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及精制機,特別是涉及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及精制機。
背景技術:
以往,已有一種精制機作為進行紙漿的打漿的裝置(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者)。
該精制機以轉子刀具與定子刀具來將原料打漿。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18711號公報
然而,上述精制機的打漿部有下列的問題點:轉子刀具與定子刀具所形成的間隙較狹窄,導致大量的原料難以流動而在處理能力上有限制,又,由于所處理的原料流通在較狹窄的間隙中,因此壓力損失也變大,而無法有效率地使處理能力增大。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課題
本發明是考慮了上述事實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及精制機。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技術方案1涉及一種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前述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為錐形,安裝在該旋轉軸上且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并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其將原料供給至前述主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前述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的大徑側,前述轉子構成為將小徑側作為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并穿過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進行打漿,且從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
技術方案2涉及一種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前述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被安裝在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該轉子的兩端具有形成開口的第1開口部和第2開口部,在該轉子的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的除前述轉子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1開口部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2開口部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1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2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并穿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進行打漿,且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經由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并穿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進行打漿,且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經由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
另外,技術方案3涉及一種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前述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被安裝在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該轉子的兩端具有開口的第1開口部和第2開口部,在該轉子的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的除前述轉子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其用以供給原料,設置在前述主體上,且位于相較前述第2開口部更靠近前述第1開口部的一側;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1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2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并穿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進行打漿,且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經由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前述轉子的空間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并穿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進行打漿,且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經由前述中央開口部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被引導至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第2開口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沖撞在前述本體的與前述第2開口部相向的內壁,而被引導至靠近前述主體的與前述第2開口部相向的內壁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并通過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而進行打漿,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
另外,技術方案4涉及一種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前述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被安裝在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該轉子的兩端具有開口的第1開口部和第2開口部,在該轉子的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的除前述轉子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1開口部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2開口部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1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2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從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前述中央開口部,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前述中央開口部,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排出,與從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并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排出,與從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
另外,技術方案5涉及一種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前述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沒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為錐形,安裝在該旋轉軸上并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并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其將原料供給至前述主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前述轉子構成為將小徑側作為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前述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轉子的大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的小徑側,通過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后的原料從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定子打漿部的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之間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定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被導入至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前述轉子的小徑側,并從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排出,與從前述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轉子的空間、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而進行打漿,并從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
在技術方案1、2或4所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的基礎上,技術方案6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構成為,前述轉子是第1錐形、第2錐形的轉子,前述第1錐形的轉子的小徑側為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且前述第1錐形的轉子的大徑側是封閉的,前述第2錐形的轉子的小徑側為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且前述第2錐形的轉子的大徑側是封閉的,前述第1錐形的轉子的大徑側與前述第2錐形的轉子的大徑側相向地安裝在旋轉軸上。
在技術方案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的基礎上,技術方案7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構成為,前述轉子及/或定子的打漿部的條部橫跨貫通孔而設置。
另外,技術方案8涉及一種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為錐形,安裝在該旋轉軸并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其將原料供給至前述主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前述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的大徑側,前述轉子構成為將小徑側作為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另外,技術方案9涉及一種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安裝在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該轉子的兩端具有開口的第1開口部和第2開口部,在該轉子的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且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的除前述轉子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1開口部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2開口部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1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且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2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另外,技術方案10涉及一種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安裝在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該轉子的兩端具有形成開口的第1開口部和第2開口部,在該轉子的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的除前述轉子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其用以供給原料,設置在前述主體上,且位于相較前述第2開口部更靠近前述第1開口部的一側;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1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2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另外,技術方案11涉及一種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安裝在該旋轉軸上,為中央較高的山形,且該轉子的兩端具有開口的第1開口部和第2開口部,在該轉子的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的除前述轉子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第1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1開口部側供給原料;第2原料供給部,其設置在前述主體上,并從前述第2開口部側供給原料;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前述轉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及第2轉子打漿部,該第1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及第2定子打漿部,該第1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與第1’條部之間具有第1’溝,且該第1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該第2定子打漿部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與第2’條部之間具有第2’溝,且該第2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1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1轉子的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1轉子的小徑側,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前述第2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第2轉子的大徑側引導至前述第2轉子的小徑側,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面對前述中央開口部,來自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1開口部,來自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與前述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第2開口部,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前述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及前述中央開口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
另外,技術方案12涉及一種精制機,具備:主體;旋轉軸,其設置在該主體內;轉子,其為錐形,安裝在該旋轉軸并在內部具有空間;定子,其與該轉子相向而設置在前述主體上;轉子打漿部,其設置在前述轉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轉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定子打漿部,其與該轉子打漿部相向,并且設置在前述定子表面,在條部與條部之間具有溝,且該定子打漿部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原料供給部,其將原料供給至前述主體內;及原料排出部,其將經過打漿的原料往前述主體外排出,來自前述原料供給部的前述原料面對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前述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及前述轉子的小徑開口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及前述定子打漿部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前述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與前述原料排出部連通,前述轉子構成為將小徑側作為小徑開口部,且將大徑側封閉,前述轉子打漿部的前述條部傾斜成將原料從前述轉子的大徑側引導至前述轉子的小徑側。
發明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不僅通過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而且通過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且穿過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從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被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不僅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而且通過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并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并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被引導至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前述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被引導至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不僅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而且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且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通過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且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被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被排出,又,從第2開口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沖撞在主體的與第2開口部相向的內壁,被引導至靠近主體的與第2開口部相向的內壁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且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4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不僅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原料,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原料,而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從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返回,與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轉子的空間、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返回,與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轉子的空間、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5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不僅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原料,而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的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從靠近轉子的小徑側的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返回,與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轉子的小徑開口部、轉子的空間、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對于條部與條部之間設置有貫通孔的結構,雖然有條部的長度變短的缺點,但根據技術方案7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在上述的技術方案1至5的任1項所記載的發明效果的基礎上,由于將轉子及/或定子的打漿部的條部橫跨貫通孔而設置,因此還能夠將條部的長度變長,而能夠相應地消除前述缺點以謀求打漿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8記載的精制機,不僅通過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而且通過轉子打漿部的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且穿過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從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被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9記載的精制機,不僅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而且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并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并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被引導至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被引導至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10記載的精制機,不僅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并且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而且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并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往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并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大徑側的端部往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被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從第2開口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沖撞在主體的與第2開口部相向的內壁,而被引導至靠近主體的與第2開口部相向的內壁一側的端部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且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被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11記載的精制機,不僅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原料,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原料,而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且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從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從第1定子打漿部與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返回,與從第1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前述轉子的第1開口部、轉子的空間、第1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1’貫通孔往第1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從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從第2定子打漿部與第2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返回,與從第2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前述轉子的第2開口部、轉子的空間、第2轉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的多個第2’貫通孔往第2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又,根據技術方案12記載的精制機,不僅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原料,而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距離原料供給部較遠一側的端部被引導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之間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的靠近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又,從轉子打漿部的靠近轉子的小徑側的多個貫通孔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定子打漿部與轉子打漿部的靠近原料供給部一側的端部返回,與從原料供給部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轉子的小徑開口部、轉子的空間、轉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的多個貫通孔往定子打漿部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附圖說明
圖1是使用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中的精制機的概要剖視圖。
圖2是圖1的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立體圖。
圖3是將圖2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概要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4是圖1的定子打漿部(定子)的概要立體圖。
圖5是將圖4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概要局部放大立體圖。
圖6是將圖1的一部分打漿部放大示出的概要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7是圖2的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8是圖7的概要側視圖。
圖9是與圖7的轉子打漿部(轉子)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10是圖9的概要側視圖。
圖11是與圖1的精制機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概要剖視圖。
圖12是將圖11的一部分打漿部放大示出的概要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13是圖11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14是圖13的概要側視圖。
圖15是圖11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16是圖15的概要側視圖。
圖17是與圖13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18是圖17的概要側視圖。
圖19是與圖15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20是圖19的概要側視圖。
圖21是與圖11的精制機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概要剖視圖。
圖22是與圖21的精制機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概要剖視圖。
圖23是與圖22的精制機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概要剖視圖。
圖24是將圖23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概要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25是圖24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26是圖25的概要側視圖。
圖27是圖21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28是圖27的概要側視圖。
圖29是與圖25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第1轉子打漿部(第1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30是圖29的概要側視圖。
圖31是與圖27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第2轉子打漿部(第2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32是圖31的概要側視圖。
圖33是與圖23的精制機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概要剖視圖。
圖34是與圖33的精制機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概要剖視圖。
圖35是圖34的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俯視圖。
圖36是圖35的概要側視圖。
圖37是與圖35的轉子打漿部(轉子)不同的其他實施例的轉子打漿部(轉子)的概要平剖視圖。
圖38是圖37的概要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R…精制機
Y…較遠一側的端部
1…主體
2…旋轉軸
3…轉子
4…定子
11…原料供給部(第1原料供給部)
12…第2原料供給部
31…第1轉達打漿部
32…第2轉子打漿部
41…第1定子打漿部
42…第2定子打漿部
H1’…貫通孔(第1’貫通孔)
H2’…貫通孔(第2’貫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10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
圖1中,R為精制機,精制機R在主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該旋轉軸2上安裝有內部具有空間3K的錐形的轉子3。轉子3構成為將小徑側作為小徑開口部1H,且將大徑側封閉。
如圖1~圖3、圖6~圖8所示,轉子打漿部31在轉子3表面設置多個條部(刃)B1,且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M1、多個貫通的貫通孔H1。
亦即,使設置在條部B1的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于設置在轉子打漿部31的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并以橫跨貫通孔H1的方式設置條部B1,且通過熔接等將已使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在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的卡止狀態固定。
再者,貫通孔H1的形狀可為圓形(圖2、圖3),亦可為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而且,轉子打漿部31的條部B1傾斜成將原料從轉子3的小徑側朝轉子3的大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7及圖8所示,轉子打漿部31的條部B1構成為:在使轉子打漿部31位于深度側為轉子3的大徑且跟前側為轉子3的小徑的俯視視角下(參照圖7),條部B1的后端N相對于條部B1的前端M傾斜成朝轉子3的旋轉方向(例如,圖7及圖8所示的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7記載的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從轉子3的小徑側往轉子3的大徑側流動。再者,在將轉子3的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9及圖10記載的形式。
又,與上述的轉子3相向而在主體1設置有定子4。
如圖1、圖4及圖5所示,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相向,并在定子4表面設置有多個條部(刃)B1’,且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M1’、多個貫通的貫通孔H1’。
亦即,使設置在條部B1’的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于設置在定子打漿部41的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并以橫跨貫通孔H1’的方式設置條部B1’,且通過熔接等將已使條部卡止部(未圖示)卡止在條部被卡止部(未圖示)的卡止狀態固定。
再者,貫通孔H1’的形狀可為圓形(圖4、圖5),亦可為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如此,當將轉子3及/或定子4的打漿部的條部B1、B1’橫跨貫通孔H1、H1’而設置時,能夠將條部B1、B1’的長度變長,而能夠相應地謀求打漿能力的增大。
圖1所示的11為原料供給部,原料供給部11將原料(纖維原料)供給至主體1內,且原料供給部11從開口部1H的側供給原料。
來自原料供給部11的原料面對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及轉子的小徑開口部1H。
又,圖1所示的5是將在主體1內被打漿的原料往主體1外排出的原料排出部,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及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根據上述的精制機R(或者,精制機的打漿方法),從原料供給部11往主體1內供給原料。
從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小徑開口部1H往轉子3內引導,一部分往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引導。
如圖6所示,被引導至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6所示的箭頭a-a’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H1,并穿過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且從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往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6所示的箭頭b-b’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通過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6所示的箭頭c-c’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制機R),不僅通過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的原料從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而且,通過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H1且穿過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41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從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往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外部排出,又,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通過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上述的圖1至圖10記載的實施例的精制機R中,將圖1記載的精制機R的轉子3的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設為S,轉子3的大徑側的直徑設為D1,若為了擴大精制區而欲例如將圖1記載的轉子3的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擴大為2S,則轉子3的大徑側的直徑就會成為D2(D2>D1)。
然而,即便如以下所述的實施例的圖11記載那樣對稱地設置圖1記載的精制機R的轉子3,將轉子3的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擴大為2S,仍能使轉子3的大徑側的直徑保持與圖1記載相同的D1。
亦即,當將轉子3的兩端除外的表面積(側面積)擴大使用時,由于只要形成如圖11記載的形狀,就能夠使直徑縮小為D2>D1,因此有減小精制機R的無負荷動力的效果,能夠謀求節能化。
再者,上述所謂的「無負荷動力」意指將轉子與定子開放并在紙漿懸浮液中旋轉轉子時消耗的動力。
以使用在實際的精制中的動力=[精制機全部的消耗電力]-[無負荷動力]所求出,無負荷動力越小,越能夠有效地使用動力整體。
亦即,在圖11中,R為精制機,精制機R在主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該旋轉軸2安裝有轉子3,該轉子3的中央為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的第1開口部1H、第2開口部2H,該轉子3在內部具有空間3K。
轉子打漿部如圖11及圖12所示,設置在轉子3表面的除轉子3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刃)與條部(刃)之間具有溝,且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參照圖11至圖16,再者,圖13及圖15中貫通孔省略而未圖示。),
轉子打漿部如圖11至圖16所示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31及第2轉子打漿部32,該第1轉子打漿部31在轉子3的表面設置多個第1條部(刃)B1,且在第1條部(刃)B1與第1條部(刃)B1之間具有第1溝M1、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H1,該第2轉子打漿部32在轉子3的表面設置有多個第2條部(刃)B2,并在第2條部B2與第2條部B2之間具有第2溝M2、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H2。
而且,第1轉子打漿部31的第1條部B1傾斜成將原料從轉子3的小徑側朝轉子3的大徑側引導,又,第2轉子打漿部32的第2條部B2傾斜成將原料從轉子3的小徑側朝轉子3的大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13及圖14所示,第1轉子打漿部31的第1條部B1構成為:在使第1轉子打漿部31的深度側位于第1轉子的大徑且跟前側為第1轉子的小徑的俯視視角下(參照圖13),第1條部B1的后端N相對于第1條部B1的前端M傾斜成朝第1轉子的旋轉方向(例如,圖13及圖14所示的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13記載的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從第1轉子的小徑側往第1轉子的大徑側流動。再者,在將第1轉子的旋轉方向設成逆時針方向時,會成為圖17及圖18記載的形式。
又,如圖15及圖16所示,第2轉子打漿部32的第2條部B2構成為:在使第2轉子打漿部32的深度側位于第2轉子的大徑且跟前側位于第2轉子的小徑的俯視視角下(參照圖15),第2條部B2的后端N’相對于第2條部B2的前端M’傾斜成朝第2轉子的旋轉方向(例如,圖15及圖16所示的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15記載的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從第2轉子的小徑側往第2轉子的大徑側流動。
再者,在將第2轉子的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時,會成為圖19及圖20記載的形式。
再者,貫通孔H1、H2的形狀雖未圖示,但可為圓形、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又,與上述的轉子3相向而在主體1設置有定子4。
定子打漿部如圖11及圖12所示與前述轉子打漿部相向,并設置在定子4表面,且在條部(刃)與條部(刃)之間具有溝,并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
定子打漿部分別具有第1定子打漿部41及第2定子打漿部42,該第1定子打漿部41設置在表面,在第1’條部B1’與第1’條部B1’之間具有第1’溝(未圖示),且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H1’,該第2定子打漿部42設置在表面,在第2’條部B2’與第2’條部B2’之間具有第2溝(未圖示),且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H2’。
再者,貫通孔H1’、H2’的形狀雖未圖示,但可為圓形、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圖11所示的11為第1原料供給部,第1原料供給部11設置在主體1,并從第1開口部1H的側供給原料(制紙原料),12為第2原料供給部,第2原料供給部12從第2開口部2H的側供給原料。
又,在定子打漿部4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H,原料排出部5將在主體1內被打漿的原料往主體1外排出。
而且,來自第1原料供給部11的原料面對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及第1開口部1H,來自第2原料供給部12的原料面對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一側的端部X’、及第2開口部2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一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及中央開口部H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從第1原料供給部11、第2原料供給部12供給原料時,會成為如下的情況。
從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從第1開口部1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端部X往打漿部31、41引導,又,從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的原料從第2開口部2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端部X’往打漿部32、42引導。
被引導至轉子3的第1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12所示的箭頭a1-a1’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的第2開口部2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12所示的箭頭a2-a2’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的第1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并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12所示的箭頭b1-b1’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的第2開口部2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并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隙而被打漿,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一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12所示的箭頭b2-b2’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12所示的箭頭c1-c1’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的原料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12所示的箭頭c2-c2’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制機R),不僅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又,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
而且,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并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外部排出,
又,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42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并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一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外部排出,
又,被引導至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4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又,被引導至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的原料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上述的精制機R的轉子3并不限定在圖11所記載,也能夠是例如圖21所記載的精制機的轉子。
亦即,圖21所示的轉子3是第1錐形轉子1A、第2錐形轉子3B,第1錐形轉子3A的小徑側是轉子3的第1開口部1H,第1錐形轉子3A的大徑側是封閉的。
又,第2錐形轉子3B的小徑側是轉子3的第2開口部2H,第2錐形轉子3B的大徑側是封閉的。
而且,第1錐形轉子3A的大徑側與第2錐形轉子3B的大徑側相向地安裝在旋轉軸2上。
又,上述的圖11、圖21記載的實施例的精制機R將原料供給至主體1內的原料供給部,雖然設置有2個(即第1原料供給部11、第2原料供給部12),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圖22所示,亦可為設置有1個原料供給部的精制機。
亦即,圖22所示的11’為原料供給部,原料供給部11’設置在主體1,從相較于第2開口部2H位于更靠近一側的第1開口部1H的側供給原料。
又,第2開口部2H與主體1的內壁1K相向,從第2開口部2H排出的原料會沖撞在主體1的與第2開口部2H相向的內壁1K,且沖撞的原料被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
對于圖22記載的精制機R,除了原料供給部11’為1個、第2開口部2H與主體1的內壁1K相向以外,皆與上述的圖11至圖21記載的實施例的精制機R同樣,因此本實施例在圖22所示的精制機R的說明中援用圖11至圖21,并且對圖22中與圖11至圖21的記載相同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部分說明。
在圖22記載的精制機R中,在定子打漿部的中央部形成中央開口部H,來自原料供給部11’的原料面對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及第1開口部1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大徑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大徑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及中央開口部H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從原料供給部11’供給原料時,會成為如下的情況。
從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從第1開口部1H、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端部X往打漿部31、41引導,又,被引導至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從第2轉子打漿部32、第2開口部2H排出。
亦即,被引導至轉子3的第1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2所示的箭頭a1-a1’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2所示的箭頭a2-a2’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的第1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并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大徑側的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2所示的箭頭b1-b1’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轉子3的空間3K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并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間隙而被打漿,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大徑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2所示的箭頭b2-b2’的流向),
又,被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2所示的箭頭c1-c1’的流向),
又,從第2開口部2H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沖撞在主體1的與第2開口部2H相向的內壁1K,而被引導至靠近主體1的與第2開口部2H相向的內壁1K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并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而被打漿,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2所示的箭頭c2-c2’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的圖22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制機R),與上述的圖11至圖21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制機R)同樣地,
不僅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又,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的原料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
而且,通過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并穿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外部排出,
又,通過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并穿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隙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大徑側的端部Y”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外部排出,
又,被引導至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的原料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又,從第2開口部2H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沖撞在主體1的與第2開口部2H相向的內壁1K,而被引導至靠近主體1的與第2開口部2H相向的內壁1K一側的端部X”即小徑側的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并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32與第2轉子打漿部42而被打漿,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再者,在上述的實施例(圖11至圖22)中,雖然通過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設置在定子打漿部的中央的中央開口部H而往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外部排出,并且通過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的原料經由設置在定子打漿部的中央的中央開口部H而往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外部排出,
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相反地,如圖23至圖33所示,亦可構成為,將從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從設置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與轉子打漿部的中央相向的部位的中央開口部H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并且將從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從設置在前述定子打漿部的與轉子打漿部的中央相向的部位的中央開口部H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又,從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第1轉子的小徑側,又,從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第2轉子的小徑側,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亦即,在圖23中,R為精制機,精制機R在主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該旋轉軸2安裝有轉子3,該轉子3的中央為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形成開口的第1開口部1H、第2開口部2H,該轉子3在內部具有空間3K。
如圖23及圖24所示,轉子打漿部設置在轉子3表面的除轉子3的長邊方向的中央以外的部分,在條部(刃)與條部(刃)之間具有溝,且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參照圖24至圖32,再者,在圖25、圖27、圖29及圖31中貫通孔省略而未圖示。),
轉子打漿部如圖24、圖25至圖28所示分別具有第1轉子打漿部31及第2轉子打漿部32,該第1轉子打漿部31設置在轉子3的表面,并在第1條部B1與第1條部B1之間具有第1溝M1,且具有多個貫通的第1貫通孔H1,該第2轉子打漿部32設置在轉子3的表面,并在第2條部B2與第2條部B2之間具有第2溝M2,且具有多個貫通的第2貫通孔H2。
而且,第1轉子打漿部31的第1條部B1傾斜成將原料從轉子3的大徑側朝轉子3的小徑側引導,又,第2轉子打漿部32的第2條部B2傾斜成將原料從轉子3的大徑側朝轉子3的小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25及圖26所示,第1轉子打漿部31的第1條部B1構成為:在使第1轉子打漿部31的深度側位于第1轉子31的大徑且跟前側位于第1轉子31的小徑的俯視視角下(參照圖25),第1條部B1的前端M相對于第1條部B1的后端N傾斜成朝第1轉子的旋轉方向(例如,圖25及圖26所示的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25記載的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從第1轉子31的大徑側往第1轉子31的小徑側流動。再者,在將第1轉子31的旋轉方向設成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29及圖30記載的形式。
又,如圖27及圖28所示,第2轉子打漿部32的第2條部B2構成為:在使第2轉子打漿部32的深度側位于第2轉子的大徑且跟前側位于第2轉子32的小徑時的俯視視角下(參照圖27),使第2條部B2的前端M’相對于第2條部B2的后端N’傾斜成朝第2轉子的旋轉方向(例如,圖27及圖28所示的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27記載的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從第2轉子32的大徑側往第2轉子32的小徑側流動。再者,在將第2轉子32的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31及圖32記載的形式。
再者,貫通孔H1、H2的形狀雖未圖示,但可為圓形、矩形等,其形狀不拘。
圖23所示的11為第1原料供給部,第1原料供給部11設置在主體1,并從第1開口部1H的側供給原料(制紙原料),12為第2原料供給部,第2原料供給部12從第2開口部2H的側供給原料。
又,在定子打漿部4的中央部形成有中央開口部H,原料排出部5將在主體1內被打漿的原料往主體1外排出。
而且,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一側的端部Y’面對中央開口部H,來自第1原料供給部11的原料面對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及第1開口部1H,來自第2原料供給部12的原料面對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一側的端部X’、及第2開口部2H,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及中央開口部H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從第1原料供給部11、第2原料供給部12供給原料時,會成為如下的情況。
從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1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4所示的箭頭a1-a1’的流向),
又,從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的原料的一部分通過第2開口部2H、轉子3的空間3K、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4所示的箭頭a2-a2’的流向),
又,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被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4所示的箭頭d1-d1’的流向),
又,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一側的端部Y’被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4所示的箭頭d2-d2’的流向),
又,從第1轉子打漿部41的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第1轉子的小徑側,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排出,與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轉子3的第1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4所示的箭頭e1-e1’-e1”的流向),
又,從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第2轉子的小徑側,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一側的端部X’排出,與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轉子3的第2開口部2H、轉子3的空間3K、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參照圖24所示的箭頭e2-e2’-e2”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制機R),不僅原料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且原料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
而且,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第1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引導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靠近第1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又,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經由中央開口部H,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距離第2原料供給部12較遠一側的端部Y’引導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之間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轉子的大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
又,從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被導入至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原料的一部分從第1定子打漿部41與第1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第1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返回,與第1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第1轉子的第1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第1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第1’貫通孔H1’往第1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又,從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轉子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被導入至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原料的一部分從第2定子打漿部42與第2轉子打漿部32的靠近第2原料供給部12一側的端部X’返回,與第2原料供給部12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轉子3的第2開口部2H、轉子3的空間3K、第2轉子打漿部3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而被打漿,并從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多個第2’貫通孔H2’往第2定子打漿部42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
再者,雖然圖23記載的精制機R的轉子3的中央為高的山形,且兩端具有開口的第1開口部1H、第2開口部2H,在該轉子3的內部具有空間3K,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構成為如圖33記載的“第1錐形轉子3A的大徑側與第2錐形轉子3B的大徑側相向地構成的轉子3”。
又,雖然上述的圖23、圖33記載的實施例的精制機R的轉子3的中央為高的山形,但本發明的精制機R的轉子3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亦可構成為圖34記載的精制機R的轉子3。
亦即,精制機R在主體1內設置有旋轉軸2。
在該旋轉軸2安裝有內部具有空間3K的錐形的轉子3。
轉子3構成為將小徑側作為小徑開口部1H,且將大徑側封閉。
轉子打漿部31如圖35及圖36所示設置在轉子3表面,在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M1,且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H1。
而且,轉子打漿部31的條部B1傾斜成將原料從轉子3的大徑側朝轉子3的小徑側引導。
亦即,如圖35及圖36所示,轉子打漿部31的條部B1構成為:在使轉子打漿部31的深度側位于轉子3的大徑且跟前側位于轉子3的小徑時的俯視視角下(參照圖35),條部B1的前端M相對于條部B1的后端N傾斜成朝轉子3的旋轉方向(例如,圖35及圖36所示的逆時針方向P’方向)前進(圖35記載的角度A為約5°~約30°),以使原料從轉子3的大徑側朝轉子3的小徑側流動。再者,在將轉子3的旋轉方向設成順時針方向P時,會成為圖37及圖38記載的形式。
又,與上述的轉子3相向而在主體1設置有定子4。
定子打漿部41如圖34所示與轉子打漿部31相向,并設置在定子4表面,在條部(刃)B1’與條部(刃)B1’之間具有溝(未圖示),且具有多個貫通的貫通孔H1’。
圖34所示的11為原料供給部,原料供給部11將原料(纖維原料)供給至主體1,原料供給部11從開口部1H的側供給原料,5是將被打漿的原料往主體1外排出的原料排部。
而且,來自原料供給部11的原料面對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及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及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與原料排出部5連通。
因此,當從原料供給部11供給原料時,來自原料供給部11的原料會被引導至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
通過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的原料從定子打漿41部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34所示的箭頭a1-a1’的流向),
又,從定子打漿部41的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被引導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并從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一側的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34所示的箭頭d1-d1’的流向),
又,從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轉子3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H1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原料的一部分返回轉子3的小徑側,并從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排出,與從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參照圖34所示的箭頭e1-e1’-e”的流向)。
如此,根據上述的圖34至圖38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制機R),與上述的圖23至圖33記載的精制機的打漿方法(或者,精制機R)同樣地,
不僅原料由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而且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距離原料供給部11較遠一側的端部Y引導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之間而被打漿,并從靠近轉子3的大徑側一側的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
又,從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轉子3的小徑側一側的多個貫通孔H1被導入至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原料的一部分從定子打漿部41與轉子打漿部31的靠近原料供給部11一側的端部X返回,與原料供給部11所供給的原料匯合,通過轉子3的小徑開口部1H、轉子3的空間3K、轉子打漿部31的多個貫通孔H1、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而被打漿,并從定子打漿部41的多個貫通孔H1’往定子打漿部41的外部排出,因此大量的原料在打漿部流動,能夠謀求處理能力的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