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包芯紗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包包芯紗。
背景技術:
包芯紗又稱復合紗或包覆紗,它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纖維組合而成的一種新型紗線。最初的包芯紗是以棉纖維為皮、滌綸短纖紗為芯開發的短纖維與短纖維包芯紗。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紡織、服裝業的飛速發展,消費群體對高檔、品牌追求的不斷擴大,市場對高強包芯縫紉線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而且對其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提高紗線的抗變形、耐縮水等性能,現有技術中已有采用玻璃長絲/金屬絲/玄武巖長絲等硬質長絲作為芯紗,但是這些硬質長絲在作為芯紗外包短纖維時,易出現芯紗斷裂或者外露的情況,從而影響最終產品的強度和舒適度,以及由不舒適帶來的使用壽命減少和引起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硬質長絲作為芯紗容易出現斷裂或外露的情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雙包包芯紗。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雙包包芯紗,雙包包芯紗,包括經ISO2062方法測定斷裂伸長小于50%的硬質芯紗和包覆硬質芯紗的雙層結構,所述雙層結構分為內包層和外包層,內包層包芯在硬質芯紗上,外包層包芯在內包層上,所述內包層和外包層相對于硬質芯紗的包芯方向相同或相反。由于硬質芯紗外包一層短纖維時,易出現芯紗斷裂或者外露的情況,因此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硬質芯紗外進行雙層包芯,更好的避免硬質長絲容易出現斷裂或外露的情況。
根據不同面料的需要,所述硬質芯紗采用玻璃長絲、金屬絲、玄武巖長絲中的一種或幾種。
根據不同面料的需要,所述內包層和外包層均采用純紡或混紡的短纖維。
根據不同面料的需要,所述短纖維為芳綸短纖維、聚乙烯短纖維或滌綸短纖維。
所述硬質芯紗捻度范圍為0-100捻/英尺。
所述內包層和外包層的短纖維的捻度范圍2-100捻/英尺。
一種上述的雙包包芯紗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驟:
1)位于第一紗錠上的硬質芯紗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一前羅拉;
2)位于第二紗錠上的短纖維通過第一后羅拉進入第一前羅拉;
步驟1)和2)的紗線同時第一前羅拉;
3)進入第一前羅拉后的硬質芯紗和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所述短纖維在硬質芯紗外形成內包層;
4)將步驟3)中的到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作為芯紗繞于第三紗錠上,所述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二前羅拉;
5)位于第四紗錠上的短纖維通過第二后羅拉進入第二前羅拉;
步驟4)和5)的紗線同時第二前羅拉;
6)進入第二前羅拉后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和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所述短纖維在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外形成外包層,最終得到雙包包芯紗。
步驟3)和步驟6)中的捻向相同或相反,捻向為S向或Z向。
本實用新型的雙包包芯紗有效的改善了外層纖維對硬質芯紗的包裹,避免了芯紗的斷裂和外露,從而帶來更佳的性能穩定性和使用的舒適感。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制造方法所使用的生產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中:1、硬質芯紗,2、內包層,3、外包層,4、第一紗錠,5、第二紗錠,6、第一前羅拉,7、第一后羅拉,8、第二前羅拉,9、第四紗錠,11、第三紗錠,12、第五紗錠。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實施例一
如圖1、3、4所示,一種雙包包芯紗,包括經ISO2062方法測定斷裂伸長小于50%的硬質芯紗1和包覆硬質芯紗1的雙層結構,雙層結構分為內包層2和外包層3,內包層2包芯在硬質芯紗1上,外包層3包芯在內包層2上,內包層2和外包層3相對于硬質芯紗1的包芯方向相同。
硬質芯紗1采用22tex的玻璃長絲,捻度為50捻/英尺。內包層2采用1.5D芳綸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通過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環錠紡的方式,從纖維轉化成細紗,包芯在22tex的玻璃長絲外,形成內包層2,內包層2細紗的捻度為60捻/英尺,再在內包層2外包芯上述芳綸短纖維轉化的細紗,形成外包層3,外包層3細紗的捻度為65捻/英尺。
上述的雙包包芯紗的制作方法,具有如下步驟:
1)位于第一紗錠4上的玻璃長絲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一前羅拉6;
2)位于第二紗錠5上的芳綸短纖維通過第一后羅拉7進入第一前羅拉6;
步驟1)和2)的紗線同時第一前羅拉6;
3)進入第一前羅拉6后的玻璃長絲和芳綸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芳綸短纖維在玻璃長絲外形成內包層2;
4)將步驟3)中的到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作為芯紗繞于第三紗錠11上,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二前羅拉8;
5)位于第四紗錠9上的芳綸短纖維通過第二后羅拉10進入第二前羅拉8;
步驟4)和5)的紗線同時第二前羅拉8;
6)進入第二前羅拉8后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和芳綸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芳綸短纖維在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外形成外包層3,最終在第五紗錠12得到雙包包芯紗。
實施例二
如圖2、4所示,一種雙包包芯紗,包括經ISO2062方法測定斷裂伸長小于50%的硬質芯紗1和包覆硬質芯紗1的雙層結構,雙層結構分為內包層2和外包層3,內包層2包芯在硬質芯紗1上,外包層3包芯在內包層2上,內包層2和外包層3相對于硬質芯紗1的包芯方向相反。包芯方向相反效果優于實施例一。
硬質芯紗1采用22tex的玄武巖長絲,捻度為100捻/英尺。內包層2采用2.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通過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環錠紡的方式,從纖維轉化成細紗,包芯在22tex的玄武巖長絲外,形成內包層2,內包層2細紗的捻度為2捻/英尺,再在內包層2外包芯1.5D的滌綸短纖維轉化的細紗,形成外包層3,外包層3細紗的捻度為100捻/英尺。
上述的雙包包芯紗的制作方法,具有如下步驟:
1)位于第一紗錠4上的玄武巖長絲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一前羅拉6;
2)位于第二紗錠5上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纖維通過第一后羅拉7進入第一前羅拉6;
步驟1)和2)的紗線同時第一前羅拉6;
3)進入第一前羅拉6后的玄武巖長絲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纖維在玄武巖長絲外形成內包層2;
4)將步驟3)中的到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作為芯紗繞于第三紗錠11上,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二前羅拉8;
5)位于第四紗錠9上的滌綸短纖維通過第二后羅拉10進入第二前羅拉8;
步驟4)和5)的紗線同時第二前羅拉8;
6)進入第二前羅拉8后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和滌綸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滌綸短纖維在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外形成外包層3,最終得到第五紗錠12雙包包芯紗。
實施例三
如圖2、4所示,一種雙包包芯紗,包括經ISO2062方法測定斷裂伸長小于50%的硬質芯紗1和包覆硬質芯紗1的雙層結構,雙層結構分為內包層2和外包層3,內包層2包芯在硬質芯紗1上,外包層3包芯在內包層2上,內包層2和外包層3相對于硬質芯紗1的包芯方向相反。
硬質芯紗1采用22tex的金屬絲,捻度為0捻/英尺。內包層2采用2.0D的芳綸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和2.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以40:60的比例(根據需要可以是任意比例)混合的混紡短纖維通過清花,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環錠紡的方式,從纖維轉化成細紗,包芯在22tex的金屬絲外,形成內包層2,內包層2細紗的捻度為20捻/英尺,再在內包層2外包芯2.0D芳綸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和1.5D滌綸短纖維以36:64比例(根據需要可以是任意比例)混合的混紡短纖維,形成外包層3,外包層3細紗的捻度為80捻/英尺。
上述的雙包包芯紗的制作方法,具有如下步驟:
1)位于第一紗錠4上的金屬絲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一前羅拉6;
2)位于第二紗錠5上的2.0D的芳綸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和2.0D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以40:60的比例混合(根據需要可以是任意比例)的混紡短纖維通過第一后羅拉7進入第一前羅拉6;
步驟1)和2)的紗線同時第一前羅拉6;
3)進入第一前羅拉6后的金屬絲和步驟2)中的混紡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混紡短纖維在金屬絲外形成內包層2;
4)將步驟3)中的到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作為芯紗繞于第三紗錠11上,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通過導絲孔進入第二前羅拉8;
5)位于第四紗錠9上的2.0D芳綸短纖維(平均長度45mm)和1.5D滌綸短纖維以36:64比例(根據需要可以是任意比例)混紡短纖維,通過第二后羅拉10進入第二前羅拉8;
步驟4)和5)的紗線同時第二前羅拉8;
6)進入第二前羅拉8后的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和步驟5)中的混紡短纖維經過復合加捻,混紡短纖維在具有內包層的復合紗線外形成外包層3,最終在第五紗錠12上得到雙包包芯紗。
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