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動力工具。
背景技術:
動力工具,如擺動動力工具。擺動動力工具一般包括殼體、收容在殼體內的馬達、用于安裝工作頭的輸出軸、以及連接在馬達和輸出軸之間的偏心傳動機構,偏心傳動機構將馬達軸旋轉運動轉換為輸出軸圍繞自身軸線的擺動運動。這樣,在輸出軸的自由端連接有不同的附件工作頭后,如直鋸片、圓鋸片、三角形磨砂盤等,擺動動力工具即可以實現多種操作,如鋸、切、磨、刮等,以適應不同的工作需求。
但是,擺動動力工具在工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較大的振動。馬達直接設置在殼體上,操作者在操作時,常常直接握持在殼體上,從而振動從工具傳遞至操作者。因此影響了擺動動力工具的操作舒適性。
因此,實有必要開發出一種新的動力工具,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舒適、工作效率高的動力工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動力工具,包括:馬達;由所述馬達驅動用于安裝工作頭的輸出軸,定義經過所述馬達的軸線和所述輸出軸的軸線的平面為基準平面;殼體,包括內殼體和外殼體,所述內殼體和所述外殼體隔開設置,所述內殼體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馬達;在所述外殼體和所述內殼體之間設有限位機構和作用在垂直于所述基準平面的方向的減振機構,所述限位機構用于限定所述外殼體在所述基準平面或平行于所述基準平面的平面內相對所述內殼體運動,且所述限位機構和所述減振機構相對獨立設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另一個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動力工具,包括:馬達;由所述馬達驅動用于安裝工作頭的輸出軸;殼體,包括內殼體和外殼體,所述內殼體和所述外殼體隔開設置,所述內殼體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馬達,所述外殼體具有縱向延伸軸線,定義經過所述輸出軸的軸線和所述縱向延伸軸線的平面為中間平面;在所述外殼體和所述內殼體之間設有限位機構和作用在垂直于所述中間平面的方向的減振機構,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阻尼件,所述減振機構包括減振阻尼件,所述減振阻尼件和所述限位阻尼件分開設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另一個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動力工具,包括:馬達;由所述馬達驅動用于安裝工作頭的輸出軸;殼體,包括內殼體和外殼體,所述內殼體和所述外殼體隔開設置,所述內殼體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馬達,所述外殼體具有縱向延伸軸線,定義經過所述輸出軸的軸線和所述縱向延伸軸線的平面為中間平面;在所述外殼體和所述內殼體之間設有限位機構和作用在垂直于所述中間平面的方向的減振機構,所述限位機構用于限定所述外殼體在所述中間平面或平行所述中間平面的平面內相對所述內殼體運動,且所述限位機構和所述減振機構相對獨立設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另一個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動力工具,包括:馬達;由所述馬達驅動用于安裝工作頭的輸出軸,所述馬達驅動所述輸出軸繞其軸線做往復擺動運動,定義所述工作頭運動形成的平面為工作平面;殼體,包括內殼體和外殼體,所述內殼體和所述外殼體隔開設置,所述內殼體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馬達;在所述外殼體和所述內殼體之間設有限位機構和作用在平行于所述工作平面的減振機構,且所述限位機構和所述減振機構相對獨立設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另一個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動力工具,包括:馬達;用于安裝工作頭的輸出軸,所述輸出軸在所述馬達驅動下圍繞所述輸出軸的軸線擺動,定義垂直于所述輸出軸的軸線的平面為擺動平面;殼體,包括內殼體和外殼體,所述內殼體和所述外殼體隔開設置,所述內殼體至少部分收容所述馬達;在所述外殼體和所述內殼體之間設有限位機構和作用在平行于所述擺動平面的減振機構,所述限位機構用于在垂直于所述擺動平面且平行于所述輸出軸的軸線的平面內限定所述外殼體相對所述內殼體移動,且所述限位機構和所述減振機構相對獨立設置。
優選的,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阻尼件,所述減振機構包括減振阻尼件,其中所述限位阻尼件的材質區別于所述減振阻尼件。
優選的,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阻尼件,所述減振機構包括減振阻尼件,其中所述限位阻尼件的形狀和大小至少其中之一區別于所述減振阻尼件。
優選的,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阻尼件,所述減振機構包括減振阻尼件,其中所述限位阻尼件的密度區別于所述減振阻尼件。
優選的,所述減振阻尼件設置在所述內殼體的外表面和所述外殼體的內表面之間。
優選的,所述減振阻尼件直接連接在所述內殼體的外表面上。
優選的,所述減振阻尼件直接連接在所述外殼體的內表面上。
優選的,由接觸減振阻尼件的外殼體的內表面加工而成的支撐面大致呈凸狀;由接觸減振阻尼件的內殼體的外表面加工而成的支撐面大致呈平面狀。
優選的,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件、與所述限位件相匹配的限位槽以及設置在限位件和限位槽之間的限位阻尼件,其中所述限位件設置在所述外殼體和所述內殼體其中之一上;所述限位槽設置在所述外殼體和所述內殼體其中另一個上。
優選的,所述限位件為圓柱銷。
優選的,在所述圓柱銷的軸向方向上,所述限位阻尼件的長度不大于限位槽的深度。
優選的,所述限位阻尼件上設有供所述圓柱銷穿過的通孔。
優選的,所述內殼體包括至少部分收容所述輸出軸的頭殼、與所述頭殼連接的馬達殼,所述限位機構和所述減振機構設置在所述頭殼和所述外殼體之間。
優選的,所述限位機構和所述減振機構設置在所述馬達殼和所述外殼體之間。
優選的,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阻尼件,所述減振機構包括兩個減振阻尼件,所述限位阻尼件設置在所述兩個減振阻尼件之間。
優選的,所述兩個減振阻尼件和所述限位阻尼件沿所述輸出軸的軸向依次設置。
優選的,所述限位機構用于限定所述外殼體在所述基準平面或平行于所述基準平面的平面內相對所述內殼體運動。
本發明的動力工具,將限位機構和減振機構相對獨立設置,則可以根據各自的特點選用最適合的材質、形狀、尺寸、材質等。從而即保證了減振效果,也不會影響工作效率。而且限位機構和減振機構位置設置靈活,整機結構緊湊,人機更好。
附圖說明
以上所述的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以及有益效果可以通過下面附圖實現:
圖1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擺動動力工具的正視圖。
圖2為圖1所示擺動動力工具去掉一半外殼體的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擺動動力工具的局部立體圖。
圖4為圖1所示擺動動力工具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5為圖1中沿a-a線剖示圖。
圖6為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擺動動力工具隱藏一半外殼體的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擺動動力工具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8為圖6所示擺動動力工具的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擺動動力工具的剖視圖。
圖10為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擺動動力工具隱藏一半外殼體的示意圖。
圖11為圖10所示的擺動動力工具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12為圖10所示的擺動動力工具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本實施方式中以擺動動力工具為例來闡述本發明的創作構思,擺動動力工具又被稱擺動動力工具。但是本發明的動力工具并不局限于擺動動力工具,也可以是轉動動力工具,如砂光機或角向磨光機等等。
圖1至圖5所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擺動動力工具100包括殼體32、自殼體32的內部延伸出的輸出軸34、安裝在輸出軸34末端的工作頭(未圖示)、用于在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夾緊工作頭的夾緊組件36。軸向方向33大致沿平行于輸出軸34的軸線y延伸。
殼體32包括隔開設置的內殼體38和外殼體40。外殼體40大致呈直線延伸,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為x1,內殼體38部分從外殼體40的一端相對外殼體40彎折延伸。外殼體40具有握持區42,使用者在引導工具的過程中抓握該握持區42。
定義經過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x1和輸出軸的軸線y的平面為中間平面,也就是說,當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x1與輸出軸的軸線y共面,構成中間平面。在本實施例中,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x1大致垂直于輸出軸的軸線y。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x1與輸出軸的軸線y也可以不共面,或共面但不垂直,如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x1與輸出軸的軸線y平行或呈其它角度。
參照圖2,內殼體38包括至少部分收容輸出軸34的頭殼44、與頭殼44連接的馬達殼46。馬達殼46用于安裝馬達48,馬達46具有馬達軸47(可參圖3)。馬達殼46可以根據需要設計成部分或完全包覆馬達48。在本實例中,頭殼44由金屬制成,馬達殼46由塑料制成。當然,頭殼44和馬達殼46可以根據需要由金屬或塑料制成。本實施例中的馬達殼46由兩部分組成,分別設置在馬達48的兩端并部分包覆馬達48,馬達48的中間部分則未包覆在馬達殼46中。而馬達殼46也可以由整體構成,此時它可將馬達48完全包覆。
參照圖3,馬達軸47與輸出軸34之間設置有偏心傳動機構50,通過偏心傳動機構50將馬達48圍繞自身的軸線x2的旋轉運動轉換為輸出軸34圍繞自身軸線y的擺動運動,擺動的方向如圖中箭頭r-r所示。當輸出軸34的自由端連接不同的工作頭附件后,如直鋸片、圓鋸片、三角形磨砂盤等,即可以實現切割或者研磨等操作。
定義經過馬達的軸線x2和輸出軸的軸線y的平面為基準平面,也就是說,當馬達的軸線x2與輸出軸的軸線y共面,構成基準平面。而在本實施例中,輸出軸的軸線y大致垂直于馬達的軸線x2。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馬達的軸線x2與輸出軸的軸線y也可以不共面,或共面但不垂直,如馬達的軸線x2與輸出軸的軸線y平行或呈其它角度。
當然,在本實施例中,馬達的軸線x2和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x1重合,因此,基準平面和中間平面重合。
定義工作頭運動形成的平面為工作平面,具體到本實施例,工作頭(可以是直鋸片、圓鋸片等)隨輸出軸34擺動形成垂直于輸出軸的軸線y的擺動平面。擺動平面可以看作是工作頭上任意一條垂直于輸出軸34的直線隨輸出軸34擺動形成的平面。因此,擺動平面垂直于上述的中間平面或基準平面。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想到,針對轉動動力工具,工作頭隨著輸出軸旋轉形成旋轉平面。
繼續參照圖3,偏心傳動機構50設置在頭殼44內,包括撥叉52和連接在馬達軸47上的偏心組件54。其中,偏心組件54包括連接在馬達軸47上的偏心軸56及安裝在偏心軸56上的驅動輪58。撥叉52的一端連接在輸出軸34的頂部,其另一端與偏心組件54的驅動輪58相配合。撥叉52包括套設在輸出軸34上的套管60及自套管60頂端垂直朝向馬達軸47水平延伸的叉狀部62。本實施方式中,驅動輪58為滾珠軸承,其具有與撥叉52的叉狀部62配合的球形外表面。偏心軸56與馬達軸47偏心連接,即偏心軸56的軸線x3與馬達軸47的軸線x1不重合,且徑向偏移一定的間距。撥叉52的叉狀部62包覆在驅動輪58的兩側,并且緊密地與驅動輪58的外表面滑動接觸。
當馬達48驅動馬達軸47轉動時,偏心軸56則在馬達軸47的帶動下相對馬達的軸線x2偏心旋轉,進而帶動驅動輪58相對馬達的軸線x2偏心旋轉。在驅動輪58的帶動下,撥叉52相對輸出軸的軸線y擺動,進一步地帶動輸出軸34圍繞其自身軸線y擺動。輸出軸34擺動帶動安裝在其上的工作頭擺動從而對工件進行加工。
本實施例中,輸出軸34的擺動角度為5°。輸出軸34的擺動頻率為每分鐘18000次。通過將輸出軸的擺動角度設置為5°,大大提高了工作頭的工作效率,并且當工作頭為鋸片時,便于碎屑的排出。
需要指出的是,本發明擺動動力工具,輸出軸34的擺動角度并不僅限于5°,其可以根據需要設置為大于或小于5°的值。輸出軸34的擺動頻率也不限于每分鐘18000次,優選大于每分鐘10000次。
由于殼體32包括內殼體38和外殼體40。為了限定外殼體40相對內殼體移動,在內殼體38和外殼體40之間設有限位機構。限位機構主要用于限定外殼體40在基準平面和平行與基準平面的平面內相對內殼體38運動。需要指出的是,此處所說的對外殼體和內殼體的運動的限定并非一定完全精確的限定在基準平面或與基準平面平行的平面內的運動。由于實際工況的復雜性,基準平面可能會產生微小翻轉,上述限位機構對外殼體和內殼體的運動限制也包含了基準平面具有微小翻轉的情況。進一步的,需要指出的是,被限制的運動包括在這些平面的移動和轉動。
在另一種情況下,限位機構主要用于限定外殼體40在中間平面和平行于中間平面的平面內相對內殼體38運動。需要指出的是,此處所說的對外殼體和內殼體的運動的限定并非一定完全精確的限定在中間平面或與中間平面平行的平面內的運動。由于實際工況的復雜性,中間平面也可能會產生微小翻轉,上述限位機構對外殼體和內殼體的運動限制也包含了中間平面具有微小翻轉的情況。進一步的,需要指出的是,被限制的運動包括在這些平面的移動和轉動。
在另外一種情況下,限位機構主要用于在垂直于擺動平面或工作平面并且平行于輸出軸軸線或者外殼體40的縱向延伸軸線的平面內限定外殼體40相對內殼體38的運動。
在本實施例中,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馬達殼46和外殼體40之間都設置有限位機構。當然,限位機構也可以僅設置在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或在馬達殼46和外殼體40之間。
在中間平面的至少一側設有限位機構。在本實施例中,在中間平面的兩側對稱設置有限位機構。
下面僅以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且位于中間平面一側的限位機構為例來做具體闡述。
參考圖4和圖5,限位機構包括限位件64、與限位件64相匹配的限位槽66以及設置在限位件64和限位槽66之間的限位阻尼件68。其中限位件64設置在頭殼44和外殼體40其中之一上;限位槽66設置在頭殼44和外殼體40其中另一個上。
本實施例中,限位件64設置在外殼體40上,由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朝向頭殼44延伸。限位件為圓柱銷,一體成型在外殼體40上。當然,限位件也可以固定設置在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上。
限位槽66設置在頭殼44上,用于收容限位件64。限位件64和限位槽66的形狀為圓形,如此,可以在基準平面或中間平面內的各個方向上均可以起到限位作用。同樣,也可以在基準平面或中間平面內的各個方向上降低振動等的傳遞。
當然,限位件64和限位槽66的形狀并不僅限于圓形,其也可以是多邊形、橢圓形等。而且限位件的形狀也可以與限位槽的形狀不同。
限位阻尼件68設有收容孔72,收容孔72是圓柱形孔供圓柱銷64穿過。當然,收容孔72的形狀可以隨著限位件的形狀改變而變化。在本實施例中,收容孔72為通孔。當然,收容孔72也可以具有底面,但圓柱銷64則無需與其底面觸接。
因限位阻尼件68無需提供在垂直于中間平面或基準平面的方向上的減振作用。因此限位件64在垂直于中間平面或基準平面的方向上,即在自身的軸向方向上,限位阻尼68件的長度可以不大于限位槽66的深度。
擺動動力工具100在工作的過程中,工件對工作頭的進給產生阻礙力,然后工作頭將力傳遞至輸出軸,進一步的從輸出軸傳遞至內殼體38上,力通過內、外殼體之間的限位阻尼件68遞至外殼體40上,進一步的再從外殼體40傳遞至用戶握持擺動動力工具100的手上。因此,限位阻尼件68采用剛性較大的材料有利于擺動動力工具操作性能的提高,便于用戶更加輕松地操作擺動動力工具使其工作頭順利進給。
擺動動力工具100在工作過程中,平行于擺動平面的方向上為主要振動來源,因此在內殼體38和外殼體40之間設有減振機構,減振機構主要作用的方向平行于擺動平面或工作平面。即減振機構主要作用在垂直于基準平面或中間平面的方向上。
通過設置減振機構,可以有效避免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振動通過內殼體38傳遞至外殼體40,進而傳遞至握持區42。減少了傳遞至握持區42振動,大大的改善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振動麻手問題,提高操作的舒適度。
在本實施例中,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馬達殼46和外殼體40之間都設置有減振機構。當然,減振機構也可以僅設置在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或在馬達殼46和外殼體40之間。
在中間平面的至少一側設有減振機構,而在本實施例中,在中間平面的兩側對稱設置有減振機構。
下面僅以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且位于中間平面一側的減振機構為例來做具體闡述。參考圖4和圖5,減振機構包括設置在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的減振阻尼件76。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減振阻尼件76設置在內殼體38的外表面74和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之間。減振阻尼件76的個數可以是n個(n為1,2,…等整數),在本實施例中,減振阻尼件76的個數為兩個。
減振阻尼件76能夠在未置入的狀態下具備適合于之后要置入的形狀。例如,減振阻尼件76在未置入的狀態下呈長方體并且通過置入狀態下的預應力而使其形狀發生改變。因此,預應力的產生會對減振阻尼件76的內部產生極為有利的影響。適合的預應力尤其在20%至40%之間,并且優選為35%。
減振阻尼件76連接在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上。將接觸減振阻尼件76的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加工而成支撐面,支撐面大致呈凸狀。
減振阻尼件76連接在內殼體38的外表面74上。將接觸減振阻尼件76的內殼體38的外表面74加工成支撐面,支撐面大致呈平面狀。
此外,也可以將接觸減振阻尼件76的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加工成平面狀,將接觸減振阻尼件76的內殼體38的外表面74加工成支撐面,支撐面大致呈凸狀;或外表面74和內表面70都加工成支撐面,支撐面呈平面狀。
由于減振機構與限位機構相對獨立設置,因此,減速振阻尼件76就可以直接連接在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內殼體38的外表面74上。且減振阻尼件76可以根據需要制成與內殼體38的外表面、外殼體40的內表面形狀貼合的任意形狀。
在本實施例中,減振阻尼件76在未置入的狀態下呈長方體,而在置入后在預應力的作用下使其形狀發生改變,與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相接觸的表面呈凹陷狀。當然,限位機構主要用于限定外殼體40在基準平面或中間平面內相對內殼體38移動;而減振機構主要作用在垂直于基準平面或中間平面的方向上。因此,將減振機構和限位機構相對獨立設置。如減振機構和限位機構可以相鄰或分開設置。這樣,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的形狀、尺寸、材質可以根據其各自的作用分別選用最適合的。從而即保證了減振效果,還不會影響工作效率。
減振機構和限位機構相對獨立設置。因此,在中間平面的至少一側設置減振機構;而兩側都設置時,可以選擇對稱設置,當然,也可以錯開設置。而限位機構的位置設置則更加靈活,其可以同減振機構一樣,在中間平面一側或兩側設置;更靈活的是,限位機構也可以一部分位于中間平面內。從而具體設置時可依據擺動動力工具100的具體形狀來設置,而且可以減少握持區42的直徑,結構更加緊湊,便于握持。
再參考圖4和圖5,還是以頭殼44和外殼體40之間、且位于中間平面一側為例。在本實施例中,減振機構和限位機構相鄰設置。減振機構包括兩個減振阻尼件76,而限位機構的限位阻尼件68則設置在兩個減振阻尼件76之間。兩個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依次設置。兩個減振阻尼件76相對限位阻尼件68對稱設置,且三者的中心的連線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延伸。
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分開設置,兩者不會相互干涉。具體可參考圖4,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由限位槽66的外壁80(頭殼44的一部分)隔開設置。減振阻尼件76與限位槽66的外壁80間隔一定距離。當然,減振阻尼件76也可以與外壁80相接觸。
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都具有一定彈性,使用聚氨酯(pu)、三元乙丙(epdm)、聚丙烯(epp)、橡膠及其混合物等。在內殼體38和外殼體40之間使用這些材料,配合適當的預應力,在使用者握持握持區42引導工具的同時改善操作的舒適度。
在本實施例中,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都優選聚氨酯(pu)。當然,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也可以使用不一樣的材質。如減振阻尼件76使用聚氨酯(pu),而限位阻尼件68使用聚丙烯(epp)等。
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使用聚氨酯(pu),密度一般在0.3~0.8g/cm3。減振阻尼件76優選0.45~0.55g/cm3,限位阻尼件68優選0.6~0.7g/cm3。因此,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的密度可以一樣,但也可以有所區別。優選的,減振阻尼件76的材料密度小于限位阻尼件68的材料密度。
而且由于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分開設置。因此,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可以根據需要,在形狀、大小或個數相同或有所區別。
如在本實施例中,在未置入內殼體38的外表面74和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之間的狀態下,減振阻尼件76大致呈長方形,而在置入后,與外殼體40的內表面70相接觸的一面大致呈凹陷狀。而限位阻尼件68在未置入和置入的狀態下,都大致呈圓柱狀。而且其大小、個數也都不一樣。當然,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的形狀、個數也不僅限于本實施例,其可以根據具體的空間來設置。
在本實施例中,兩個減振阻尼件76間隔一定距離設置,如此,增加了減振機構在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跨度。其跨度越大,不僅提高了減振效果,同時使得減振機構在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對頭殼44有足夠的支撐,頭殼44相對外殼體40運動的角度較小,顯著的避免了工作效率下降。
優選的,用于收容部分輸出軸34的頭殼44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的最大長度為l,兩個減振阻尼件76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的兩個最遠點之間距離l1(跨度)大于等于0.2l,小于等于0.8l。優選的,兩個減振阻尼件76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的兩個最遠點之間距離l1大于等于0.4l,小于等于0.7l。優選的,兩個減振阻尼件76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的兩個最遠點之間距離l1為0.5l或0.6l。
當然,兩個減振阻尼件76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的長度總和l2大于等于0.2l,小于等于0.8l,也同樣可以實現減振效果好且顯著的避免了工作效率下降。優選的,兩個減振阻尼件76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的長度總和l2大于等于0.3l,小于等于0.6l。優選的兩個減振阻尼件76沿輸出軸的軸向方向33上的長度總和l2為0.4l或0.5l。
再參考圖2,在本實施例中,馬達殼46和外殼體40之間設置減振機構和限位機構與頭殼44和外殼體之間設置的減振機構和限位機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兩個減振阻尼件76的中心和限位阻尼件68的中心連線不位于同一直線,三個中心的連線構成了一個三角形。這樣布置同樣可以保證減振效果的同時,不會影響到工作效率。另外,減振阻尼件76也可不同于在頭殼44中的長方體形狀,如削掉一個或多個角等等。由此可見,減振阻尼件76和限位阻尼件68的位置設置靈活,可以根據擺動動力工具100的具體形狀來設置,結構更加緊湊。
圖6至圖8所示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
參考圖6-8所示,本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在本實施例中,擺動動力工具200及其總體布局、限位機構均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減振機構的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頭殼244和外殼體240之間設置有減振機構,馬達殼246和外殼體240之間也設置有減振機構。并且,在中間平面的兩側,對稱的設置有減振機構。
下面以頭殼244和外殼體240之間,且位于中間平面一側的減振機構為例進行闡述。減振機構包括減振阻尼件276。減振阻尼件276呈大致的環狀柱體結構,柱體的兩個底面為減振阻尼件276的第一底面231a和第二底面231b。減振阻尼件276包括內孔277,內孔277呈大致的圓柱形狀,且具有內孔壁。
進一步的,減振阻尼件276套設在限位槽266的外壁280上。具體的,減振阻尼件276的內孔壁和限位槽266的外壁280相配接,從而限制減振阻尼件276和頭殼244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避免減振阻尼件276在擺動動力工具200工作的過程中,因受到振動的反復作用而向其他位置偏移。
進一步的,減振阻尼件276的第一底面231a和頭殼244相抵接,減振阻尼件276的第二底面231b和外殼體240相抵接。更具體的,第一底面231a和頭殼244的外表面274相抵接,第二底面231b和外殼體240的內表面270相抵接。優選的,外表面274和第一底面231a抵接的部位呈平面狀,內表面270和第二底面231a抵接的部位也呈平面狀。更優選的,減振阻尼件276和外殼體240的內表面270之間相對自由設置,從而不限制減振阻尼件276和外殼體24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如此設置,在擺動動力工具200工作的過程中,可以減少減振阻尼件276受到的垂直于中間平面的方向以外的方向的力,從而減緩減振阻尼件276的疲勞失效,提高減振阻尼件276的使用壽命。
圖9所示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是在第二實施方式的基礎上的變形。在本實施例中,限位槽366的內部具有臺階面367,即限位槽366的內壁分為內徑不同的兩段。進一步的,限位槽366的內壁靠近頭殼344的一段內徑較小,靠近外殼體340的一段內徑較大。更進一步的,限位阻尼件368設置于限位槽336中靠近外殼體340的一段中。限位阻尼件368呈大致的環形柱體狀,其中間具有貫通的收容孔,收容孔呈大致的圓柱形狀。進一步的,設置在外殼體340上的限位件364也呈大致的從外殼體340的內表面370上凸出的圓柱狀。裝配后,限位件364配接至限位阻尼件368的收容孔中。具體的,限位件364完全貫通限位阻尼件368的收容孔。
圖10至圖12所示為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
參考圖10-12所示,本實施例和第一實施例大致相似。在本實施例中,擺動動力工具400及其總體布局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頭殼444和外殼體440之間設置有減振機構和限位機構。進一步的,在中間平面的兩側,對稱的設置有減振機構。
下面以頭殼444和外殼體440之間,且位于中間平面一側的減振機構為例進行闡述。減振機構包括減振阻尼件476。減振阻尼件476設置在頭殼444的外表面474和外殼體440的內表面470之間。具體的,頭殼444上設置有從外表面474凸起的凸緣475,凸緣475在頭殼444的外表面474上圍設形成收容空間。優選的,該凸緣475和收容空間沿軸向方向分別設置有兩個。優選的,減振阻尼件476包括兩個減振部479。兩個減振部479沿軸向方向間隔設置,并通過連接部481連接。進一步的,兩個減振部479分別設置在兩個收容空間中。如此設置,既能滿足減振阻尼件在軸向方向上的長度要求,又無需安裝兩個減振阻尼件,簡化了裝配過程。進一步的,減振阻尼件476和外殼體440的內表面470抵接的之處均為平面,兩者相對自由設置,從而不限制減振阻尼件476和外殼體440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如此設置,亦是為了提高減振阻尼件476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的,頭殼444和外殼體440之間還設置有限位機構。外殼體440的縱向延伸軸線為x1,輸出軸的軸線為y。外殼體的縱向延伸軸線x1和輸出軸的軸線y互相垂直。垂直于輸出軸軸線且過縱向延伸軸線x1的平面為橫向平面。在本實施例中,在橫向平面的兩側,對稱設置有限位機構。下面以頭殼444和外殼體440之間,且位于橫向平面一側的限位機構為例進行闡述。限位機構包括限位阻尼件468。限位阻尼件468呈大致的橫截面為u形的柱體結構。限位阻尼件468的u型柱體結構沿著與中間平面垂直的方向延伸。限位阻尼件468的u形柱體結構的凹陷部分朝向外殼體440設置。外殼體440上設置有限位件464。限位件464從外殼體440的內表面470向外凸起設置,用于和限位阻尼件468的凹陷部分配接。頭殼444上還設置有限位槽466。限位阻尼件464卡接在限位槽466中。限位阻尼件464、限位槽466和限位件464互相協作用于限制內外殼體沿縱向延伸軸線x1方向和輸出軸軸線y方向的運動。如此設置限位機構,使得其沿垂直中間平面的方向的長度更長,從而使得限位阻尼件的限位效果更好。
上述第二至第四實施方式中的限位機構對內、外機殼之間的相對運動的限制作用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一樣,因此,如果采用剛性較大材料,能夠使得擺動動力工具操作性能的提高,便于用戶更加輕松地操作擺動動力工具使其工作頭順利進給。而其減振機構亦能夠提供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減振機構一樣方向減振力,也就是說其減振機構的作用方向和第一實施方式中的減振機構的作用方向是相同,因此能夠有效地減少擺動動力工具在其擺動方向上的振動。
上述實施方式中,將限位機構和減振機構相對獨立設置。這樣,減振阻尼件和限位阻尼件的形狀、尺寸、材質、個數等可以根據其各自的作用分別選用最適合的。從而即保證了減振效果,還不會影響工作效率。而且減振阻尼件和限位阻尼件的位置設置也更加靈活,擺動動力工具結構更加緊湊,人機更好。
本發明并不限于前述實施例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技術精髓的啟示下還可能做出其他變更,但只要其實現的功能與本發明相同或相似,均應涵蓋于本發明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