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印刷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數碼印刷設備。
背景技術:
傳統的打印機(板材印刷機)上,在印刷板材輸送中一般有兩種方法:輥對輥拉紙輸送與輥筒吸附輸送。利用輥對輥拉紙輸送板材,對板材的要求較高,板材需確保后端離開第一組輥時,前端已經進入第二組輥,才能保證板材正常前進,這就對板材進紙方向的長度有了最小的限制;而且兩輥間隙大了會導致拉力不夠不能送出板材,兩輥間隙小了壓力太大,導致板材被壓潰,影響板材的強度。利用輥筒吸附輸送板材,輸送精度較差,通常板材印刷要印兩個以上的顏色,兩個輥筒之間的套色精度會相對差些。另外,現有技術中的吸附輸送過程,負壓吸風箱上雖然設置有手動開合的風門,但該風門通過開合只能粗略地與板材的寬度相適應,板材的兩側仍然存在部分吸風孔漏風,導致負壓吸附效果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數碼印刷設備,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板材負壓吸附輸送的輸送精度差、對板材要求高以及負壓吸風箱上可開合的門無法精確調節至與板材的寬度相同導致負壓吸附效果差的問題。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數碼印刷設備,包括吸附輸送裝置,所述吸附輸送裝置包括用于輸送板材的輸送帶,在所述輸送帶所限定的空間內設置有通過負壓使板材在輸送過程中吸附在所述輸送帶上的至少一第一吸風箱,在所述輸送帶上開設有與所述第一吸風箱相連通的多個第一吸風孔,所述第一吸風箱內至少一側設置有沿與輸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動進而使所述第一吸風箱與板材配合保持負壓狀態的活動門。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所述活動門上設置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套設在第一絲桿上且隨所述第一絲桿的轉動發生移動,所述第一絲桿由第一驅動器驅動。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所述第一驅動器通過傳動機構帶動所述第一絲桿轉動,所述傳動機構包括由所述第一驅動器帶動轉動的傳動軸、與每一所述第一絲桿一一對應連接的連接桿以及多個相互嚙合連接的第一錐齒輪和第二錐齒輪,每一所述第二錐齒輪一一對應連接在每一所述連接桿上,每一所述第一錐齒輪連接在所述傳動軸上,所述傳動軸與連接桿之間通過第一錐齒輪和第二錐齒輪相互聯動。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在所述吸附輸送裝置的輸送起始端設置有送料裝置,所述送料裝置包括吸附面板與多個送料輪,所述吸附面板上開設有第二吸風孔,所述送料輪安置于所述第二吸風孔所對應的位置,所述吸附面板的至少一側的區域的第二吸風孔的上方安裝有用于覆蓋該區域的可移動調節覆蓋區域的擋風罩體。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所述擋風罩體包括固定端部、滑動端部和伸縮部,所述固定端部位于所述吸附面板的一側固定,所述伸縮部連接在所述固定端部與滑動端部之間,所述滑動端部沿與送料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動并帶動所述伸縮部伸長和縮短,所述滑動端部在移動過程中使所述伸縮部覆蓋所述吸附面板一側的區域。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在所述吸附輸送裝置的輸送起始端的上方設置有除塵裝置,所述除塵裝置包括用于清除板材表面浮塵的第一除塵部、用于松動板材表面粘緊灰塵的吹風部和用于清除由所述吹風部松動的板材表面粘緊灰塵的第二除塵部。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所述第一除塵部、吹風部和第二除塵部沿板材的輸送方向依次設置;所述第一除塵部包括第一除塵刷和用于固定所述第一除塵刷的固定件;所述第二除塵部包括抽風管道,在所述抽風管道的底端連接有抽風筒,所述抽風筒的底端開設有抽風口且在所述抽風口周圍設置有第二除塵刷;所述吹風部包括吹風管道,在所述吹風管道的底端連接有吹風筒,所述吹風筒的底端開設有吹風口且所述吹風口朝向所述第二除塵刷所在的一側吹風;所述第一除塵部的固定件安裝在所述吹風管道的一側,所述第二除塵部安裝在所述吹風部背離所述第一除塵部的一側。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在所述輸送帶的上方設置有至少一噴印單元,每一所述噴印單元配置有噴頭維護裝置,所述噴頭維護裝置包括保濕組件;所述保濕組件包括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的活動體,在所述活動體上開設有用于容納保濕所述噴印單元的噴頭的維護腔,在所述維護腔內設置有與所述噴印單元的每一噴頭一一對應的用于刮除噴頭墨水的刮片;所述噴印單元的噴頭設置在所述第一位置的上方。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在所述第二位置的上方設有用于清洗所述刮片的清潔組件,所述清潔組件包括固定體,在所述固定體朝向所述第二位置的一側設置有與每一所述刮片一一對應的用于噴淋清潔液的噴嘴,在所述固定體背向所述噴嘴的一側開設有與每一所述噴嘴相連通的用于盛放清潔液的液體槽;所述保濕組件的維護腔的邊緣設置有密封件。
在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中,所述刮片的一端形成有彎曲的刀刃;所述噴嘴包括主體,在所述主體上設置有用于容納所述刀刃的容納槽,在所述容納槽的槽底開設有至少一噴液孔。
實施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在印刷過程中利用輸送帶輸送板材,不存在套色精度差的問題,提高了印刷效果,同時在第一吸風箱設有可移動的活動門,使第一吸風箱的寬度與板材的寬度精確適配,以適應不同規格的板材在相應的負壓吸附區域輸送,不會有漏風現象,負壓吸附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的部分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的吸附輸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的吸附輸送裝置的局部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的吸附輸送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的送料裝置與除塵裝置的組合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的送料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中的送料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中的除塵裝置的正視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中的除塵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中的噴頭維護裝置在第一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本發明中的噴頭維護裝置在第二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中的噴頭維護裝置的噴嘴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數碼印刷設備的結構和作用原理作進一步說明: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如圖1-2所示,數碼印刷設備包括吸附輸送裝置1、送料裝置2、除塵裝置3、噴印單元4以及配置于噴印單元4上的噴頭維護裝置5。送料裝置2安裝在吸附輸送裝置1的輸送起始端,除塵裝置3設置在吸附輸送裝置1的輸送起始端的上方,至少一噴印單元設置在輸送帶的上方,噴頭維護裝置與每一噴印單元一一對應配置。其中,噴印單元可以為多個且沿輸送方向排列設置,噴印單元也可以為一個。
如圖3所示,該吸附輸送裝置1包括用于輸送板材的輸送帶11、帶動輸送帶11移動的主傳動輥12、隨輸送帶11移動而轉動的從動傳動輥13以及帶動主傳動輥12轉動的第二驅動器(圖中未標示)。其中第二驅動器可以為馬達或電機,且可以直接與主傳動輥12相連接,也可以通過傳動裝置與主傳動輥12相連接。
如圖3-4所示,在輸送帶11所限定的空間內設置有通過負壓使板材在輸送過程中吸附在輸送帶11上的至少一負壓第一吸風箱14,在輸送帶11上開設有與負壓第一吸風箱14相連通的多個第一吸風孔(未有圖標示),負壓第一吸風箱14內至少一側設置有沿與輸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動進而使負壓第一吸風箱14與板材配合保持負壓狀態的活動門15。負壓第一吸風箱14上安裝有第一抽真空裝置(圖中未標示)并由該第一抽真空裝置抽吸形成負壓,負壓第一吸風箱14與第一抽真空裝置可以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吸風管16與第一抽真空裝置相連接。在負壓第一吸風箱14的頂端開設有與第一吸風孔相通的通風孔141。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4和5所示,負壓第一吸風箱14的數量為多個且沿輸送方向依次排列設置,每個負壓第一吸風箱14位于輸送帶11的兩側的側壁設為活動門15,每個活動門15上設置有第一螺母18,第一螺母18套設在第一絲桿19上且隨第一絲桿19的轉動發生移動,第一絲桿19由第一驅動器20驅動。其中,第一驅動器20可以為電機或馬達。其中,同一負壓第一吸風箱14的兩個相對的活動門15上的第一螺母18套設在同一第一絲桿19上。
其中第一絲桿19的兩端分別形成有正螺紋段和反螺紋段,且相鄰的兩個第一絲桿的如下配置:第一個第一絲桿的A端形成正螺紋段,相鄰的第二個第一絲桿的A端形成反螺紋段;第一個第一絲桿的B端形成反螺紋段,相鄰的第二個第一絲桿的B端形成正螺紋段。當轉動第一絲桿19時,第一絲桿19兩端的第一螺母18會同時相對移動或同時相背離移動,進而帶動同一負壓第一吸風箱14上的兩個相對的活動門15同時相對移動或相背離移動。其中,第一絲桿19垂直于輸送帶11的輸送方向設置,第一螺母18帶動活動門15沿著第一絲桿19的長度方向移動,每一個負壓第一吸風箱14與第一絲桿19一一對應配置。
第一驅動器20通過傳動機構10帶動每一個第一絲桿19轉動。傳動機構10包括由第一驅動器20帶動轉動的傳動軸101、與每一個第一絲桿19一一對應連接的連接桿102以及多個相互嚙合連接的第一錐齒輪103和第二錐齒輪104,每一個第二錐齒輪104一一對應連接在每一個連接桿102上,每一個第一錐齒輪103連接在傳動軸101上,傳動軸101與連接桿102之間通過第一錐齒輪103和第二錐齒輪104實現相互聯動,其中連接桿102與第一絲桿19之間通過聯軸器105連接。其中,傳動軸101沿輸送帶11的輸送方向延長設置,第一錐齒輪103和第二錐齒輪104相互垂直嚙合。
當板材的寬度比輸送帶11寬度小時,啟動第一驅動器20,帶動傳動軸101轉動,傳動軸101通過第一錐齒輪103和第二錐齒輪104帶動每一個連接桿102轉動,進而帶動第一絲桿19轉動,第一絲桿19的兩端的第一螺母18帶動活動門15移動,使得活動門15之間的距離與板材的寬度大致相同,則負壓第一吸風箱14的頂部、底部和兩個活動門15構成的空間恰好位于板材的下方,當抽真空開始,該空間能形成近似真空的狀態,使板材保持負壓吸附狀態。
在另一實施例中,負壓第一吸風箱14的數量為一個,整個置于輸送帶11限制的空間內。第一絲桿19的數量也為一個,且兩端分別形成有正螺紋段和反螺紋段。
在另一實施例中,每個負壓第一吸風箱14位于輸送帶11的其中一側的側壁設為活動門15,另一側的側壁固定連接于負壓第一吸風箱14上。第一絲桿19在靠近活動門15的一端形成有螺紋段。當第一絲桿19的數量為多個時,相鄰的兩個第一絲桿19的如下配置:第一個第一絲桿的A端形成正螺紋段,相鄰的第二個第一絲桿的A端形成反螺紋段。當板材的寬度比輸送帶11寬度小時,板材靠近輸送帶11的一側邊緣放置,活動門15設計的位置位于輸送帶11的另一側,啟動第一驅動器20,帶動傳動軸101轉動,傳動軸101通過第一錐齒輪103和第二錐齒輪104帶動每一個連接桿102轉動,進而帶動第一絲桿19轉動,第一絲桿19上的第一螺母18帶動活動門15移動,使得活動門15與負壓第一吸風箱14相對的側壁之間的距離和板材的寬度大致相同,則負壓第一吸風箱14的頂部、底部、側壁和一個活動門15構成的空間恰好位于板材的下方,當抽真空開始,該空間能形成近似真空的狀態,使板材保持負壓吸附狀態。
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以不需要傳動機構10,由第一驅動器20直接帶動第一絲桿19轉動,當第一絲桿19的數量為多個時,每一個第一絲桿19配置一個第一驅動器20。
通過在印刷過程中利用輸送帶輸送板材,不存在套色精度差的問題,提高了印刷效果,同時在第一吸風箱設有可移動的活動門,實現無極調節,使第一吸風箱的寬度與板材的寬度精確適配,以適應不同規格的板材在相應的負壓吸附區域輸送,不會有漏風現象,負壓吸附效果好。
如圖6-8所示,送料裝置2包括吸附面板21與多個送料輪22,吸附面板21上開設有通過負壓使板材吸附在吸附面板21上的第二吸風孔23,送料輪22安置于第二吸風孔23所對應的位置,具體地,送料輪22與第二吸風孔23對應的孔壁之間存有間隙。在吸附面板21的下方設置有與吸附面板21組裝的用于負壓抽吸的第二吸風箱24,第二吸風箱24上連接有第二抽真空裝置(圖中未標示),使第二吸風箱24內形成負壓。優選地,多個送料輪22在吸附面板21上沿送料方向多排排列設置,更優選地,相鄰兩排的送料輪22交錯分布,在其它實施例中,送料輪22也可以自由分布。每排送料輪22由輥軸(圖中未標示)帶動轉動,其中送料輪22套設在輥軸上,輥軸由第三驅動器25驅動轉動,第三驅動器25可以是馬達,也可以是伺服電機。
在吸附面板21的至少一側的區域的第二吸風孔23的上方安裝有用于覆蓋該側區域第二吸風孔23使板材保持負壓吸附狀態的擋風罩體26。其中擋風罩體26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板材將吸附面板21一側區域的第二吸風孔23覆蓋上,擋風罩體26設置在吸附面板21的另一側且覆蓋該側區域未被板材蓋住的第二吸風孔23;擋風罩體26的數量也可以為兩個且分別設置在吸附面板21的兩側,板材放置在吸附面板21的中間位置,兩個擋風罩體26分別在吸附面板21的兩側覆蓋板材未蓋住的第二吸風孔23。
其中,在本實施例中,擋風罩體26包括固定端部261、滑動端部262和伸縮部263,固定端部261位于吸附面板21的一側固定,伸縮部263連接在固定端部261與滑動端部262之間,滑動端部262沿與送料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動并帶動伸縮部263伸長和縮短,滑動端部262在移動過程中使伸縮部263覆蓋吸附面板21一側的區域的第二吸風孔23。其中,滑動端部262上設置有豎立的擋板262a或把手等。伸縮部263呈折疊伸縮狀,通過手動移動滑動端部262。
在另一實施例中,伸縮部263包括多個相互錯開疊加連接的板體,每兩個相鄰的板體可相對移動,也同樣是通過手動移動滑動端部262。
在另一實施例中,滑動端部262上設置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母套設在第二絲桿上且隨第二絲桿的轉動發生移動,第二絲桿由第四驅動器驅動或手動驅動,第二絲桿是沿與板材的輸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即長度方向與板材的輸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相同。其中,第四驅動器可以為馬達或電機。另外,當擋風罩體26的數量為兩個且分別設置于吸附面板21的兩側,則兩個擋風罩體26的滑動端部262上的第二螺母的螺紋方向是相反的,且均套設在同一第二絲桿上,從而使得滑動端部262同時相向運動或同時相背離運動。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是同一第二絲桿的兩端分別形成正螺紋段和反螺紋段,進而使得滑動端部262同時相向運動或同時相背離運動。
在另一實施例中,擋風罩體26是可沿與送料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動的門體,即普通的拉門似的門體,且擋風罩體26在移動過程中覆蓋吸附面板21一側的區域的第二吸風孔。
通過在送料裝置的吸附面板的至少一側設置可拉伸的擋風罩體,可以精確適配于待印刷的板材的寬度,完全覆蓋未被板材蓋住的吸風孔,進而保持較佳的負壓吸附效果
如圖6、9和10所示,除塵裝置3包括用于清除板材表面浮塵的第一除塵部31、用于松動板材表面粘緊灰塵的吹風部32和用于清除由吹風部32松動的板材表面粘緊灰塵的第二除塵部3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除塵部31、吹風部32和第二除塵部33沿板材的輸送方向依次設置,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吹風部32、第二除塵部33、第一除塵部31沿輸送方向依次設置。
第一除塵部31包括第一除塵刷311和用于固定第一除塵刷311的固定件312;第二除塵部33包括抽風管道331,在抽風管道331的下端連接有抽風筒332,抽風筒332的底端開設有抽風口333且在該抽風口333周圍設置有第二除塵刷334;吹風部32包括吹風管道321,在吹風管道321的下端連接有吹風筒322,吹風筒322的下端開設有吹風口323且吹風口323朝向第二除塵刷334所在的一側吹風;第一除塵部31的固定件312安裝在吹風管道321下端的一側,第二除塵部33安裝在吹風部32背離第一除塵部31的一側。
在第一除塵部31、第二除塵部33和吹風部32的下方設置有用于支撐板材的支撐部34,支撐部34位于送料裝置2的吸附面板21與吸附輸送裝置1的輸送帶11之間,第一除塵刷311的末端與第二除塵刷334的末端分別與支撐部34之間保持預定距離,該預定距離等于輸送中的板材的厚度或小于輸送中的板材的厚度。
吹風管道321包括相互連通的吹風管321a和吹風橫梁321b,吹風管321a與吹風橫梁321b相互垂直,吹風管321a的頂端由固定部35固定,吹風橫梁321b連接在吹風管321a的下端,吹風管321a與氣體發生裝置(未有圖標示)相連接,通過氣體發生裝置輸出具有一定壓力的氣體。其中,吹風管321a是豎立在吹風橫梁321b上,吹風橫梁321b的長度方向是沿送料方向的垂直方向延伸,且在吹風橫梁321b上可以豎立一個或多個吹風管321a。吹風筒322連接在吹風橫梁321b靠近第二除塵部33的一側的下端且與吹風橫梁321b相連通,吹風橫梁321b背離第二除塵部33的一側通過固定件312與第一除塵刷311相連接,第一除塵刷311包括兩排毛刷且分別固定于固定件312的兩側,且第一除塵刷311的長度與吹風橫梁321b的長度大致相同。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除塵刷311也可以僅包含一個毛刷。其中,固定件312上設置有多個狹長槽(圖中未標示),通過穿過狹長槽的螺釘可將固定件312固定,因設置有該狹長槽,在需要時,可上下移動固定件312,進而調整第一除塵刷311的末端與支撐部34之間的距離,以適應不同厚度的板材。
吹風筒322從上至下逐漸收窄至吹風口323,這樣有利于氣流以較快的速度噴出,增強吹出的氣流的強度。吹風筒322包括上風刀322a和下風刀322b,在上風刀322a上設置有多個狹長槽(圖中未標示),通過狹長槽的螺釘將上風刀322a固定,在需要時,可通過該狹長槽上下移動上風刀322a,從而可以調整吹風口323的大小。
第二除塵部33的抽風管道331包括相互連通的抽風管331a和抽風橫梁331b,抽風橫梁331b的頂端由固定部35固定,抽風橫梁331b的底端與抽風管331a的頂端相連接,抽風筒332的頂端與抽風管331a的底端相連接且與抽風管331a相互連通。抽風橫梁331b與抽風管331a相互垂直,即抽風管331a豎立在抽風橫梁331b的下方,在抽風橫梁331b的下方可以豎立一個或多個抽風管331a。其中,抽風橫梁331b的長度方向沿與送料方向的垂直方向延伸,即與吹風橫梁321b的長度方向相同。抽風筒332大致呈漏斗狀,第二除塵刷334包括兩個毛刷且分別設置在抽風筒332底端的抽風口333的兩側。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二除塵刷334也可以只包括一個毛刷。抽風橫梁331b與抽氣裝置(未有圖標示)相連接,抽氣裝置可以為氣泵或鼓風機等。第二除塵刷334的長度與抽風筒332的長度大致相同。
工作時,板材輸送至支撐部34上,板材的待印刷表面首先與第一除塵部31的第一除塵刷311的末端接觸,由于第一除塵刷311的末端與支撐部34之間的距離等于或小于板材的厚度,第一除塵刷311的末端能刷掃掉待印刷表面的灰塵與紙屑;板材繼續移動會進入吹風部32的區域,氣流從吹風口323噴出,能將待印刷表面粘緊的灰塵吹松動;板材繼續移動進入第二除塵部33所在的區域,第二除塵刷334的末端與支撐部34之間的距離等于或小于板材的厚度,第二除塵刷334可掃掉被吹得松動的灰塵,通過抽風筒332、抽風管331a和抽風橫梁331b將被吹松動的灰塵抽走。
板材在移動過程中,先后經第一除塵部31和第二除塵部33進行除塵,對板材的待處理表面進行兩次除塵,能夠滿足對高除塵效果的要求。
如圖11-12所示,噴頭維護裝置5包括保濕組件51,保濕組件51包括可在第一位置100和第二位置200之間移動的活動體511,活動體511的兩端設有滑軌(圖中未標示)和驅動件512,活動體511上具有沿著滑軌移動的滑塊(圖中未標示),驅動件512帶動滑塊移動,進則帶動活動體511沿滑軌在第一位置100和第二位置200之間移動,驅動件512可以為氣缸或液壓缸等。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用電機配合帶傳動裝置或螺母絲桿傳動裝置帶動活動體511移動。
在活動體511上開設有用于容納保濕噴印單元4的噴頭的維護腔513,維護腔513內盛裝保濕液,在維護腔513內設置有與噴印單元4的每一個噴頭一一對應的用于刮除噴頭墨水的刮片514;噴印單元4的噴頭設置在第一位置100的上方。刮片514具有用于刮除噴頭墨水的一端形成有朝斜上方微微彎曲的刀刃(圖中未標示)。
在第二位置200的上方設有用于清洗刮片514的清潔組件52。清潔組件52包括固定體521,在固定體521朝向第二位置200的一側設置有與每一個刮片514一一對應的用于噴淋清潔液的噴嘴522,當活動體511移動至第二位置200時,基本上噴嘴522位于刮片514的的正上方。在固定體521背向噴嘴522的一側開設有與每一個噴嘴522相連通的用于盛放清潔液的液體槽523。如圖13所示,每個噴嘴522包括主體522a,在主體522a上設置有用于容納刮片514的刀刃的容納槽522b,在容納槽522b的槽底開設有至少一噴液孔522c,即在容納槽522b的槽底開設有一個噴液孔522c,也可以開設多個噴液孔522c。另外,在其它實施例中,在噴嘴522的主體522a上不設置容納槽522b,直接在主體522a上設有噴液孔522c。清潔液從液體槽523流向每一個噴嘴522,通過噴液孔522c噴出,清潔刮片514。
保濕組件51的維護腔513的邊緣設置有密封件515,密封件515可以為膠條,也可以為油,利用油封實現密封。這樣可以保證在對噴印單元4的噴頭的保濕過程中,使維護腔513保持密封狀態,防止維護腔513內的保濕液揮發。
如圖11所示,噴印單元4的噴頭不工作時,保濕組件51進入第一位置100,噴印單元4與密封件515緊緊接觸,形成密封狀態,防止維護腔513內的保濕液揮發,噴頭依靠保濕液進行保濕維護。在噴頭的底板上開設有多個用于容納刮片514的避讓槽(圖中未標示),用于保證噴頭進入保濕狀態時不會與刮片514相撞。
如圖12所示,噴印單元4的噴頭需進行打印工作時,驅動件512驅動活動體511移動至第二位置200,保濕組件51進入自動清潔位。此時,噴嘴522位于刮片514的正上方,自噴嘴522噴出的清潔液對刮片514進行噴淋清洗,此清潔液在液體槽523是流動的,可保證清潔效果。
上述噴頭維護裝置通過能移動到刮片上方的清潔組件由上向下噴射清潔液,能夠有效的將刮片上的墨水沖洗掉。此外,相比于傳統的刮片和保濕組件為獨立的組件,上述刮片固定在保濕組件中,有利于結構的簡化。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但這些改進或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