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醫院臨床護理過程中,經常需要使用醫療器具,這些器具都是經過消毒后待用的,然而在現在的器具搬運過程中,都是直接用手接觸搬送,在運送和傳遞已消毒的醫療器具的過程中,由于不能保證受不得細菌被完全殺死,極易對醫療器具造成污染,雖然現在已出現了用于搬運醫療器械的夾具,但是現有的夾具不具備施壓機構,導致醫護人員必須使用兩只手來操作,給醫護人員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0003]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所述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包括夾持裝置、設置于所述夾持裝置上的固定裝置、位于所述固定裝置下方的定位裝置、位于所述定位裝置一側的第一彈簧、位于所述夾持裝置下方的握持裝置及位于所述握持裝置一側的第二彈簧,所述夾持裝置包括第一夾持桿及第二夾持桿,所述第一夾持桿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所述第一夾持桿上設有第一通孔及第一定位塊,所述第二夾持桿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二夾持桿貫穿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一夾持桿軸轉連接,所述第二夾持桿上設有第二定位塊,所述固定裝置包括位于左側的第一固定裝置及位于右側的第二固定裝置,所述第一固定裝置包括第三彈簧、位于所述第三彈簧右側的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上方的第一支撐板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右側的第一摩擦塊,所述定位裝置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三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三固定塊下方的定位桿、位于所述定位桿下方的收容桿及位于所述收容桿下方的第四固定塊,所述第一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夾持桿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夾持桿固定連接,所述握持裝置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握持裝置包括第五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五固定塊下方的第一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一側的握持框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與所述握持框之間的海綿墊。
[0007]所述第一定位塊的右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定位塊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夾持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08]所述第二定位塊的左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定位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夾持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0009]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夾持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支撐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板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塊軸轉連接。
[0010]所述第三彈簧的左端與所述第二夾持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11]所述第二固定裝置包括第四彈簧、位于所述第四彈簧左側的第二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上方的第二支撐板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板左側的第二摩擦塊。
[0012]所述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桿的上端設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固定塊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與所述定位桿軸轉連接。
[0013]所述定位桿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一收容腔,所述收容桿呈長方體,所述收容桿的上端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中。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0015]本實用新型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方便的將醫療器械夾持住,防止醫療器械受到細菌的感染,并且醫護人員僅使用一只手即可完成夾持操作,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夾持醫療器械的裝置包括夾持裝置1、設置于所述夾持裝置I上的固定裝置2、位于所述固定裝置2下方的定位裝置3、位于所述定位裝置3 —側的第一彈簧4、位于所述夾持裝置I下方的握持裝置5及位于所述握持裝置5 —側的第二彈簧
6ο
[0019]如圖1所示,所述夾持裝置I包括第一夾持桿11及第二夾持桿12。所述第一夾持桿11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所述第一夾持桿11上設有第一通孔111及第一定位塊112,所述第一通孔111貫穿所述第一夾持桿11的左右表面,所述第一定位塊112的右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定位塊112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夾持桿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定位塊112的上下表面呈水平狀,所述第一定位塊112的左表面呈豎直狀。所述第二夾持桿12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二夾持桿12貫穿所述第一通孔111且與所述第一夾持桿11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二夾持桿12與所述第一夾持桿11可以相對旋轉,所述第二夾持桿12上設有第二定位塊121,所述第二定位塊121的左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定位塊121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夾持桿1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定位塊121的上下表面呈水平狀,所述第二定位塊121的右表面呈豎直狀。
[0020]如圖1所示,所述固定裝置2包括位于左側的第一固定裝置21及位于右側的第二固定裝置22。所述第一固定裝置21包括第三彈簧211、位于所述第三彈簧211右側的第一固定塊21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212上方的第一支撐板213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213右側的第一摩擦塊214。所述第一固定塊212的下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一固定塊21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二夾持桿1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212的上端設有第一凹槽2121,所述第一凹槽21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支撐板21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板213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121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塊212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板213可以圍繞所述第一固定塊212的上端旋轉。所述第三彈簧21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上下兩側,所述第三彈簧211的左端與所述第二夾持桿12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211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板21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摩擦塊214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摩擦塊214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21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裝置22包括第四彈簧221、位于所述第四彈簧221左側的第二固定塊222、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222上方的第二支撐板223及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板223左側的第二摩擦塊224。所述第二固定塊222的下表面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固定塊222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夾持桿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222的上端設有第二凹槽2221,所述第二凹槽22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支撐板223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支撐板223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221中且與所述第二固定塊222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二支撐板223可以圍繞所述第二固定塊222旋轉。所述第四彈簧221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上下兩側,所述第四彈簧221的右端與所述第一夾持桿1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彈簧221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板223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摩擦塊22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摩擦塊224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撐板223的左表面固定連接。
[0021]如圖1所示,所述定位裝置3設有兩個且分別位于左右兩側,所述定位裝置3包括第三固定塊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