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公路工程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經濟耐久型瀝青路面結構。
背景技術:
:干線公路在環境、氣候條件、結構設計等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超載、超限運輸日益加劇,瀝青路面出現了各類病害。病害的出現,大大降低了路面的使用品質和壽命,致使大、中修工程也日益增多。當前的瀝青路面主要發生的問題:一是路面早期破損現象較為普遍,大大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壽命,導致大中修工程頻度增加,使用期內的養護成本大大增加;二是路況指數下降較快,小修挖補面積大大增加,增加了日常養護成本;三是增加了養護人員的勞動強度,增大了行車不安全因素。目前我國干線公路的瀝青路面結構多為水穩基層+AC-20下面層+AC-13上面層,此結構已經應用了15年的時間,已經難以適應性目前交通發展,基于此,探究一種能夠適用于干線公路的耐久性好、使用壽命長、造價低、養護成本低廉的路面結構是非常有意義的。技術實現要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公路提供一種造價低廉、養護成本低、耐久性好、早期損害少的瀝青路面結構,該結構的疲勞性能及使用壽命大大增加,抗車轍能力及抗低溫開裂能力增強,更加適用于干線公路路面的鋪設。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經濟耐久型瀝青路面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路面結構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面層、粘層油、下面層、上基層、下基層和底基層;所述表面層的厚度為3-5cm,采用基于石灰巖的SMA-13間斷型密級配瀝青混合料;所述下面層的厚度為6-10cm,采用骨架密實型的密級配瀝青穩定碎石ATB-25;表面層和下面層之間設置有粘層油;上基層的厚度為18-20cm,采用摻加纖維的骨架密實型微粘結級配碎石;下基層的厚度為18-20cm,采用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所述底基層的厚度為18-20cm,采用級配碎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實用新型采用基于石灰巖的SMA作為表面層,不僅能提高瀝青面的使用性能,減少早期損害,而且可以解決優質石料缺乏的問題,大大降低造價,節約成本。(2)本實用新型采用基于GTM設計的密級配骨架密實型的ATB-25作為下面層,并適當增加瀝青用量形成富油式密級配瀝青穩定碎石可兼顧高低溫性能,提高疲勞性能,大大延長瀝青路面使用壽命。(3)本實用新型采用基于振動成型的骨架密實型纖維微粘結級配碎石作為上基層,可以大大減少瀝青路面結構的反射裂縫,提高路面使用性能,降低造價和節約養護成本。(4)本實用新型各結構層協同作用,優勢互補可以有效地提高路面耐久性,顯著地降低路面工程造價,減少養護工作量和養護費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經濟耐久型瀝青路面結構的橫斷面結構示意圖。圖中:1,表面層;2,粘層油;3,下面層;4,上基層;5,下基層;6,底基層;7,路基。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實施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很多變形,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之內。本實用新型經濟耐久型瀝青路面結構(簡稱結構或路面結構,參見圖1)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面層1、粘層油2、下面層3、上基層4、下基層5和底基層6;所述表面層1的厚度為3-5cm,采用基于石灰巖的SMA-13間斷型密級配瀝青混合料;所述下面層3的厚度為6-10cm,采用骨架密實型的密級配瀝青穩定碎石ATB-25,該瀝青穩定碎石的標準配合比設計采用GTM設計方法,瀝青用量比標準配合比設計用量增加0.3%;表面層1和下面層3之間設置有粘層油2;上基層4的厚度為18-20cm,采用摻加纖維的骨架密實型微粘結級配碎石;下基層5的厚度為18-20cm,采用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所述底基層6的厚度為18-20cm,采用級配碎石;底基層6鋪設在路基7上。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粘層油2的厚度為0.02-0.05cm,采用SBS改性瀝青或SBR改性乳化瀝青。SBS改性瀝青的用量為0.25kg/m2~0.45kg/m2,SBR改性乳化瀝青的用量建議為0.2kg/m2~0.4kg/m2。本實用新型中基于石灰巖的SMA-13間斷型密級配瀝青混合料、骨架密實型的密級配瀝青穩定碎石ATB-25、摻加纖維的骨架密實型微粘結級配碎石、水泥穩定碎石基層、SBS改性瀝青或SBR改性乳化瀝青、底基層的級配碎石均是現有材料或根據現有的制備方法制備得到,材料的品種和具體用量應通過試驗確定,使其符合《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092-96)的各種標準。本申請中所述的GTM設計方法為現有方法。本實用新型的表面層1采用基于石灰巖的SMA-13間斷型密級配瀝青混合料,SMA瀝青混合料的粗集料的組成比例為12:45:43,SMA瀝青混合料的細集料的組成比例為3:5:2.5:1.5:1.5:1。實施例1本實施例經濟耐久型瀝青路面結構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面層1、粘層油2、下面層3、上基層4、下基層5和底基層6;所述表面層1的厚度為4cm,采用基于石灰巖的SMA-13間斷型密級配瀝青混合料,具體為瀝青瑪蹄脂碎石混合料,最大公稱粒徑為13mm,間斷級配,粗集料采用石灰巖,粗集料的質量組成比例為12:45:43,細集料的質量組成比例為3:5:2.5:1.5:1.5:1;所述下面層3的厚度為10cm,采用骨架密實型的密級配瀝青穩定碎石ATB-25,最大公稱粒徑為25mm,密級配,該瀝青穩定碎石混合料的標準配合比設計采用GTM(GyratoryTestingMachine)設計方法進行設計,瀝青穩定碎石混合料中集料的級配范圍是:通過31.5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100%,通過26.5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90%-100%,通過19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68%-80%,通過16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56%-68%,通過13.2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49%-61%,9.5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39%-51%,通過4.75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26%-38%,通過2.36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19%-29%,通過1.18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14%-21%,通過0.6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10%-16%,通過0.3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7%-12%,通過0.15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5%-90%,通過0.075mm篩孔的質量百分率為3%-6%,瀝青用量比標準配合比設計用量增加0.3%,形成富油式骨架密實型的密級配瀝青穩定碎石;表面層1和下面層3之間設置有粘層油2,所述粘層油的厚度為0.03cm,采用SBS改性瀝青,SBR改性瀝青的用量為0.3kg/m2;上基層4的厚度為18cm,采用摻加纖維的骨架密實型微粘結級配碎石,最大公稱粒徑為31.5mm,粗集料采用石灰巖,并采用外摻法摻加聚丙烯纖維,纖維摻加量占總質量的0.3%,水泥用量為2%,采用振動成型方式對摻加纖維的骨架密實型微粘結級配碎石進行級配設計,粗集料比例為18:17:15;下基層5的厚度為18cm,采用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所述底基層6的厚度為18cm,采用級配碎石。表1為本實施例的瀝青路面結構與現有常用路面結構各層比較。表1對比的路面結構方案將本實施例路面結構與常用路面結構進行路用性能試驗,采用室內全厚式車轍試驗測得的動穩定度來評價瀝青混合料的高溫穩定性,采用J—積分法的開裂能指標評價瀝青路面結構的低溫抗裂性能。具體結果見表2。表2兩種結構路用性能試驗結果結構類型動穩定度DS(次/min)開裂能(J/M2)常用路面結構162398.9本實施例3430196.6對這兩種路面結構每平方米造價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見表3。表3兩種路面結構全壽命經濟成本結構類型每平方米造價/元常用路面結構257本實施例220通過對表2,表3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結構與國內干線公路常用結構相比具有更好的抗車轍能力,抗低溫開裂能力,抗水損壞能力,且更加經濟,大大降低工程成本。本實用新型未述及之處適用于現有技術。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