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橋梁設施領域,特別是一種橋梁設備。
背景技術:
在橋梁施工過程中,在施工路口往往需要設置臨時移動的指示牌裝置,從而方便過往行車行人方便出行,然而由于一般的指示牌高度較低,使可見度范圍小,若前面的車輛高度較高時或橋梁施工路口處于低洼時,后面的車輛看不到指示牌而導致發生交通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橋梁設備,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橋梁設備,包括底架、起降裝置、導位裝置和收縮裝置,所述底架中設有口部向下的滾輪槽,所述滾輪槽中可滾動的設有萬向輪,所述起降裝置固定在所述底架的上端面,所述收縮裝置安裝在所述起降裝置的頂端,所述導位裝置安裝在所述收縮裝置下端面兩側并向下延展至所述起降裝置的兩側;所述起降裝置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隔開板、墊片和起降驅使裝置,所述第一套管固定在所述底架上端面,所述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均為圓形筒,第二套管安裝在第一套管內,所述第三套管安裝在第二套管內,所述隔開板前后方向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管貼近頂端的內部內,所述第二套管的前后壁上設置兩條長形腔,所述起降驅使裝置安裝在安裝在所述第一套管內的底架上端面,并向上延展伸進所述第二套管底部后伸進所述隔開板中部設置的孔、并向上延展至所述第三套管底部并與第三套管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套管中部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墊片的安裝部。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起降驅使裝置包括第一電動機、斜形輪傳達、中空的第一螺形桿、第二螺形桿和傳達裝置,第一螺形桿與所述第一套管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底架上端面,所述第一電動機固定第一螺形桿的一側的所述底架上端面,軸端固定安裝在一斜形輪,與固定在所述第一螺形桿上的斜形輪形成所述斜形輪傳達,第二螺形桿安裝在所述第一螺形桿內,在所述第二套管及所述隔開板之間第一螺形桿和第二螺形桿上安裝所述傳達裝置,所述傳達裝置包括固定塊、第一螺形帽、第二螺形帽、第一擺臂、第二擺臂和第一彈性件,所述固定塊相稱地安裝在位于第一螺形桿兩側的第二套管底部的凹孔內,固定塊由凸角和豎向板組成,所述凸角設置有口部向內的用于安裝所述第一擺臂的槽,所述第一擺臂與固定塊鉸接,固定塊的豎向板中部設置有一左右方向的螺形孔,螺形孔內安裝一螺形堵,所述第一彈性件一端與所述螺形堵抵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擺臂下端外側抵接,在固定塊的凸角下方的第二套管可滑行地安裝所述第一螺形帽,第一螺形帽與第一螺形桿配合,第一螺形帽左右側各設置有一口部向外的槽,所述槽設置一銷與第一擺臂的下端鉸接,所述第一擺臂上端外側設置有一第一斜形面,第二螺形帽安裝在第二螺形桿上,第二螺形帽底部設置有導滑軌,所述導滑軌與設置在位于第二螺形桿兩側的所述隔開板上端面的t型槽形成可滑行配合,所述第二擺臂安裝在設置在位于第二螺形桿兩側的所述隔開板上的通孔內,并鉸接,所述第二擺臂上端抵在所述第二螺形帽的左右兩個側面上,下端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斜形面平行的第二斜形面,所述第二螺形帽包括左半螺形帽、右半螺形帽及第二彈性件,左半螺形帽和右半螺形帽處在閉合狀態時形成一與所述第二螺形桿配合的螺形帽,在左半螺形帽與右半螺形帽之間安裝有所述第二彈性件。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套管內壁下部固定設置有支撐塊,在第一套管內壁中上部設置有一擋位銷;第一套管內壁還設有一上下方向的導位槽,外壁靠上端還設置有導位塊。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套管底部的左側還設置有一可翻動導位機構,所述可翻動導位機構包括一拉簧和可翻動導位塊,所述第二套管底部左側設置口部向左的槽,所述槽內安裝一轉桿并與所述可翻動導位塊鉸接,在所述槽上部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拉簧的孔洞,所述拉簧的下端與所述可翻動導位塊固定連接,所述可翻動導位塊的左側伸進所述第一套管的導位槽內。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收縮裝置包括固定板、外框、軸桿、第一斜形輪組和第二斜形輪組、一第二電動機和收縮套機構,所述外框固定在所述固定板上端面,所述收縮套機構有4組,分別安裝在所述外框的四個側面,所述第二電動機固定在所述外框頂面,其軸端與所述軸桿連接,并向下延展至所述外框的底面,所述軸桿上固定連接有兩個斜形輪,下方的斜形輪與安裝在左右兩個側面的收縮套機構內端的斜形輪構成所述第一斜形輪組,下方的斜形輪與安裝在前后兩個側面的收縮套機構內端的斜形輪構成所述第二斜形輪組傳達。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收縮套機構包括第三螺形桿、收縮套、固定套、指示牌安裝架和導位釘,所述固定套固定所述外框側面上,所述收縮套可滑行安裝在所述固定套內,所述收縮套中部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三螺形桿配合的螺形孔,所述第三螺形桿的內側軸端固定所述斜形輪,所述收縮套外環面上還設置有一導位槽,所述指示牌安裝架固定安裝在所述收縮套的外端。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導位裝置包括導位桿、導位套和導位套固定板,所述導位套固定板固定在所述起降裝置的第二套管頂部,所述導位套固定在所述導位套固定板左右兩側,固定在所述收縮裝置的固定板下端面的左右兩側,并向下延展入所述導位套的導位孔內,導位套內側還設置有一上下方向的與設置所述起降裝置的第一套管上的導位塊形成可滑行配合的導位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上升時,通過第一螺形桿及第一螺形帽帶動第二套管在上下方向實現本裝置第一階段的上升,在第二套管上升至擋位銷卡入第二套管的底部的同時,第一擺臂上端外側的第一斜形面卡入第二擺臂下端內側的第二斜形面,從而使第一螺形帽脫開第一螺形桿而第二螺形帽閉合使第二螺形帽與第二螺形桿配合,第一螺形桿繼續旋轉,帶動第二螺形帽旋轉,從而使第二螺形桿帶第三套管繼續上升,即實現本裝置的第二階段上升,由于在整個上升過程中,僅由第一電動機帶動而實現兩個階段上升,減少了電機數量的同時,上升距離進一步加大而實現了較大的上升范圍。
2.下降時,手動拉出擋位銷,此時,第二套管在重力及第一彈性件作用下使第一螺形帽閉合,第二螺形帽在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下脫開第二螺形帽,從而使第三套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滑,而后第一電動機反轉,使第一螺形桿轉動而使第二套管及第三套管整體下降,從而實現該本裝置以較快的速度呈縮回狀態。
3.通過設置在頂部的第二電動機及第一斜形輪組、第二斜形輪組,帶動四個指示牌同時伸出與縮回,便于控制整個裝置的重心位置,既提高了調整的速度,又提高了整個裝置的穩定性。
4.通置于兩側的導位裝置中的導位桿與導位套的套合、導位套與導位塊的雙重導位,使整個裝置在上升及下降過程較為穩定,且通過雙重導位,確保了整個裝置上升的高度較大。
5.通過設置在第二套管底部的左側的拉簧和可翻動導位塊,即防止了第二套管在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發生扭轉,又便于在裝置時便捷地將第二導位套管裝入第一套管內。
6.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便捷,能自動將指示牌上升和收縮,既可以防止出現信號盲區,又可以較小的尺寸以便于運輸。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橋梁設備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圖1中i處局部放大視圖;
圖3為本發明橋梁設備的起降裝置的固定塊的主視圖;
圖4為本發明橋梁設備的起降裝置的固定塊的俯視圖;
圖5為本發明橋梁設備的起降裝置的第二螺形帽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圖1中ii處局部放大視圖;
圖7為本發明圖1中iii處局部放大視圖;
圖8為本發明收縮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中圖1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9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橋梁設備,包括底架(1)、起降裝置、導位裝置和收縮裝置,所述底架(1)中設有口部向下的滾輪槽(12),所述滾輪槽(12)中可滾動的設有萬向輪(13),所述起降裝置固定在所述底架(1)的上端面,用于所述本裝置在上下方向的起降,所述收縮裝置安裝在所述起降裝置的頂端,用于所述本裝置的指示牌在水平面內的收縮,所述導位裝置安裝在所述收縮裝置下端面兩側并向下延展至所述起降裝置的兩側,用于對所述本裝置起降時的導位;所述起降裝置包括第一套管(21)、第二套管(22)、第三套管(23)、隔開板(24)、墊片(28)和起降驅使裝置,所述第一套管(21)固定在所述底架(1)上端面,所述第二套管(23)和第三套管(23)均為圓形筒,第二套管(23)安裝在第一套管(21)內,所述第三套管(23)安裝在第二套管(22)內,所述隔開板(24)前后方向地固定在所述第一套管(21)貼近頂端的內部內,所述第二套管(22)的前后壁上設置兩條長形腔(221)用于所述隔開板(24)伸進,所述起降驅使裝置安裝在安裝在所述第一套管(21)內的底架(1)上端面,并向上延展伸進所述第二套管(22)底部后伸進所述隔開板(24)中部設置的孔、并向上延展至所述第三套管(23)底部并與第三套管(2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套管(22)中部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墊片(28)的安裝部。
其中,所述起降驅使裝置包括第一電動機(251)、斜形輪傳達(252)、中空的第一螺形桿(253)、第二螺形桿(254)和傳達裝置,第一螺形桿(253)與所述第一套管(21)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底架(1)上端面,所述第一電動機(251)固定第一螺形桿(253)的一側的所述底架(1)上端面,軸端固定安裝在一斜形輪,與固定在所述第一螺形桿(253)上的斜形輪形成所述斜形輪傳達(252),第二螺形桿(254)安裝在所述第一螺形桿(253)內,在所述第二套管(22)及所述隔開板(24)之間第一螺形桿(253)和第二螺形桿(254)上安裝所述傳達裝置,所述傳達裝置包括固定塊(31)、第一螺形帽(32)、第二螺形帽(33)、第一擺臂(34)、第二擺臂(35)和第一彈性件(36),所述固定塊(31)相稱地安裝在位于第一螺形桿(253)兩側的第二套管(22)底部的凹孔內,固定塊(31)由凸角和豎向板組成,所述固定塊(31)和豎向板組成倒l型,所述凸角設置有口部向內的用于安裝所述第一擺臂(34)的槽(311),所述第一擺臂(34)與固定塊(31)鉸接,固定塊(31)的豎向板中部設置有一左右方向的螺形孔(312),螺形孔內安裝一螺形堵,所述第一彈性件(36)一端與所述螺形堵抵接,另一端抵住第一擺臂(34)的下端外側,在固定塊(31)的凸角下方的第二套管(22)可滑行地安裝所述第一螺形帽(32),第一螺形帽(32)與第一螺形桿(253)配合,第一螺形帽(32)左右側各設置有一口部向外的槽,所述槽設置一銷與第一擺臂(34)的下端鉸接,所述第一擺臂(34)上端外側設置有一第一斜形面(341),第二螺形帽(33)安裝在第二螺形桿(254)上,第二螺形帽(33)底部設置有導滑軌(331),所述導滑軌(331)與設置在位于第二螺形桿(254)兩側的所述隔開板(24)上端面的t型槽形成可滑行配合,所述第二擺臂(35)安裝在設置在位于第二螺形桿(254)兩側的所述隔開板(24)上的通孔(241)內,并鉸接,所述第二擺臂(35)上端抵在所述第二螺形帽(33)的左右兩個側面上,下端內側設置有與所述第一斜形面(341)平行的第二斜形面(351),所述第二螺形帽(33)包括左半螺形帽(332)、右半螺形帽(333)及第二彈性件(334),左半螺形帽(332)和右半螺形帽(333)處在閉合狀態時形成一與所述第二螺形桿(254)配合的螺形帽,在左半螺形帽(332)與右半螺形帽(333)之間安裝有所述第二彈性件(334)。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套管(21)內壁下部固定設置有支撐塊(26),用以限制第二套管(22)的最低位置,在第一套管(21)內壁中上部設置有一擋位銷(27),用以承受所述第二套管(22)在最高位置時的重量;第一套管(21)內壁還設有一上下方向的導位槽(211),外壁靠上端還設置有導位塊(212)。
其中,所述第二套管(22)底部的左側還設置有一可翻動導位機構,所述可翻動導位機構包括一拉簧(91)和可翻動導位塊(92),所述第二套管(22)底部左側設置口部向左的槽,所述槽內安裝一轉桿并與所述可翻動導位塊(92)鉸接,在所述槽上部設置有用于安裝所述拉簧(91)的孔洞,所述拉簧(91)的下端與所述可翻動導位塊(92)固定連接,所述可翻動導位塊(92)的左側伸進所述第一套管的導位槽(211)內。
其中,所述收縮裝置包括固定板(61)、外框(62)、軸桿(63)、第一斜形輪組(64)和第二斜形輪組(65)、一第二電動機(66)和收縮套機構,所述外框(62)固定在所述固定板(61)上端面,所述收縮套機構有4組,分別安裝在所述外框(62)的四個側面,所述第二電動機(66)固定在所述外框(62)頂面,其軸端與所述軸桿(63)連接,并向下延展至所述外框(62)的底面,所述軸桿(63)上固定連接有兩個斜形輪,下方的斜形輪與安裝在左右兩個側面的收縮套機構內端的斜形輪構成所述第一斜形輪組(64),下方的斜形輪與安裝在前后兩個側面的收縮套機構內端的斜形輪構成所述第二斜形輪組傳達(65)。
其中,所述收縮套機構包括第三螺形桿(71)、收縮套(72)、固定套(73)、指示牌安裝架(74)和導位釘(75),所述固定套(73)固定所述外框(62)側面上,所述收縮套(72)可滑行安裝在所述固定套(73)內,所述收縮套(72)中部設置有一與所述第三螺形桿(71)配合的螺形孔,所述第三螺形桿(71)的內側軸端固定所述斜形輪,所述收縮套(72)外環面上還設置有一導位槽,所述導位槽為狹長的且用于徑向安裝在固定套(73)上的所述導位釘(75)伸進,所述指示牌安裝架(74)固定安裝在所述收縮套(72)的外端。
其中,所述導位裝置包括導位桿(81)、導位套(82)和導位套固定板(83),所述導位套固定板(83)固定在所述起降裝置的第二套管(22)頂部,所述導位套(82)固定在所述導位套固定板(83)左右兩側,所述導位桿(81)有兩件,固定在所述收縮裝置的固定板(61)下端面的左右兩側,并向下延展入所述導位套(82)的導位孔內,導位套(82)內側還設置有一上下方向的與設置所述起降裝置的第一套管(21)上的導位塊(212)形成可滑行配合的導位槽。
使用時,先啟動第一電動機,通過第一螺形桿及第一螺形帽帶動第二套管在上下方向實現本裝置第一階段的上升,在第二套管上升至擋位銷卡入第二套管的底部的同時,第一擺臂上端外側的第一斜形面卡入第二擺臂下端內側的第二斜形面,從而使第一螺形帽脫開第一螺形桿而第二螺形帽閉合使第二螺形帽與第二螺形桿配合,第一螺形桿繼續旋轉,帶動第二螺形帽旋轉,從而使第二螺形桿帶第三套管繼續上升,即實現本裝置的第二階段上升。下降時,手動拉出擋位銷,此時,第二套管在重力及第一彈性件作用下使第一螺形帽閉合,第二螺形帽在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下脫開第二螺形帽,從而使第三套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滑,而后第一電動機反轉,使第一螺形桿轉動而使第二套管及第三套管整體下降,從而實現該本裝置以較快的速度呈縮回狀態。通過設置在頂部的第二電動機及第一斜形輪組、第二斜形輪組,帶動四個指示牌同時伸出與縮回,便于控制整個裝置的重心位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上升時,通過第一螺形桿及第一螺形帽帶動第二套管在上下方向實現本裝置第一階段的上升,在第二套管上升至擋位銷卡入第二套管的底部的同時,第一擺臂上端外側的第一斜形面卡入第二擺臂下端內側的第二斜形面,從而使第一螺形帽脫開第一螺形桿而第二螺形帽閉合使第二螺形帽與第二螺形桿配合,第一螺形桿繼續旋轉,帶動第二螺形帽旋轉,從而使第二螺形桿帶第三套管繼續上升,即實現本裝置的第二階段上升,由于在整個上升過程中,僅由第一電動機帶動而實現兩個階段上升,減少了電機數量的同時,上升距離進一步加大而實現了較大的上升范圍。
2.下降時,手動拉出擋位銷,此時,第二套管在重力及第一彈性件作用下使第一螺形帽閉合,第二螺形帽在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下脫開第二螺形帽,從而使第三套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下滑,而后第一電動機反轉,使第一螺形桿轉動而使第二套管及第三套管整體下降,從而實現該本裝置以較快的速度呈縮回狀態。
3.通過設置在頂部的第二電動機及第一斜形輪組、第二斜形輪組,帶動四個指示牌同時伸出與縮回,便于控制整個裝置的重心位置,既提高了調整的速度,又提高了整個裝置的穩定性。
4.通置于兩側的導位裝置中的導位桿與導位套的套合、導位套與導位塊的雙重導位,使整個裝置在上升及下降過程較為穩定,且通過雙重導位,確保了整個裝置上升的高度較大。
5.通過設置在第二套管底部的左側的拉簧和可翻動導位塊,即防止了第二套管在上升或下降過程中發生扭轉,又便于在裝置時便捷地將第二導位套管裝入第一套管內。
6.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便捷,能自動將指示牌上升和收縮,既可以防止出現信號盲區,又可以較小的尺寸以便于運輸。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