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動力應急救生艙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無動力應急救生艙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急救器材領域,具體地說是指一種旅游應急裝備,用于登山、邊防哨所Il火宅救援等急需供氧氣的領域。
[0003]
【背景技術】
[0004]現有的都采用空氣壓縮機進行動力充氣,惡劣環境下很難找到電源和動力源,高原反應的缺氧救急時間相對比較短,如果急救不及時,有生命危險。且現有的艙體材質都是比較厚實的TPU材料,體積大、重量太重,不便于攜帶。
[0005]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急救的救生艙,解決了現有救生艙不具備搬運功能,體積較大,不易攜帶,內部環境不舒適的問題。
[0007]—種無動力應急救生艙,其為橢圓形結構,救生艙前端設置有視窗,中部設置有容人體進入的開口,開口處設置有密封裝置,尾部上端設置有艙位提,尾段設置有恒壓閥、進氣口,艙體中間位置設置有壓力表,手動泄壓閥,下端每側設置有兩個艙位提手,腳踏式充氣泵通過充氣管連接在艙體上的進氣口處,腳踏式充氣泵下端設置有墊腳,上端設置有可調式綁帶,墊腳可為可吸附式墊腳或可插入式墊腳。
[0008]另一種無動力應急救生艙結構,在具備上述整體外形結構的同時,內部結構及各部件分布做出了進一步改進,包含充氣裝置與艙體,艙體由艙底與位于艙底上方的充壓袋構成,充壓袋設置有容人體進入的開口,開口處設置有密封裝置,充壓袋設置有透明窗及管接口,上述管接口包括:氧氣管通入口,充氣口,呼吸廢氣排出口。
[0009]充壓袋的上方設置保溫用的被體,被體與艙底可分離連接,被體分為上被體和下被體,上下被體通過粘扣連接,上下被體均設置有連接及密封裝置,上被體設置有透明窗,艙底上設置有限位用的支撐桿。
[0010]進一步的,救生艙為可伸縮結構,艙底為可伸縮艙底,分為氧倉,器材倉,預熱倉,器材倉位于氧倉和預熱倉中間。
[0011]氧倉內設置有氧氣袋,壓縮時將其中氧氣放空,壓縮在器材倉上端。
[0012]預熱倉內設置有盤設的進氣管,進氣管的外部為廢氣氣流,壓縮時將進氣管與廢氣氣流擠出,壓縮在器材倉的下端。
[0013]器材倉內活動設置有增壓裝置、監測控制模塊、高壓氧氣瓶。
[0014]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備如下優點:救生艙可以將體積縮小至長寬都在一米以內,達到單人雙肩背負的大小,也可以放入家用轎車的后備箱內。本發明是一個將具備搬運功能的救生艙,同時該救生艙在閑置或搬運狀態時,可以將體積壓縮,利于高原環境下攜帶。通過氣室的合理分配,既將氣囊合理設置于救生艙內,又為病人提供了支撐。通過氣體管路的優化設計,為病人提供了一個舒適的容身環境。
[0015]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明收納狀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橫向剖面圖;
圖3為圖1的縱向被體放置示意圖;
圖4為艙底收納狀態不意圖;
圖5為艙底展開狀態不意圖;
圖6為艙底氣體管路接口示意圖;
圖7為艙體外觀管路示意圖;
圖8 ;本發明使用狀態外觀圖;
圖9為圖8橫向剖視圖;
圖10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0017]1-1、艙底;1_2、被體;1_3、支撐桿;1-4、網罩;2_1、左支撐架;2_2、左溝槽;2_3、右支撐架;2-4、右溝槽;3-1、下被體;3-2、充壓袋;3-3、上被體;4_1、氧倉;4_2、器材倉;4-3、監測控制模塊;4-4、預熱倉;4-5、增壓裝置;4-6、伸縮桿;4_7、高壓氧氣瓶;5_1、上伸縮桿;5-2、下伸縮桿;5-3、可拆卸拉手;6-1、氧倉出氣口 ;6-2、氧倉進氣口 ;6_3、廢氣入口 ;
6-4、廢氣出口 ;6-5、外界氣體入口 ;6-6、外界氣體出口 ;7-1、氧氣管;7-2、廢氣管;8-1、閉鎖繩;8-2、連接口 ;8-3、粘扣;8-4、牽引繩;8-5、被體視窗;8_6、面罩;8_7、上被體拉手;8-8、下被體拉手;9-1、被體保壓膜;9-2、被體連接扣。
[0018]al、視窗;a2、拉鏈;a3、艙位提手;a4、恒壓閥;a5、進氣口 ;a6、壓力表;a7、手動泄壓閥;a8、艙位提手;a9、可調式綁帶;al0、墊腳;all、腳踏式充氣泵。
【具體實施方式】
[0019]本發明的無動力應急救生艙,救生艙前端設置有視窗al,中部設置有供病人進出艙體的拉鏈a2,尾部上端設置有艙位提a3,尾段設置有恒壓閥a4、進氣口 a5,艙體中間位置設置有壓力表a6,手動泄壓閥a7,下端每側設置有兩個艙位提手a8,腳踏式充氣泵al I通過充氣管連接在艙體上的進氣口 a5處,腳踏式充氣泵all下端設置有墊腳alO,上端設置有可調式綁帶a9,墊腳alO可為可吸附式墊腳或可插入式墊腳。
[0020]本發明的無動力應急救生艙,在另一實施例中,主體結構同樣為橢圓形,包含有充氣裝置與艙體、艙體進一步由艙底與艙體進一步由艙底與位于艙底上方的充壓袋構成。
[0021]充壓袋由氣密性材料制成,充壓袋與艙底在底部下側通過熱壓在充壓袋外側的粘扣與艙底上表面織物上縫制的粘扣連接。充壓袋熱壓合成型,其所用材料為化纖織物與塑料薄膜的熱壓成型,兼顧氣密性、韌性與強度。充壓袋具有容人體進入的開口,開口處設置有拉鏈,位于袋體內的拉鏈的內側設置有氣密膜,該氣密膜為柔性易氣密薄膜,一端通過熱壓合或者粘結固定在拉鏈的一側的袋體內側,氣密膜寬度為拉鏈兩倍以上,拉鏈拉上時可以貼合在拉鏈內側,當充壓袋充氣時,由于袋內氣壓增大其貼合更為緊密,進而達到密封目的,在使用時為了增強密封效果,可以在氣密膜與拉鏈的貼合面涂抹水。位于袋體外的拉鏈外側設置有帶有扣合條的扣合片,該扣合片一端與袋體外側熱壓合為一體,另一端通過扣合條與袋體上與之對應的扣合槽配合使用,達到密封目的。
[0022]該開口位置設置于袋體上表面的中縫處自袋體下部開始,略小于人體長度,可設置為1.5米,方便施救人員將病人放入袋體內,使用時將拉鏈打開,將病人通過拉鏈位置放入袋內,由于開口長度略小于人體的身高,避免了施救者將人體抬起套入,方便了施救,縮短了施救時間。
[0023]開口上方設置透明窗,方便患者了解外部事物,減輕憋悶等不舒適的感覺。
[0024]充壓袋還設置有三個管接口,分別為:氧氣管通入口,充氣口,呼吸廢氣排出口。充氣口設置在充壓袋下部上表面,連接充氣管,氣體通過充氣管進入袋體內,為袋體充氣實現充壓袋增壓,充氣管與充壓袋的連接處設置有單向閥,氣體只能從袋體外面單向進入袋體。
[0025]氧氣管通入口為病人使用的呼吸面具提供氧氣,該入口位于袋體上部,使用時位于病人頭部側上方的位置。
[0026]呼吸廢氣排出口位于袋體上表面,為病人通過呼吸面罩呼出廢氣的出口,防止廢氣進入充壓袋內,影響袋內空氣質量,且防止呼出廢氣中的水分進入充壓袋內增加袋內濕度,影響病人舒適性。
[0027]充壓袋的上方還可以設置保溫用的被體,被體與艙底可分離連接,被體分為上被體和下被體,上被體一端包裹在艙底上側面上,另一端為自由端設置有粘扣與下被體上的粘扣連接,自由端前設置有拉手,上被體展開時覆蓋多于艙體三分之一,通過連接扣與艙體兩側面連接,每個側邊至少設置有兩個連接扣。上被體上表面設置有上被體拉手,方便被體收放。被體內靠近側邊的位置設置有閉鎖繩,閉鎖繩一端隨上被體固定在艙底上側面,另一端為自由端,當上下被體配合時與下被體閉鎖繩結節實現封閉被體側邊的封閉。上被體中部設置有面部開孔,該開孔處為透明材料與上被體可拆卸配合,同時與充壓袋上的透明窗重合。
[0028]上被體側邊可向上被體內側折疊,兩側邊折疊后上被體寬度小于左右支撐架中間寬度,可折疊放置于左右支撐架中間。
[0029]下被體一端包裹在艙體下側面上,另一端為自由端設置有粘扣與上被體上的粘扣連接,自由端前設置有拉手,下被體展開時覆蓋至艙體三分之二處,通過連接扣與艙體兩側面連接,每個側邊至少設置有兩個連接扣。下被體上表面設置有下被體拉手,方便被體收放。被體內靠近側邊的位置設置有閉鎖繩,閉鎖繩一端隨下被體固定在艙底下側面,另一端為自由端,當上下被體配合時與上被體閉鎖繩結節實現封閉被體側邊的封閉。
[0030]下被體側邊可向下被體內側折疊,兩側邊折疊后下被體寬度小于左右支撐架中間寬度,可折疊放置于左右支撐架中間。
[0031]上下被體側邊還設置有用于增加氣密性的倒置的被體保壓膜,該膜通過粘結扣連接于艙底上表面的側邊位置。當被體內充氣時可以起到密封作用。
[0032]折疊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