壓室10的方式延伸。公共電極42經由貫穿壓電陶瓷層40a而形成的過孔與公共電極用表面電極相連而接地,被保持為接地電位,所述公共電極用表面電極在壓電陶瓷層40a上形成于避開由獨立電極44構成的電極組的位置。公共電極用表面電極與多個獨立電極44同樣,與控制部88直接或間接連接。
壓電陶瓷層40a的由獨立電極44和公共電極42夾持的部分在厚度方向上極化,成為當向獨立電極44施加電壓時進行位移的單壓電晶片構造的位移元件50。更具體而言,使獨立電極44為與公共電極42不同的電位而對壓電陶瓷層40a沿著其極化方向施加了電場時,該被施加了電場的部分作為因壓電效應而變形的活性部發揮作用。在該結構中,當以電場與極化同向的方式由控制部88使獨立電極44相對于公共電極42為正或負的規定電位時,壓電陶瓷層40a的由電極夾持的部分(活性部)沿著面方向收縮。另一方面,非活性層的壓電陶瓷層40b不受到電場的影響,因此不會自發動收縮而欲限制活性部的變形。其結果是,在壓電陶瓷層40a與壓電陶瓷層40b之間沿著極化方向的變形產生差異,從而壓電陶瓷層40b以向加壓室10側凸出的方式進行變形(單壓電晶片變形)。
接著,說明液體的噴出動作。通過在來自控制部88的控制下經由驅動器ic等而向獨立電極44供給的驅動信號,從而使位移元件50驅動(位移)。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通過各種驅動信號來噴出液體,在此,說明所謂的拉彈驅動方法。
預先使獨立電極44為比公共電極42高的電位(以下,稱作高電位),每當存在噴出要求時使獨立電極44暫時為與公共電極42相同的電位(以下稱作低電位),然后在規定的時機再次設為高電位。由此,在獨立電極44成為低電位的時機,壓電陶瓷層40a、40b(開始)恢復原來(平坦)的形狀,與初始狀態(兩電極的電位不同的狀態)相比加壓室10的容積增加。由此,加壓室10內的液體被施加負壓。于是,加壓室10內的液體開始以固有振動周期進行振動。具體而言,最初,加壓室10的體積開始增加,負壓逐漸變小。接著,加壓室10的體積變為最大,壓力大致為零。接著,加壓室10的體積開始減少,壓力變高。然后,在壓力成為大致最大的時機,使獨立電極44為高電位。于是,最初施加的振動與接下來施加的振動疊加,更大的壓力施加于液體。該壓力在下行部內傳輸,從噴出孔8噴出液體。
即,通過以高電位為基準而在一定期間將低電位的脈沖的驅動信號向獨立電極44供給,能夠噴出液滴。當該脈沖寬度為加壓室10的液體的固有振動周期的一半的時間即al(acousticlength:聲學長度)時,原理上能夠使液體的噴出速度以及噴出量為最大。就加壓室10的液體的固有振動周期而言,液體的物性、加壓室10的形狀的影響大,但除此之外,也受到來自壓電致動器基板40的物性、與加壓室10相連的流路的特性的影響。
使用圖7來說明本公開的第一公共流路20、第二公共流路24以及連接流路25等。需要說明的是,圖7所示的連接范圍c是簡要的范圍,如圖5所示,第一公共流路20中的連接范圍c即第一連接范圍c1與第二公共流路24中的連接范圍c即第二連接范圍c2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稍微錯開。第一連接范圍c1是第一公共流路20中從第一方向上的最端部處的第一獨立流路12到第三方向上的最端部處的第一獨立流路12為止的范圍。第二連接范圍c2是第一公共流路24中從第一方向上的最端部處的第二獨立流路14到第三方向上的最端部處的第二獨立流路14為止的范圍。
在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公共流路20中的處于第一方向的中央的連接范圍c內,第一公共流路20經由第一獨立流路12而與加壓室10相連。第一公共流路20在連接范圍c的第一方向的外側也向第一方向延伸,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第一方向的端部處向外部作為開口20a而開設。
在向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公共流路24中的處于第一方向的中央的連接范圍c,第二公共流路24經由第二獨立流路14而與加壓室10相連。第二公共流路24在連接范圍c的第三方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的外側也向第三方向延伸,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處向外部作為開口24a而開設。
第一流路構件4與第二流路構件6在第一接合區域a1和第二接合區域a2接合,所述第一接合區域a1是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處向第二方向延伸的區域,所述第二接合區域a2是在第一流路構件4的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處向第二方向延伸的區域。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流路構件4與第二流路構件6在第二方向的端部以及第四方向的端部處也同樣地接合。
第一公共流路20的開口20a配置于第一接合區域a1內,與第二流路構件6的第一合并流路22相連。第二公共流路24的開口24a配置于第二接合區域a2內,與第二流路構件6的第二合并流路26相連。
第一公共流路20也在連接范圍c的第三方向的外側向第三方向延伸,在未到達第二連接區域a2的位置終止。并且,第一公共流路20在連接范圍c的第三方向的外側經由連接流路25而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
在第一公共流路20的連接范圍c的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若不存在連接流路25,則僅流有通過一個加壓室10(若加壓室10的配置不是曲折配置而是格子配置,則為兩個加壓室10)而來的液體。由于在一條第一公共流路20連有32個加壓室10,因此在該部分僅流有流量最大的部分的約1/32的流量。若流動的速度慢,則容易發生固體成分的沉降、氣體的滯留,由此液體的循環狀態有時變差。通過在第一公共流路20的連接范圍c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設置連接流路25(有時將這樣的連接流路25稱作第二連接流路),從而第一公共流路20的連接范圍c的第三方向上的端部處的液體的流量增加而能夠提高循環的穩定性。連接流路25的連接目地部位可以是第二公共流路24的任何部位,但為了減小彎液面的壓力差,優選與第二公共流路24的連接范圍c的第三方向上的外側相連。
對于第二公共流路24的連接范圍c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也同樣,通過在第二公共流路24的連接范圍c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設置連接流路25(有時將這樣的連接流路25稱作第一連接流路),從而能夠提高循環的穩定性。連接流路25的連接目標部位可以是第一公共流路20的任何部位,但為了減小彎液面的壓力差,優選與第一公共流路20的連接范圍c的第一方向上的外側相連。
另外,在一端將一條第一公共流路20與一條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的連接流路25中流動的液體的流量設為與在一個加壓室10中流動的液體的流量大致相同。在該部分設置兩條以上的連接流路25的情況下,其合計量設為與在一個加壓室10中流動的液體的流量大致相同。具體而言,在連接流路25中流動的液體的流量(的合計)設為在一個加壓室10中流動的液體的流量的1/2~2倍左右。另外,為此,連接流路25的(合計的)流路阻力設為與獨立流路(第一獨立流路12、加壓室10以及第二獨立流路的整體)的流路阻力大致相同,具體而言設為1/2~2倍左右。
可以設置第一連接流路和第二連接流路這兩方,也可以僅設置一方。當設置連接流路25時,彎液面的壓力差變大,因此考慮到此點,若僅在單側配置,則能夠減小彎液面的壓力差。就設置連接流路25時產生的對彎液面的壓力差的影響而言,配置于上游側的連接流路25的影響較大,因此若要設置于其中一方,則優選僅配置于下游側。另外,在兩方均配置的情況下,優選使上游側的連接流路25的流路阻力比下游側的連接流路25的流路阻力大。需要說明的是,就上游側而言,若為使液體從第二公共流路24向第一公共流路20流動循環的頭主體2a,則上游側是指與被供給第二公共流路24的液體的第二公共流路24的開口24a側(第三方向側)接近的一側。
如上所述,第二公共流路24的端部處于即將到達第一接合區域a1的位置。由此,在將第二公共流路24向第一方向延長的區域即第二延長區域b2與第一接合區域a1重疊的區域,第一流路構件4成為實心。由此,第一接合區域a1處的接合變得牢固,能夠提高第一流路構件4的剛性。同樣地,在將第一公共流路20向第三方向延長的區域即第一延長區域b1與第二接合區域a2重疊的區域,第一流路構件4成為實心。由此,第二接合區域a2處的接合變得牢固,能夠提高第一流路構件4的剛性。
就通過對板進行層疊而構成的第一流路構件4而言,為了形成連接流路25而在配置有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孔、槽的板4f~i上設置孔即可,但若這樣設置,則在板的一部分會出現未與周圍的板相連的部分。若由通過半蝕刻等加工出的槽來構成,則能夠形成板相連的狀態,但導致在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等中,板不分離的部分(槽的一部分)作為支承片配置。這樣的部分會打亂循環的流動、成為固體成分的沉降、氣泡的滯留等的原因,因此不優選。
于是,連接流路25的一部分可以構成為包括配置于板4a~d的孔或槽,所述板4a~d配置于比配置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孔、槽的板4f~i(有時將這樣的板稱作公共流路板)的板組靠上側的位置,或者,連接流路25的一部分構成為包括配置于板4j、k的孔或槽,所述板4j、k配置于比公共流路板4f~i的板組靠下側的位置。若這樣設置,則可以不只由配置于公共流路板4f~i的孔或槽構成連接流路25。
換句話說,第一流路構件4包括如下那樣的第一板4i、4j以及第二板4k即可。第一板4i、4j配置有構成連接流路25的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以及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第二板4k配置有構成連接流路25的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未配置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孔以及槽。
并且,通過這樣設置,至少在連接流路25附近,即使不將支承片配置于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內,也能夠構成連接流路25。由此,能夠通過使用了板層疊而構成的第一流路構件4的液體噴出頭2來使液體的循環穩定。
具體而言,連接流路25以如下方式構成(參照圖4以及圖6)。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的一張板4i具有向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側壁擴展的部分。在層疊于板4i的下方的板4j配置有與該部分相連的圓形狀的孔。在層疊于板4j的下方的板4k,以與板4j的孔相連的方式配置有細長的孔。板4k的孔從與板4j的孔相連的部分向第一方向延伸,能夠通過調整該部分的寬度、長度來調整連接流路25的流路阻力。板4k的孔在其前端向第二公共流路24側彎曲,在第二公共流路24的下表面與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
這樣,在將連接流路25配置于比公共流路板4f~i靠下側的位置的情況下,為了與連接流路25相連,優選對第一公共流路20進行擴展的板僅為公共流路板4f~i中的位于最下方的公共流路板4i。通過這樣設置,能夠減少構成連接流路25的板的數量,能夠減小因層疊偏移等而產生的連接流路25的流路阻力的不均。另外,若為了構成連接流路25而開設孔的板的數量變少,則第一流路構件4的剛性不容易變低,因此優選。
通過將第一公共流路20與連接流路25相連的部分配置于第一公共流路20的沿著第一方向以及板的層疊方向延伸的側壁d(參照圖4以及圖6),能夠將第一公共流路20的第三方向上的端部配置到第二接合區域a2的附近,并同時使第二接合區域a2的下方為實心。另外,若這樣設置,則可以不將連接流路25與第一公共流路20的下表面相連,因此能夠將第一減振部28a連續地設置到加壓室連接區域c的外側。由此,能夠有效地衰減第一公共流路20內的液體的振動,能夠減少經由液體的串擾。
通過將第二公共流路24與連接流路25相連的部分配置于第二公共流路24的沿著第一方向的側壁,能夠將第二公共流路24的第一方向上的端部配置到第一接合區域a1的附近,并同時使第一接合區域a1的下方為實心。
使用圖8、9來說明本公開的另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噴出頭2。該液體噴出頭2的基本結構與圖2~5所示的液體噴出頭2相同,圖8是與圖4相同的部分的俯視圖,圖9是與圖5相同的部分的縱剖視圖。
第二公共流路24在加壓室連接區域c的第三方向的外側,經由連接流路125而與相鄰配置的第一公共流路20相連。雖然沒有圖示,但第一公共流路20在加壓室連接區域c的第一方向的外側經由連接流路125而與相鄰配置的第二公共流路24相連。
如圖9所示,連接流路125配置于比公共流路板4f~i的板組靠上側的位置,所述公共流路板4f~i配置有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孔、槽。第一流路構件4包括第一板104f,該第一板104f配置有構成連接流路125的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和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第一流路構件4包括第二板104e,該第二板104e配置有構成連接流路125的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未配置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以及第二公共流路24的孔以及槽。雖然在圖7中沒有圖示,但第一流路構件4包括第三板104a,該第三板104a配置有構成加壓室10的孔以及槽中的至少一方。第二板104e相對于第一板104f配置于第三板104a側。
在圖9的結構中,構成第一公共流路20的板中的一張板104f具有向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側壁擴展的部分。另外,構成第二公共流路24的板中的一張板104f具有向與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側壁擴展的部分。在層疊于板104f上的板104e上,以將上述的部分彼此相連的方式配置有細長的孔。板104e的孔存在向第一方向延伸的部分,通過調整該部分的寬度、長度,能夠調整連接流路125的流路阻力。
這樣,在將連接流路125配置于比公共流路板104f~i靠上側的位置的情況下,為了與連接流路125相連,優選對第一公共流路20進行擴展的板僅為公共流路板104f~i中的位于最上方的公共流路板104f。通過這樣設置,能夠減少構成連接流路125的板的數量,能夠減小因層疊偏移等而產生的連接流路125的流路阻力的不均。另外,若為了構成連接流路125而開設孔的板的數量變少,則第一流路構件4的剛性不容易變低,因此優選。
附圖標記說明
1···彩色噴墨打印機
2···液體噴出頭
2a···頭主體
4···第一流路構件(流路構件)
4a~4l、104a~104l···(第一流路構件的)板
4f~4i、104f~104i···公共流路板
4a、104a···第三板
4k、104f···第二板
4i、4j、104e···第一板
4-1···加壓室面
4-2···噴出孔面
6···第二流路構件
6a、6b···(第二流路構件的)板
6c···(第二流路構件的)貫通孔
6ca···貫通孔的擴寬部
8···噴出孔
9a···噴出孔列
9b···噴出孔行
10···加壓室
10a···加壓室主體
10b···局部流路(下行部)
10d···虛擬加壓室
11a···加壓室列
11b···加壓室行
11c···加壓室配置區域
12···第一獨立流路
14···第二獨立流路
20···第一公共流路(公共流路)
20a···(第一公共流路的)開口
22···第一合并流路
22a···第一合并流路主體
22c···(第一合并流路的)開口
24···第二公共流路(公共流路)
24a···(第二公共流路的)開口
25、125···連接流路
26···第二合并流路
26a···第二合并流路主體
26c···(第二合并流路的)開口
28a···第一減振部
28b···第二減振部
29···減振室
30···端部流路
30a···寬幅部
30b···狹窄部
30c、30d···(端部流路的)開口
40···壓電致動器基板
40a···壓電陶瓷層
40b···壓電陶瓷層(振動板)
42···公共電極
44···獨立電極
44a···獨立電極主體
44b···引出電極
46···連接電極
50···位移元件(加壓部)
60···信號傳遞部
70···頭搭載框架
72···頭組
80a···供紙輥
80b···回收輥
82a···引導輥
82b···輸送輥
88···控制部
a1···第一接合區域
a2···第二接合區域
b1···第一延長區域
b2···第一延長區域
c···連接范圍
c1···第一連接范圍
c2···第二連接范圍
p···印刷用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