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顆粒分離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雨水預處理技術領域,具體地指一種水力顆粒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由雨水徑流引起的非點源污染逐漸成為城市水體污染物的重要來源。城市雨水徑流中的污染物主要來源于降水淋洗大氣污染物引起的濕沉降和城市不透水表面污染物的淋溶沖刷,而后者占雨水徑流污染物總量的90%以上。顆粒物是城市不透水表面污染物的主要載體,比如:大氣沉降、汽車尾氣、輪胎磨損、融雪劑、建筑工地上的沉積物、固體垃圾及滲濾液等顆粒物含有的大量污染物(C0D、營養物、有機物、重金屬、病原體等),最終都將在雨水淋洗、沖刷作用下迀移至受納水體中,并對其生態環境產生嚴重危害。
[0003]雨水徑流中的顆粒物還會導致受納水體濁度升高,通常認為顆粒物是構成環境水體水質惡化的潛在組分。此外,顆粒物在雨水徑流沖刷作用下進入城市排水管道系統后會在管道內產生沉積,形成管道沉積物污染和內澇災害。
[0004]因此,雨水降到地面形成徑流,會含有大量的泥沙等顆粒和漂浮物,如果不對雨水中的顆粒物和漂浮物進行攔截處理就直接排到自然水體,就會對自然水體造成污染,目前對雨水大多采用濾網過濾的處置方式,將雨水進行簡單的過濾預處理,但這種濾網過濾的方式會帶來很多的問題:1、濾網可能會堵塞,阻礙雨水的排放造成城市的內澇。2、漂浮物攔截后卻沒有收集,清理十分不便。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背景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水力顆粒分離裝置,能攔截雨水中漂浮物并將顆粒進行沉降,并且在大流量雨水下能保證雨水排放,避免造成內?勞。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水力顆粒分離裝置,包括井體及井體前后端的進水管和出水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井體內由前至后依次設置的旋流圓筒、浮渣擋墻和限流m,
[0007]所述旋流圓筒為設有軸向開口的未閉合筒體,所述旋流圓筒軸向為豎直方向且下端與井體底部連接,水流從所述進水管管口沿旋流圓筒切向進入開口 ;所述浮渣擋墻為從井體頂部向下延伸形成,所述限流墻為從井體底部向上延伸形成。
[0008]優選的,所述旋流圓筒包括相連接的平面段和曲面段,所述平面段與井體前壁貼合連接且與曲面段相切,所述曲面段在平面段后方與井體兩側壁軸向相切,所述開口由平面段和曲面段端部形成。
[0009]進一步的,所述進水管在臨近井體前壁處、橫向從井體側壁進入,所述曲面段端部向前延伸至開口的前后間距小于進水管直徑。
[0010]優選的,所述旋流圓筒上設有橫向的大流量出水槽和小流量出水槽,所述大流量出水槽位于小流量出水槽上方,所述小流量出水槽下表面平齊于進水管下表面。
[0011]進一步的,所述旋流圓筒上端與井體頂部平齊,所述大流量出水槽上表面延伸至旋流圓筒上端。
[0012]優選的,所述浮渣擋墻沿井體橫向設置且與井體橫向兩側連接,所述浮渣擋墻下端低于進水管下表面。
[0013]優選的,所述限流墻沿井體橫向設置且與井體橫向兩側連接。
[0014]進一步的,所述限流墻上設有溢流口。
[0015]所述溢流口為大流量溢流口和小流量溢流口,所述大流量溢流口位于小流量溢流口上方,所述小流量溢流口下表面低于或平齊于出水管下表面。
[0016]進一步的,所述限流墻上端延伸至井體頂部。
[0017]優選的,所述井體頂部設有多個可開啟的井蓋。所述井蓋為三個,分別設置在旋流圓筒正上方,旋流圓筒與浮渣擋墻之間、限流墻后方。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0019]1.采用帶開口的旋流圓筒,水流進入旋流圓筒后水力旋流對雨水中的顆粒物進行離心沉降,旋流圓筒可沉降約80%的顆粒物。
[0020]2.采用了浮渣擋墻和限流墻,完全攔截水中的漂浮物,同時可以讓雨水在流經此裝置時加速顆粒物的沉降。
[0021]3.結構簡單,使用方便,通過水力旋流分離、漂浮物攔截、自然沉降組合的方式對雨水的漂浮物和顆粒物進行處理,該裝置去除率可以達到90%,攔截的最小顆粒可以達到50微米,適用于雨水進入城市主干管前的預處理或雨水管道對自然水體排放前的預處理。
【附圖說明】
[0022]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豎直方向)
[0023]圖2為圖1俯視圖(無頂部)
[0024]圖3為圖1中A-A剖視圖
[0025]圖4為圖1中B-B剖視圖
[0026]其中:丨.井體2.進水管3.出水管4.旋流圓筒5.浮渣擋墻6.限流墻7.開口
8.大流量出水槽9.小流量出水槽I 0.大流量溢流口 11.小流量溢流口 12.井蓋13.螺栓4.1平面段4.2曲面段。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28]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水力顆粒分離裝置,包括井體I及分別位于井體前后端的進水管2和出水管3,通常出水管3高度為低于或平齊于進水管2高度,本實施例中進水管2和出水管3高度相同,還包括井體I內由前至后依次設置的旋流圓筒4、浮渣擋墻5和限流墻6。本實用新型中前后端為圖2中左右端,橫向兩側為圖2中上下側。
[0029]如圖2所示,旋流圓筒4為鋼板卷繞形成軸向開口7的未閉合筒體,旋流圓筒4軸向為豎直方向,旋流圓筒4下端通過地腳螺栓13或化學錨栓固定在井底I的底板上。旋流圓筒4包括相連接的平面段4.1和曲面段4.2,平面段4.1與井體前壁進行貼合連接,平面段4.1與曲面段4.2相切,曲面段4.2在平面段4.1后方卷繞至與井體I兩側壁軸向相切,開口7由平面段4.1和曲面段4.2端部形成。井體I前壁與上方側壁組成的L型結構將旋流圓筒4平面段4.1和曲面段4.2端部連接形成閉合區域,進水管2在臨近井體前壁處從井體I上側壁橫向進入,進水管2管口與開口7對應。曲面段4.2端部繼續向前延伸至開口7的前后間距小于進水管2直徑,設置相切的平面段4.1與曲面段4.2是為了引導從進水管2進入的水流從開口7處沿曲面段4.2切向(即井體橫向)進入旋流圓筒4筒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