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橋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橋梁設施。
背景技術:
在橋梁的日常維護中,對于橋梁路面坑洼之處的填補澆筑是重要的施工環節,橋梁路面在填補或澆筑后為了保證維護質量通常都會養護一段時間后才開始使用,在養護過程中維護工人通常每天都會對澆筑部位進行灑水降溫,防止澆筑后路面由于溫度過高而產生氣泡影響澆筑質量,傳統中對于澆筑部位的灑水降溫一般都是通過人力完成,不僅耗時耗力,而且灑水較為不均勻,難以達到較好的降溫效果,同時,采用人工灑水在炎熱的天氣下操作容易造成中暑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橋梁設施,能夠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
根據本發明,本發明裝置的一種橋梁設施,包括插樁、滑移安裝在所述插樁上的上套環和下套環,所述上套環和下套環中均安裝有鎖固螺栓,所述上套環左端通過接合塊固定安裝有架體,右端固定安裝有鐵塊,所述下套環內環面固定設有耐磨墊,所述下套環外端設置有防止所述插樁傾斜的加固裝置,所述架體中設置有上下通聯的通聯槽,所述通聯槽中固定安裝有遮蓋網,所述通聯槽左端壁和右端壁中位于所述遮蓋網下端左右相稱設置有前后延展且槽口朝向所述通聯槽的左容納槽和右容納槽,所述通聯槽前端壁和后端壁中位于所述遮蓋網下端前后相稱設置有左右延展且槽口朝向所述通聯槽的前滑移槽和后滑移槽,所述前滑移槽和后滑移槽通聯所述左容納槽和右容納槽,所述前滑移槽左端和右端分別滑移安裝有左前滑移塊和右前滑移塊,所述后滑移槽左端和右端分別滑移安裝有左后滑移塊和右后滑移塊,所述左后滑移塊和左前滑移塊之間固定安裝有左分流管,所述右后滑移塊與所述右前滑移塊之間固定安裝有右分流管,所述前滑移槽和后滑移槽中分別可旋動地安裝有前桿軸和后桿軸,所述前桿軸與所述左前滑移塊和右前滑移塊配合連接,所述后桿軸與所述左后滑移塊、右后滑移塊配合連接,所述前滑移槽和后滑移槽中端處分別固定安裝有前裝配塊和后裝配塊,所述前裝配塊和后裝配塊之間固定安裝有主流管,所述架體中還設置有用以驅動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旋動的手搖裝置。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手搖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架體左端且前后延展的安置槽,所述安置槽前后中端處可旋動地安裝有轉銷軸,所述轉銷軸上固定安裝有第一齒形輪和第二齒形輪,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左端穿入到所述安置槽中并分別固定安裝有前齒形輪和后齒形輪,所述第一齒形輪與所述前齒形輪之間安裝有第一齒形鏈,所述第二齒形輪與所述后齒形輪之間安裝有第二齒形鏈,所述轉銷軸左端透出于所述架體并固定安裝有手搖柄。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均包括左螺形桿和右螺形桿,所述左螺形桿和右螺形桿螺形紋方向反面設置。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加固裝置包括最少三根斜桿,每個斜桿尾部設置有底板,每個底板底端面設置有插進頭。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分流管和右分流管下端以及背離所述主流管的端面設置均設置有噴射頭。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主流管左右兩側固定設置有通聯管,所述主流管下端固定設置有輸進管,所述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朝向所述主流管的端面固定設置有與所述通聯管相配合的卡進管。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插樁下端設置有三角頭,上端還設置有錘擊塊。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通聯管中固定安裝有墊圈。
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前裝配塊和后裝配塊中設置有用以前桿軸和后桿軸穿通的孔槽。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裝置在初始狀態時,左后滑移塊和左前滑移塊均位于左容納槽中,從而左分流管也位于左容納槽中,而右后滑移塊與右前滑移塊位于右容納槽中,從而右分流管位于右容納槽中,上套環、下套環以及插樁均分開放置,從而方便搬運;
2.固定時,先將上套環套在插樁上,調整到合適高度后通過鎖固螺栓將上套環固定在插樁上,再將下套環套在插樁上,而后扶住插樁使插樁垂直于地面并利用錘子等工具敲擊錘擊塊,將插樁敲入澆筑部位周圍的地面一定深度后,再將下套環往下按壓,當插進頭插入到地面后,通過鎖固螺栓將下套環固定在插樁上,此時,遮蓋網被固定在澆筑部位上方,可對澆筑部位進行遮陽,增加降溫效果;
3.如果遮蓋網有所偏移,可松開鎖固螺栓調整遮蓋網的位置,而后再擰緊鎖固螺栓;
4.需要對澆筑部位進行噴水降溫或者澆水時,使轉銷軸轉動,轉銷軸轉動時,可同時帶動前桿軸和后桿軸發生轉動,而由于左螺形桿和右螺形桿的螺形紋方向反面,因此,前桿軸和后桿軸可同時驅動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靠近主流管移動,當卡進管插入到通聯管中后,將輸進管連接到供水系統,供水系統開啟后,水會流入到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中并通過噴射頭對澆筑部位進行噴水降溫;
5.灑水完成后,可利用手搖柄反向轉動轉銷軸,轉銷軸可帶動前桿軸和后桿軸反向轉動,從而驅動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背離主流管并分別收縮到左容納槽和右容納槽中,從而可避免灰塵或者其他顆粒物質堵塞噴射頭;
6.拆卸時,利用手搖柄反向轉動轉銷軸,轉銷軸可帶動前桿軸和后桿軸反向轉動,從而驅動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背離主流管并分別收縮到左容納槽和右容納槽中,而后將插樁從地面拔出,并松開鎖固螺栓,把下套環和上套環從插樁上取下;
7.本發明裝置結構簡單,使用和運輸都十分方便,可大大降低夏日的烈日對澆筑部位的影響,從而提高澆筑質量。。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一種橋梁設施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箭頭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卡進管插入到通聯管中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仰視結構圖。
圖5是圖1下套環的俯視結構圖。
圖6是圖2中的箭頭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本說明書(包括任何附加權利要求、摘要和附圖)中公開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別敘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類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換。即,除非特別敘述,每個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類似特征中的一個例子而已。
如圖1-6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橋梁設施,包括插樁1、滑移安裝在所述插樁1上的上套環2和下套環3,所述上套環2和下套環3中均安裝有鎖固螺栓34,所述上套環2左端通過接合塊20固定安裝有架體21,右端固定安裝有鐵塊23,所述鐵塊23用以平衡所述架體21并使重心集中在所述插樁1上,所述下套環3內環面固定設有耐磨墊35,所述耐磨墊35用以增加與所述插樁1的接觸面積,從而防止由于所述插樁1外表面過于光滑導致所述鎖固螺栓34無法鎖緊的現象,所述下套環3外端設置有加固裝置,所述架體21中設置有上下通聯的通聯槽210,所述通聯槽210中固定安裝有遮蓋網2100,所述通聯槽210左端壁和右端壁中位于所述遮蓋網2100下端左右相稱設置有前后延展且槽口朝向所述通聯槽210的左容納槽211和右容納槽212,所述通聯槽210前端壁和后端壁中位于所述遮蓋網2100下端前后相稱設置有左右延展且槽口朝向所述通聯槽210的前滑移槽214和后滑移槽213,所述前滑移槽214和后滑移槽213通聯所述左容納槽211和右容納槽212,所述前滑移槽214左端和右端分別滑移安裝有左前滑移塊246和右前滑移塊247,所述后滑移槽213左端和右端分別滑移安裝有左后滑移塊248和右后滑移塊249,所述左后滑移塊248和左前滑移塊246之間固定安裝有左分流管24,所述右后滑移塊249與所述右前滑移塊247之間固定安裝有右分流管25,所述前滑移槽214和后滑移槽213中分別可旋動地安裝有前桿軸和后桿軸,所述前桿軸與所述左前滑移塊246和右前滑移塊247配合連接,所述后桿軸與所述左后滑移塊248、右后滑移塊249配合連接,所述前滑移槽214和后滑移槽213中端處分別固定安裝有前裝配塊260和后裝配塊261,所述前裝配塊260和后裝配塊261之間固定安裝有主流管26,所述架體21中還設置有用以驅動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旋動的手搖裝置。
有益地,所述手搖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架體21左端且前后延展的安置槽215,所述安置槽215前后中端處可旋動地安裝有轉銷軸29,所述轉銷軸29上固定安裝有第一齒形輪292和第二齒形輪291,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左端穿入到所述安置槽中并分別固定安裝有前齒形輪294和后齒形輪293,所述第一齒形輪292與所述前齒形輪294之間安裝有第一齒形鏈296,所述第二齒形輪291與所述后齒形輪293之間安裝有第二齒形鏈295,所述轉銷軸29左端透出于所述架體21并固定安裝有手搖柄22。
有益地,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均包括左螺形桿271和右螺形桿281,所述左螺形桿271和右螺形桿281螺形紋方向反面設置。
有益地,所述加固裝置包括最少三根斜桿31,每個斜桿31尾部設置有底板32,每個底板32底端面設置有插進頭33。
有益地,所述分流管和右分流管下端以及背離所述主流管的端面設置均設置有噴射頭245。
有益地,所述主流管26左右兩側固定設置有通聯管262,所述主流管26下端固定設置有輸進管263,所述左分流管24和右分流管25朝向所述主流管26的端面固定設置有與所述通聯管262相配合的卡進管241。
有益地,所述插樁1下端設置有三角頭10,從而可方便插入到地面,上端還設置有錘擊塊11,所述錘擊塊11的直徑大于所述插樁1的直徑。
有益地,所述通聯管262中固定安裝有墊圈,從而在所述卡進管241插入到所述通聯管262中時能夠增加密封性。
有益地,所述前裝配塊260和后裝配塊261中設置有用以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穿通的孔槽。
初始狀態時,所述左后滑移塊248和左前滑移塊246均位于所述左容納槽211中,從而所述左分流管24也位于所述左容納槽211中,而所述右后滑移塊249與所述右前滑移塊247位于所述右容納槽212中,從而所述右分流管25位于所述右容納槽212中,所述上套環2、下套環3以及插樁1均分開放置,從而方便搬運。
固定時,先將所述上套環2從所述插樁1下端套在所述插樁1上,調整到合適高度后通過鎖固螺栓將所述上套環2固定在所述插樁1上,再將所述下套環3從所述插樁1下端套在所述插樁1上,而后扶住所述插樁1使所述插樁垂直于地面并利用錘子等工具敲擊所述錘擊塊11,將所述插樁1敲入澆筑部位周圍的地面一定深度后,再將所述下套環3往下按壓,當所述插進頭33插入到地面后,通過所述鎖固螺栓34將所述下套環3固定在所述插樁1上,此時,所述遮蓋網2100被固定在澆筑部位上方,如果所述遮蓋網2100有所偏移,可松開所述鎖固螺栓調整所述遮蓋網2100的位置,而后再擰緊所述鎖固螺栓;需要對澆筑部位進行噴水降溫或者澆水時,轉動所述手搖柄22使所述轉銷軸29轉動,所述轉銷軸29轉動時,可驅動所述第一齒形輪292和第二齒形輪291,由于所述第一齒形輪292與所述前齒形輪294之間安裝有第一齒形鏈296,所述第二齒形輪291與所述后齒形輪293之間安裝有第二齒形鏈295,因此,所述轉銷軸29可同時帶動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發生轉動,而由于所述左螺形桿271和右螺形桿281的螺形紋方向反面,因此,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可同時驅動所述左分流管24和右分流管25靠近所述主流管26移動,當所述卡進管241插入到所述通聯管262中后,將所述輸進管263連接到供水系統,供水系統開啟后,水會流入到所述左分流管24和右分流管25中并通過噴射頭對澆筑部位進行噴水降溫;灑水完成后,利用所述手搖柄22反向轉動所述轉銷軸29,所述轉銷軸29可帶動所述前桿軸和后桿軸反向轉動,從而驅動所述左分流管24和右分流管25背離所述主流管26并分別收縮到所述左容納槽211和右容納槽212中當需要拆卸時,將所述插樁1從地面拔出,并松開所述鎖固螺栓,把所述下套環3和上套環2從所述插樁1上取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裝置在初始狀態時,左后滑移塊和左前滑移塊均位于左容納槽中,從而左分流管也位于左容納槽中,而右后滑移塊與右前滑移塊位于右容納槽中,從而右分流管位于右容納槽中,上套環、下套環以及插樁均分開放置,從而方便搬運;
固定時,先將上套環套在插樁上,調整到合適高度后通過鎖固螺栓將上套環固定在插樁上,再將下套環套在插樁上,而后扶住插樁使插樁垂直于地面并利用錘子等工具敲擊錘擊塊,將插樁敲入澆筑部位周圍的地面一定深度后,再將下套環往下按壓,當插進頭插入到地面后,通過鎖固螺栓將下套環固定在插樁上,此時,遮蓋網被固定在澆筑部位上方,可對澆筑部位進行遮陽,增加降溫效果;
如果遮蓋網有所偏移,可松開鎖固螺栓調整遮蓋網的位置,而后再擰緊鎖固螺栓;
需要對澆筑部位進行噴水降溫或者澆水時,使轉銷軸轉動,轉銷軸轉動時,可同時帶動前桿軸和后桿軸發生轉動,而由于左螺形桿和右螺形桿的螺形紋方向反面,因此,前桿軸和后桿軸可同時驅動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靠近主流管移動,當卡進管插入到通聯管中后,將輸進管連接到供水系統,供水系統開啟后,水會流入到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中并通過噴射頭對澆筑部位進行噴水降溫;
灑水完成后,可利用手搖柄反向轉動轉銷軸,轉銷軸可帶動前桿軸和后桿軸反向轉動,從而驅動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背離主流管并分別收縮到左容納槽和右容納槽中,從而可避免灰塵或者其他顆粒物質堵塞噴射頭;
拆卸時,利用手搖柄反向轉動轉銷軸,轉銷軸可帶動前桿軸和后桿軸反向轉動,從而驅動左分流管和右分流管背離主流管并分別收縮到左容納槽和右容納槽中,而后將插樁從地面拔出,并松開鎖固螺栓,把下套環和上套環從插樁上取下;
本發明裝置結構簡單,使用和運輸都十分方便,可大大降低夏日的烈日對澆筑部位的影響,從而提高澆筑質量。
以上所述,僅為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