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屬于吸隔聲材料降噪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一些大型場合和市區內交通的噪聲處理上,聲屏障一直是噪聲控制和改善的主要手段,當噪聲敏感點距離聲屏障在60m以內時,設置聲屏障是降噪考慮的主要手段,特別是距離30m以內聲屏障具有較好的降噪效果。
目前在聲屏障的使用案例中,主要有金屬屏障和非金屬屏障兩種,但二者均有其缺點和問題。金屬屏障難免經酸雨侵蝕和風吹日曬而被腐蝕生銹;而非金屬聲屏障中,對于水泥板聲屏障,現在市場上空腔內都填充巖棉等,污染比較大,而且容易風化,而且結構不夠穩固,難以耐久使用。
因此,對于一些大型公眾露天場合等特別需求,現有的聲屏障仍需進一步的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根據上述領域的需求和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其特征在于由若干具有空腔體的屏障單體上下連接組裝而成,每個屏障單體由微孔巖吸隔聲板和槽狀的水泥構件粘合而成并圍成所述空腔體。
優選的所述空腔體為方形、三角、或圓形空腔,也可以是其它可構成空腔體的形狀。
優選的每組上下相鄰的屏障單體其相鄰的水泥構件的上下水泥底板通過凹凸型結構相互契合。
優選的所述凹凸型結構之間包括橡膠解耦裝置。進一步優選的所述解耦裝置使用三元乙丙橡膠。
優選的組裝后的復合聲屏障通過H型鋼與地樁固定。
優選的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表面為波浪紋形狀或平板。
優選的所述水泥構件的下底板的上下表面具有固定微孔巖吸隔聲板的坐槽。
優選的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長為1960~3960mm,寬為400~500mm,厚為15~25mm,所述空腔體在垂直于微孔巖吸隔聲板方向的高度為100-14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主要兩大典型特點:無棉非金屬及其優化的復合組裝結構。其中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為將一種無機硅基溶劑,均勻且極薄地施涂于全部沙粒表面(沙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使砂粒外層之間發生一種溶融再固化反應,由此,砂粒就像被焊接一樣聚合在一起。因為每顆砂粒的微觀形狀是不規則且獨一無二的,聚合積壓在一起時,砂粒之間天然地形成了大量的、不規則的、相互連通的微小空隙。它可以阻擋聲的傳播而形成一個聲影區,達到隔音的效果,也可以讓大部分噪聲通過微孔進入到聲屏障內,來回折射,由聲能轉化成熱能最終達到吸音的目的,且由于水泥背板特定的空腔結構,吸隔聲頻帶變寬,尤其是對低頻噪聲吸隔聲功能良好,增大了吸聲效果。材質上取代了有害的巖棉、玻璃棉等吸音材,尤其適用于需要防腐的環境。在結構上通過微孔巖吸隔聲板和水泥構件兩部分,組合形成封閉空腔體,進一步的整體組裝后通過H型鋼與地樁固定,相互之間通過母子卡槽互扣。微孔巖吸隔聲板和水泥構件的連接,主要通過環氧膠將水泥構件和微孔巖吸隔聲板連接在一起,且水泥板自身下方優選的可帶有坐槽,坐槽撐托著微孔巖,消耗了一部分垂直和水平的力,特別是在豎直方向承載了部分微孔巖吸隔聲板的自身重力,達到固定的目的,使整個組裝和安裝工藝更加牢固可靠,更加確保它的耐久性,不會滑落。此外所述凹凸型結構之間還包括具有橡膠解耦裝置的緩沖層。
本實用新型可有效達到吸隔音的效果,美觀及功能兼備。原料沙粒可以是沙漠砂、河沙等,均為環保材料,來源也特別廣泛,微孔巖吸隔聲板和水泥構件組裝成多功能吸音材料,具有防腐、無毒、防火、防塵、耐水、耐侯性、高吸音率、高抗污性、抗電磁波、使用壽命長的多重優點,顏色多變化且易于切割安裝,且切割時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可回收利用,為先進的科技環保材質。
本實用新型的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結構簡單,生產安裝方便,無鉚釘連接,美觀大方,具有良好的吸聲性能和隔音性能,防火,耐侯性,耐用。可廣泛應用于軌道交通隔聲,高速公路隔聲和各種機械隔聲,也可用于天花板、大型住宅、教室等。
本實用新型操作人性化、簡約化,維護拆卸方便、簡單,施工快速,節約了人力、物力。同時,能適應不同的環境條件,應用前景廣闊,可以廣泛用于工業領域各行業。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的部分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的整體安裝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列示如下:
1-屏障單體,2-微孔巖吸隔聲板,3-水泥構件,4-空腔體,5-凹凸型結構,6-橡膠解耦裝置,7-坐槽,8-H型鋼。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解釋。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的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由6塊具有空腔體4的屏障單體1上下連接組裝而成,如圖1所示(圖中示出2塊),每個屏障單體1由微孔巖吸隔聲板2和槽狀的水泥構件3粘合而成,二者圍成所述空腔體4為方形空腔。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表面2為波浪紋形狀,當然也可以為平板或其它形狀。本實施例的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長為1960mm,寬為400mm,厚為15cm。所述空腔體在垂直于微孔巖吸隔聲板方向的高度為100mm。
每組上下相鄰的屏障單體1其相鄰的水泥構件3的上下水泥底板通過凹凸型結構5相互契合,且所述凹凸型結構5之間可以具有由三元乙丙橡膠制成的橡膠結構裝置6,起到緩沖的作用。
所述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上下表面具有固定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坐槽7,其中每個所述固定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頂端嵌入其上部的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下表面的坐槽7,底端嵌入與其粘合的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上表面的坐槽7,且下方水泥構件3的上底板的寬度小于上方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長度,使得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頂端可以嵌入其上方的下底板的下表面的坐槽7中。
如圖2所示,組合后的復合聲屏障插入H型鋼8與地樁固定。
本實施例的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制備方法,首先將沙子進行混合,然后按10%的比例加入無機硅基溶劑,后進入攪拌機進行充分攪拌,再將沙子均勻的鋪在模具上進行常溫固化,得到成型的微孔巖吸隔聲板;然后水泥、沙子、水按1:2:0.3比例混合在一起攪拌,將攪拌好的漿料均勻鋪到水泥構件模具中,填充飽滿,進行固化脫模,得到水泥構件;將槽狀水泥構件側壁的上邊緣與微孔巖吸隔聲板之間通過特制膠環氧膠粘合在一起形成屏障單體,再將每個屏障單體的水泥構件下板面與下一塊板的上板面相互契合在一起。最后將組合后的水泥構件通過H型鋼8與地樁固定。
實施例2
本實施例的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由6塊具有空腔體4的屏障單體1上下連接組裝而成,如圖1所示(圖中示出2塊),每個屏障單體1由微孔巖吸隔聲板2和槽狀的水泥構件3粘合而成,二者圍成所述空腔體4為圓形空腔。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表面2為平板。本實施例的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長為3960mm,寬為500mm,厚為25cm。所述空腔體在垂直于微孔巖吸隔聲板方向的高度為140mm
每組上下相鄰的屏障單體1其相鄰的水泥構件3的上下水泥底板通過凹凸型結構5相互契合,且所述凹凸型結構5之間可以具有由三元乙丙橡膠制成的橡膠結構裝置6,起到緩沖的作用。
所述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上下表面具有固定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坐槽7,其中每個所述固定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頂端嵌入其上部的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下表面的坐槽7,底端嵌入與其粘合的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上表面的坐槽7,且下方水泥構件3的上底板的寬度小于上方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長度,使得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頂端可以嵌入其上方的下底板的下表面的坐槽7中。
如圖2所示,組合后的復合聲屏障插入H型鋼8與地樁固定。
本實施例的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制備方法,首先將沙子進行混合,然后按10%的比例加入無機硅基溶劑,后進入攪拌機進行充分攪拌,再將沙子均勻的鋪在模具上進行常溫固化,得到成型的微孔巖吸隔聲板;然后水泥、沙子、水按1:4:0.4比例混合在一起攪拌,將攪拌好的漿料均勻鋪到水泥構件模具中,填充飽滿,進行固化脫模,得到水泥構件;將槽狀水泥構件側壁的上邊緣與微孔巖吸隔聲板之間通過特制膠環氧膠粘合在一起形成屏障單體,再將每個屏障單體的水泥構件下板面與下一塊板的上板面相互契合在一起。最后將組合后的水泥構件通過H型鋼8與地樁固定。
實施例3
本實施例的一種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由6塊具有空腔體4的屏障單體1上下連接組裝而成,如圖1所示(圖中示出2塊),每個屏障單體1由微孔巖吸隔聲板2和槽狀的水泥構件3粘合而成,二者圍成所述空腔體4為梯形空腔。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表面2為波浪紋表面。本實施例的所述微孔巖吸隔聲板長為2000mm,寬為450mm,厚為20cm。所述空腔體在垂直于微孔巖吸隔聲板方向的高度為120mm。
每組上下相鄰的屏障單體1其相鄰的水泥構件3的上下水泥底板通過凹凸型結構5相互契合,且所述凹凸型結構5之間可以具有由三元乙丙橡膠制成的橡膠結構裝置6,起到緩沖的作用。
所述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上下表面具有固定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坐槽7,其中每個所述固定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頂端嵌入其上部的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下表面的坐槽7,底端嵌入與其粘合的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的上表面的坐槽7,且下方水泥構件3的上底板的寬度小于上方水泥構件3的下底板長度,使得微孔巖吸隔聲板2的頂端可以嵌入其上方的下底板的下表面的坐槽7中。
如圖2所示,組合后的復合聲屏障插入H型鋼8與地樁固定。
本實施例的無棉非金屬復合聲屏障制備方法,首先將沙子進行混合,然后按10%的比例加入無機硅基溶劑,后進入攪拌機進行充分攪拌,再將沙子均勻的鋪在模具上進行常溫固化,得到成型的微孔巖吸隔聲板;然后水泥、沙子、水按1:3:0.36比例混合在一起攪拌,將攪拌好的漿料均勻鋪到水泥構件模具中,填充飽滿,進行固化脫模,得到水泥構件;將槽狀水泥構件側壁的上邊緣與微孔巖吸隔聲板之間通過特制膠環氧膠粘合在一起形成屏障單體,再將每個屏障單體的水泥構件下板面與下一塊板的上板面相互契合在一起。最后將組合后的水泥構件通過H型鋼8與地樁固定。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