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
背景技術:
目前的塑膠行業中,在大型注塑機需要更換模具時只能通過起重機和人力來更換模具。起重機更換模具時容易發生歪拉斜吊的違章操作,鋼絲繩在拉動過程中也容易發生模具損傷機床設備的情況。另一方面由于拉動距離很難控制,操作人員完全憑自己的感覺進行操作,極易造成用力不當而使模具滑落地面傷人的事故。此外,通過人力移動大型模具十分費時費力。
市面上也出現了針對各種機床換模時代替人工的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但是,由于現有產品種類較多,一般一個車間里會有幾種不同的機床同時工作,不同機床由于自身規格不同,模具的體積和重量也是不同的,對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的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申請號201521106164.9公開了一種全自動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包括機臺部件、臺車部件、推拉部件和導軌,所述臺車部件安裝在導軌上端,機臺部件位于臺車部件的一端,推拉部件位于臺車部件的另一端,機臺部件上設置有機臺限位氣缸、第一感應器、第五感應器和模具反掛鉤,機臺部件、臺車部件和推拉部件均與中心控制系統相連。但是上述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僅適用于大型戶外工程建設,不適合在空間較小的車間內的車床使用。
申請號201410495899.9,公開了一種多沖床的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系統,包括導軌、設置在導軌上的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所述導軌與沖床相對應部分的導向面與沖床上的模具安裝臺面平行,所述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的底座上并列設有兩根絲杠,兩根絲杠同步驅動一個套設在兩者之上的活動座,活動座上沿推拉模具的方向并列設有至少兩列滾輪,活動座上表面設有多對與不同沖床相對應的移模臂或者一對由電機控制的伸出長度可控的移模臂,活動座上并列設有至少兩個推模油缸,推模油缸的活塞桿端部設有卡勾,待換模具側面設有與卡勾相配合的扣接件,所述沖床上的模具安裝臺面上靠近軌道的一側并列設有兩個可拆卸的模具定位銷。但是上述公開的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結構比較復雜,移動不方便。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同時適合于車間內不同車床使用的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并且體積較小,移動靈活,使用方便。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包括:載模平臺,設置于載模平臺上的至少一組滑道單元,相鄰兩組滑道單元之間通過隔板隔開;
升降平臺單元,所述升降平臺單元設置于載模平臺的下方;
設置于升降平臺單元底部的驅動輪單元,包括驅動輪、以及為驅動輪提供動力的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與驅動輪之間設置有制動器電磁元件;
扶手部,所述扶手部設置在載模平臺一側邊框上,向載模平臺外側傾斜,扶手部上設置有分別控制所述滑道單元、升降平臺單元,驅動輪單元的開關;
扭矩傳感器單元,包括:扭桿,其將扶手部與載模平臺連結起來,在扶手部輸入的驅動力的作用下發生扭轉并且將驅動力傳遞至載模平臺、以及電位計,其輸出對應于扭桿的扭轉的電信號;
控制器,所述滑道單元、升降平臺單元,驅動輪單元、電位計以及電流檢測單元均與所述控制器控制連接;
電流檢測單元,設置于控制器內,用于檢測實際流入到第一電機的電流值,由此實現對驅動輪單元的反饋控制;
蓄電池,固定設置于升降平臺底盤上,用于給所述滑道單元、升降平臺單元,驅動輪單元供電。
每一組所述滑道單元均包括軸承座板、滾輥、鏈輪、鏈條以及第二電機,載模平臺上安裝軸承座板,軸承座板上安裝滾輥;所述滾輥末端連接鏈輪,每兩個鏈輪通過一個鏈條連接;所述第二電機通過端面法蘭安裝在軸承座板上。
所述載模平臺上相鄰兩個滑道單元之間設有卡槽,所述卡槽內卡接所述隔板。
所述升降平臺單元包括:升降機構、電動馬達、液壓泵及底盤,升降機構的臂架的兩端下端機械連接底盤的兩端,在底盤的中央部位設置電動馬達和液壓泵,液壓泵由電動馬達驅動,液壓泵的伸縮桿與升降機構的臂架連接。
還包括重量檢測單元,所述重量檢測單元用于檢測載模平臺上所載物品的重量,上述重量檢測單元與控制器電連接。
所述滑道上背離扶手部的一端設置有限位機構,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防落銷、導向套、氣缸,導向套固定在軸承座板上,導向套下方固定氣缸,氣缸的活塞桿上固定防落銷,防落銷因活塞桿向上移動而高出滾輥上表面,所述氣缸與控制器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載模平臺被分隔成多組滑道,這樣在同一輛車上一次性可以同時放置多種模具。
第二、載模平臺的底部設有升降平臺,根據不同車床的不同高度,能夠將載模平臺相對于車床的高度調節為恒定。
第三、扭矩傳感器單元與控制器電連接,并將所檢測到的扭矩的電信號輸出至控制器,扭矩傳感器根據扭桿的扭轉二檢測驅動扭矩,通過改變設于扭矩傳感器的扭桿,無需改變其他構件就能夠根據臺車的裝載負載等改變作業者的操作感受。
第四、第一電機與控制器電連接,并對應于控制器輸入的電信號旋轉,第一電機配設于驅動輪的內側,并對驅動輪施加輔助力,左、右的第一電機彼此設置于同一軸線上,并直列配設于一對驅動輪之間,第一電機采用變頻減速電機。
第五、制動器電磁元件配設于第一電機的輸出軸與驅動輪之間,制動器電磁元件與控制器電連接,并對應于控制器供給的電流而進行切換,在電流未流入制動器的狀態下,制動器電磁元件將驅動輪維持在制動狀態,在電流流入制動器電磁元件的情況下,制動器電磁元件將驅動輪切換到非制動狀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圖3為載模平臺的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的控制框圖。
其中,1為載模平臺;2為隔板;3為第二電機;4為電動馬達;5為驅動輪;6為扶手部;51為第一電機;52為制動器電磁元件;7為防落銷;8為導向套;9為氣缸;10為扭矩傳感器單元;11為滾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包括:載模平臺1,設置于載模平臺1上的至少一組滑道,相鄰兩組滑道之間通過隔板2隔開,所述載模平臺1上相鄰兩個滑道之間設有卡槽,所述卡槽內卡接所述隔板2。載模平臺1被分隔成多組滑道,這樣在同一輛用于承載多模具的換模臺車上一次性可以同時放置多種模具。
每一組所述滑道包括軸承座板、滾輥、鏈輪、鏈條以及第二電機3,載模平臺1上安裝軸承座板,軸承座板上安裝滾輥;所述滾輥末端連接鏈輪,每兩個鏈輪通過一個鏈條連接;所述第二電機3通過端面法蘭安裝在軸承座板上;
升降平臺,所述升降平臺設在于載模平臺1的下方,包括:升降機構、電動馬達4、液壓泵及底盤,升降機構的臂架的兩端下端機械連接底盤的兩端,在底盤的中央部位設置電動馬達4,液壓泵由電動馬達4驅動,液壓泵的伸縮桿與升降機構的臂架連接;以及設置于升降平臺底部的驅動輪5,一對驅動輪5以彼此之間間隔的方式設于升降平臺的底部兩側;以及一對萬向輪,萬向輪安裝于升降平臺底盤上并設于驅動輪5的后方。
兩個驅動輪5上分別設有第一電機51;所述第一電機51與驅動輪5之間設置有制動器電磁元件52;制動器電磁元件52配設于第一電機51的輸出軸與驅動輪5之間,制動器電磁元件52與控制器電連接,并對應于控制器供給的電流而進行切換,在電流未流入制動器的狀態下,制動器電磁元件52將驅動輪5維持在制動狀態,在電流流入制動器電磁元件52的情況下,制動器電磁元件52將驅動輪5切換到非制動狀態。
扶手部6,所述扶手部6設置在載模平臺1一側邊框上,向載模平臺1外側傾斜,扶手部6上設置有分別控制所述第二電機3、電動馬達4、第一電機51以及制動器電磁元件52的開關;蓄電池,用于給所述第二電機3、第一電機51以及制動器電磁元件52供電。
扭矩傳感器單元,包括:扭桿,其將扶手部與載模平臺連結起來,在扶手部輸入的驅動力的作用下發生扭轉并且將驅動力傳遞至載模平臺、以及電位計,其輸出對應于扭桿的扭轉的電信號;扭矩傳感器單元與控制器電連接,并將所檢測到的扭矩的電信號輸出至控制器,接下來,對驅動輪的運轉進行說明。
操作者用雙手平行地推壓扶手部6的情況下,換模臺車筆直地前進,在該種情況下,通過推壓扶手部6而輸入到載模平臺上的驅動力在扶手部6的左右兩端大致相同,因此,利用左右兩個扭矩傳感器檢測出的扭矩力大致相同。
另外,若操作者推壓操作扶手部的左右的力不相同的情況下,作業者用右手推壓扶手部比用左手推壓扶手部的力要大,因此,右側的扭矩傳感器單元所檢測出的扭矩力比左側扭矩傳感器檢測出的扭矩力要大;由此,控制器發出指令,以使自右側的第一電機51施加于右側驅動輪的輔助力比自左側的第一電機51施加于左側驅動輪的輔助力大。
扭矩傳感器根據扭桿的扭轉來檢測驅動扭矩,通過改變設于扭矩傳感器的扭桿,無需改變其他構件就能夠根據臺車的裝載負載等改變作業者的操作感受。
控制器,控制器內設有電流檢測單元,控制器通過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脈沖寬度調制)控制而驅動第一電機51,所述電流檢測單元用于檢測實際流入到第一電機51的電流值。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技術方案,還包括SML-S-C S柱形中空稱重傳感器,所述SML-S-C S柱形中空稱重傳感器設置于載模平臺上,用于檢測載模平臺上所載物品的重量,上述SML-S-C S柱形中空稱重傳感器與控制器電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滑道上背離扶手部的一端設置有限位機構,所述限位機構包括防落銷7、導向套8、氣缸9,導向套8固定在軸承座板上,導向套8下方固定氣缸9,氣缸9的活塞桿上固定防落銷7,防落銷7因活塞桿向上移動而高出滾輥上表面,所述氣缸9與控制器電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