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公路高邊坡生態恢復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生態防護和環境污染治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公路高邊坡生態恢復系統,該系統可以用于公路高邊坡路段的路面徑流污染治理和邊坡生態恢復。
【背景技術】
[0002]近年來,隨著交通行業的發展,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公路建設的熱潮。公路的建設,帶來了種種環境污染及潛在危險,其中路面徑流含有百余種污染成分,如重金屬、礦物油類、氯化物、化學需氧量(COD)、懸浮物(SS)、多環芳等。路面徑流挾帶大量污染物質進入地表,成為造成地表植物和受納水體水質污染的重要因素,全國七成以上的河流湖泊和大多數公路沿線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且污染總體上呈加重趨勢。特別是幾年來山區公路的大量建設,高邊坡的數量不斷增加,而大多高邊坡失去了植物賴以生長的土壤基質,增加了坡面的不穩定性,且路面徑流深入邊坡后易導致植物受到污染、水土流失,甚至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災害事件的發生。
[0003]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重視程度的提高,以及對交通安全觀念的轉變,對減輕公路交通造成的污染,交通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愿望越來越高。雖然通過學者們對公路路面徑流污染的調查和研宄,開發了一些用于路面源污染防治的技術及方法,但鑒于山區公路建設特別是高邊坡路段的特殊情況,目前還沒有一種針對性的凈化處理高邊坡段路面徑流的技術。傳統的坡面綠化方法土工網植草或客土噴播等技術只能適用于坡度較緩凹凸性不大的邊坡,而對于坡度或凹凸程度較大的邊坡特別是60°以上的高邊坡時,由于容易造成基質剝落,綠化效果不理想。一般性種植槽雖然解決了高陡邊坡基質容易剝落的問題,但由于其接受天然雨水面積太小,只靠雨水的補給,難以長時間維持植物的生長所需,應用性不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在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既能很好地凈化處理路面徑流,又能解決高陡邊坡生態綠化難度大的問題的公路高邊坡生態恢復系統。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公路高邊坡生態恢復系統,包括沿公路長度方向設置在公路旁的路側邊溝,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排水溝和多道種植槽;所述排水溝位于公路的邊坡上,且沿邊坡傾斜面豎向設置,排水溝的頂端與路側邊溝連通,排水溝內沿其長度方向設有對進入其內的路面徑流進行凈化處理的填充物;所述多道種植槽位于公路的邊坡上,且沿邊坡傾斜面橫向設置,多道種植槽沿排水溝長度方向依次排列,且每個種植槽的底部均與排水溝連通,種植槽的底部低于排水溝的底部。
[0006]作為優化,所述種植槽從上至下依次包括植被層、種植土壤層、砂石層、滲水土工布、支撐層和蓄水層;所述蓄水層與排水溝的底部連通。
[0007]作為優化,還包括多根導管;所述導管的底端位于蓄水層內,導管的頂端位于種植土壤層內。
[0008]作為優化,所述導管位于蓄水層內的部分和種植土壤層內的部分的側面上具有多個滲水孔。
[0009]作為優化,所述排水溝包括排水溝蓋板、左右兩個排水溝側壁和排水溝底壁;所述排水溝底壁設置在左右兩個排水溝側壁的底部,且與左右兩個排水溝側壁圍成上端開口的排水溝;
[0010]所述排水溝蓋板用于封住排水溝上端的開口 ;所述填充物的頂部與排水溝蓋板有間距。
[0011 ] 作為優化,所述排水溝底壁的橫截面為弓形。
[0012]作為優化,所述填充物從排水溝靠近路側邊溝到遠離路側邊溝的方向,依次包括碎石煤渣層、混合物滲濾層和活性炭濾芯;其中,所述碎石煤渣層與混合物滲濾層之間以及混合物滲濾層與活性炭濾芯之間設有第四過濾網。
[0013]作為優化,所述路側邊溝從遠離排水溝到靠近排水溝的方向,包括高度依次降低的路面徑流集流段、急流槽段和沉淀池段其中,所述路面徑流集流段與急流槽段之間以及急流槽段與沉淀池段之間設有第一過濾網;所述排水溝的頂端與沉淀池段連通。
[0014]作為優化,所述排水溝頂端的端口設有第二過濾網。
[0015]作為優化,所述左右排水溝側壁的底部具有與種植槽底部連通的通道,所述通道的端口設有第三過濾網。
[0016]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001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公路高邊坡生態恢復系統,很好地將公路高邊坡段路面徑流凈化處理和高邊坡生態修護結合在一起,在凈化處理公路高邊坡段路面徑流的同時,將凈化后的路面徑流導入種植槽,供植物生長所需,解決了公路高邊坡,特別是傾斜坡度較大的公路高邊坡植物生長困難,綠化效果不理想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公路高邊坡生態恢復系統的平面示意圖。
[0019]圖2為圖1 1-1處的剖面圖。
[0020]圖3為圖1 I1-1I處的剖面圖。
[0021]圖4為圖1 II1-1II處的剖面圖。
[0022]附圖中的箭頭表示水流方向。
[0023]附圖標記如下:1、公路;2、路側邊溝;3、排水溝;4、公路路肩;5、路側邊溝側壁;
6、第一過濾網;7、第二過濾網;8、碎石煤渣層;9、混合物滲濾層;10、活性炭濾芯;11、種植槽;12、左右種植槽側壁;13、植被層;14、左右排水溝側壁;15、排水溝蓋板;16、第五過濾網;17、第三過濾網;18、排水溝底壁;19、邊坡;20、種植土壤層;21、砂石層;22、滲水土工布;23、支撐層;24、蓄水層;25、種植槽底壁;26、導管;27、錨桿;28、第四過濾網。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5]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頂”、“底”、“左”和“右”
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實際使用時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6]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
[0027]參見圖1至圖4,一種公路高邊坡生態恢復系統,包括沿公路I長度方向設置在公路I旁的路側邊溝2,排水溝3和多道種植槽11。
[0028]所述排水溝3位于公路的邊坡19上,且沿邊坡19傾斜面豎向設置,排水溝3的頂端與路側邊溝2連通,排水溝3內沿其長度方向設有對進入其內的路面徑流進行凈化處理的填充物,填充物通過第五過濾網16進行固定,第五過濾網中孔徑應比與其相鄰的填充物(以下詳述)的粒徑略小,防止填充物被雨水沖走。
[0029]所述多道種植槽11位于公路的邊坡19上,且沿邊坡19傾斜面橫向設置,多道種植槽11沿排水溝3長度方向依次排列,且每個種植槽11的底部均與排水溝3連通,種植槽11的底部低于排水溝3的底部,具體地排水溝3的底部比種植槽11的底部高20cm左右。
[0030]所述路側邊溝2從遠離排水溝3到靠近排水溝3的方向,包括高度依次降低的路面徑流集流段、急流槽段和沉淀池段,其中,路面徑流集流段與急流槽段之間以及急流槽段與沉淀池段之間設有第一過濾網6 ;第一過濾網6可以采用鐵絲或其他材料制成,對路面徑流中直徑較大的雜物進行初次過濾,排水溝3的頂端與沉淀池段連通。
[0031]所述多道種植槽11以并聯形式設置,具體實施時,多道種植槽11相互平行,且最好與公路平行,相鄰兩個種植槽11的間距為4-6m,具體間距根據邊坡高度和植物類型而定,種植槽沿坡面連續分布,長度不受限制,根據邊坡具體情況布置,可以跟相鄰的幾個排水溝及種植槽連通。
[0032]種植槽11以錨桿27為支撐點而修筑,錨桿的采用還能對邊坡起到一定的增強穩固作用,從而為我國山區公路高邊坡段的修筑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提供較好的解決方案。種植槽11包括左右種植槽側壁12和設置在左右種植槽側壁12下方的種植槽底壁25,左右種植槽側壁12和種植槽底壁25形成上端開口的種植槽,具體實施時,種植槽可用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且其內部的鋼筋支架均以錨桿基部作為支撐連接點。該種植槽的橫截面可以是為矩形或者梯形,種植槽寬度一般為40cm,深度一般為60-80cm。
[0033]種植槽11從上至下依次包括植被層13、種植土壤層20、砂石層21、滲水土工布22、支撐層23和蓄水層24 ;植被層13 —般為生長性較好的灌木、藤本和草類,使之形成上爬下垂的綠化效果。種植土壤層20厚度一般為40cm左右,砂石層21厚度為1cm左右,蓄水層24高度為20cm左右,支撐層可以用不銹鋼絲條網或者其他材料制作;設置在砂石層21與支撐層23之間的滲水土工布22能有效防止種植層的土壤進入蓄水層,影響蓄水層的蓄水功能。蓄水層24與排水溝3的底部連通,具體地蓄水層24通過