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噴墨打印機用的打印機供墨系統。
背景技術:
如圖1 所示,方向X 為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裝入打印機的安裝方向。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具有殼體110,殼體110 具有頂壁101、底壁102、前壁103。前壁103 下部設有出墨口121,上部設有第一遮擋部122,中部的外側設有第二遮擋部123。第二遮擋部123 和前壁103 之間設有透光部124,前壁103 中部的內側設有透光區125。第一遮擋部122 用于檢測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是否安裝到位。第二遮擋部123 沿方向X 的厚度用于判斷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的類型,如顏色或容量類型。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墨腔中的浮子130 可繞轉軸131 轉動,浮球133 隨著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內的墨水水位浮動而驅動浮子130 轉動。當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內墨水充足時,浮子130 的擋光板132 位于透光區125 的下方,不遮擋打印機的光信號;當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內墨水不足時,浮子130 的擋光板132 位于透光區125內,遮擋了打印機的光信號。打印機檢測到光信號未被擋光板132 遮擋時,認定打印機供墨系統100 的墨水余量不足,禁止繼續打印。
上述打印機供墨系統的缺點是結構復雜,且浮子占據墨腔中的大量空間,降低了打印機供墨系統墨水容量。此外,透光區125 由成本較高的透光材料制成且與殼體無縫連接以實現透光和儲墨的功能,為保證透光率,防止光線因散射或折射而過度衰弱,透光區的表面加工精度要求極高,加工難度大,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較簡單,墨水容量較高,殼體易于加工的打印機供墨系統。
為實現所述目的,本發明的打印機供墨系統包括具有前壁、頂壁和底壁的殼體,設置在前壁的下部的出墨口,設置在前壁的上部的第一遮擋部,設置在前壁的中部的外側的第二遮擋部,位于第二遮擋部和前壁之間的透光部,設置在殼體上并位于前壁的中部的內側的第三遮擋部,設置在殼體的外表面上的芯片。其中,芯片包括存儲有墨水余量信息的存儲器及用于與打印機主板進行通訊的通訊部。
由以上方案可見,由于采用第三遮擋部取代了透光區,并通過打印機主板的通訊接口與芯片的通訊部建立通訊連接,打印機即可讀取芯片的存儲器上存儲的墨水余量信息,當打印完畢后,打印機把扣除消耗墨量后的新的墨水余量信息寫入芯片的存儲器。這樣便能實現墨水余量檢測,無需在打印機供墨系統內設置浮子,也無需在殼體上設置透光區,也即打印機供墨系統殼體無需使用透光材料,打印機供墨系統的各個遮擋部與殼體可由廉價的不透明材料一體成型,降低了打印機供墨系統成型的用料要求和加工工藝要求,簡化打印機供墨系統結構,提高打印機供墨系統的墨水容量,提高了打印機供墨系統結構設計的靈活性,降低生產成本。
進一步的方案是,芯片設置在頂壁上。這樣可以防止芯片被泄漏的墨水污染。
更進一步的方案是,通訊部為電觸點,位于芯片背對打印機供墨系統的一側。結構簡單成本
低。
附圖說明
圖1 是現有打印機供墨系統示意圖;
圖2 是本發明打印機供墨系統的主視圖;
圖3 是圖2 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2 所示,方向X 為打印機供墨系統200 裝入打印機的安裝方向。打印機供墨系統200 具有殼體210,殼體210 具有頂壁201、底壁202、前壁203。前壁203 下部的外側設有出墨口221,上部的外側設有第一遮擋部222,中部的外側設有第二遮擋部223。第二遮擋部223 和前壁203 之間設有透光部224,前壁203 中部的內側設有第三遮擋部225。第一遮擋部222 用于檢測打印機供墨系統200 是否安裝到位。第二遮擋部223 沿方向X 的厚度用于判斷打印機供墨系統200 的類型,如顏色或容量類型。當打印機供墨系統200 安裝到打印機內時,打印機的用于檢測墨水余量的光信號在墨水整個消耗過程中都被第三遮擋部225 遮擋。
如圖3 所示,芯片230 設置在殼體210 的外表面且位于頂壁201 上,芯片230 具有存儲有墨水余量信息的存儲器(圖中未示出)及電觸點231。其中,電觸點231 位于芯片230背對打印機供墨系統200 的一側,作為用于與打印機主板進行通訊的通訊部。
打印機供墨系統200 裝入打印機后,打印機主板的通訊接口與芯片230 的通訊部建立通訊連
接,打印機讀取芯片230 的存儲器內的墨水余量信息,若余量信息低于打印機內設定的下限閾值,打印機提示更換新打印機供墨系統,若余量信息高于打印機內設定的下限閾值,則允許打印。當打印完畢后,打印機把扣除消耗墨量后的新的墨水余量信息寫入芯片230 的存儲器。
通訊部為電觸點時,打印機主板的通信接口也為電觸點。但是本發明的通訊部不
限于電觸點,還可以是射頻線圈,此時打印機主板的通信接口也為射頻線圈。
本發明的各個遮擋部對打印機的光發射部發出的光的“遮擋”不限于把光信號阻斷,還可以是通過折射或反射的方式使得打印機的光發射部發出的光偏離原來的路徑而不能到達相應的光接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