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主要涉及一種棘輪扳手,尤指一種電動棘輪扳手。
背景技術:
請參照美國專利號第8800410號專利案“Ratchet wrench with direction switching structure”,其揭示一種換向棘輪扳手,其包括扳手本體(wrench body)、棘輪環(ratchet wheel)、棘動件(ratcheting member)與控制件(switching member),棘輪環可轉動地設置于扳手本體并能夠連接套筒,棘動件設置于扳手本體并選擇性地以左半部(left half portion)或右半部(right half portion)卡掣棘輪環,如此轉換棘輪環的旋轉方向,控制件樞設于扳手本體并抵靠棘動件。
使用者必須握持扳手本體并且往復地左右擺動才能使棘輪環單向地轉動而驅動套筒并帶動套筒連接的螺帽。因此,以現有的手動扳手往復地來回扳動螺帽將會耗費使用者許多的時間。
并且,于建筑工地的環境中,常見有長螺桿的施工環境。由于建筑工地系暴露于室外,使得長螺桿常有生銹的問題發生,使用者必須特別地用力扳動扳手,因此現有的手動扳手對于使用者而言相當費時費力。
有鑒于上述現有結構的缺失,本發明人乃發明出一種電動棘輪扳手,其可克服上述現有結構的所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力驅動的套筒棘輪扳手,解決現有結構存在的上述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電動棘輪扳手,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有:
一個本體,其具有一個第一端與一個第二端,該本體鄰近于該第一端一側的內壁面設有一個齒部;
一個棘動裝置,其設置于該本體的第一端并包括一個棘動件、樞設于該棘動件的一個棘齒塊組以及可轉動地套設于該棘動件的一個齒環,該棘齒塊組選擇性地與該本體的齒部嚙合,該齒環能夠相對于該棘動件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該齒環具有一個內齒部與一個端齒部,該齒環的內齒部選擇性地與該棘齒塊組嚙合;
一個動力裝置,其容置于該本體的第二端并包括一個馬達;以及
一個傳動裝置,其包括一個傳動桿,該傳動桿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并與該馬達連接,該傳動桿相反于該馬達的一端連接該齒環的端齒部并能夠在嚙合狀態與非嚙合狀態之間變換;
當該棘動件驅動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馬達扭力時,該傳動桿位于嚙合狀態而與該齒環的端齒部互相嚙合,該馬達轉動該傳動桿而帶動該齒環旋轉,進而帶動該棘動件轉動并持續驅動固定件;
當該棘動件驅動過程所受阻力大于該馬達扭力時,該傳動桿位于非嚙合狀態而產生與該齒環的端齒部重復嚙合及脫離的跳齒現象以致無法帶動該齒環旋轉,此時能夠以人力扳動該本體而同帶動棘動件轉動。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該本體包括一個連接孔,該傳動桿沿該本體的一個第一軸線可轉動地設置于該連接孔,該傳動桿相反于該馬達的一端具有一齒輪部,該齒輪部常態地接觸該齒環的端齒部并能夠于嚙合狀態與非嚙合狀態之間變換,當該傳動桿的齒輪部位于非嚙合狀態,該傳動桿偏移該第一軸線,該傳動桿的齒輪部產生與該齒環的端齒部重復嚙合及脫離的跳齒現象。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該傳動桿具有可撓性并沿該第一軸線劃分一個第一區段與一個第二區段,該第一區段的一端設置該齒輪部,該第一區段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區段,該第二區段相反于該第一區段的一端連接該馬達,該傳動裝置還包括兩個軸承,該兩個軸承分別套設于該第一區段與該第二區段之間以及該第二區段鄰近于該馬達的一端,當該傳動桿的齒輪部位于非嚙合狀態,該傳動桿的第一區段相對于該第二區段可撓地彈性變形而偏移該第一軸線。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該傳動裝置還包括一個限制件,該限制件設置于該本體的第一端并承接該傳動桿的第一區段,該限制件具有沿該第一軸線的徑向延伸的一個限制槽,該傳動桿可轉動地穿過該限制槽并受該限制槽的限制,該傳動桿的第一區段僅能沿平行于垂直該第一軸線的一個第二軸線的方向偏移該第一軸線。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該本體包括供使用者握持的一個握柄部,該握柄部鄰近于該第二端,該本體在該握持部沿該第一軸線的徑向設置一個穿孔,該穿孔沿該握柄部的一個外圓周延伸,該動力裝置包括一個電源與一個控制鈕,該馬達為雙向馬達并具有一個心軸,該電源與該馬達電性連接使該心軸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并帶動該傳動桿,該控制鈕設置于該本體的穿孔并與該馬達電性連接而能夠控制該馬達的心軸沿該第一軸線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還包括一個換向裝置,該換向裝置包括插設于該棘動件的一個換向桿,該換向桿能夠相對該棘動件而在對應一驅動方向和一不驅動方向的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該棘齒塊組包括兩個主齒塊與一個副齒塊,該兩主齒塊分別選擇性地與該本體的齒部嚙合,該副齒塊選擇性地與該齒環的內齒部嚙合,當該換向桿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時,該兩主齒塊與該本體的齒部之間的嚙合關系以及該副齒塊及與該齒環之間的嚙合關系改變而產生換向功能。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每一該主齒塊設置有一個第一主齒部與一個第二主齒部,每一該主齒塊的第一主齒部與第二主齒部分別位于每一該主齒塊相異于該棘動件的一個端面的相反兩側,每一該主齒塊的第一主齒部與第二主齒部分別選擇性地與該本體的齒部嚙合,該副齒塊設置有一個第一副齒部與一個第二副齒部,該副齒塊的第一副齒部與第二副齒部分別位于該副齒塊相異于該棘動件的一個端面的相反兩側,該副齒塊的第一副齒部與第二副齒部分別選擇性地與該齒環的內齒部嚙合。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該棘動裝置包括一個第一銷件與一個第二銷件,該棘動件沿該第二軸線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的第一端,該第一銷件穿設于該棘動件、該兩主齒塊其中之一主齒塊與該副齒塊,該兩主齒塊其中之一主齒塊與該副齒塊可共同繞平行于該第二軸線的一個第三軸線樞轉而以該第一銷件為軸心同軸樞設于該棘動件,該第二銷件穿設于該棘動件與另一主齒塊,該另一主齒塊可繞平行于該第二軸線的一個第四軸線樞轉而以該第二銷件為軸心樞設于該棘動件,該第二軸線位于該第三軸線與該第四軸線之間,該兩主齒塊沿該第二軸線位于同一水平位置,該副齒塊沿該第二軸線的徑向設置于該棘動件的一側且沿該第二軸線與該兩主齒塊位于不同水平位置。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該換向桿具有一個通孔與一個容置孔,該通 孔沿該第二軸線的徑向貫穿該換向桿,該通孔沿第二軸線與該容置孔位于不同水平位置,該容置孔的一個開口位于該換向桿沿該第二軸線徑向的一側,該換向裝置包括一個主頂掣組與一個副頂掣組,該主頂掣組設置于該換向桿的通孔并包括兩個頂掣件與一個偏壓件,該主頂掣組的兩頂掣件分別頂掣該棘齒塊組的兩主齒塊,該主頂掣組的偏壓件抵靠于該主頂掣組的兩頂掣件之間,該副頂掣組設置于該換向桿的容置孔并包括一個頂掣件與一個偏壓件,該副頂掣組的偏壓件偏置該副頂掣組的頂掣件頂掣于該副齒塊。
所述的電動棘輪扳手,其中:該本體包括一個棘動孔、一個容置槽、一個傳動槽、一個頭部與設置于該頭部與握柄部之間的一個延伸部,該棘動孔的一個內壁面環設有該齒部,該棘動孔與該傳動槽形成于該頭部,該容置槽設置于該本體的第二端并與該連接孔以及該穿孔連通,該容置槽形成于該握柄部并容置該動力裝置,該連接孔形成于該延伸部,該連接孔相反于該容置槽的一側與該傳動槽連通,該傳動槽相反于該連接孔的一側與該棘動孔連通,該頭部鄰近于該第一端,該延伸部沿該第一軸線相反的兩端分別連接該頭部與該握柄部。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當該棘動件驅動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馬達扭力時,該傳動桿位于嚙合狀態而與該齒環的端齒部互相嚙合,該馬達轉動該傳動桿而帶動該齒環旋轉,進而帶動該棘動件轉動并持續驅動固定件。
當該棘動件驅動過程所受阻力大于該馬達扭力時,該傳動桿位于非嚙合狀態而產生與該齒環的端齒部重復嚙合及脫離的跳齒現象以致無法帶動該齒環旋轉并壓縮該彈性裝置,此時能夠以人力扳動該本體而同帶動棘動件轉動。
其他目的、優點和本發明的新穎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明顯。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的立體外觀圖。
圖2是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圖1所取的剖視圖。
圖4是圖3的局部放大圖,表示傳動桿的齒輪部嚙合齒環。
圖5是沿圖4中5-5割面線所取的剖視圖,表示每一主齒塊的兩主齒部其中之一主齒部與本體的齒部嚙合。
圖6是沿圖4中6-6割面線所取的剖視圖,表示副齒塊的兩副齒部其中之一副齒部與齒環的內齒部嚙合。
圖7是圖4的延續圖,表示傳動桿的齒輪部脫離齒環。
圖8是圖5的延續圖,表示每一主齒塊的另一主齒部與本體的齒部嚙合。
圖9是圖6的延續圖,表示副齒塊的另一副齒部與齒環的內齒部嚙合。
附圖標記說明:10本體;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1棘動孔;111齒部;112蓋件;113扣件;12容置槽;121塞件;13連接孔;14傳動槽;15頭部;16握柄部;17延伸部;18穿孔;20棘動裝置;21棘動件;22棘齒塊組;221主齒塊;2211第一主齒部;2212第二主齒部;222副齒塊;2221第一副齒部;2222第二副齒部;23齒環;231內齒部;232端齒部;24第一銷件;25第二銷件;30動力裝置;31馬達;311心軸;32電源;33控制鈕;40傳動裝置;41傳動桿;411齒輪部;412第一區段;413第二區段;42軸承;43限制件;431限制槽;50換向裝置;51換向桿;511通孔;512容置孔;52主頂掣組;521頂掣件;522偏壓件;53副頂掣組;531頂掣件;532偏壓件;54復位件;L1第一軸線;L2第二軸線;L3第三軸線;L4第四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一個實施例并配合圖式詳述如后,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并不受此種結構的限制。
參照圖1至圖4所示,為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包括有一個本體10、一個棘動裝置20、一個彈性裝置30、一個動力裝置30與一個傳動裝置40。
該本體10具有一個第一端101與一個第二端102,該本體10鄰近于該第一端101一側的內壁面設有一個齒部111。該棘動裝置20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一端101并包括一個棘動件21、樞設于該棘動件21的一個棘齒塊組22以及可轉動地套設于該棘動件21的一個齒環23,該棘動件21的一端能夠直接或間接驅動固定件(圖中未示),固定件可為套筒或是接桿,該棘齒塊組22選擇性地與該本體10的齒部111嚙合,該齒環23能夠相對于該棘動件21沿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該齒環23具有一個內齒部231與一個端齒部232,該齒環23的內齒部231選擇性地與該棘齒塊組22嚙合。該動力裝置30容置于該本體10的 第二端102并包括一個馬達31。該傳動裝置40包括一個傳動桿41,該傳動桿41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10并與該馬達31連接,該傳動桿41相反于該馬達31的一端連接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并能夠于嚙合狀態與非嚙合狀態之間變換。
當該棘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馬達31扭力時,該傳動桿41位于嚙合狀態而與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互相嚙合,該馬達31轉動該傳動桿41而帶動該齒環23旋轉,進而帶動該棘動件21轉動并持續驅動固定件。
當該棘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大于該馬達31扭力時,該傳動桿41位于非嚙合狀態而產生與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重復嚙合及脫離的跳齒現象以致無法帶動該齒環23旋轉,此時能夠以人力扳動該本體10而同帶動棘動件21轉動。
該本體10的第一端101與該第二端102沿一個第一軸線L1互相間隔,該本體10包括一個棘動孔11、一個容置槽12、一個連接孔13、一個傳動槽14、一個頭部15、供使用者握持的一個握柄部16、設置于該頭部15與該握柄部16之間的一個延伸部17與一個穿孔18。該棘動孔11設置于該第一端101,該棘動孔11遠離該容置槽12一側的一個內壁面環設有該齒部111,該本體10于該第一端101設置一個略呈圓形的蓋件112以封閉該棘動孔11的一側,一個扣件113設置于該棘動孔11內并扣合于該蓋件112,避免該蓋件112脫離該本體10,該棘動孔11與該傳動槽14形成于該頭部15。該容置槽12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二端102并與該連接孔13以及該穿孔18連通,該容置槽12形成于該握柄部16并容置該動力裝置30,該容置槽12相反于該連接孔13的一端可脫離地設置一個塞件121,該塞件121能夠避免該動力裝置30脫離該容置槽12。該連接孔13形成于該延伸部17,該連接孔13相反于該容置槽12的一側與該傳動槽14連通,該傳動槽14相反于該連接孔13的一側與該棘動孔11連通,更佳地,該傳動槽14為一個半月形槽,該傳動槽14相反的兩端沿垂直該第一軸線L1的方向呈封閉狀。該頭部15鄰近于該第一端101,該握柄部16鄰近于該第二端102,該延伸部17沿該第一軸線L1相反的兩端分別連接該頭部15與該握柄部16,該延伸部17沿垂直該第一軸線L1方向具有一個大致為圓形的橫截面。該本體10于該握持部16沿該第一軸線L1的徑向設置一個穿孔18,該穿孔18沿該握柄部16的一個外圓周延伸。
請同時參照圖5至圖9,該棘動裝置20沿垂直于該第一軸線L1的一個第二 軸線L2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10第一端101的棘動孔11并更包括一個第一銷件24與一個第二銷件25,該棘動件21沿該第二軸線L2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10的棘動孔11,且該扣件113扣設于該棘動件21的外周緣與該蓋件112之間以避免該棘動件21脫離該棘動孔11,該棘動件21鄰近于該齒環23的一端能夠直接或間接驅動固定件。
該棘齒塊組22包括兩個主齒塊221與一個副齒塊222,該兩主齒塊221樞設于該棘動件21且分別選擇性地與該本體10的齒部111嚙合,該副齒塊222選擇性地與該齒環23的內齒部231嚙合。每一該主齒塊221設置有一個第一主齒部2211與一個第二主齒部2212,每一該主齒塊221的第一主齒部2211與第二主齒部2212分別位于每一該主齒塊221相異于該棘動件21的一個端面的相反兩側,每一該主齒塊221的第一主齒部2211與第二主齒部2212分別選擇性地與該本體10的齒部111嚙合,該副齒塊222設置有一個第一副齒部2221與一個第二副齒部2222,該副齒塊222的第一副齒部2221與第二副齒部2222分別位于該副齒塊222相異于該棘動件21的一個端面的相反兩側,該副齒塊222的第一副齒部2221與第二副齒部2222分別選擇性地與該齒環23的內齒部231嚙合。
更佳地,該第一銷件24穿設于該棘動件21、該兩主齒塊221其中之一主齒塊221與該副齒塊222,使該兩主齒塊221其中之一主齒塊221與該副齒塊222可共同繞平行于該第二軸線L2的一個第三軸線L3樞轉而以該第一銷件24為軸心同軸樞設于該棘動件21,該第二銷件25穿設于該棘動件21與另一主齒塊221,使該另一主齒塊221可繞平行于該第二軸線L2的一個第四軸線L4樞轉而以該第二銷件25為軸心樞設于該棘動件21,該第二軸線L2位于該第三軸線L3與該第四軸線L4之間,該兩主齒塊221沿該第二軸線L2位于同一水平位置,該副齒塊222沿該第二軸線L2的徑向設置于該棘動件21的一側且沿該第二軸線L2與該兩主齒塊221位于不同水平位置。
該齒環23能夠相對于該棘動件21沿該第二軸線L2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并沿該第二軸線L2位于該棘動件21的一側。該齒環23的內齒部231選擇性地與該副齒塊222的兩副齒部2221嚙合。
該動力裝置30容置于該本體10的容置槽12并更包括一個電源32與一個控制鈕33,該塞件121可脫離地封閉該容置槽12相反于該連接孔13的一端以避免該動力裝置30脫離該容置槽12并可更換電源32。更佳地,該馬達31為雙 向馬達并具有一個心軸311,該電源32與該馬達31電性連接使該心軸311沿該第一軸線L1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并帶動該傳動桿41,該控制鈕33設置于該本體10的穿孔18并與該馬達31電性連接而能夠控制該馬達31的心軸311沿該第一軸線L1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
該傳動裝置40更包括兩個軸承42與一個限制件43。該傳動桿41沿該第一軸線L1可轉動地設置于該本體10的連接孔13并與該馬達31的心軸311連接,且該心軸311與該傳動桿41能夠沿該第一軸線L1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該傳動桿41相反于該馬達31的一端具有一齒輪部411。該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常態地接觸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并能夠于嚙合狀態與非嚙合狀態之間變換。當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位于非嚙合狀態,該傳動桿41偏移該第一軸線L1,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產生與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重復嚙合及脫離的跳齒現象。
該傳動桿41具有可撓性并沿該第一軸線L1劃分一個第一區段412與一個第二區段413,該第一區段412的一端設置該齒輪部411,該第一區段412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二區段413,該第二區段413相反于該第一區段412的一端連接該馬達31的心軸311。
該兩軸承42分別套設于該第一區段412與該第二區段413之間以及該第二區段413鄰近于該馬達31的心軸311的一端。
該限制件43設置于該本體10的第一端101的連接孔13與該傳動槽14之間并承接該傳動桿41的第一區段412,該限制件43具有沿該第一軸線L1的徑向延伸的一個限制槽431,該傳動桿41沿該第一軸線L1可轉動地穿過該限制槽431并受該限制槽431的限制,當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位于非嚙合狀態且該傳動桿41偏移該第一軸線L1時,該傳動桿41的第一區段412僅能沿平行該第二軸線L2的方向偏移,避免該傳動桿41于該連接孔13中抖動。
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更包括有一個換向裝置50,該換向裝置50包括可沿該第二軸線L2旋轉地插設于該蓋件112與該棘動件21的一個換向桿51、一個主頂掣組52、一個副頂掣組53與一個復位件54。
該換向桿51可相對該棘動件21而在對應一驅動方向和一不驅動方向的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沿該第二軸線L2樞轉,當該換向桿51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樞轉時,該兩主齒塊221與該本體10的齒部111之間的嚙合關系以及該棘齒塊組20的副齒塊222與該齒環23之間的嚙合關系改變而產生換向功 能。
該換向桿51具有一個通孔511與一個容置孔512,該通孔511沿該第二軸線L2的徑向貫穿該換向桿51,該通孔511沿第二軸線L2與該容置孔512位于不同水平位置,該容置孔512的一個開口位于該換向桿51沿該第二軸線L2徑向的一側。
該主頂掣組52設置于該換向桿51的通孔511并包括兩個頂掣件521與一個偏壓件522,該主頂掣組52的兩頂掣件521分別頂掣該棘齒塊組22的兩主齒塊221,該主頂掣組52的偏壓件522抵靠于該主頂掣組52的兩頂掣件521之間。
該副頂掣組53設置于該換向桿51的容置孔512并包括一個頂掣件531與一個偏壓件532,該副頂掣組53的偏壓件532偏置該副頂掣組53的頂掣件531頂掣于該副齒塊222。
如此,使用者能夠沿該第二軸線L2轉動該換向桿51于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變換而改變該主頂掣組52的兩頂掣件521頂掣該兩主齒塊221的方向以及該副頂掣組53的頂掣件531頂掣該副齒塊222的方向,如此達到換向的功能。當該換向桿51位于第一位置,如圖5與圖6所示,該兩主齒塊221其中之一的第一主齒部2211與該本體10的齒部111嚙合,該副齒塊222的第一副齒部2221與該齒環23的內齒部231嚙合。當該換向桿51位于第二位置,如圖8與圖9所示,該兩主齒塊221其中之一的第二主齒部2212以及另一主齒塊221的第一主齒部2211與該本體10的齒部111嚙合,該副齒塊222的第二副齒部2222與該齒環23的內齒部231嚙合。
于本實施例中,該復位件54為圈形彈簧并套設于該換向桿51,該復位件54抵頂于該換向桿51與該蓋件112之間,該換向桿51能夠沿該第二軸線L2相對該棘動件21縱向移動并能夠于一初始位置與一脫離位置之間變換,當該換向桿51位于初始位置,該棘動件21能夠連接固定件,而固定件無法脫離該棘動件21,當該換向桿51位于脫離位置,固定件能夠脫離該棘動件21,且該換向桿51壓縮該復位件54。更佳地,憑借該復位件54的回復彈力,使該換向桿51由脫離位置回復至初始位置而令該換向桿51常態地保持在初始位置。
當該棘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小于該馬達31的心軸311扭力時,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位于嚙合狀態而與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互相嚙合,憑借該馬達31的心軸311沿該第一軸線L1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該傳動桿41而以該齒輪部411帶動該齒環23沿該第二軸線L2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 方向旋轉,進而帶動該棘動件21沿該第二軸線L2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并持續驅動固定件。
請同時參照圖7,當該棘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大于該馬達31的心軸311扭力時,例如:建筑工地中的長螺桿常有生銹的問題發生,而使螺帽卡在長螺桿生繡處而產生過大阻力難以轉動,使得該馬達31提供該心軸311的扭力不足以驅動該傳動桿41而帶動該棘動件21,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位于非嚙合狀態,且該傳動桿41的第一區段412相對于該第二區段413可撓地彈性變形而偏移該第一軸線L1,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產生與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重復嚙合及脫離的跳齒現象,以致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無法帶動該齒環23旋轉。此時使用者能夠聽見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與該齒環23之間跳齒無法嚙合而撞擊產生的咑咑聲響,使用者可握持并以固定件為軸心用人力扳動該本體10的握柄部16,利用該本體10的棘動孔11的齒部111嚙合該兩主齒塊221其中之一主齒塊221,使該本體10同步帶動該棘動件21沿該第二軸線L2轉動,當固定件轉動之后,憑借該傳動桿41的第一區段412的彈性回復力使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與齒環23的端齒部232再次地嚙合而回復至嚙合狀態。如此解決一般非人力帶動的扳手無法解決固定件難以克服過大阻力的問題。
就以上說明可以歸納出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電動棘輪扳手的傳動桿41位于嚙合狀態而與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互相嚙合,憑借該馬達31的心軸311沿該第一軸線L1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該傳動桿41而以該齒輪部411帶動該齒環23沿該第二軸線L2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旋轉,進而帶動該棘動件21沿該第二軸線L2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轉動并持續驅動固定件。如此達成不移動該握柄部16而能夠由該馬達31的心軸311沿該第一軸線L1轉動改變為該棘動件21沿該第二軸線L2的轉動關系,因而達到省時省力的功效。
2.當該棘動件21驅動固定件過程所受阻力大于該馬達31的心軸311扭力時,該馬達31提供該心軸311的扭力不足以驅動該傳動桿41而帶動該棘動件21,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位于非嚙合狀態,且該傳動桿41的第一區段412相對于該第二區段413可撓地彈性變形而偏移該第一軸線L1,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產生與該齒環23的端齒部232重復嚙合及脫離的跳齒現象,以致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無法帶動該齒環23旋轉。此時使用者能夠聽見該傳動桿 41的齒輪部411與該齒環23之間跳齒無法嚙合而撞擊產生的咑咑聲響,使用者可握持并以固定件為軸心用人力扳動該本體10的握柄部16,利用該本體10的棘動孔11的齒部111嚙合該兩主齒塊221其中之一主齒塊221,使該本體10同步帶動該棘動件21沿該第二軸線L2轉動,當固定件轉動之后,憑借該傳動桿41的第一區段412的彈性回復力使該傳動桿41的齒輪部411與齒環23的端齒部232再次地嚙合而回復至嚙合狀態。如此解決一般非人力帶動的扳手無法解決固定件難以克服過大阻力的問題。
以上說明對本發明而言只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不脫離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許多修改、變化或等效,但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