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絲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及紡粘法側吹風裝置。
背景技術:
紡絲過程中,高聚物熔體以一定的流量從噴絲板孔噴出,在噴絲板與卷繞裝置之間被拉伸至需要的纖度并充分冷卻固化,其中的冷卻固化裝置即為紡絲側吹風裝置。側吹風裝置要對絲束進行冷卻吹風,要求冷卻對每一根絲條都具有均勻性,冷卻長度對絲條的擾動要盡量小。因此要求在一定的長度內,對每根單絲均能進行均勻性冷卻,這對正常生產和絲的質量有重大影響。目前常用的側吹風裝置有兩種,一種是雙側側吹風裝置,一種是單側側吹風裝置。其中雙側側吹風裝置由于紡絲箱體下面的兩側均有一個側吹風窗,當絲束從噴絲板出來以后兩側都能受到冷卻吹風,可以有效解決絲束兩側受冷不均的問題;但是雙側側吹風存在占地空間較大,設計復雜的缺陷,會大大增加企業的成本。單側側吹風裝置由于具有占用空間較少、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等優勢越來越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紡絲原液從噴絲板處噴出時,不宜受風過大,因為如果過冷就會導致初生纖維結晶度過長,其對絲束的擾動也會增加,這都會導致斷頭增加,進而會造成掛絲等現象影響產品質量,所以側吹風裝置的風量分布一般都是從上到下依次增大,但是上側風量較小時,單側側吹風裝置就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既絲束內外兩側受冷不均勻,導致紡出纖維的條干不勻增加,性能差異較大,影響產品的性能。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急需提供一種新的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及紡粘法側吹風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的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及紡粘法側吹風裝置,通過導流板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噴絲板噴出來的絲束受冷熱不均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包括設置于側吹風裝置的風窗外側的固定板和設置于該固定板上的導流板,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通風孔;所述固定板的左端面與所述導流板的下端面間的夾角為鈍角。
進一步地,所述導流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側邊與所述固定板間的距離為10mm-30mm。
進一步地,所述導流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側邊為弧形。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導流板一體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厚度為1.2mm-2.0mm。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左端面與所述導流板的下端面間的夾角為110°-150°。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的高度為15mm-25mm。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上均勻布設有多個所述通風孔,各所述通風孔的直徑為0.8mm-1.2mm。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紡粘法側吹風冷卻裝置,包括風窗,所述風窗上設置有一個如上任一所述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紡粘法側吹風冷卻裝置,包括風窗,所述風窗上并排設置有多個如上任一所述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進步:
1、本實用新型采用包括設置于側吹風裝置的風窗外側的所述固定板和設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所述導流板,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所述通風孔;所述固定板的左端面與所述導流板的下端面間的夾角為鈍角的設計;將本實用新型安裝于側吹風裝置的風窗上,能夠使吹到所述導流板上的風順著導流板的方向向斜上方吹去,對絲束進行冷卻;有效解決了單側側吹風裝置絲束受冷不均問題,降低了其條干不勻和性能不勻的現象。
2、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導流板一體設置的設計;增加了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導流板間連接的牢固性、穩定性。
3、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固定板上均勻布設有多個所述通風孔,各所述通風孔的直徑為0.8mm-1.2mm的設計;所述通風孔的直徑與側吹風裝置的風窗上的各出風孔的尺寸相同,使冷卻風可以從各出風孔上吹出,減小所述固定板對側吹風裝置吹出風的影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中所述紡粘法側吹風冷卻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中所述紡粘法側吹風冷卻裝置用氣流分散片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中所述紡粘法側吹風冷卻裝置用氣流分散片的右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中所述紡紡粘法側吹風冷卻裝置用氣流分散片的主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中所述紡粘法側吹風冷卻裝置用氣流分散片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參見圖1、圖2、圖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包括設置于側吹風裝置的風窗11外側的固定板2和設置于該固定板上的導流板1,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通風孔201;所述固定板的左端面與所述導流板的下端面間的夾角為鈍角。
本實用新型采用包括設置于側吹風裝置的風窗外側的所述固定板和設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所述導流板,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所述通風孔;所述固定板的左端面與所述導流板的下端面間的夾角為鈍角的設計;將本實用新型安裝于側吹風裝置的風窗上,能夠使吹到所述導流板上的風順著導流板的方向向斜上方吹去,對絲束進行冷卻;有效解決了單側側吹風裝置絲束受冷不均問題,降低了其條干不勻和性能不勻的現象。
本實施例中,所述導流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側邊與所述固定板間的距離為10mm-40mm,優選的所述導流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側邊與所述固定板間的距離為10mm-30mm,進一步優選的所述導流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側邊與所述固定板間的距離為30mm;本實施例中所述導流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側邊與所述固定板間的距離可由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所述側吹風裝置的風力大小及所述紡絲纖維束需進行冷卻的時間及力度進行確定,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參見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導流板遠離所述固定板的側邊102為弧形。
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的厚度為1.2mm,所述導流板的厚度為1.2mm;所述固定板的高度為15mm。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的高度根據所述導流板的尺寸、厚度和材質確定,以可以將所述導流板固定于所述導流板上為宜,所述導流板的尺寸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任意確定,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參見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紡粘法側吹風裝置,包括風窗11,所述風窗上并排設置有兩個如上所述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所述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對應于紡絲裝置吐出的絲束12設置。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中的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是在實施例一基礎上的改進,實施例一中公開的技術內容不重復描述,實施例一公開的內容也屬于本實施例公開的內容。
參見圖4、圖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包括導流板3和設置于該導流板側邊的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設置于側吹風裝置的風窗上,所述導流板對應于紡絲纖維束設置;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所述通風孔401;所述固定板的左端面與所述導流板的下端面間的夾角為110°-150°,優選的所述固定板的左端面與所述導流板的下端面間的夾角為111°。
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的高度為25mm。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導流板一體設置,所述固定板的厚度為0.8mm。
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導流板一體設置的設計;增加了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導流板間連接的牢固性、穩定性。
參見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上均勻布設有多個所述通風孔,各所述通風孔的直徑為0.8mm-1.2mm。所述通風孔的直徑對應于所述側吹風裝置的風窗上的出風孔的尺寸設置,此處不再過多贅述。
本實用新型采用所述固定板上均勻布設有多個所述通風孔,各所述通風孔的直徑為0.8mm-1.2mm的設計;所述通風孔的直徑與側吹風裝置的風窗上的各出風孔的尺寸相同,使冷卻風可以從各出風孔上吹出,減小所述固定板對側吹風裝置吹出風的影響。
本實施例提供的紡粘法側吹風裝置,包括風窗,所述風窗上設置有一個如上所述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所述紡粘法側吹風裝置用氣流分散片對應于紡絲裝置吐出的所述絲束設置。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