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設及一種細紗機上的大牽伸紡紗工藝,特別是棉紡=羅拉雙皮圈細紗機牽 伸系統的大牽伸紡紗工藝。
【背景技術】
[0002] 現代紡紗裝備應用的工藝發展方向,是在提高和穩定各工序品質的基礎上,提高 各工序產量,W提升生產效率,減少裝備配置,實現投資和運行成本的雙降。提高各工序產 量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生產速度,即紡紗裝備的羅拉、錠子等速度,運主要受制于 硬件狀態,并且速度的提高,對品質是一個敏感因子;二是提高半制品定量,運就需要工藝 技術的突破。半制品定量對下一個工序的質量,是一個敏感因子。因此各工序半制品定量 工藝的決定權,是在下一個工序。運樣對紡紗流程來說,通過定量來提升半制品產能,主要 取決于細紗牽伸工藝。只有細紗大牽伸工藝,才能實現粗紗乃至前紡各工序定量的提升,細 紗大牽伸是紡紗工藝高效化的必然。
[0003] 細紗大牽伸的發展方向早已形成業界共識,并且經過了行業同人的艱辛努力。十 年前,申請號為200510029605. 4名稱為一種環錠紡紗工藝方法的申請公開了一種高效紡 紗工藝,此后國內棉紡行業出現了現代紡紗設備的高效工藝創新應用,其W前紡重定量,細 紗大牽伸為主要工藝特征,結合軟硬件配置,在大幅度提高紡紗工藝牽伸倍數的同時,改善 紗線品質。高效工藝創造性地在細紗牽伸區設置控制元件,采用優勢特征的外摩擦力場布 置,并系統性地完善各項工藝配置,實現50-80倍大倍率牽伸狀態下的優質紡紗,使行業內 對紡紗工藝與紡紗效益關系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0004] 細紗機牽伸工藝在紡紗流程中,是對成紗品質敏感度最高的因素。并且喂入定量 越重,細紗牽伸倍數越大,牽伸工藝對品質的影響越大,對牽伸工藝配置的要求越高,運就 給細紗大牽伸工藝的實施帶來難度。 陽0化]為了適應線密度為1000 tex左右重定量粗紗在細紗牽伸過程中工藝上對纖維和 須條的有效控制,細紗牽伸中都采用重加壓、緊隔距、強控制的紡紗工藝,在2012年出版的 "現代棉紡牽伸的理論與實踐"(該書也是近代唯一有關紡紗牽伸理論的權威專著)一書中 針對現代細紗牽伸裝置的工藝和結構特點時指出,現代細紗牽伸裝置采用=羅拉雙皮圈雙 區大牽伸機構,貫徹"重加壓、強控制"的工藝原則,加壓機構要能滿足"重加壓工藝"(p6), 該書在第五章中闡述了大牽伸工藝的特征(Pl21),包括重加壓工藝:前羅拉100~205N/雙 錠(pl32),針對大牽伸適用的V型VC型牽伸機構,中后羅拉加壓140~180N/雙錠(pl58); 粗紗搶系數106~118 (pl58);后區牽伸倍數1.28~1.60倍(pl58),后區握持距40~60mm (pl58),前區握持距 36~43mm(pl67)。
[0006] 上述大牽伸工藝的系統設置中,通過采用前中后錯口的重加壓工藝:前X中X后 (120~200x100~180x100~180)N/雙錠,前后區緊隔距工藝:前X后(36~43x40~60),較小粗 紗搶系數工藝:1〇6~118,和較大后區牽伸倍數工藝:1. 28~1. 60倍,實施對牽伸須條中纖維 的強控制和強握持,實現對大牽伸狀態下重定量須條的高質量牽伸。
[0007] 可見現有細紗工藝技術中,也仍然局限于將一些工藝參數限制在傳統常用的范圍 內,如粗紗搶系數、后區握持距、前區握持距、后區牽伸倍數、上羅拉直徑和上羅拉寬度等 等,并且強調大牽伸要貫徹"重加壓、緊隔距、強控制"原則(工藝參數匯總見表1表2)。受 制于工藝認識程度、試驗條件及試驗難度等影響,很少有進行工藝突破的例證。行業內相關 的教科書、專業手冊和試驗報告與論文等,都未見運些工藝因子突破權威制約的記載。
[0008] 對于牽伸區纖維運動控制一內外摩擦力應用方面,除了在小范圍應用粗紗搶系數 (106~118)產生的內摩擦力外,所謂的摩擦力場設置,主要是針對羅拉握持錯口、上下皮圈 銷、前后區曲線牽伸通道,W及附加控制元件巧日前、后區控制棒)等外摩擦力控制元件進行 設置,而未見突破性采用大搶系數增強須條內摩擦力的方法用于大牽伸工藝。
[0009] 現有大牽伸工藝W外摩擦力場控制牽伸區須條運動的方法,具有一些目前技術條 件下難W克服的弊端,如重加壓、緊隔距、強控制、較小粗紗搶系數、較大后區牽伸等工藝配 置帶來的控制力不穩定、牽伸力相對于控制力處于臨界狀態、較大后區牽伸超出彈性整理 牽伸后的解搶效應、前區低搶須條易于發散、控制元件使須條趨于扁平化、重加壓使皮漉易 于變形磨損、牽伸驅動功耗增大、中羅拉易于發生扭振、牽伸專件器材磨損加劇壽命縮短等 等。
[0010] 反映在成紗品質方面主要有:成紗毛羽較高、強力稍低;錠間一致性惡化,線密度 CVb增大;頻發性疵點好轉,偶發性疵點惡化,布面效果不理想等等。
[0011]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
[0012]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有效克服上述大牽 伸工藝的弊端,在粗紗大搶系數、細紗前區大握持距、細紗后區大握持距和小后區牽伸倍數 工藝應用方面,突破傳統紡紗工藝和現有大牽伸紡紗工藝對工藝參數的束縛,巧妙運用粗 紗大搶系數產生大內摩擦力在牽伸中對須條牽伸力和纖維控制力的增強。相比于外摩擦力 場的作用,粗紗大搶系數產生的大內摩擦力對牽伸過程的作用力更為有效、均衡和穩定。
[0013]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適于粗紗重定量、細 紗大牽伸紡紗工藝,一根或一根W上粗紗平行喂入細紗機的牽伸系統,適紡細紗線密度 6-60tex,喂入粗紗定量600-1200tex,W平行狀態被牽伸,細紗機總牽伸倍數20-120倍,經 牽伸加搶后卷繞到紗管上成紗;對于棉型短纖維紡紗,粗紗公制搶系數為100-160,細紗前 區大握持距為45-50毫米,細紗后區大握持距為65-75毫米和小后區牽伸倍數為1. 10-1. 18 倍。
[0014] 所述細紗機的牽伸系統由前、中、后羅拉和對應的上羅拉構成,中上下羅拉上設置 皮圈。
[0015] 現有細紗大牽伸紡紗工藝與本發明細紗大牽伸紡紗工藝主要參數(棉型短纖維紡 紗,包括純棉纖維和棉型化纖及其混紡紗)對比數據見表1。
[0016] 表1:
在上述工藝條件下,細紗機其它牽伸工藝參數也進行了突破性設置,其中,前上羅拉直 徑為31-36mm、寬度為18-22mm和加壓為70-100N/雙錠;中上羅拉直徑為29. 5-30. 5mm、加 壓為80-100N/雙錠;上皮圈或/和下皮圈寬度20-24mm;后上羅拉加壓為70-90N/雙錠工 藝參數的范圍。
[0017] 粗紗大搶系數、細紗后區大握持距、細紗前區大握持距和細紗小后區牽伸倍數的 結合,可W稱之為新型大一小"細紗大牽伸工藝。同時輔W前上羅拉大直徑窄寬度和輕 加壓、中上羅拉采用大直徑膠漉和輕加壓、上下皮圈窄寬度、后上羅拉輕加壓等系統性的配 套工藝,使在加壓減輕50%W上時,仍能保持良好的錯口握持力和皮圈系統驅動力。整個牽 伸系統成為"輕加壓、大隔距、柔控制"的大牽伸紡紗工藝。
[0018] 采用本發明的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使整個牽伸系統性能,因工藝參數的合理 配置優化,適紡線密度范圍更寬、粗紗定量更大、細紗總牽伸倍數更大,無論是紡紗的短周 期效應,還是運行的長周期效應,無論是顯性的運行維護成本,還是隱性的管理成本,都顯 示出顯著的優勢效應。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為了加深對本發明的理解,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W下實施例僅用于解釋 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的限定。
[0020] 實施例1,紡制長絨棉純棉精梳紗: 本發明的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適于粗紗重定量、細紗大牽伸紡紗工藝,一根粗紗喂 入細紗機的牽伸系統,紡制細紗線密度化ex,喂入粗紗定量60化ex,經牽伸加搶后卷繞到 紗管上成紗;粗紗公制搶系數為140,細紗前區大握持距為46毫米,細紗后區大握持距為70 毫米和小后區牽伸倍數為1. 10倍。
[0021] 本發明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在粗紗大搶系數、細紗前后區大握持距和小后區 牽伸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突破的工藝配置。在上述工藝條件下,細紗機其它牽伸工藝參數也 進行了突破性設置,前上羅拉直徑為36mm、寬度為18mm和加壓為80N/雙錠;中上羅拉膠漉 直徑為30mm、加壓為80N/雙錠;上皮圈或/和下皮圈寬度20mm;后上羅拉加壓為75N/雙 錠。
[0022] 實施例2,紡制細絨棉純棉普梳紗: 本發明的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適于粗紗重定量、細紗大牽伸紡紗工藝,一根粗紗喂 入細紗機的牽伸系統,紡制細紗線密度59.Itex,喂入粗紗定量1200tex,經牽伸加搶后卷 繞到紗管上成紗;粗紗公制搶系數為160,細紗前區大握持距為45毫米,細紗后區大握持距 為65毫米和小后區牽伸倍數為1. 12倍。
[0023] 本發明細紗機大牽伸紡紗工藝,在粗紗大搶系數、細紗前后區大握持距和小后區 牽伸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突破的工藝配置。在上述工藝條件下,細紗機其它牽伸工藝參數也 進行了突破性設置,前上羅拉直徑為34mm、寬度為20mm和加壓為85N/雙錠;中上羅拉膠漉 直徑為29. 5mm、加壓為IOON/雙錠;上皮圈或/和下皮圈寬度20mm;后上羅拉加壓為90N/ 雙錠。
[0024] 實施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