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印刷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棉、蠶絲、羊毛、化學纖維、混紡等布帛的印染中,使用向布帛的表面排出墨并在布帛上進行圖案等的印刷的噴墨方式的印刷裝置。印染中使用的印刷裝置,為了將具有伸縮性的布帛作為記錄介質來處理,所以具備將記錄介質載置于具有粘接性的無端帶而使其移動的帶輸送單元。這樣的印刷裝置中,由于使無端帶移動的帶驅動輥的偏心和/或無端帶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偏差等,無端帶的移動量產生誤差。因此,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通過試印刷求出與輸送帶(無端帶)的輸送位置相應的校正進給量、將無端帶的進給量校正為校正進給量的噴墨記錄裝置(印刷裝置)。由此,能控制由無端帶的接合部的厚度引起的進給量的變動。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5332884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在用具備無端帶的印刷裝置在記錄介質上連續進行印刷的情況下,逐漸產生由無端帶與帶驅動輥之間的滑動和/或、無端帶的磨損等引起的輸送誤差。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印刷裝置,通過印刷開始前的試印刷進行無端帶的進給量校正,但不具備檢測由于隨后的連續印刷產生的輸送誤差的單元。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作為以下的方式或應用例而實現。
[應用例1]本應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輸送記錄介質的無端帶的帶移動單元;計算所述帶移動單元的進給量的進給量計算單元;對所述無端帶的實際移動量進行圖像處理計測的移動量計測單元;存儲對所述無端帶的輸送誤差進行校正的校正表的校正表存儲單元;和控制部,其參照所述校正表存儲單元用所述進給量計算單元計算使得所述無端帶移動預定的移動量的進給量并用所述帶移動單元基于所述進給量而移動所述無端帶,并且將由所述移動量計測單元計測到的所述無端帶的實際移動量與所述預定的移動量進行比較而判斷是否產生了預定的值以上的差異。
根據本應用例,印刷裝置具備計測無端帶的實際移動量的移動量計測單元,所以能在印刷動作中將要使無端帶移動的預定的移動量與無端帶實際移動了的實際移動量進行比較而求出其差異(輸送誤差)。由此,能檢測在印刷動作中新產生的輸送誤差。
[應用例2]上述應用例所述的印刷裝置中,優選:具備報告部;所述控制部在產生了所述預定的值以上的差異的情況下向所述報告部報告警報。
根據本應用例,印刷裝置,在無端帶的實際移動量與預定的移動量之間產生了預定的值以上的差異(輸送誤差)的情況下發出警報。由此,具有能防止持續印刷由于在印刷動作中新產生的輸送誤差而使印刷品質下降了的圖像的效果。
[應用例3]上述應用例所述的印刷裝置中,優選:所述控制部在產生了所述預定的值以上的差異的情況下對所述校正表進行更新。
根據本應用例,印刷裝置,在無端帶的實際移動量與預定的移動量之間產生了預定的值以上的差異(輸送誤差)的情況下,基于輸送誤差對校正表進行更新。由此,能不使印刷品質下降地持續印刷圖像。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概略整體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放大表示無端帶的立體圖。
圖3是作為移動量計測單元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無端帶的輸送誤差的一例的圖。
圖5是對作為帶移動單元的帶驅動輥的驅動軸原點進行說明的圖。
圖6是表示對帶驅動輥引起的輸送誤差進行校正的第1校正表的圖。
圖7是對無端帶的帶位相進行說明的圖。
圖8是表示對無端帶的位置引起的輸送誤差進行校正的第2校正表的圖。
圖9是表示印刷裝置的電氣結構的電氣框圖。
圖10是對印刷裝置的印刷動作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11是對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印刷動作進行說明的流程圖。
圖12是表示變形例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概略整體結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控制部、2…接口部、3…CPU、4…控制電路、5…存儲部、7…檢測器組、23、123…無端帶、24…帶旋轉輥、25…帶驅動輥、29…粘接層、40…印刷部、41…滑架移動單元、42…排出頭、43…滑架、70…移動量檢測傳感器、80…帶原點傳感器、85…驅動軸原點傳感器、90…報告部、95、195…記錄介質、100、200…印刷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以下的各圖中,為了使各部分和/或各部件成為可識別的程度的大小,將各部分和/或各部件的比例尺不同于實際地示出。
另外,圖1到圖3、圖5以及圖7中,為了方便說明,作為互相正交的三軸而圖示X軸、Y軸以及Z軸,將軸方向的圖示箭頭的頂端側設為“+側”并將基端側設為“-側”。另外,以下,將與X軸平行的方向稱為“X軸方向”,將與Y軸平行的方向稱為“Y軸方向”,將與Z軸平行的方向稱為“Z軸方向”。
(實施方式1)
<印刷裝置的概略結構>
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1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概略整體結構的示意圖。印刷裝置100通過在記錄介質95上形成圖像等從而進行記錄介質95的印染。作為記錄介質95可以使用例如棉、羊毛、化學纖維、混紡等布帛。本實施方式中,列舉以滾筒方式相對于帶狀的記錄介質95形成圖像的結構為例進行說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為單張紙式等方式。
如圖1所示,印刷裝置100具備記錄介質供給部10、記錄介質輸送部20、記錄介質回收部30、印刷部40、清洗單元50、介質緊貼部60、以及報告部90等。而且,具有控制這些各部分的控制部1。印刷裝置100的各部分安裝于框架部92。
記錄介質供給部10將供圖像形成的記錄介質95向印刷部40側供給。記錄介質供給部10具有供給軸部11以及軸承部12。供給軸部11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設置為能在圓周方向上旋轉。在供給軸部11上以滾筒狀卷繞有帶狀的記錄介質95。供給軸部11能裝拆地安裝于軸承部12。由此,預先卷繞于供給軸部11的狀態的記錄介質95,能與供給軸部11一起安裝于軸承部12。
軸承部12將供給軸部11的軸向兩端支撐為能旋轉。記錄介質供給部10具有驅動供給軸部11旋轉的旋轉驅動部(未圖示)。旋轉驅動部使供給軸部11向將記錄介質95放出的方向旋轉。旋轉驅動部的動作由控制部1控制。
記錄介質輸送部20將記錄介質95從記錄介質供給部10輸送至記錄介質回收部30。記錄介質輸送部20具備輸送輥21、輸送輥22、無端帶23、帶旋轉輥24、帶驅動輥25、輸送輥26、干燥單元27以及輸送輥28。輸送輥21、22將記錄介質95從記錄介質供給部10轉接至無端帶23。
無端帶23是將帶狀的帶的兩端部連接而形成為無接頭狀的,掛于帶旋轉輥24以及帶驅動輥25。無端帶23以作用有預定的張力的狀態被保持,使得帶旋轉輥24與帶驅動輥25之間的部分相對于地板面99平行。在無端帶23的表面(支撐面)23a,設有用于粘接記錄介質95的粘接層29。無端帶23支撐(保持)從輸送輥22供給來且通過后述的介質緊貼部60而緊貼于粘接層29的記錄介質95。由此,能將具有伸縮性的布帛等作為記錄介質95來處理。
帶旋轉輥24以及帶驅動輥25支撐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此外,也可以是在帶旋轉輥24與帶驅動輥25之間設有支撐無端帶23的支撐部的結構。
帶驅動輥25是輸送記錄介質95的無端帶23的帶移動單元。若作為帶移動單元的帶驅動輥25被驅動,則無端帶23伴隨著帶驅動輥25的旋轉而旋轉,帶旋轉輥24由于無端帶23的旋轉而旋轉。由于無端帶23的旋轉,由無端帶23支撐的記錄介質95被向預定的輸送方向輸送,用后述的印刷部40在記錄介質95上形成圖像。本實施方式中,無端帶23的表面23a在與印刷部40相對的一側(+Z軸側)支撐記錄介質95,記錄介質95被與無端帶23一起從帶旋轉輥24側向帶驅動輥25側輸送。另外,在無端帶23的表面23a與清洗單元50相對的一側(-Z軸側),僅無端帶23從帶驅動輥25側向帶旋轉輥24側移動。
輸送輥26使形成有圖像的記錄介質95從無端帶23的粘接層29剝離。輸送輥26、28將記錄介質95從無端帶23轉接至記錄介質回收部30。
記錄介質回收部30回收由記錄介質輸送部20輸送來的記錄介質95。記錄介質回收部30具有卷繞軸部31以及軸承部32。卷繞軸部31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設置為能在圓周方向上旋轉。在卷繞軸部31上以滾筒狀卷繞有帶狀的記錄介質95。卷繞軸部31能裝拆地安裝于軸承部32。由此,卷繞于卷繞軸部31的狀態的記錄介質95與卷繞軸部31一起被取下。
軸承部32將卷繞軸部31的軸線方向兩端支撐為能旋轉。記錄介質回收部30具有旋轉卷繞軸部31驅動的旋轉驅動部(未圖示)。旋轉驅動部使卷繞軸部31向卷繞記錄介質95的方向旋轉。旋轉驅動部的動作由控制部1控制。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在輸送輥26與輸送輥28之間配置有干燥單元27。干燥單元27是對形成于記錄介質上的圖像進行干燥的單元。干燥單元7包含例如IR加熱器,通過使IR加熱器驅動從而能使形成于記錄介質95上的圖像在短時間內干燥。由此,能將形成有圖像的帶狀的記錄介質95卷繞于卷繞軸部31。
介質緊貼部60使記錄介質95緊貼于無端帶23。介質緊貼部60相對于記錄介質95的輸送方向設置得比印刷部40靠上游側(-X軸側)。介質緊貼部60具有按壓輥61、按壓輥驅動部62以及輥支撐部63。按壓輥61形成為圓筒狀或圓柱狀,設置成能在圓周方向上旋轉。按壓輥61配置成軸線方向與輸送方向交叉,使得其在沿著輸送方向的方向上旋轉。輥支撐部63設置于夾著無端帶23與按壓輥61相對的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側。
按壓輥驅動部62一邊向鉛垂方向的下方側(-Z軸側)按壓按壓輥61一邊使按壓輥61向輸送方向(+X軸方向)以及與輸送方向反向的方向(-X軸方向)移動。從輸送輥22輸送來且與無端帶23重合的記錄介質95,在按壓輥61與輥支撐部63之間被按到無端帶23上。由此,能使記錄介質95可靠地粘接于在無端帶23的表面23a設置的粘接層29,能防止無端帶23上的記錄介質95的上浮的發生。
印刷部40具有:向記錄介質95作為液滴而排出墨的噴墨方式的排出頭42;和使搭載有排出頭42的滑架43移動的滑架移動單元41等。印刷部40相對于無端帶23的配置位置配置于上方(+Z軸側)。在排出頭42具備形成有多個噴嘴列45的排出面44。例如,在排出面44上形成有4個噴嘴列45,每個噴嘴列45排出不同顏色的墨(例如,青綠:C、品紅:M、黃:Y、黑:K)。排出面44與由無端帶23輸送的記錄介質95相對。
滑架移動單元41使排出頭42在與記錄介質95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記錄介質95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移動。滑架43由沿著Y軸方向配置的導軌(未圖示)支撐,構成為能通過滑架移動單元41而在±Y軸方向上往復移動。作為滑架移動單元41,可以采用例如組合滾珠絲杠與滾珠螺母而成的機構和/或、線性導向機構等。
在滑架移動單元41,作為用于使滑架43沿著Y軸方向移動的動力源,還設有電動機(未圖示)。若通過控制部1的控制電動機被驅動,則排出頭42與滑架43一起沿著Y軸方向往復移動。此外,本實施方式中,作為排出頭42,例示了搭載于可動的滑架、一邊在記錄介質95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移動一邊排出墨的串行頭式,但也可以是在記錄介質95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延伸并固定排列的線性頭式。
印刷裝置100具備用于清洗無端帶23的清洗單元50。詳細地說,清洗單元50由清洗部51、按壓部52以及移動部53構成。移動部53能使清洗單元50沿著地板面99一體地移動而固定于預定的位置。清洗單元50在X軸方向上配置于帶旋轉輥24與帶驅動輥25之間。
按壓部52例如是由氣缸56與球襯套(ball bush)57構成的升降裝置,使在其上部具備的清洗部51能移動到清洗位置與退避位置。所謂清洗位置是清洗輥58以及刮板55與無端帶23抵接的位置。所謂退避位置是清洗輥58以及刮板55與無端帶23分離的位置。清洗部51在清洗位置從下方(-Z軸方向)清洗以作用有預定的張力的狀態掛于帶旋轉輥24與帶驅動輥25之間的無端帶23的表面(支撐面)23a。此外,圖1表示使清洗部51上升而配置于清洗位置的情況。
清洗部51具有清洗槽54、清洗輥58以及刮板55。清洗槽54是儲存附著于無端帶23的表面23a的墨和/或異物的清洗所用的清洗液的槽,清洗輥58以及刮板55設置于清洗槽54的內側。作為清洗液,可以使用例如水和/或水溶性溶劑(酒精水溶液等),也可以根據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劑和/或消泡劑。
清洗輥58的下側(-Z軸側)浸漬于儲存于清洗槽54的清洗液。若清洗輥58在清洗位置旋轉,則清洗液被向無端帶23的表面23a供給,并且清洗輥58與無端帶23滑動。由此,附著于無端帶23的墨和/或作為記錄介質95的布帛的纖維等由清洗輥58去掉。
刮板55可以用例如聚硅氧烷橡膠等具有撓性的材料形成。刮板55在無端帶23的輸送方向上設置得比清洗輥58靠下游側。通過無端帶23與刮板55滑動,殘留于無端帶23的表面23a的清洗液被去除。
印刷裝置100具備報告部90。本實施方式的報告部90例如為所謂パトライト(注冊商標),通過控制部1的控制通過顏色和/或閃爍圖案等報告印刷裝置100的狀態。此外,報告部90是由液晶面板等構成的表示裝置,也可以用文字和/或圖形顯示報告內容。
圖2是放大表示無端帶的立體圖。圖3是作為移動量計測單元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的剖視圖。使用圖2以及圖3對為了求出無端帶23的位置和/或移動量而具備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以及帶原點傳感器80進行說明。
帶原點傳感器80是檢測無端帶23的原點的部件。如圖2所示,在無端帶23的寬度方向(Y軸方向)上,在沒有形成粘接層29的表面23a上的兩端部,設置有作為無端帶23的原點的標記81。帶原點傳感器80設置于標記81的鉛直方向上方(+Z軸側)。標記81伴隨著無端帶23的移動而移動,在通過帶原點傳感器80的下方時,帶原點傳感器80檢測到標記81并輸出該檢測信號。
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是對無端帶23的實際移動量進行圖像處理計測的移動量計測單元。作為移動量計測單元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是用于拍攝用于將無端帶23的移動前與移動后的位置進行比較而求出無端帶23實際移動了的實際移動量的圖像的部件。如圖2以及圖3所示,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設置于夾著無端帶23與印刷部40(圖1參照)相對的位置,對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進行拍攝。
此外,本實施方式中,示出了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設置于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的結構,但并不限定于此。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也可以設置于能對無端帶23的沒有形成粘接層29的表面23a和/或載置于無端帶23的記錄介質95的表面進行拍攝的位置。另外,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優選設置于印刷部40的附近。另外,在對無端帶23的表面23a或內周面23b進行拍攝的情況下,優選在被拍攝部的表面形成有凹凸。由此,拍攝到鮮明的圖像,所以無端帶23的移動量的計算精度提高。
如圖3所示,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在殼體76的內部具備發光部72、聚光透鏡73、拍攝元件74等。
殼體76構成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的外裝。殼體76呈圓錐臺筒狀,在其頂端部(上端部)安裝有透光玻璃71。該透光玻璃71以在與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之間存在間隙的狀態與該內周面23b上下相對。
發光部72向無端帶23照射光。發光部72以能向透光玻璃71出射光的角度姿勢設置于殼體76的內壁面。在發光部72可以使用例如發光二極管(LED)等。
聚光透鏡73是使從發光部72出射并透射了透光玻璃71的光在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反射后再次透射透光玻璃71并入射到殼體76內的反射光聚光的部件,設置于殼體76的筒狀部。
拍攝元件74是對由聚光透鏡73聚光了的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的像進行拍攝的部件,在像成像的位置具有拍攝面74a。拍攝元件74設置于殼體76的內底面。此外,聚光透鏡73由保持部件75保持于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的像能在拍攝元件74的拍攝面74a上成像的高度。
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將用拍攝元件74拍攝到的拍攝數據向控制部1輸出。控制部1將無端帶23的移動前后的拍攝數據進行比較,計算無端帶23實際移動了的實際移動量。
接下來,對無端帶23的輸送誤差進行說明。
圖4是表示無端帶的輸送誤差的一例的圖。圖4的橫軸表示使無端帶23從預定的位置(例如,標記81)以預定的移動量反復移動且使無端帶23旋轉一圈時的累計移動量。即,圖4的橫軸的最大值相當于無端帶23的長度。圖4的縱軸表示根據在無端帶23的移動前后拍攝到的拍攝數據計算的實際移動量相對于預定的移動量的差異(以下,也稱為輸送誤差)。
如圖4所示,輸送誤差混合有以區間A的間隔周期性出現的誤差和在區間B所示的特異性出現的誤差。區間A的長度與帶驅動輥25的外周大致相等,可知區間A的輸送誤差由帶驅動輥25的驅動引起。可知區間B相當于無端帶23的連接部的位置,區間B的輸送誤差由無端帶23的厚度引起。此外,在無端帶23的連接部以外,也包含由無端帶23的厚度引起的輸送誤差。另外,輸送誤差的量,在使印刷裝置100連續動作的情況下,由于上述的無端帶23的清洗引起的無端帶23的磨損和/或、無端帶23與帶驅動輥25之間的滑動等而變化。
圖5是對作為帶移動單元的帶驅動輥的驅動軸原點進行說明的圖。帶驅動輥25具備驅動軸原點傳感器85。另外,本說明中,將驅動軸原點傳感器85的位置設為帶驅動輥25的基準位置。作為驅動軸原點傳感器85,可以使用例如具備作為驅動軸原點的標記的旋轉編碼器等。驅動軸原點,其位置由于帶驅動輥25的旋轉驅動而移動。此外,以下的說明中,用連結帶驅動輥25的中心與基準位置的線和連結帶驅動輥25的中心與驅動軸原點的線所成的角度θ表示驅動軸原點的位置。
圖6是表示對帶驅動輥引起的輸送誤差進行校正的第1校正表的圖。圖6所示的第1校正表的行的參數中,帶驅動輥25的驅動軸原點的位置用角度θ表示,列的參數中,表示作為預定的移動量的基準移動量Kn。而且,在各參數(角度θ、基準移動量Kn)的交叉位置,表示移動量的校正值α。校正值α能通過使帶驅動輥25以基準移動量Kn的進給量順序驅動(旋轉)、至少使帶驅動輥25旋轉360°從而求出。詳細地說,在帶驅動輥25的驅動軸原點的各位置(各角度θ),在使無端帶23以基準移動量Kn的進給量移動時,將無端帶23實際移動了的實際移動量與基準移動量Kn進行比較從而求出各校正值α。
圖7是對無端帶的帶位相進行說明的圖。本說明中,將帶原點傳感器80的位置設為無端帶23的基準位置。作為無端帶23的原點的標記81,其位置由于帶驅動輥25的旋轉驅動而移動。以下的說明中,作為與基準位置的差,用帶位相D表示作為無端帶23的原點的標記81的位置。
圖8是表示對無端帶的位置引起的輸送誤差進行校正的第2校正表的圖。圖8所示的第2校正表的行的參數中,無端帶23的原點(標記81)的位置用帶位相D表示,列的參數中,表示作為預定的移動量的基準移動量Kn。而且,在各參數(帶位相D、基準移動量Kn)的交叉位置,表示移動量的校正值δ。校正值δ能通過使帶驅動輥25以基準移動量Kn的進給量順序驅動(旋轉)、至少使無端帶23旋轉一圈從而求出。詳細地說,在無端帶23的各原點位置(各帶位相D),在使無端帶23以基準移動量Kn的進給量移動時,將無端帶23實際移動了的實際移動量與基準移動量Kn進行比較從而求出各校正值δ。
此外,校正值α、校正值δ在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前獲取,該第1校正表以及第2校正表存儲于后述的存儲部5。
<印刷裝置的電氣結構>
圖9是表示印刷裝置的電氣結構的電氣框圖。接下來,使用圖9對印刷裝置100的電氣結構進行說明。
控制部1是用于進行對印刷裝置100的控制的控制單元。控制部1構成為包含控制電路4、接口部(I/F)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3和存儲部5。接口部2是用于在計算機和/或數碼相機等處理圖像的外部裝置6與印刷裝置100之間進行數據的發送接收的部件。CPU3是用于進行來自檢測器組7的輸入信號處理和/或印刷裝置100整體的控制的運算處理裝置。檢測器組7包含作為無端帶23的移動量計測單元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無端帶23的帶原點傳感器80、帶驅動輥25的驅動軸原點傳感器85。
存儲部5用于確保存儲CPU3的程序的區域和/或作業區域等,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訪問存儲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電可擦可編程只讀存儲器)等存儲元件。另外,存儲部5作為存儲對無端帶23的輸送誤差進行校正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的校正表存儲單元而起作用。
CPU3通過控制電路4控制下述部件:使無端帶23在輸送方向上移動的帶驅動輥25;使搭載有排出頭42的滑架43在與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動的滑架移動單元41;向記錄介質95排出墨的排出頭42;和報告印刷裝置100的狀態的報告部90以及未圖示的各裝置。
<印刷裝置的印刷動作>
圖10是對印刷裝置的印刷動作進行說明的流程圖。使用圖9以及圖10對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進行說明。
步驟S1中,對無端帶23進行拍攝。CPU3控制作為移動量計測單元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使其對移動前的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進行拍攝并將拍攝數據存儲于存儲部5。
步驟S2中,計算帶驅動輥25的進給量。控制部1(CPU3)參照作為校正表存儲單元的存儲部5而計算作為無端帶23的預定的移動量(基準移動量Kn)的進給量。詳細地說,CPU3接收從帶原點傳感器80以及驅動軸原點傳感器85輸出的信號而計算帶驅動輥25的原點位置(角度θ)以及無端帶23的原點位置(帶位相D)。而且,參照存儲于存儲部5的第1、第2校正表,計算帶驅動輥25的進給量。進給量是將根據角度θ與基準移動量Kn求出的校正值α和根據帶位相D與基準移動量Kn求出的校正值δ加到基準移動量Kn上后的值。此外,步驟S2的工作相當于計算作為帶移動單元的帶驅動輥25的進給量的進給量計算單元。
步驟S3中,驅動帶驅動輥25。控制部1用作為帶移動單元的帶驅動輥25移動無端帶23。控制部1控制帶驅動輥25,以在步驟S2中計算出的進給量驅動帶驅動輥25使其移動無端帶23。由此,載置于無端帶23的記錄介質95在輸送方向上被輸送。
步驟S4中,對無端帶23進行拍攝。CPU3控制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對移動后的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進行拍攝并將拍攝數據存儲于存儲部5。另外,控制部1控制滑架移動單元41以及排出頭42,一邊使滑架43在與記錄介質95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動,一邊使排出頭42向記錄介質95排出墨。
步驟S5中,計算無端帶23的實際移動量。控制部1(CPU3)計算由作為移動量計測單元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計測出的無端帶23的實際移動量。詳細地說,控制部1根據步驟S1以及步驟S4中拍攝并存儲于存儲部5的無端帶23的移動前后的拍攝數據,來計算無端帶23實際移動了的實際移動量。
步驟S6中,判斷無端帶23的輸送誤差是否為預定的值以上。控制部1(CPU3)將步驟S5中計算出的無端帶23的實際移動量與預定的移動量(基準移動量Kn)進行比較,判斷是否產生了存儲于存儲部5的預定的值以上的差異。此外,該步驟中求出的差異成為由于連續的印刷動作而新產生的輸送誤差。在該輸送誤差小于預定的值的情況下(步驟S6:否),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返回到步驟S2,反復進行步驟S2到步驟S6。由此,在記錄介質95上以高印刷品質形成有穩定的圖像。在輸送誤差為預定的值以上的情況下(步驟S6:是),控制部1向報告部90報告警報并將印刷裝置100的動作停止。由此,能防止持續生產由于印刷動作中產生的輸送誤差而使印刷品質下降了的產品。另外,通過該印刷動作,能檢測到在印刷中新產生的輸送誤差。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裝置100,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印刷裝置100作為移動量計測單元而具備對無端帶23的內周面23b進行拍攝的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控制部1能通過將由移動量檢測傳感器70拍攝到的無端帶23的移動前后的拍攝數據進行比較從而計測無端帶23的實際移動量。另外,通過將使無端帶23移動的預定的移動量(基準移動量Kn)與無端帶23的實際移動量進行比較,從而能檢測到在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中新產生的輸送誤差。進而,控制部1,在印刷動作中輸送誤差變為預定的值以上的情況下,向報告部90報告警報而將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停止,所以能防止持續印刷印刷品質下降了的圖像。因此,能提供圖像品質高且穩定的印刷裝置100。
(實施方式2)
圖11是對實施方式2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印刷動作進行說明的流程圖。使用圖9以及圖11對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進行說明。此外,圖11所示的流程圖內,步驟S11到步驟S15是與實施方式1的圖10所示的流程圖的步驟S1到步驟S5相同的動作,所以省略對其的說明。
步驟S16中,生成校正數據。CPU3將步驟S15中計算出的實際移動量與基準移動量Kn進行比較而計算出新產生的輸送誤差,基于該輸送誤差生成校正值α以及校正值δ的至少一方的校正值,并將其作為新的校正數據(校正值α以及/或者校正值δ)蓄積于存儲部5。
步驟S17中,判斷是否將無端帶23移動了1周以上。在無端帶23的合計移動量小于1周的情況下(步驟S17:否),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返回到步驟S12,反復進行步驟S12到步驟S17。在無端帶23的合計移動量為1周以上的情況下(步驟S17:是),進入到步驟S18。此外,在無端帶23的移動量為1周以上的情況下,步驟S16中利用新生成的校正數據新生成了無端帶23的1周量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
步驟S18中,判斷無端帶23的輸送誤差是否為預定的值以上。控制部1(CPU3)將步驟S15中計算出的無端帶23的實際移動量與預定的移動量(基準移動量Kn)進行比較,判斷是否產生了存儲于存儲部5的預定的值以上的差異(輸送誤差)。在輸送誤差小于預定的值的情況下(步驟S18:否),印刷裝置100的印刷動作返回到步驟S12,反復進行步驟S12到步驟S18。在輸送誤差為預定的值以上的情況下(步驟S18:是),進入到步驟S19。
步驟S19中,更新校正表。控制部1將此前參照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置換為蓄積步驟S16中生成的校正數據而新生成的校正表。而且,印刷裝置100到印刷動作中止為止,反復進行步驟S12到步驟S19。由此,能不使印刷品質下降地持續在記錄介質95上印刷圖像。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裝置100,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印刷裝置100蓄積反映了在印刷動作中新產生的輸送誤差的校正數據而生成新的校正表(第1、第2校正表)。控制部1在印刷動作中輸送誤差為預定的值以上的情況下,將此前參照的校正表更新為新生成的校正表,所以能持續進行圖像品質高且穩定的印刷。
此外,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能對上述的實施方式施加各種變更和/或改良等。以下敘述變形例。
(變形例)
圖12是表示變形例所涉及的印刷裝置的概略整體結構的示意圖。
上述實施方式1以及實施方式2中,對在無端帶23設有粘接層29、作為記錄介質95使用布帛的方式進行了說明,但并不限定于該結構。
以下,對變形例所涉及的印刷裝置200進行說明。此外,對于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結構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重復的說明。
無端帶123是將帶狀的帶的兩端部連接而形成為無接頭狀的,掛于帶旋轉輥24以及帶驅動輥25。無端帶123以作用有預定的張力的狀態被保持,使得帶旋轉輥24與帶驅動輥25之間的部分相對于地板面99平行。無端帶123由具有撓性的材料制成。
在隔著無端帶123與印刷部40相對的位置,設有在輸送方向(X軸方向)上延伸的壓紙滾筒165。壓紙滾筒165含有未圖示的電極。另外,在壓紙滾筒165的上游端,具備將從輸送輥22輸送來并與無端帶123重合的記錄介質195按到無端帶123上的夾持輥160。若壓紙滾筒165所含的電極被施加電壓,則記錄介質195由于靜電力而被吸附于無端帶123,在輸送方向上被輸送。由此,能用無端帶123輸送紙等記錄介質195。
通過將實施方式1以及實施方式2所示的印刷動作應用于印刷裝置200,從而能得到同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