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制造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薄片制造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如下內容,即,在用于干法形成由兩片無紡布所形成的布料的裝置中,在輸送線路的外殼內設置有抽吸箱。
[0003]由于在薄片成形時成為薄片的原料的料片的頂端部被形成得較薄,因此難以對料片的頂端進行抽吸而進行剝離。此外,由于在對料片的頂端進行抽吸時,會對不存在料片的空間進行抽吸,從而存在無法抽吸料片的頂端的情況。
[0004]專利文獻1:日本特表2006 - 525435號公報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課題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發明,并且能夠作為以下的方式或者應用例而實現。
[0006](I)本發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一個方式包括:堆積部,其將至少包含纖維的料片堆積在第一輸送帶上;第一輸送部,其使所述第一輸送帶繞圈旋轉從而輸送所述料片;第二輸送部,其在與所述料片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輸送部分離,并且以一部分在所述料片的輸送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第一輸送部向下游側錯開的方式而被配置,在向所述料片從所述第一輸送帶離開的方向抽吸所述料片的同時輸送所述料片,所述薄片制造裝置使用所述料片來形成薄片,所述第二輸送部具有:抽吸部,其產生抽吸力;第二輸送帶,其繞圈旋轉;抽吸室,其位于繞圈旋轉的所述第二輸送帶的內側并通過所述抽吸部而對內部空間進行抽吸從而將所述料片吸附在所述第二輸送帶上,所述抽吸室的一部分與所述第一輸送帶對置。
[0007]在此種薄片制造裝置中,由于在與對料片進行堆積并進行輸送的第一輸送帶對置的位置上配置有對料片進行抽吸的抽吸室,因此能夠易于將第一輸送帶上的料片的頂端部吸附在第二輸送帶上。
[0008](2)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料片的輸送方向上與所述第一輸送部相比靠下游側,在與所述第二輸送部的對所述料片進行抽吸的面對置并分離且所述抽吸力所及的位置處,并且在從所述面分離大于所述料片的厚度的位置處,具有輔助部件。
[0009]在此種薄片制造裝置中,通過在與第一輸送部相比靠下游側,在第二輸送部的抽吸力所及的位置處設置輔助部件,從而設置有該輔助部件的區間內的吸氣量減少,并且在與抽吸室對置的區間內的施加于第一輸送帶上的料片的靜壓上升,因此能夠易于將第一輸送帶上的料片的頂端部吸附在第二輸送帶上。
[0010](3)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輔助部件在沿著所述料片的表面而與所述料片的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大于所述抽吸室。
[0011]在此種薄片制造裝置中,由于設置有輔助部件的區間內的吸氣量的減少量增大,因此能夠易于將第一輸送帶上的料片的頂端部吸附在第二輸送帶上。此外,即使在料片的輸送中裝置停止從而抽吸力消失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輔助部件而接住從第二輸送帶上剝離的料片。
[0012](4)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抽吸室在與所述第一輸送部對置的面上具有多個孔,在所述孔中,所述料片的輸送方向上的上游側的孔的大小與下游側的孔的大小相比較大。
[0013]在此種薄片制造裝置中,通過在抽吸室的與第一輸送部對置的面上設置多個孔并將上游側的孔的大小設定為與下游側的孔的大小相比較大,從而下游側的吸氣量減少,并且施加于上游側的第一輸送帶上的料片的靜壓上升,因此能夠易于將第一輸送帶上的料片的頂端部吸附在第二輸送帶上。
[0014](5)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抽吸室在所述料片的輸送方向上被劃分為多個抽吸區域,所述抽吸區域能夠單獨地對抽吸進行控制,在開始輸送所述料片時,在所述料片的輸送方向上更靠上游側的抽吸區域與更靠下游側的抽吸區域相比先開始進行抽吸。
[0015]在此種薄片制造裝置中,通過將抽吸室劃分為多個抽吸區域,并以在開始輸送料片時先對上游側的抽吸區域開始抽吸的方式來實施控制,從而能夠可靠將開始輸送料片時的料片的頂端部吸附在第二輸送帶上。
[0016](6)在本發明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多個所述抽吸部分別與所述多個抽吸區域連接,在開始輸送所述料片時,對應于在所述料片的輸送方向上更靠上游側的抽吸區域的所述抽吸部與對應于更靠下游側的抽吸區域的所述抽吸部相比先開始進行抽吸。
[0017]在此種薄片制造裝置中,通過將多個抽吸部與多個抽吸區域分別連接,并以在開始輸送料片時對應于上游側的抽吸區域的抽吸部先開始抽吸的方式來實施控制,從而能夠可靠地將開始輸送料片時的料片的頂端部吸附在第二輸送帶上。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的圖。
[0019]圖2為模式化地表示第二輸送部的立體圖。
[0020]圖3為模式化地表不第一輸送部與第二輸送部的圖。
[0021]圖4為模式化地表不第一輸送部與第二輸送部的圖。
[0022]圖5為模式化地表示整流板的圖。
[0023]圖6為模式化地表不第一輸送部與第二輸送部的圖。
[0024]圖7為模式化地表示第二輸送部的立體圖。
[0025]圖8為模式化地表示第二輸送部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使用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并且,以下所說明的實施方式并不是對權利要求書所記載的本發明的內容進行不當限定的方式。此外,在下文中所說明的全部結構并不一定都是本發明的必要結構要件。
[0027]1.結構
[0028]圖1為模式化地表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薄片制造裝置100的圖。如圖1所示,薄片制造裝置100包括粗碎部10、解纖部20、分級部63、混合部30、拆解部70、堆積部75、第一輸送部79、第二輸送部40、加壓部50、加熱部52、切斷部90。
[0029]粗碎部10在空氣中對紙漿薄片或所投入的紙(例如A4尺寸的廢紙)等原料進行裁斷(粗碎)而使之成為細片。雖然細片的形狀或大小并未被特別限定,但是為例如幾cm的方形的細片。在圖示的例中,粗碎部10具有粗碎刃11,并能夠通過粗碎刃11而將所投入的原料裁斷。也可以在粗碎部10中設置用于連續地投入原料的自動投入部(未圖示)。
[0030]通過粗碎部10而被裁斷的細片在由漏斗15接收后,經由管81而被輸送至解纖部20。管81與解纖部20的導入口 21連通。
[0031]解纖部20對細片(被解纖物)進行解纖處理。解纖部20通過對細片進行解纖處理從而生成被解開為纖維狀的纖維。
[0032]在此,“解纖處理”是指,將由多個纖維粘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細片解開成一根一根的纖維的處理。將通過了解纖部20的物質稱為“解纖物”。在“解纖物”中,除了被解開的纖維之外,有時還會包括在解開纖維時從纖維中分離出的樹脂(用于使多個纖維彼此粘合的樹脂)顆粒、油墨、碳粉、防滲劑等油墨顆粒的情況。在此后的記載中,“解纖物”為通過了解纖部20的物質中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混雜有在通過了解纖部20之后所添加的物質。
[0033]解纖部20使附著在細片上的樹脂顆粒或油墨、碳粉、防滲劑等油墨顆粒從纖維中分離。樹脂顆粒以及油墨顆粒與解纖物同時從排出口 22被排出。解纖部20通過旋轉刃而對從導入口 21被導入的細片進行解纖處理。解纖部20在空氣中利用干法而進行解纖。
[0034]優選為,解纖部20具有產生氣流的機構。在該情況下,解纖部20能夠通過自身產生的氣流而從導入口 21對細片與氣流一齊進行抽吸,并進行解纖處理,且向排出口 22進行輸送。從排出口 22被排出的解纖物經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