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道路工程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適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的瀝青加鋪結構。
背景技術:
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國內公路交通建設事業的不斷增長和發展,按照現有公路建設規模,我國公路網已基本覆蓋完成。因此,未來道路的發展趨勢已由新建工程向養護維修轉變。瀝青路面因其良好的行車舒適性和優越的使用性能,得到了廣泛應用,90%以上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城市道路均采用瀝青路面。在瀝青路面的使用過程中,裂縫、車轍、坑槽等病害使路面的使用性能逐漸降低,直至達到路面的大中修養護周期。因此,為了適應高速公路發展的新形勢,研發一種適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的瀝青加鋪結構十分重要。
木質素纖維是天然木材經過化學處理得到的有機纖維,外觀為棉絮狀,呈白色或灰白色。纖維微觀結構是帶狀彎曲的、凹凸不平的、多孔的,交叉處是扁平的,有良好的韌性、分散性和化學穩定性,吸水能力強,在SMA中可以起到吸油和穩定的作用。玄武巖纖維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純天然礦物纖維,具有工作溫度范圍大、力學性能優異、化學穩定性好、抗老化性能好、穩定性好、熱絕緣性能好等優勢,可使瀝青在低溫條件下的變形減小、模量增大、勁度提高,有效改善瀝青混合料的抗剪切性能。
將玄武巖纖維和木質素纖維復合后摻入瀝青混合料中,能有效提高瀝青路面的抗車轍能力和抗水損害的能力,提高舊瀝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率。因此,開發一種瀝青加鋪結構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設計一種適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的瀝青加鋪結構,此結構可以起到提高路面的抗車轍能力和抗水損害能力的作用,并具有優良的路用性能和社會與經濟效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適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的瀝青加鋪結構,包括:綜合處治后的舊瀝青路面,所述綜合處治方式為銑刨重鋪熱再生混合料、挖補和裂縫處治;綜合處治后的舊瀝青路面上設置封層,所述封層采用SBS改性瀝青同步碎石封層,厚度為1cm;封層上鋪設有瀝青面層,所述瀝青面層厚度為10cm,分為上面層和下面層,所述下面層采用中粒式改性瀝青AC-20C,厚度為6cm;所述上面層采用摻白色絮狀玄武巖纖維和灰色顆粒狀木質素纖維的雙纖維瀝青混合料,集料公稱最大粒徑為13.2mm,厚度為4cm;上面層和下面層之間設置粘層,所述粘層采用改性乳化瀝青。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涉及的瀝青加鋪結構,具有優良的高溫性能和水穩定性,可有效提高瀝青路面的抗車轍和抗水損害能力,同時可提高再生利用時舊瀝青混合料的回收利用率,采用雙纖維瀝青混合料上面層油石比可比單一的木質素纖維瀝青混合料油石比降低10%左右的比例,大大節約修筑成本,而木質素纖維的價格遠低于玄武巖纖維,因此與單一的玄武巖纖維瀝青混合料相比,經濟效益也較好,可見本發明的瀝青加鋪結構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又因其路用性能的提升可大大延長使用壽命,以及再次回收利用時的高利用率,該結構又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本發明適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的瀝青加鋪結構是按照提高舊瀝青路面大修后路面性能的原則進行合理選擇與科學設計的。在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中采用雙纖維瀝青加鋪結構,可充分發揮兩種纖維的優點,使混合料具有更高的強度和穩定性。因此,該瀝青加鋪結構的應用前景廣闊,潛在的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適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的瀝青加鋪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元件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上面層;2-粘層;3-下面層;4-封層;5-綜合處治后的舊瀝青路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適用于舊瀝青路面大修工程的瀝青加鋪結構,包括綜合處治后的舊瀝青路面5,綜合處治方式為銑刨重鋪熱再生混合料、挖補和裂縫處治;綜合處治后的舊瀝青路面5上設置封層4,封層4采用SBS改性瀝青同步碎石封層,厚度為1cm;封層4上鋪設有瀝青面層1和3,厚度為10cm,分為上面層1和下面層3,下面層3采用中粒式改性瀝青AC-20C,厚度為6cm;上面層1采用摻白色絮狀玄武巖纖維和灰色顆粒狀木質素纖維的雙纖維瀝青混合料,集料公稱最大粒徑為13.2mm,厚度為4cm;上面層1和下面層3之間設置粘層2,粘層2采用改性乳化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