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組裝模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特別是一種機械化組裝模板。
【背景技術】
[0002]當前,路基,公路橋,鐵路橋涵等主要是現澆,國內采用現場澆筑方法施工的箱形、拱形混凝土涵管,在鐵道、交通、水利工程己得到較多應用。現澆混凝土的缺點是施工作業時間長、在現場制作中,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開挖面積廣,費時費力現場制作的混凝土容易局部發生滲漏,現澆混凝土涵管易出現裂縫(涵體側壁通裂等),影響管道的使用功能。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機械化組裝模板,以節約方涵制作及安裝時間,同時降低生產成本。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化組裝模板包括內模板和外模板,所述內模板位于所述外模板的內側,并與所述外模板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該距離用于澆筑混凝土 ;
[0005]其中,所述內模板包括頂板、分別位于所述頂板兩側的側板、位于所述頂板對面的卸模支撐桿、以及可伸縮的卸模絲杠,所述頂板的兩側通過連接軸與側板的頂部活動連接,所述頂板在其與側板連接處的表面設置有頂板轉片,所述側板在其與頂板連接處的表面設置有側板轉片,所述頂板轉片和側板轉片上均開有通孔,連接軸穿過所述頂板轉片上的通孔和側板轉片上的通孔,從而使所述側板能夠以連接軸為中心轉動;所述卸模支撐桿的兩端分別用于頂住兩側的側板,所述卸模絲杠的一端與頂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側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側板的頂部向內彎折形成頂斜面,所述頂斜面相對于側板的彎折角度為60?80度,所述側板的底部向內彎折形成底斜面,所述底斜面相對于側板的彎折角度為30?60度,且所述頂斜面的面積大于底斜面的面積。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所述頂板、兩個側板、卸模支撐桿圍成多邊形的內模板通道,卸模支撐桿的數量為至少2根,并沿著內模板通道的水平方向均勻地分布在兩個側板之間。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所述卸模支撐桿位于所述內模板的底部。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卸模支撐桿有多根,均勻地分布在內模板通道中,而且所有卸模支撐桿均位于同一水平面。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內模板還包括頂板支撐桿和橫梁支撐桿,所述頂板支撐桿固定于頂板的內表面,所述橫梁支撐桿固定于側板的內表面,所述卸模絲杠的兩端分別與頂板支撐桿、橫梁支撐桿相連。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頂板支撐桿呈工字型,其上表面與頂板內表面貼合,其下表面與卸模絲杠的一端連接。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頂板支撐桿的下表面通過頂板連接片與卸模絲杠的一端連接,所述頂板連接片與頂板支撐桿的下表面垂直。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橫梁支撐桿呈空心的四邊形,其一個側面與側板的內表面貼合,該側面的相鄰側面與卸模絲杠的另一端連接。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橫梁支撐桿通過橫梁連接片與卸模絲杠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橫梁連接片與橫梁支撐桿的表面垂直。
[0015]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化組裝模板具有結構簡單、實用、牢固的優點,通過在內模板上設置卸模單元,便于安裝和卸除內模版,使鋼模板組裝的施工周期大大縮短,節約方涵制作及安裝時間、降低成本的模具,模數化機械化鋼模,適合工廠預制生產。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主視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內模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加強梁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頂板支撐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橫梁支撐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頂板與側板在連接處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機械化組裝模板包括內模板和外模板,所述內模板位于所述外模板的內側,并與所述外模板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該距離用于澆筑混凝土;其中,所述內模板包括頂板、分別位于所述頂板兩側的側板、位于所述頂板對面的卸模支撐桿、以及可伸縮的卸模絲杠,所述頂板的兩側通過連接軸與側板的頂部活動連接,所述頂板在其與側板連接處的表面設置有頂板轉片,所述側板在其與頂板連接處的表面設置有側板轉片,所述頂板轉片和側板轉片上均開有通孔,連接軸穿過所述頂板轉片上的通孔和側板轉片上的通孔,從而使所述側板能夠以連接軸為中心轉動;所述卸模支撐桿的兩端分別用于頂住兩側的側板,所述卸模絲杠的一端與頂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側板的內表面固定連接。
[0024]參見圖1,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主視圖。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機械化組裝模板包括內模板I和外模板2,所述內模板I位于所述外模板2的內側,并與所述外模板2之間具有一定的距離,該距離用于澆筑混凝土。
[0025]參見圖2,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內模板的結構示意圖。結合圖1和圖2可知,所述內模板I包括頂板11、分別位于所述頂板11兩側的側板12、位于所述頂板11對面的卸模支撐桿13、以及可伸縮的卸模絲杠16。所述卸模支撐桿13的兩端分別用于頂住兩側的側板12,所述卸模絲杠16的一端與頂板11的內表面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側板12的內表面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頂板11的兩側通過連接軸18與側板12的一端活動連接,所述側板12能夠以連接軸18為中心轉動。
[0026]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卸模絲杠16能夠伸縮,當所述卸模支撐桿13頂住兩側的側板12時,內模板I處于組裝狀態,拉伸卸模絲杠16的長度,當將卸模支撐桿13從兩側的側板12之間移除時,縮短卸模絲杠16的長度,兩側的側板12則向內側拉攏。
[0027]如圖1所示,此時的內模板處于組裝狀態,卸模支撐桿13的兩端分別頂住兩側的側板12。當需要卸除內模板I時,將卸模支撐桿13從兩側的側板12之間移除,并縮短卸模絲杠16的長度,在重力以及卸模絲杠16的拉力作用下,兩個側板12向內靠攏,并順勢將頂板11與澆注的混凝土產品脫離,達到卸除內模板I的目的。因此,在整個卸模過程,主要通過卸模絲杠16進行收邊,這樣一來內模板I和混凝土產品可以快速、省力地脫離開,然后移出整個內模板1,最后拉開外模板2,繼而就可以進行吊裝混凝土產品。
[0028]優選地,所述側板12的頂部向內彎折形成頂斜面121,所述頂斜面121相對于側板12的彎折角度為60?80度。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較佳實施例,所述側板12的底部向內彎折形成底斜面122,所述底斜面121相對于側板12的彎折角度為30?60度。更為優選地,所述頂斜面121的面積大于底斜面122的面積。側板12的頂部和底部采用斜面設計有助于側板12與混凝土產品的快速脫離。
[002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當內模板I處于組裝狀態時,所述頂板11、兩個側板12、卸模支撐桿13可以圍成多邊形的內模板通道,如圖2所示。所述卸模支撐桿13的數量為至少2根,并沿著內模板通道的水平方向均勻地分布在兩個側板12之間。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卸模支撐桿13的數量可以根據澆注產品的長度確定,若長度較長,則需要相應地增加數量。而且,增加卸模支撐桿13的數量可以提高內模板I的穩定性,但是會增加卸模工作量,因此需要根據具體的施工要求來確定。
[0030]優選地,所述卸模支撐桿13位于所述內模板I的底部,以增強卸模支撐桿13對整個內模板I的支撐能力。因此,所述內模板通道只有在底部沒有板,即底面是空的,而其他面則由頂板11和側板12圍成。更為優選地,所述卸模支撐桿13有多根,均勻地分布在內模板通道中,而且所有卸模支撐桿13均位于同一水平面。
[003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所述側板12的內表面上固定連接有若干根加強梁17,以增強整個內模板I的強度。優選地,所述加強梁17沿著內模板通道的水平方向均勻分布。更為優選地,所述加強梁17縱向設置,即加強梁17與側板12的底邊是垂直的。
[003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相鄰的加強梁17之間均設置有一根卸模支撐桿13,以增強內模板I的承載均勻性。
[0033]參見圖3,其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械化組裝模板的加強梁的結構示意圖。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所述加強梁17的橫截面呈凹字型,其一側邊171與側板12的內表面貼合固定。所有凹字型的加強梁17的開口方向最好一致,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