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隔震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基于自復位性能與柔性限位技術的多級自復位-柔性限位隔震體系。
背景技術:
隔震支座目前技術已較為成熟,研究重點也開始轉向研發新型的復合隔震體系,以滿足更高的抗震要求,但仍有尚未解決的問題:(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單一的隔震支座已經難以滿足建筑抗震性能的需要,亟需開發一種新的隔震體系,以滿足不同烈度下抵御地震作用;(二)目前提出的一些新型復合隔震體系尚處于研究中,其自復位能力尚無具體的結論,對于隔震支座限位擋塊破壞或水平位移過大導致隔震層失效的問題,仍未解決;(三)部分復合隔震體系雖在研究中展現了較好的性能,但結構設計復雜,安裝困難,投入到實際工程應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開發一個新興的復合隔震體系,使其具有良好的自復位能力,同時保證隔震層在地震過程中持續發揮作用,是目前研發的重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基于自復位性能與柔性限位技術的多級自復位-柔性限位隔震體系。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
一種多級自復位-柔性限位隔震體系,包括上方的待減震結構和下方的基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待減震結構和基礎結構之間的多個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和多個柔性限位隔震支座間隔設置構成隔震體系,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皆包括高阻尼橡膠本體、滑移板和固定板,其中固定板固定安裝在基礎結構上,滑移板能夠沿著固定板的上表面滑動且滑移板固定在高阻尼橡膠本體的下端,在上述部件的基礎上通過將高阻尼橡膠本體固定在上連接板的下方并將上連接板固定在待減震結構上即構成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在上述部件的基礎上通過在待減震結構的下端面上設置用于限定高阻尼橡膠本體移動范圍的水平限位擋塊且高阻尼橡膠本體的上端面與其上方的待減震結構的底面之間設有豎向間隙即可構成柔性限位隔震支座。
所述高阻尼橡膠本體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別設有固定嵌置上封板和下封板的凹槽,所述上封板的上端面與高阻尼橡膠本體的上端面相平齊且下封板的下端面與高阻尼橡膠本體的下端面相平齊。
所述的滑移板固定嵌置在下封板下端面設置的封板凹槽處,使得滑移板能夠相對高阻尼橡膠本體不動。
所述的上封板、下封板和高阻尼橡膠本體整體硫化。
所述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中的上封板通過螺栓與上連接板固定連接。
所述柔性限位隔震支座中的高阻尼橡膠本體上設有限位機構時,限位機構固定設置在上封板的上端面上,且此時高阻尼橡膠本體的上端面低于水平限位擋塊的下端面以擴大高阻尼橡膠本體的水平移動范圍。
所述限位機構的上端面與其上方的待減震結構的底面之間設有豎向間隙。
所述的滑移板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固定板采用鏡面玻璃鋼且滑移板和固定板兩者相對表面之間的動摩擦系數不小于0.15。
所述的上連接板上預留有連接孔以用來和待減震結構固定相連。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有如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多級自復位支座與柔性限位隔震支座共同布置在隔震層,面對不同烈度的地震發揮各自的性能,保護上部結構;當遭遇設防烈度水準的多遇、常遇、罕遇地震作用下,充分利用高阻尼橡膠支座優良的自適應能力,為上部結構提供隔震性能,并具有良好的自復位能力,同時限位機構由于具有足夠的預留空間,兩者不產生碰撞,軟限位機構不產生作用;當遭遇超設防烈度強震作用下,下部滑動面滑動,避免高阻尼橡膠產生過大的水平位移導致出現不可恢復的過大變形和破壞,水平限位擋塊和高阻尼橡膠本體或者限位機構接觸,此時帶動下部隔震支座產生剪切水平變形;在受到地震作用時,即使高阻尼橡膠支座由于過大的水平位移導致隔震性能降低甚至失效時,由于柔性限位支座的存在,仍能提供有效的隔震效果,避免隔震層的整體失效,極大的增加了上部結構的抗震性能。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中搭配柔性限位隔震支座構成一種新型的隔震體系,相比單一的復合隔震支座,其隔震性能更全面,提供了優秀的復位能力,解決了強震過程中隔震層失效的問題,且相比于一些復雜的復合隔震支座,該隔震體系本身的隔震支座并不復雜,將兩種支座在隔震層中搭配布置,提高隔震層的隔震效果,保證了隔震層在地震過程中持續發揮隔震性能,降低強震中隔震層破壞的可能性,極大提高了上部結構的安全性,該隔震體系安全可靠、安裝與更換維修便捷,使用范圍廣,可有效適用于各類建筑工程中,適合在實際工程中投入使用。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多級自復位-柔性限位隔震體系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待減震結構;2—基礎結構;3—高阻尼橡膠本體;4—滑移板;5—固定板;6—連接孔;7—上連接板;8—水平限位擋塊;9—上封板;10—下封板;11—螺栓;12—限位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多級自復位-柔性限位隔震體系,包括上方的待減震結構1和下方的基礎結構2,在待減震結構1和基礎結構2之間的多個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和多個柔性限位隔震支座間隔設置構成隔震體系,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皆包括高阻尼橡膠本體3、滑移板4和固定板5,其中固定板5固定安裝在基礎結構2上,滑移板4能夠沿著固定板5的上表面滑動且滑移板4固定在高阻尼橡膠本體3的下端,滑移板4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固定板5采用鏡面玻璃鋼且滑移板4和固定板5兩者相對表面之間的動摩擦系數不小于0.15,在上述部件的基礎上通過將高阻尼橡膠本體3固定在上連接板7的下方并將上連接板7固定在待減震結構1上即構成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在上述部件的基礎上通過在待減震結構1的下端面上設置用于限定高阻尼橡膠本體3移動范圍的水平限位擋塊8且高阻尼橡膠本體3的上端面與其上方的待減震結構1的底面之間設有豎向間隙即可構成柔性限位隔震支座。在上述隔震體系中,高阻尼橡膠本體3的上端面和下端面分別設有固定嵌置上封板9和下封板10的凹槽,上封板9的上端面與高阻尼橡膠本體3的上端面相平齊且下封板10的下端面與高阻尼橡膠本體3的下端面相平齊,且上封板9、下封板10和高阻尼橡膠本體3整體硫化;同時滑移板4固定嵌置在下封板10下端面設置的封板凹槽處,使得滑移板4能夠相對高阻尼橡膠本體3不動,另外上連接板7上預留有連接孔6以用來和待減震結構1固定相連,且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中的上封板10通過螺栓11與上連接板7固定連接。
在上述結構的基礎上,當柔性限位隔震支座中的高阻尼橡膠本體3上設有限位機構12時,限位機構12固定設置在上封板9的上端面上,且此時高阻尼橡膠本體3的上端面低于水平限位擋塊8的下端面以擴大高阻尼橡膠本體3的水平移動范圍;限位機構11的上端面與其上方的待減震結構1的底面之間設有豎向間隙。
本實用新型的隔震體系使用前,根據使用要求選定具有相應摩擦系數的滑移板4和固定板5,然后將相應的高阻尼橡膠本體3、滑移板4、固定板5、上連接板7、水平限位擋塊8、上封板9、下封板10、限位機構12組裝成對應的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然后將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和柔性限位隔震支座設置在待減震結構9和基礎結構之間即可。
本實用新型通過將多級自復位支座與柔性限位隔震支座共同布置在隔震層,面對不同烈度的地震發揮各自的性能,保護上部結構;當遭遇設防烈度水準的多遇、常遇、罕遇地震作用下,充分利用高阻尼橡膠支座優良的自適應能力,為上部結構提供隔震性能,并具有良好的自復位能力,同時限位機構12由于具有足夠的預留空間,兩者不產生碰撞,軟限位機構12不產生作用;當遭遇超設防烈度強震作用下,下部滑動面滑動,避免高阻尼橡膠產生過大的水平位移導致出現不可恢復的過大變形和破壞,水平限位擋塊8和高阻尼橡膠本體3或者限位機構12接觸,此時帶動下部隔震支座產生剪切水平變形;在受到地震作用時,即使高阻尼橡膠支座由于過大的水平位移導致隔震性能降低甚至失效時,由于柔性限位支座的存在,仍能提供有效的隔震效果,避免隔震層的整體失效,極大的增加了上部結構的抗震性能。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多級自復位隔震支座中搭配柔性限位隔震支座構成一種新型的隔震體系,相比單一的復合隔震支座,其隔震性能更全面,提供了優秀的復位能力,解決了強震過程中隔震層失效的問題,且相比于一些復雜的復合隔震支座,該隔震體系本身的隔震支座并不復雜,將兩種支座在隔震層中搭配布置,提高隔震層的隔震效果,保證了隔震層在地震過程中持續發揮隔震性能,降低強震中隔震層破壞的可能性,極大提高了上部結構的安全性,該隔震體系安全可靠、安裝與更換維修便捷,使用范圍廣,可有效適用于各類建筑工程中,適合在實際工程中投入使用。
以上實施例僅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是按照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技術思想,在技術方案基礎上所做的任何改動,均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未涉及的技術均可通過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