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絲束開纖裝置、使用其的纖維片材制造裝置及纖維片材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使用纖維片材作為紙尿布、衛生用品等的吸收體(也稱為吸收構件)的材料。例如,如專利文獻1公開的那樣,用絨毛漿或人造絲等短纖維材料制造纖維片材。或者,例如,像專利文獻2公開的那樣,使用對乙酸纖維素等長纖維的絲束開纖而成的長纖維材料制造纖維片材。對于吸收體,要求其觸覺、吸水特性良好,或可良好地形成存儲排泄物的袋等。因此,存在要求將符合這樣要求的纖維片材成型為給定形狀的情況。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1-17729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7-21181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長纖維材料形成的纖維片材,可以比短纖維材料形成的纖維片材質輕,具有即使纖維的量少也難以變形的特征。然而,對長纖維材料形成的纖維片材而言,利用迄今為止的技術,只能將截面形狀成型為例如圓筒狀或平面狀,難以像短纖維材料形成的纖維片材那樣,將截面形狀成型為異形狀。因此,在將長纖維材料形成的纖維片材的截面形狀成型為異形狀時,需要額外增加用于成型的工序,制造工序變得復雜。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使得用長纖維的絲束形成的纖維片材的截面形狀能夠容易地成型為異形狀。
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對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涉及的絲束開纖裝置而言,其具備筒狀的主體部,所述主體部的內部形成有包括利用氣體對長纖維的絲束進行開纖的開纖室的運輸路徑,其中,上述主體部具有1個以上的成型部,所述成型部從形成上述開纖室的內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向上述開纖室內突出,以使上述絲束成型。
根據上述構成,通過使1個以上的成型部從上述主體部的內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向上述開纖室內突出,并使長纖維的絲束與成型部抵接,可以利用成型部將與變窄的開纖室的截面形狀一致的纖維一邊開纖一邊成型為絲束。由此,與利用各種處理工序使開纖后的絲束成型的情況比較,可以更容易地成型為絲束。另外,由于在絲束開纖裝置中同時進行絲束的成型和開纖,因此,防止了通過絲束開纖裝置從而纖維的位置和形狀已某種程度固定的絲束,容易地還原至原始形狀。由此,可以穩定并保持成型后的絲束的形狀。另外,通過利用成型部將開纖室的截面形狀調節成給定形狀,可以得到期望的截面形狀的絲束。通過用像這樣利用絲束開纖裝置成型后的絲束來制造纖維片材,可以將纖維片材容易地成型。
上述開纖室沿一個方向具有長流路截面形狀,上述成型部也可以在上述流路截面形狀的短軸方向上突出。
利用上述結構,可以使開纖成在一個方向形成較長截面形狀的絲束,容易地形成沿短軸方向凹陷的部分。
也可以是:上述主體部具有上游側部和與上述停留部連接的下游側部,其中,上游側部的內部形成有第1開纖室,下游側內部形成有第2開纖室,且下游側部比上游側部更靠近所述運輸路徑的出口側,上述第2開纖室的流路截面面積大于上述第1開纖室的流路截面面積,上述成型部設于上述主體部中的至少上述下游側部的上述第2開纖室內。
利用上述結構,可以在第1開纖室及第2開纖室的各內部一邊運輸絲束一邊使其膨脹并開纖,并且以纖維之間的間隙擴大的狀態將絲束良好地成型。
上述成型部也可以設置成能夠相對于上述主體部的上述內周面進行裝卸。由此,可以容易地交換成與目的成型形狀一致的成型部并安裝于主體部。另外,也可以減輕成型部與主體部之間的維護負擔。
上述氣體從上述主體部的上述運輸路徑的入口供給,上述成型部為長條狀,也可以沿上述絲束的運輸方向延伸設置。由此,可以從運輸路徑的入口附近使絲束開纖,并延長了開纖過程的絲束與成型部接觸的時間,因此可以進一步穩定并保持待成型的絲束的形狀。
對上述主體部而言,也可以有在從上述運輸路徑的上述入口向上述出口的方向上,上述運輸路徑的流路截面面積增加的區域。上述成型部也可以有在從上述主體部的上述運輸路徑的上述入口向上述出口的方向上,突出量遞增的區域。由此,利用突出量多的成型部,可以使在運輸方向下游側膨脹的絲束變得容易成型。
上述上游側部與上述下游側部也可以互相能夠裝卸地連接。利用該構造,通過事先在下游側部設置成型部而準備設有不同的成型部的下游側部,可以容易地交換成與目的成型形狀一致的下游側部,并安裝至上游側部,也可以容易地進行上游側部與下游側部的維護。
可以沿上述運輸路徑的周向隔開間隔設有多個上述成型部。由此,可以從運輸路徑的周向上的多個位置成型絲束。
上述多個成型部可以包括一對成型部,所述一對成型部具有在其突出方向上互相對向的對向面。由此,可以成型為具有以下截面形狀的絲束:在薄壁部的兩側形成有厚壁部。
也可以進一步具備停留部,其中,所述停留部與上述主體部中的上述運輸路徑的出口連接,且使已通過上述運輸路徑的上述絲束暫時停留,上述停留部具有多個長條構件,上述長條構件在上述運輸路徑的周向上相互隔開間隔,并且從上述主體部向上述絲束的運輸方向下游側延伸設置,由上述多個長條構件圍成的空間的截面形狀,與設置有上述成型部的位置處的上述運輸路徑的流路截面形狀相似。
利用上述結構,可以在將通過主體部后的絲束導入停留部中的用多個長條構件圍成的空間內時,一邊利用成型部維持已成型的絲束的形狀,一邊使絲束停留。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涉及的纖維片材制造裝置,其具備將第1片材供給至運輸線的第1片材供給部、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絲束開纖裝置和第2片材供給部,其中,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絲束開纖裝置在利用上述運輸線運輸的上述第1片材上,運輸開纖且成型的長纖維的絲束,第2片材供給部以與上述第1片材之間夾持上述絲束的方式供給第2片材。利用該構造,通過用第1片材及第2片材夾持利用上述任意絲束開纖裝置進行開纖且成型的長纖維的絲束,可以制造成型為給定形狀的纖維片材。
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涉及的纖維片材的制造方法,為一邊運輸長纖維的絲束一邊用氣體進行開纖來制造纖維片材的方法,通過一邊在具有形成有向內部凹陷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的開纖室中運輸上述絲束,一邊用氣體進行開纖,從而在上述絲束的表面成型沿一個方向延伸設置的凹陷。根據該方法,與上述同樣地進行,可以容易地成型絲束,并且可以穩定并保持已成型的絲束的形狀。
發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以將用長纖維的絲束形成的纖維片材的截面形狀容易地成型為異形狀。
附圖說明
[圖1]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纖維片材制造裝置的整體圖。
[圖2]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的垂直截面圖。
[圖3]從上方觀察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的第1構件的立體圖。
[圖4]從出口側觀察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的正面圖。
[圖5]噴射開纖裝置的水平截面圖。
[圖6]通過噴射開纖裝置后的絲束帶的截面圖。
[圖7]從上方觀察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的第1構件的立體圖。
[圖8]從上方觀察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的第1構件的立體圖。
[圖9]從出口側觀察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的正面圖。
[圖10]通過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后的絲束帶的截面圖。
[圖11]從上方觀察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的第2構件的立體圖。
[圖12]從出口側觀察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的正面圖。
[圖13]通過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后的絲束帶的截面圖。
附圖標記
r1運輸路徑
r2停留部的內部空間
s2第1開纖室
s3第2開纖室
1纖維片材制造裝置
11絲束開纖部
12、112、212、312噴射開纖裝置(絲束開纖裝置)
13底片材供給部(第1片材供給部)
15頂片材供給部(第2片材供給部)
21、121、221、321主體部
21a入口
21b出口
21d、113上游側部
21e、114下游側部
21g內周面
22停留部
27a、28a、127a、227a、228a、328a成型部
29長條構件
60絲束帶(長纖維的絲束)
61底片材(第1片材)
62頂片材(第2片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各圖對本發明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以下,“上游側”是指絲束帶的運輸方向的上游側。“下游側”是指絲束帶的運輸方向的下游側。“寬度方向”是指俯視捆狀的絲束帶時,與絲束帶的運輸方向正交的寬度方向。“上下方向”是指捆狀的絲束帶的厚度方向。
(第1實施方式)
[纖維片材制造裝置]
圖1為第1實施方式涉及的纖維片材制造裝置1的整體圖。如圖1所示,對第1實施方式的纖維片材制造裝置1而言,作為一例為吸收體制造裝置。纖維片材制造裝置1從上游側向下游側具備有:第1開纖裝置2、導向件3、第2開纖裝置4、第1開纖輥5、第2開纖輥6、噴射開纖裝置(絲束開纖裝置)12、底片材(第1片材)供給部13、運輸部14、頂片材(第2片材)供給部15、粘接劑添加部16、成型部17及粘合部18。其中,由第1開纖裝置2、導向件3、第2開纖裝置4、第1開纖輥5、第2開纖輥6及噴射開纖裝置12構成了絲束帶開纖部11。另外,由底片材供給部13、運輸部14、頂片材供給部15、粘接劑添加部16、成型部17及粘合部18構成了片材疊層部19。在絲束帶開纖部11的附近裝載有絲束帶包裝箱50。在絲束帶包裝箱50中,由卷曲的長纖維的絲束形成的捆狀的絲束帶60被折疊并包裝。
作為絲束帶60的材料,可以例示例如:纖維素酯類纖維(纖維素單乙酸酯、二乙酸纖維素、三乙酸纖維素、乙酸丙酸纖維素等乙酸纖維素類纖維)、聚酯類纖維、聚酰胺類纖維、丙烯酸類纖維、烯烴類纖維及聚乙烯醇類纖維、人造絲等。然而,絲束帶60的材料并不限于這些。
絲束帶開纖部11通過對卷曲的絲束帶60施加外力并解除該卷曲中的一部分,從而調整使得絲束帶60體積變大。對第1開纖裝置2而言,對從絲束帶包裝箱50上方向連續送出的絲束帶60噴射空氣等氣體,將絲束帶60沿寬度方向開纖。導向件3是彎曲加工板狀構件而構成的。導向件3將通過第1開纖裝置2后的絲束帶60沿著其平板面引導至第2開纖裝置4。對第1開纖裝置2和導向件3而言,例如分別被從絲束帶開纖部11的殼體向上方延伸設置的未圖示的臂(梁)支撐。第2開纖裝置4將絲束帶60進一步沿寬度方向開纖。對第2開纖裝置4而言,作為一例,具有與第1開纖裝置2相同的構造。第1開纖裝置2和第2開纖裝置4也稱為帶狀噴射裝置。
第1開纖輥5具有一對輥7、8。第2開纖輥6具有一對輥9、10。第2開纖輥6以比第1開纖輥5快的周速度旋轉驅動。通過第2開纖裝置4后的絲束帶60,插入并通過第1開纖輥5的一對輥7、8,與第2開纖輥6的一對輥9、10之間。由此,絲束帶60以沿運輸(機械)方向施加了張力的狀態進行開纖。也可以在第1開纖輥5的輥7、8中的一者,和第2開纖輥6的輥9、10中的一者,在周方向螺旋狀形成用于將絲束帶60沿寬度方向開纖的槽部。噴射開纖裝置12對由第2開纖輥6運輸的絲束帶60進行開纖并成型。對于噴射開纖裝置12的詳細構造將在后文敘述。
對底片材供給部13而言,從軸支撐的片材輥13a連續送出底片材61供給至運輸線l。底片材61通過運輸部14在運輸線l中運輸。向底片材61上,供應在噴射開纖裝置12中開纖并成型的絲束帶60。對頂片材供給部15而言,從軸支撐的片材輥15a連續送出頂片材62,以與底片材61之間夾持絲束帶60的方式,將頂片材62供給至搬運線l。粘接劑添加部16在比頂片材供給部15靠近下游側的位置,向頂片材62添加粘接劑(例如熱熔型粘接劑)。粘合部18按壓底片材61及頂片材62,使底片材61及頂片材62夾持著絲束帶60進行粘合。通過在纖維片材制造裝置1中,將在粘合部18粘合的底片材61、絲束帶60及頂片材62切割為給定的尺寸,得到吸收體。
[噴射開纖裝置]
圖2為噴射開纖裝置12的垂直截面圖。圖3為從上方觀察噴射開纖裝置12的主體部21的第1構件25的立體圖。在圖3中,一并以剖面結構顯示了噴嘴部20的管狀部23的一部分。圖4為從出口21b側觀察噴射開纖裝置12的主體部21的正面圖。圖5為噴射開纖裝置12的水平截面圖。圖6為通過噴射開纖裝置12后的絲束帶60的截面圖。
如圖2所示,噴射開纖裝置12具有噴嘴部20、主體部21及停留部22。噴嘴部20具有:管狀部23、設置于管狀部23的內部空間e1的上游側的噴嘴主體部24。在管狀部23的上游側的側部,設置有從內部空間e1向外部供給加壓氣體的氣體供給口23a。該加壓氣體,作為一例,為加壓空氣。在管狀部23的上游側端部23b,形成有沿運輸方向p將絲束帶60導入內部的絲束帶導入口23c。管狀部23的下游側端部23d與主體部21連接。在噴嘴主體部24的前端,從上游側向下游側形成前端細的錐部24a。與管狀部23的錐部24a相對的內周面,向著下游側直徑收縮。在噴嘴主體部24的錐部24a和與其相對的管狀部23的內周面之間,形成有環狀的流路e2,流路e2將從氣體供給口23a供給的加壓氣體向內部空間e1以噴射狀噴出。在噴嘴主體部24的內部形成有絲束帶運輸路徑e3,絲束帶運輸路徑e3從絲束帶導入口23c向管狀部23的長度方向延伸設置。通過絲束帶運輸路徑e3后的絲束帶60被運輸向內部空間e1。
主體部21形成為在內部具有絲束帶60的運輸路徑r1的筒狀。對于主體部21而言,在上游側設有絲束帶60的入口21a,在下游側設有絲束帶60的出口21b。出口21b的運輸路徑r1的流路截面面積,大于入口21a的運輸路徑r1的流路截面面積。運輸路徑r1由流路s1、第1開纖室s2及第2開纖室s3構成。第1開纖室s2及第2開纖室s3各自用作利用加壓氣體對絲束帶60進行開纖的空間。對第1開纖室s2及第2開纖室s3的各流路截面而言,作為一例如下形成:以絲束帶60的寬度方向為長軸、以絲束帶60的厚度方向為短軸的扁平狀,且沿另一方向為較長形狀。需要說明的是,噴嘴部20和主體部21也可以一體地構成。
主體部21具有:在上下方向進行組合的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和設在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的各內部的一對中裝板27、28。對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而言,作為一例,大致具有相同的構造,利用螺紋等未圖示的連結構件,保持互相組合的狀態。如圖3所示,第1構件25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大致長方體狀。在第1構件25的與第2構件26相對的面,在其中央形成沿運輸方向p延伸設置的槽部25a。位于夾持槽部25a的兩側的平板面25b、25c為沿水平方向延伸設置的平坦面,與第2構件26的各平板面26b、26c(參照圖4)進行面接觸。通過將第1構件25和第2構件26在上下方向進行組合,構成了主體部21。如圖4所示,通過將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的各槽部25a、26a組合,使內表面25a1、26a1在周向上連續,從而形成主體部21的內周面21g。利用內周面21g,分別形成了流路s1、第1開纖室s2及第2開纖室s3。
如圖3所示,主體部21具有上游側部21d和下游側部(適配部)21e。在上游側部21d的內部,在上游側形成流路s1,在下游側形成第1開纖室s2。主體部21的入口21a與噴嘴部20的下游側端部23d連接,流路s1與管狀部23的內部空間e1連接。在下游側部21e,以與第1開纖室s2連續的方式形成了第2開纖室s3。
第1開纖室s2的寬度w從上游側向下游側遞增,與之相伴,第1開纖室s2的流路截面面積也從上游側向下游側遞增。由此,主體部21在從入口21a向出口21b的方向上具有運輸路徑r1的流路截面面積增加的區域。在第1開纖室s2內運輸絲束帶60時,絲束帶60利用從噴嘴部20供應的加壓氣體的噴射,對應第1開纖室s2的形狀進行膨脹,各纖維得到有效地開纖。
第2開纖室s3的流路截面面積,比第1開纖室s2的最下游的位置的流路截面面積擴大,第2開纖室s3的寬度w1,比第1開纖室s2的最下游的位置的寬度w2拓寬。在第2開纖室s3內運輸絲束帶60時,絲束帶60被進一步開纖而膨脹。在接近上游側部21d的下游側部21e的位置,沿著流路截面形成朝向下游側的環狀的端面21h。端面21h沿第2開纖室s3的周方向延伸設置。端面21h與停留部22連接。由此,下游側部21e作為停留部22的墊圈起作用(參照圖5)。
在主體部21的內周面21g,用螺紋等未圖示的連結構件以能夠裝卸的方式設有中裝板27、28。如圖2~4所示,中裝板27、28的厚度部分的一部分向第1開纖室s2突出。該中裝板27、28的突出部分,作為用于成型絲束帶60的成型部27a、28a發揮功能。成型部27a、28a各自從內周面21g的周向的一部分向第1開纖室s2內突出。即,從運輸方向觀察,成型部27a、28a從主體部21的內周面21g向第1開纖室s2的內部局部突出。
具體而言,一對成型部27a、28a如下設置:在第1開纖室s2的流路截面形狀的長軸(寬度)方向的中央,沿短軸(上下)方向突出。成型部27a、28a為長條狀,沿絲束帶60的運輸方向p延伸設置。在短軸方向上互相對向的成型部27a、28a的對向面27a1、28a1,在第1開纖室s2的上游側具有傾斜區域27a2、28a2,其中,所述傾斜區域27a2、28a2在從入口21a向出口21b的方向上,成型部27a、28a的突出量遞增。在傾斜區域27a2、28a2中,對向面27a1、28a1的間隙g(圖4參照)向著下游側遞減。在第1開纖室s2的下游側,對向面27a1、28a1為平行配置。在將該對向面27a1、28a1平行配置的區域,成型部27a、28a的突出量恒定,對向面27a1、28a1的間隙g也恒定。成型部27a、28a的寬度從上游側向著下游側遞增。由此,對向面27a1、28a1的寬度也從上游側向下游側遞增。通過在第1開纖室s2設置成型部27a、28a,使第1開纖室s2的流路截面變為異型截面,所述異型截面形成有由成型部27a、28a導致的向內部凹陷的部分。
需要說明的是,成型部27a、28a的各寬度可以適當設定。作為一例,成型部27a、28a各自的最大寬度可以設定為:在第1開纖室s2的最下游的位置的寬度w2的1/10以上、且2/3以下的范圍。另外,成型部27a、28a向第1開纖室s2的突出量也可以適當設定。作為一例,從運輸方向觀察主體部21的出口21b時,從主體部21的內周面21g向第1開纖室s2的內部突出的成型部27a、28a的突出面積的合計可以設定為:在拆下成型部27a、28a后的情況下,第1開纖室s2的流路截面面積的1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圍。認為通過像這樣設定成型部27a、28a各自的寬度或突出量中的任意,可以某種程度確保成型部27a、28a相對于絲束帶60的接觸面積,可提高利用成型部27a、28a的絲束帶60的成型作用。
如圖2、4及5所示,停留部22與運輸路徑r1的出口(主體部21的出口21b)附近連接,使通過運輸路徑r1后的絲束帶60在其內部暫時停留。由此,停留部22在抑制絲束帶60的過度膨脹的同時,調整絲束帶60的體積或密度。停留部22具有從主體部21向下游側延伸設置的多個長條構件29。長條構件29在運輸路徑r1的周向上互相隔開間隔配置。各長條構件29由具有一定彈性的金屬棒構成。一部分的長條構件29從設置于下游側部21e的端面21h的多個安裝孔21f開始向下游側延伸設置。另外,一部分的多個長條構件29從設置于中裝板27、28的下游側的端面27b、28b的多個安裝孔27c、28c開始向下游側延伸設置。在停留部22形成有由多個長條構件29圍成的內部空間r2。
多個長條構件29向著下游側互相接近,內部空間r2的截面形狀向著向下游側變窄。在停留部22的內部空間r2中,絲束帶60從長條構件29接受的按壓力越向下游側越大。由此,絲束帶60停留在停留部22的內部空間r2中。從主體部21出來的加壓氣體的噴射流,從長條構件29之間的間隙穿過向外部擴散。內部空間r2的截面形狀,與成型部27a、28a設置的位置的運輸路徑r1的流路截面形狀相似。因而,在停留部22中,也可以保持在第2開纖室s3中利用成型部27a、28a成型后的絲束帶60的形狀。需要說明的是,長條構件29不限定于金屬棒,可以為例如:金屬制的板簧。用板簧構成長條構件29時,進行調整使得板面與絲束帶60進行面接觸。
在噴射開纖裝置12中,絲束帶60一邊在第1開纖室s2的內部運輸一邊利用加壓氣體的噴射開纖,并且通過與一對成型部27a、28a抵接,一邊在表面形成沿一個方向(運輸方向)延伸設置的凹陷一邊成型。如圖6所示,得到了具有異型截面的絲束帶60,所述異型截面為在中央有薄壁部60a、在薄壁部60a的兩側形成有厚壁部60b的啞鈴型。以往,例如,針對將絲束帶在厚度方向或寬度方向進行成型,即使實施各種處理工序也較為困難,但利用噴射開纖裝置12,則不論是在絲束帶60的厚度方向或寬度方向,都可以良好地將絲束帶60進行成型。
由于在噴射開纖裝置12中進行絲束帶60的開纖和成型,因此不再需要用于對通過噴射開纖裝置后的絲束帶進行成型的各種處理工序(例如,除了壓花處理、熱壓處理及切割處理中任一處理以外,噴霧甘油醋酸酯等增塑劑的處理等),可以利用較少的工序容易地成型絲束帶。因此,可以防止用于得到成型的纖維片材的制造工序變得復雜。
以往,存在如果要成型由長纖維材料形成的纖維片材,則由于長纖維復雜地互相纏繞而難以成型的情況。因此,迄今為止的技術中,只能將纖維片材的截面形狀成型為例如單純的圓筒狀或平面狀,難以像短纖維材料形成的纖維片材那樣將截面形狀成型為異形狀。與此相對,在噴射開纖裝置12中,通過同時進行絲束帶60的成型和開纖,可以在長纖維的互相纏繞完畢前將絲束帶60良好地成型。另外,通過噴射開纖裝置12后的各纖維的位置和形狀已某種程度固定的絲束帶60,難以容易地復原至通過噴射開纖裝置12前的形狀。因此,可以穩定并保持成型的絲束帶60的形狀。另外,由于組合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構成了主體部21,因此如果分解主體部21并使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互相離開距離,則中裝板27、28可以相對于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容易地裝卸,容易進行第1構件25、第2構件26及中裝板27、28的各自維護。另外,也可以通過使中裝板27、28相對于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利用連結構件能夠裝卸地安裝,例如,將中裝板27、28中的至少一者從第1構件25及第2構件26拆下,從而可逆地改變絲束帶60的成型形狀。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認為成型部27a、28a只要至少設在主體部21的出口21b附近即可,但如果成型部27a、28a從將加壓氣體供給至主體部21的部位(入口21a)向主體部21的出口21b附近延伸設置,則可以使開纖中的絲束帶60與成型部27a、28a長時間接觸,因此將絲束帶60更良好地成型。
在用使絲束帶60通過噴射開纖裝置12而得到的絲束帶60制造吸收體的情況下,可以制造例如這樣的吸收體:實現薄壁部61a液體滲透性提高并且輕質化,在厚壁部61b,蓬松度和液體擴散性提高。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配置為在薄壁部61a的表面疊加用于提高吸水性的吸水片材的方式。
像這樣,根據纖維片材制造裝置1能夠設計符合要求的吸收體的性能的絲束帶60的厚度,并且可以增大使用絲束帶60的吸收體的設計自由度,擴大絲束帶60及吸收體的各種使用用途。以下,對于本發明的另外的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以與第1實施方式之間的差異為中心進行說明。
(第2實施方式)
圖7為從上方觀察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112的主體部121的第1構件125的立體圖。主體部121具有分別由不同的構件構成的上游側部113及下游側部(適配部)114。上游側部113及下游側部114,作為一例,利用螺紋等未圖示的連結構件能夠裝卸地連接。噴射開纖裝置112的成型部具有:在上游側部113形成的上游側成型部113a,和在下游側部114形成的下游側成型部127a。
上游側成型部113a以從內周面121g的周向的一部分向第1開纖室s2突出的方式,與上游側部113一體形成。下游側成型部127a以從內周面121g的周向的一部分向第1開纖室s2向突出,且與上游側成型部113a連續的方式,與下游側部114一體形成。上游側成型部113a的表面113a1,與下游側成型部127a的對向面127a1為光滑連續。在噴射開纖裝置112中,可以通過使絲束帶60與上游側成型部113a和下游側成型部127a抵接,將絲束帶60開纖并成型。需要說明的是,未圖示的第2構件構成為具有與第1構件125大致相同形狀,并與第1構件125組合。
在噴射開纖裝置112中,可將下游側部114從上游側部113拆下,容易地維護。另外,由于上游側部113及下游側部114可以互相分離,因此可以例如通過事先準備多個設置有不同形狀或不同個數的下游側成型部127a的下游側部114,適當與下游側部114進行交換,從而容易地改變絲束帶60的成型形狀。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用螺紋等連結構件將中裝板能夠裝卸地安裝于下游側部114的內周面121g,將向第1開纖室s2突出的上述中裝板的突出部分作為下游側成型部127a使用。另外,也可以將第1構件125的下游側部114與上述第2構件的下游側部一體構成。另外,也可以省略上游側成型部113a。在該情況下,優選將下游側成型部127a的對向面127a1的上游側的區域,向著噴射開纖裝置112的入口21a傾斜,使得與入口21a側的內周面光滑地連續。
(第3實施方式)
圖8為從上方觀察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212的主體部221的第1構件325的立體圖。圖9為從出口21b側觀察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212的主體部221的正面圖。圖10為通過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212后的絲束帶160的截面圖。
如圖8及9所示,在第1構件25中,在第1開纖室s2的寬度方向的兩側安裝有2塊中裝板227。另一方面,在第2構件26中,也在第1開纖室s2的寬度方向的兩側安裝有2塊中裝板228。由此,各成型部227a和各成型部228b設為從第1開纖室s2的寬度方向的兩側向第1開纖室s2突出,使第1開纖室s2的流路截面形成十字形狀的異型截面。如圖10所示,通過噴射開纖裝置212后的絲束帶160被形成為具有十字形狀的異型截面。因此,根據第3實施方式,可得到例如這樣的絲束帶160:在寬度方向的中央的厚壁部160a,液體擴散性提高,在寬度方向的兩側的薄壁部160b,液體滲透性提高。
(第4實施方式)
圖11為從上方觀察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312的主體部321的第2構件326的立體圖。圖12為從出口21b側觀察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312的主體部321的正面圖。圖13為通過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噴射開纖裝置312后的絲束帶260的截面圖。
如圖11及12所示,第2構件26在第1開纖室s2的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設置有多個(在此為3片)中裝板328。通過此,多個成型部328a設置為在第1開纖室s2的周向隔開間隔地向第1開纖室s2突出。在第1構件25不設成型部。對第1開纖室s2的流路截面而言,形成以下異型截面:在短軸方向的一個方面側,具有在與各成型部328a對應的位置形成凹部,且在與成型部328a的每個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凸部的輪廓,并且在短軸方向的另一側具有平坦的輪廓。如圖13所示,通過噴射開纖裝置312后的絲束帶260,形成具有以下異型截面:一側的面平坦,在另一個面,凸部260a和凹部260b沿寬度方向交替并列。因此,根據第4實施方式,可得到例如利用多個凸部260a,沿寬度方向水分不易漏出的絲束帶260。另外,例如也可以通過在絲束帶260的表面形成許多凸部260a和凹部260b,減小用絲束帶260制造的吸收體與肌膚的接觸面積,改善吸水后的吸收體的觸覺。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4實施方式中,通過在第1構件25沿寬度方向隔開間隔設有多個與成型部328a相同的成型部,可得到厚度方向的兩側的截面形狀相同的絲束帶。
(其它)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的主旨的范圍內,可以改變、追加或刪除其構成。上述各實施方式也可以互相任選地組合,也可以例如將1個實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構成或方法適用于其它實施方式。
對于導入噴射開纖裝置的絲束帶,也可以預先添加高吸水性樹脂(superabsorbentpolymer:sap)、除臭用樹脂及活性炭等粉粒狀的添加物。上述添加物例如可以從設在比噴嘴部靠近上游側的供給裝置添加至絲束帶。或者,也可以在噴射開纖裝置的主體部設置供給裝置,來將上述添加物添加至絲束帶。由此,可得到內部分散有添加物、已開纖及成型的絲束帶。或者,也可以在噴射開纖裝置的下游側設置供給裝置,使得向絲束帶的上面添加添加物。在該情況下,例如可以在絲束帶的上面形成添加物的層。
另外,可以在比噴嘴部靠近上游側的位置設置第1供給裝置,且在停留部的下游側設置第2供給裝置。在該情況下,通過調節來自2個上述供給裝置的添加物的供給量,可以調節絲束帶的厚度方向上的添加物的濃度分布。另外,也可以通過使用上述第2供給裝置,僅向絲束帶的一部分區域例如僅向絲束帶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或僅向寬度方向的兩側部分等供給添加物。由此,可以僅在由第2供給裝置供給了添加物的絲束帶的一部分區域,調節絲束帶的厚度方向上的添加物的濃度分布。
供給于噴射開纖裝置的氣體不限定于空氣。上述氣體可以是例如除了空氣以外的氣體,也可以是組成中包括空氣的氣體。主體部的開纖部雖然優選具有第1開纖室和第2開纖室兩者,但也可以為僅具有第1開纖室或第2開纖室中的任意的構造。另外,運輸路徑的開纖室不限定于沿一個方向具有較長流路截面形狀的形狀。另外,在開纖室為具有第1開纖室及第2開纖室的構造中,第1開纖室及第2開纖室的各流路截面形狀可以不相同。雖然在第1實施方式中,設置有成型部的運輸路徑的流路截面形狀,與停留部內的內部空間的截面形狀為相似形狀,但也可以為彼此不同的截面形狀。
各成型部的對向面不限定于平坦面。例如,各成型部的對向面,可以為從運輸方向觀察,從主體部的內周面向第1開纖室的內部呈半圓狀或半橢圓狀突出的面。
工業實用性
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具有能夠將用長纖維的絲束纖維片材的截面形狀容易地成型為異形狀的優異的效果。因此,作為可以發揮該效果的意義的絲束開纖裝置、使用其的纖維片材制造裝置及纖維片材的制造方法,廣泛適用則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